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等方面;而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比较高。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高端产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更注重基本生活消费。
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
提出了消费结构调整建议,如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推动城镇居民多样化消费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更全面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影响因素、调整建议、结论总结、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渐向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为保守,消费结构仍然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导。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不同。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本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消费结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转轨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所取得的目的和意义。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消费政策。
通过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居民群体的消费倾向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消费结构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偏好,也对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一)食品消费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呈逐渐下降趋势。
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食品的需求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安全和品质。
(二)衣着消费衣着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居民对服装的品牌、款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个性化、时尚化的服装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三)居住消费居住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包括房租、水电煤气费用以及住房装修等方面的支出。
这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密切相关。
(四)交通通信消费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消费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在汽车购买、公共交通出行以及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五)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了居民对知识、文化和娱乐生活的追求。
其中,教育培训、旅游、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消费增长较为明显。
(六)医疗保健消费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也在逐步增加。
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一)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也会相应提升,从而导致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价格因素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
例如,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居民可能会减少对其的消费,而转向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
(三)消费观念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消费,这使得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
(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

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一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特征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3年。
在这一过程当中,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增强,这30多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社会变革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如住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压力。
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关于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镇居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加,但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率逐步下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从1978年至201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它的持续提高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到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折算为58793亿美元),已超过日本同年54742亿美元的GDP数值,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5.59倍,年均增长8.54%。
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由此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面将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住房消费、交通消费、教育和医疗消费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食品消费方面的变化。
在过去,由于物质匮乏和生产技术落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上,如大米、面粉、油盐等,而高级副食品和糖果等消费很少见。
但是随着食品供应能力的提高和商品丰富度的增加,人们开始注重营养和口味,并增加了对进口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高质量食品的消费。
其次是衣着消费方面的变化。
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居民只能购买廉价的服装,顾不上追求时尚和品质。
然而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城镇居民开始注重服装的质量、样式和品牌。
时尚和个性化的服装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人们更加关注衣着搭配和购买奢侈品品牌。
再次是住房消费方面的变化。
过去,大多数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居住面积小且简陋。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购买更大、更舒适、更豪华的房屋,选择自己喜欢的装修风格,并注重配备高性能的家庭电器和家具。
另外是交通消费方面的变化。
过去,城镇居民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
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家庭汽车拥有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
私家车的普及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同时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最后是教育和医疗消费方面的变化。
在过去,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城镇居民普遍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并愿意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开始关注医疗质量和舒适度。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表明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个人需求的不断提升。
食品消费趋向高品质、健康;衣着消费追求时尚、品质;住房消费寻求舒适、豪华;交通消费追求便捷、舒适;教育和医疗消费愿意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研究

摘要消费结构作为衡量消费需求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能从多方面反映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水平、质量及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我国投资率、净出口率几乎连年增长,而最终消费率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则是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下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增加居民消费,所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激活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着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能够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出台更多前瞻性的政策以及引导资本提前布局。
本文首先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整体消费结构和具体各类消费变动情况两方面入手分析。
然后应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ELES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过度,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发现就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来说居住、食品、交通通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热点,根据收入需求弹性发现交通通信、其他类消费、教育文娱、生活用品这些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长其消费支出增速更快。
