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小说_夜凉如水_解读

合集下载

夜色温柔读后感重生与爱情之间的思考

夜色温柔读后感重生与爱情之间的思考

夜色温柔读后感重生与爱情之间的思考在《夜色温柔》这本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华丽的女子最终选择了一个平凡但温馨的人作为她的伴侣。

小说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最终却表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珍贵爱情的渴望。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于重生和爱情之间联系的思考。

小说中女主角宋夕从极其辉煌的家族出身,自然成就高,口才好,长相美貌,富有,也相当聪明,但是却经常感到人生失落。

她在重生之后,意识到了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珍贵爱情,这使得她开始了探索内心深处的旅程。

她最终选择了一个平凡,没有财富,没有社会地位,但是有着善良的人作为她的伴侣。

这个平凡的人给了她无条件的爱,他们在一起能够享受到深挚的爱情,这是宋夕在一生中从未拥有过的。

通过女主角的经历,我认为这部小说深刻地表现出了内心深处对于珍贵爱情的渴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重生的幻想,认为在人生的洗礼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重新来过可以选择更优秀的路。

重生这种幻想给了很多人希望,让他们相信自己可能有机会拥有更好的一切。

但是在小说中,“重生”这个设定只是作为故事情节的创造之一,而真正有意义的是人物的成长过程。

宋夕虽然是一个华丽的女孩,但是在重生之后才真正领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珍贵爱情的重要性,这个发现对于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重生”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省的过程,我们应该通过思考和行动,找到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在小说中,作者的态度也明确倾向于平凡的人生。

宋夕选择的情人并不是阔气有钱的少爷,而是一个普通人。

小说中这个情人的出现,为宋夕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打下了基础。

他的出现证明了,珍贵的爱情不需要炫耀的层次或者豪华的物质条件,珍贵的爱情只需要简单的温情和人间真情。

这种爱情无论贫富,都能够温暖人心,丰富人的人生价值。

这也表明了作者的信仰,爱情并没有什么奇妙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由爱而引的奥妙。

小说中还有一个俗套的情节,就是女主角的父母原本反对她的婚事,后来却转而支持女主角的选择。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喧嚣都市里的诗意------浅析张欣小说

喧嚣都市里的诗意------浅析张欣小说

喧嚣都市里的诗意———浅析张欣小说朱雅彬(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46)摘要:张欣喜欢写都市,写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情感遭遇。

张欣在描写都市生活的过程中,揭露了都市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读者的震撼与反思。

她在揭示都市阴暗面的同时,又写到了都市美好的一面,从而缓和了读者心中的震撼。

张欣小说给读者留下的最后一点点温馨与浪漫,是喧嚣都市里的最后一份诗意。

关键词:张欣小说;都市问题;温馨与浪漫;诗意张欣在当代作家中有着自己的特色。

她喜欢写都市,写都市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情感遭遇。

张欣在描写都市生活的过程中,揭露了都市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读者的震撼与反思。

她在揭示都市阴暗面的同时,又写到了都市美好的一面,从而缓和了读者心中的震撼。

张欣小说给读者留下的最后一点点温馨与浪漫,是喧嚣都市里的最后一份诗意。

一张欣喜欢写城市,尤其广州这座大都市。

她曾经说:“不知为什么,离开了广州,我就没有了写作的冲动。

”[1]都市的表面纷繁多彩,喧嚣热闹,而张欣的作品越过了这些表面,走进了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她曾经说:“我对都市的理解一向不是霓虹灯,海鲜坊,或者卡拉OK。

那不过是它一层极薄的包装而已。

真正的内核是让人探寻不尽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浮华和热闹,常常是火树银花掩去了的许多辛酸和悲苦。

”[1]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张欣真正关注的是当下都市人的辛酸和悲苦。

都市人有着心酸和悲苦,因为他们处在特殊的位置上。

他们大多是喧嚣都市里的普通人,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却掌握不了话语权利,是处在中心的边缘人。

