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豆振锋

案例1:某校某班在选举班长中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曾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的弱智学生,在班级选举中竟得票数最多,搞得班主任哭笑不得。

案例2:我校某班同学暨某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将其小说收缴,该学生便一不做二不休,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显而易见,这两则案例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结果。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在上面例子中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当然,也有因家长无理打骂,或用“高压”手段引起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学校,教师言过其实,或对人、对事不公正,或对学生的批评不符合实际等,都易造成学生的反感。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例如学校要求人人都要爱护公物,有的学生却有意破坏;老师说上课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却想说就说,等等。

有“逆反心理”的人常具有明显的“对抗”和“反控制”情绪,它不同于一般的抵触情绪,它是一种稳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哪几种类型呢?

1.自负型逆反心理。一般说来,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案例2就属于这一类型。对这类学生,直接指出缺点,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加重逆反心理。要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比如他们因不听别人的忠告而受到了惩罚,就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事后再教育往往效果不佳。

2.困惑型逆反心理。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老师、家长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产生困惑型逆反心理。案例1就属于这一类型。要消除这种不良心理,一方面要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全面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他们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失落型逆反心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是人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推动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公平、一视同仁,特别注意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公正的鼓励和表扬。

4.受挫折型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学习和生活推动信心,用怀

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短暂的心理平衡和满足。针对这类学生,应首先摸清他们心灵创伤的原因,对症下药,逐步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同时,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使他们体会到亲情、友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鼓励他们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使他们忘掉过去,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过分强调自我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喜欢对所见所闻,持批判的态度,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有个别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往往爱提出一些与别人不同的看法,爱当“反对派”。用逆反来表现自我。

2.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

例如学校在教学楼顶堆放了一些杂物,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老师告诫学生不要爬到楼顶去,学生偏要上去看个究竟。

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如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偏激,片面地看问题

一些学生把老师看成是“管”他们、限制他们的人,而没有把老师当朋友,所以把自己放在了老师的对立面上,认为老师是“老古董”,“跟不上形势”,把老师的谆谆教导当成“婆婆妈妈”,把严格管理当成“束缚、压制”。这种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的方式,是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客观原因

1 .教师教育简单、生硬

中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是,教师教育或教学方法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时不注意方法,持简单、生硬甚至粗暴态度,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有的教师对学生强迫命令,造成学生的敌对情绪;有的教师办事不公引起学生反感;还有的教师采取“硬性灌输的填鸭式”,“限制束缚的管束式”,“照本宣科的教条式”教育、教学等等方法,这些都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育内容单调

时代在飞速前进,而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却仍旧是陈词老调,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调儿”唱得太高,教育上不实事求是,也会使学生反感,在心里跟你唱对台戏。

3.教育观念陈旧

有的教师用传统陈旧教育观念去教育新世纪的中学生,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不是积极疏导而是消极防范;不是民主、平等,而是专制压抑;不是塑造而是限制;不是发展而是束缚。凡此种种,势必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四、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做“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优、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过程中明辩是非,自觉改正错误。同时也要对学生采取宽容态度,因为他们毕竟还不是“成人”。

教师批评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因此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既让学生能接受教育,又让他们感到亲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心关怀。

例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写检查时,不说写检查而说写个“说明书”,把学生当众检讨会称为“新闻发布会”。这都是考虑学生的“面子”,考虑其心理承受力的做法。

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时间——有的可当时批评,有的却应缓一缓,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

②地点——有的适于在办公室批评,有的适于在教室、操场或在街上边走边谈;

③场合——注意适当地用私下交谈形式代替公开批评形式;

④语言——注意要恰如其分,不能讽刺、挖苦;

⑤态度——要亲切,要像朋友,不要板着面孔;

⑥次数——不宜大多,切忌反复唠叨;

⑦时机——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最佳时机,促成学生接受批评的心理状态的形成;

⑧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以及错误的不同性质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比式、过渡式、迂回式、暗示式、商讨式、直接式等等。

3.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学生不是教师的附属品,不是教师手中的“面团”,而是有血、有肉、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