接着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作出了理论阐述,并利用系统GMM方法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GMM实证结果表明:收入、价格水平、消费习惯对大多数消费支出均有显著影响,房价对消费支出有结构性影响,老年抚养比仅对食品、生活用品及服务有正向显著影响,少年抚养比仅对医疗保健、其他类支出有负向显著性影响。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关于产业结构和宏观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居民消费;ELES模型;系统GMMIAbstract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demand,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reflect the specific content,level,quality of consumption demand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in many way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 has a great deal of changes,and the level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has changed a lot.At the same time,Chinese economic growth relies too much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Chinese investment rate and net export rate have increased almost year by year,while the final consumption rate has been at a low level for a long time.The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demand is the root of the long-term low final consumption rate.The key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lies in how to increase consumption.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residents,especially urban residents, for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activating the consumption potential of residents and making consumption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hinese economic growth.On the other hand, the phenomena of overcapacity and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ill exist in some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Study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formulate more forward-looking policies and guide the advance layout of capital.Firstly,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specific consumption changes. Then, the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of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ELES model.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ELES show that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is changing from survival consumption to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and enjoyment consumption.According to marginal consumption tendency,it is found that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will still be a hot spot in the future.According to the elasticity of income dem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other types of consumption,edu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daily necessities will be the focus in the future.With the increase of income,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the type of consumption and the type of enjoyment increases faster.Then,weIImake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using the system GMM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ome,price and consumption habi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os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house price has a structural impact on consumption expenditure,and the elderly dependency ratio only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food and l iving goods and services,adolescent dependency ratio only has a negati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ealth care, other types of expenditure.Finally,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ie paper, two suggestions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acro-policy are put forward.Key word:Consumption Structure;Resident Consumption;ELES Model;System GMMI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1)1.2.2实践意义 (2)1.3国内外研究综述 (2)1.3.1国外文献综述 (2)1.3.2国内文献综述 (3)1.4研究内容和方法 (4)1.4.1研究内容 (4)1.4.2研究方法 (5)1.5结构安排 (5)1.6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5)第二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 (8)2.1消费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8)2.1.1消费结构的定义 (8)2.1.2消费结构的分类 (8)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整体情况 (9)2.2.1恩格尔系数 (11)2.2.2消费结构变动程度 (13)2.2.3消费结构丰富程度 (15)2.3各类消费支出分析 (15)2.3.1食品 (16)2.3.2衣着 (17)2.3.3居住 (20)2.3.4生活用品及服务 (22)IV2.3.5交通通信 (24)2.3.6医疗保健 (26)2.3.7教育文化娱乐 (29)2.4本章小结 (31)第三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33)3.1ELES模型介绍 (33)3.2数据说明 (34)3.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时间序列分析 (35)3.4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截面数据分析 (37)3.4.1边际消费倾向与趋向增量结构分析 (38)3.4.2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分析 (38)3.4.3城镇居民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39)3.4.4城镇居民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40)第四章消费结构变动原因理论分析 (42)4.1经济因素 (42)4.1.1收入水平 (42)4.1.2价格水平 (42)4.1.3产业结构 (43)4.2社会因素 (44)4.2.1人口 (44)4.2.2家庭 (44)4.3文化因素 (45)4.3.1文化表现层 (45)4.3.2文化制度层 (45)4.3.3文化观念层 (45)4.4本章小结 (46)第五章消费结构变动原因实证分析 (47)5.1模型设定 (47)5.2估计方法的选择 (47)V5.3数据说明 (48)5.4单位根检验 (49)5.5协整检验 (50)5.6估计结果及分析 (51)5.7本章小节 (53)结论与建议 (55)参考文献 (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1)致谢 (62)VI图表目录图1-1本文研究框架 (7)图2-1消费结构分类 (9)表2-1我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 (10)表2-2我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占比 (10)表2-3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 (12)图2-2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单位:%) (12)表2-4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 (13)表2-5各类消费对消费结构的贡献度 (14)图2-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熵值 (15)图2-4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单位:元) (16)图2-5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单位:%) (16)表2-6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消费) (17)图2-6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单位:元) (18)图2-7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18)图2-8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单位:元) (20)图2-9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21)表2-72017年广州市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构成 (21)图2-10广州市城镇居民居不同收入户居住消费支出构成(2017年,单位:元) (22)图2-11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剔除价格影响,单位:元) (23)图2-12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23)表2-8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 (24)图2-13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内部结构(单位:%) (24)图2-14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单位:元) (25)图2-15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25)图2-16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成分比例(单位:%) (26)图2-17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单位:元) (27)图2-18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27)图2-19全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内部结构比重 (28)VII图2-20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情况(单位:亿元) (29)图2-21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娱消费支出(单位:元) (30)图2-22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娱消费支出占比(单位:%) (30)图2-23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构成以及教育经费占GDP占比 (31)表3-11993-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ELES模型参数估计 (35)表3-22014-2018城镇居民消费结构ELES参数估计 (35)表3-3边际消费倾向排序 (36)表3-42013-2017年住房租金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7)表3-5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ELES参数估计 (37)表3-6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总量结构与增量结构 (38)表3-72012年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 (39)表3-82012年城镇居民需求收入弹性 (39)表3-92012年城镇居民需求价格弹性 (40)VIII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作为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重大变革,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型城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首先,新型城镇化使居民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迈进。