他们讲求实际利益,因为曾经被或正在被“金钱法则”操纵,深切地体会到了金钱的重要性。

在他们的眼中,金钱不仅仅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拥有精致浪漫生活的必要条件,甚至还可以成就或者毁灭他们的爱情。

所以,都市里一些人可以为了金钱舍弃亲情、爱情、正义和良知。

于是,城市里丑恶的现象增多了,人性也开始异化了。

从传奇回归日常——评张欣《千万与春住》

从传奇回归日常——评张欣《千万与春住》

从传奇回归日常——评张欣《千万与春住》杜小烨(花城出版社,广东广州510075)摘要:张欣在书写城市女性形象和市场经济文化方面一直独树一帜。

以传奇笔法演绎都市风情,在戏剧色彩浓厚的人生故事中发掘人性,是张欣作品一直贯穿的主题和叙事模式。

其长篇新作《千万与春住》与其先前作品相较,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关注现代女性如何冲破精神困境,从强调故事的传奇性转向更注重日常叙事。

另外,张欣风格鲜明的影像化叙事契合了影视改编的要求,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张欣;《千万与春住》;女性形象;日常叙事;影视改编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9)04-0057-05评论家雷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评价“张欣是最早找到文学上的当今城市感觉的人之一”[1]。

九十年代以降,张欣在书写城市女性形象和市场经济文化方面一直独树一帜。

关注当下,以带有古典韵味的传奇笔法演绎都市风情,揭示都市商业规则,在戏剧色彩浓厚的人生故事中发掘人性,是张欣作品一直贯穿的主题和叙事模式。

张欣长篇新作《千万与春住》首发于《花城》2019年第2期,后又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小说依旧直面和揭露了都市精英隐藏的复杂人性,但将《千万与春住》置于张欣整体创作中观照,与其先前作品相较,又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

一、“破”与“立”的女性角色张欣以擅长写中产和白领阶层的女性著称,她笔下的女性是由消费社会培养出来的城市女郎,她们感恩在城市获取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从不掩饰对物质的占有和享乐欲望;面对爱情与婚姻,她们总能在现实和浪漫之间做出清醒的认识和选择。

《千万与春住》设置了两位形象对立却又命运交叉的女主人公,来展开情节。

滕纳蜜在某所财贸大学的“再教育”培训基地担任一把手,行事精明决断,单位经济效益蒸蒸日上,但她的生活却像一盘错乱的棋局:父亲滕哲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因职权犯罪获刑12年,刑期未满去世,留下她徒有美貌却几乎无生存能力的母亲,她年少时就要承担起家庭重任。

浅析张欣《锁春记》对女性心理的新挖掘

浅析张欣《锁春记》对女性心理的新挖掘

浅析张欣《锁春记》对女性心理的新挖掘《锁春记》讲述一位中年成功男士与三位性格、背景各异的女性之间的恩怨纠缠。

张欣作为一位执着于书写都市情感故事的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的压力和困惑、迷情与抑郁。

相对作者以往的作品来看,《锁春记》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心理的揭示和关怀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标签:《锁春记》张欣女性心理商品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人在享受了空前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物质的富裕所带来的无所适从和精神焦虑。

面对这种现实,张欣的作品往往将文学的笔触深入到了转型期社会上人们内心的深处。

张欣以自己贴近生命真实的情绪体验去感知和关注都市女性,表现出了不同与男权文化的一面:“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许多时候跟物质生活无关,越是衣食无忧越容易进入一种幽闭的状态。

”[1]因此,对女性心理的深度挖掘,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庄芷言是《锁春记》的中心人物。

在作品里,庄芷言是一个都市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般的英雄人物,她不仅拥有天仙一般的容貌,且其智慧足以横扫千军。

芷言一出场,便是“一身白衣,蓬松的头发被一降色的丝带随意地束起,纯白的皮肤,精致的五官,那一份脱俗的洁净”[2],让人感觉到她简直犹如仙子一般,由此惊为天人的外表衬托出来的睿智更是让读者折服。