过去,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如食品、衣物和日常用品。
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意愿也增强,因此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比如旅游、娱乐和文化产品。
同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如购物中心、电影院和艺术展览等,使消费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其次,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向服务业转型。
旧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城市中的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因此,居民开始增加对于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如餐饮、娱乐和医疗等。
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居民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消费结构。
第三,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进程。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与日俱增。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们的消费结构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品质和更高层次的消费。
比如,在食品方面,居民开始关注有机食品和健康饮食,增加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在娱乐方面,人们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如音乐会、话剧和展览等。
最后,新型城镇化引导了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消费模式主要以实体商店为主,人们需要亲自前往商店购买商品。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购物平台随时随地购买所需商品,这种便捷的消费模式不仅改变了购物方式,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比如共享经济和线上教育等,这进一步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
总结起来,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花费金钱买进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比例和数量。
它涉及到人们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消费结构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衣食住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也不断增加。
在食品方面,大众化、多元化、品质化的需求不断增强,高档蔬菜、进口水果及优质食品的销售量增加;在住房方面,人们选择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房屋装修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舒适度。
2. 文化娱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文化娱乐消费也成为了影响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多元化与高端化的趋势,买票、看戏、聚会、旅行等高品质文化娱乐消费逐步普及。
同时,城市居民对网络娱乐、游戏、电竞等娱乐形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3. 教育医疗城市居民对教育医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方面,由于城市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很多家庭会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为孩子选择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培训机构。
医疗方面,随着国人对医疗健康的认识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保健品、保健服务等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
二、影响分析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和经济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 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一些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比如,城市中高档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相关产业正在迅速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同时,伴随着城市居民对精神生活的提高需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
这些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完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完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的不断提⾼,⼈们的消费⽔平也在显著地提⾼。
因此⼈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上。
消费结构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研究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际因素,本⽂通过⽐较分析2012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关数据,在充分运⽤Excel软件和SPSS软件的前提下。
运⽤描述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具体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计量分析(具体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三种分析⽅法,⼒求在以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实际数据为前提的条件下,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体情况,同时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以期能为各地⽅政府的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定的参考价值与依据,为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提出更加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引⾔“消费”是⼈类⽣活中的主要且必须的活动,任何⼈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消费。
简⽽⾔之:⼈类的⼀切经济⾏为都是围绕着消费⽽进⾏的。
因为⽣产的⽬的是为了满⾜消费;扩⼤消费市场是资本增值的前提;企业之间的各类资源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消费市场份额的竞争。
因⽽,当今社会,每个⼈都在努⼒学习和⼯作以期能够获得更⾼的个⼈收⼊,深究其⽬的也是为了提⾼个⼈的消费⽔平。
所以说“消费”已成为当下最炙⼿可热的经济词汇。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类不断扩⼤的经济需求,⽽各国经济发展是以提⾼整体国民的福利⽔平为⽬的,主要就是提⾼国民当前乃⾄未来的消费⽔平。
所以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正常运⾏,有赖于国民整体的消费状况,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是前提,同时消费结构的优化则是提⾼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经济⼿段。
消费结构1(consumption structure)具体是在⼀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居民消费的提高,阻碍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进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严重阻碍国民经济运行,制约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了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处于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很大的结论。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消费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引言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同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刺激居民消费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不断深入,收入差距扩大化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生活的两大难题,同时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消费关系的研究,因而也重新成为当今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着手,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始终奉行效率至上的分配原则,而社会公平则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尽管如此相对于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为社会经济活动其他方面市场化的改革推进奠定了基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使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的奇迹”。
1978—2007年,中国GDP由3645.2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三位。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但自从1997年软着陆之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一方面政府、学术界畅谈的“软着陆”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是企业界已感到了经济的悄然紧缩,也就是“宏观经济形式很好,微观经济形式较难”。
①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我国的有效需求出了问题。
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外需构成,消费需求、政府支出和外需为最终需求,而投资需求为引致需求。
我国政府支出和外需一直发展良好,故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长期不足,消费率长期过低会影响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和出口,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四大动力之一的消费却出现了明显的“跋脚”状态。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
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需求出现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研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消费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重新审视过去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第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阐明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作用,为我国调节收入分配以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进而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认真分析需求不足的原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否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在推进用消费替代投资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2.1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利益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重新分配。
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增长较快,同时收入差距的水平也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为2004年的0.37,上升了20个百分点。
这种扩大并不是单纯的线性上升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梯性的波浪上升。
从总体来说,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
由于计算基尼系数的统计口径不同,得出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第57页的计算结果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这些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②第一阶段(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稳定。
这一阶段的经济改革是以农村为中心的,城镇的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因此,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保持了传统体制下工资决定机制和收入分配的特征,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低于0.16,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的状态。
第二阶段(1985—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这一时期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有两项措施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一项是企业承包制的推广。
它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赋予了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却因此拉开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
另一项是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由于非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因此,这一措施拉大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也拉大了非国有和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差距。
1985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第一次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由0.16上升为0.19,扩大了3个百分点。
1988年,基尼系数再次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0.23。
③第三阶段(1989—1991年),1989年起,我国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扩大略有缓解。
1991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上升为0.24。
第四阶段(1992—1995年),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经济改革重新步入了快车道,在此期间,国有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也随之扩大。
同时,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形成,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外资大规模涌入,一批参与这类经济活动的高收入阶层逐渐形成。
1994年开始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又使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差异进一步拉大。
这样,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25上升到1995年的0.28。
第五阶段(1995年至今),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加剧。
首先,分配制度的深化在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
其次,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在推动国有企业改制转型的过程中,也使得国企职工下岗失业日益剧增,收入明显下降,收入差距较之前一阶段更为突出。
再次,城镇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初步效应己相当明显。
它们从根本上是将原有体制中隐性收入不平等显②王倩.中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华侨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2005③赵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湖南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2004性化的过程。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2004年基尼系数较前一阶段上升9个百分点。
2.2 1992-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是居民将其可支配性收入做出消费多少、储蓄多少的划分之后,根据个人偏好和各类消费对象需求弹性的不同,将消费支出在各类消费对象上加以分配所形成的消费客体结构。
199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如下表:1992~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重表单位:%(其中X1~X8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居住和杂项等八大类消费支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食品消费方面:随着收入的增高,人们的消费重心开始转移。
虽然食品消费绝对数大幅上升,但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长期呈稳定下降趋势。
2、衣着消费:1992~2004年这13年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比重由14.08%下降到了9.56%,下降了4.52个百分点,不像食品消费那样逐年有规律地稳定下降,个别年份有所回升,且幅度不如食品下降那么剧烈。
但衣着消费的内部结构变化比较明显,购买成衣的支出比重由1992年的58%提高到2004年的72%,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从变动趋势来看,衣着消费比重1992年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今后仍将逐步下降。
3、医疗保健消费:从1992—2004年这13年时间序列变化来看,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比重虽然不大,但上升较快。
人均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2004年528.15元,几乎是1992年41.51元的12.72倍,而同期人均消费支出仅增加了3.29倍,原因主要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适当增加了个人负担部分的比重,另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保健商品(服务)消费增加也是推动这项消费迅速攀升的重要原因。
4、交通和通信消费:1985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交通通信消费水平极低,1985年该项消费支出人均仅为14.39元,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14%。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通信消费的条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大幅度上升。
1992年该项消费支出为44.17元,比重为2.64%,此后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2004年该项消费支出为843.62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1.75%。
13年间绝对数上升了18.10倍,相对数上升了3.45倍。
而此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3.29倍。
5、居住消费:1992—2004年这13年中,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8年全国城镇正式取消福利型实物分房体制,住房消费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从居住消费内部结构变化看,住房支出比重明显上升,水电燃料等支出比重下降。
从趋势看,随着住房房租的市场化改革和私人购房比重的上升,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会进一步上升。
3. 收入分配对消费结构的影响3.1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为20667.91元,比2005年增加2022.91元;最低的新疆人均收入为8871.27元,比2005年增加881.27元。
最高和最低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5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新疆差距为10655元,2004年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宁夏差距为9465元,到2005年扩大到万元以上,增加了1190元。
见下表:本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收入增速不平衡从增长速度看,不同收入组收入增长率呈阶梯式格局。
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较快,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较慢,并且高收入组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低收入组居民收入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