这样一位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都处于巅峰状态的女性,即使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洪流,她也是得心应手的。

在芷言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她解决不了的。

但唯一解决不了的,却是她自己的内心世界,犹如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永远逃脱不了自己脚后跟的宿命。

幼时,世博和父亲失和,身为妹妹和女儿的庄芷言内心十分矛盾,因为她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她至亲的男人。

庄芷言知道哥哥脾性倔强,是父亲的一块心病。

于是,庄芷言暗暗下定决定,这辈子一定要为父亲看好哥哥,好让父亲安心。

一路上,庄芷言是作为庄世博的一个精神导师而存在的。

无论是情感的抚慰上,事业的帮助上,还是从生活上,庄芷言一直扮演着父辈的角色。

看《十月》

看《十月》
之间的缝隙时开始 , 它肩负的就不仅是颠覆解构的任务 签) :把闯王从万人之上拉下马来,重构一个 “ 个人化” 的起义者形象 它还要解决如下两 重关系: 具体的个体/
长篇是张欣的 夜凉如水) 财经政治加爱情和精神 ) , 日常生活心得。 该说的小说基本都说 了, 我就不 多说了。
( 解构 在 当下的小 说里好像 也成 了一个臭 名昭著 的标 疾病 ,故事好看 ,文字简洁 ,还提供 了不少中产阶级的
厢峡 ,是因为车厢峡里的状态正是 他人生的状态 , 也是 他的人生哲学和军事哲学 , 那就是 困兽犹斗 , 勇往直前 。
李冯 《 车厢峡 ) 中篇) )(
看 十月
黼 魏冬峰
本期 月 十 刊发的小说整体来看相对充实 , 云端 》 ( 马晓丽,中篇) 千万别让她说话》( 、 格致,中篇)等
执行的是真正的文学的议程 首先 自身是艺求 其次 , 它 并 不需要 太高的赞扬 。
要解决相关的艺术 问题 。
— —
丛 治辰
从小说的基本面来看, 车厢峡)的 到顶楼去》 文字感觉挺好 , , 可惜才
构能 力以及整体上 呈现的张力 , 在当下的小说中无疑属 华被漫无 目的地滥用 , 一件简单平常的事被弄得神神道
的处 理 还 见 功 力 。
样, 我也对李冯敢于 “ 当下现实主 义创作喧 嚣热闹的 在
但先在的 茌当下现 实主义创作喧 嚣热闹的胜利锣鼓 中, 李冯 胜利锣鼓中”进行寂 寞的艺术探 索深表敬意,
的中篇 车厢峡》有些寂寞。也许正 因为这寂寞 ,才值 动机和野心未必总能和效 果相统一。在我看来 , 车厢 ) 得我们认真地关注 。和很多伪小说比起来 ,我以为 ,它 峡 )这篇小说 虽尚在水平之上,是不错 的作品 ,但是也

张欣小说《沉星档案》和《深喉》解读

张欣小说《沉星档案》和《深喉》解读

张欣小说《沉星档案》和《深喉》解读
李俊红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13
【摘要】黑社会在当代中国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历程,近几年更是沉渣泛起.张欣的两部长篇小说<沉星档案>和<深喉>均涉及黑社会人物,他们表面上是正经的生意人,背地里却为非作歹、制假售假,甚至将触角深入到司法界,干预司法.小说对黑道人物的塑造和黑恶势力的揭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119-120,123)
【作者】李俊红
【作者单位】河套大学,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张欣小说与都市文化心理——张欣小说文化传播现象探析 [J], 傅建安;缪鑫平
2.张欣小说《夜凉如水》解读 [J], 陈艳华
3.无人慰藉的心灵——解读张欣小说《不在梅边在柳边》 [J], 宋小梅
4.光环背后的落寞——解读张欣小说《不在梅边在柳边》中梅金女性形象 [J], 黄兴荣;邵维加;
5.光环背后的落寞——解读张欣小说《不在梅边在柳边》中梅金女性形象 [J], 黄兴荣;邵维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锁春记》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锁春记》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锁春记》解读《锁春记》原名《夜凉如水》,是由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欣创作并发表于《收获》2006年第4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后来出单行本时,作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还是把名字改为《锁春记》,书名典雅并能破题,深得作者的喜爱。

{1}《锁春记》讲述的是现代都市女性,特别是成功女性背后隐藏着心理疾患的故事。

张欣揭开了现代都市成功女性背后鲜为人知的幽闭的情感世界。

所谓“锁春”,就是指女主人公庄芷言“为了成全哥哥庄世博的事业,从而放弃了个人的生活、情感,将自己幽闭起来”{2},“整部小说都在写她的心路历程” {3}。

金融界精英庄世博,年届四十,事业蒸蒸日上,感情世界却危机四伏。

他的妹妹庄芷言,一个冷艳聪明的女人,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主动承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并以她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全力辅助哥哥庄世博克服感情上、事业上的重重障碍,助其登上国有银行行长的宝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庄芷言在哥哥登上事业的高峰后,却选择了割腕自杀,黯然离开人世。

庄芷言的死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张欣在徐徐揭开现代都市女性幽闭的情感世界时欲言又止,以女主人公庄芷言的死给世人留下了无数个不解之谜。

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等方法,对庄芷言的死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超乎寻常的兄妹关系《锁春记》的内核讲述的是一对亲密的兄妹,妹妹为哥哥的事业而奉献一切的故事。

千百年来,这种亲密的兄妹关系或姐弟关系不断地演变着。

中外文学史上,较早对兄妹间亲密的故事进行讲述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作品中妹妹麦琪和哥哥汤姆自小感情甚笃。

在父母因一场官司而相继去世后,麦琪和哥哥相依为命。

麦琪为了哥哥的感情拒绝了菲利浦的求婚,甚至在和斯蒂芬私奔后,宁愿忍受众人的责难和汤姆的冷眼,还是坚持返回家乡。

最后在一场洪水泛滥中,麦琪为了寻找与搭救哥哥汤姆,与哥哥一起被洪水淹没,这一切不仅源于亲密的血缘关系,更是源于麦琪对哥哥执着的爱。

麦琪最终与哥哥紧紧抱在一起沉入河底,永远也不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1期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l .28 No .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J I A YI N G UN I V ERSI 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Jan .2010 张欣小说《夜凉如水》解读陈艳华(广东教育学院,广州510303)摘 要:张欣的《夜凉如水》透视了都市人人性中常态背后的病态。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都市人欲望的压抑导致了个体心理的变异,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性的自我成长受挫,也促生了都市人病态的人性,从最新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原理来说,都市人的素质、涵养又使得他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在终极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张欣对都市人人性的发掘达到更深的层面,在其都市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人性;压抑;自我成长;超越中图分类号:I 20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2X (2010)01-0057-04收稿日期:2009-10-11作者简介:陈艳华(1970—),女,广东肇庆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与文化。

张欣在《收获》(2006年04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夜凉如水》,一改她惯用的题材和手法,尝试去触摸城里人那些表面令人倾慕,实际使人发怵的病态人性。

张欣在这一小说中以新的眼光洞察都市精英人物体面、睿智背后的变态人生。

正如她在谈创作《永远不满意》中所说:“病态的都市恰恰隐藏最复杂、最不为人知的人物关系,隐藏着让人心酸的哀怨、感慨和心悸的插页。

”张爱玲也说过:人生如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张欣的《夜凉如水》中的兄妹庄世博、庄芷言的病态人性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常态人性背后的心理问题。

一、人性的压抑在《夜凉如水》中体面的都市人的人性是压抑的。

他们在家庭的管制和社会的整合之下,自我已经成为一架空壳。

他们人格中的“潜意识”内的各种欲望,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各种欲望,因不为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而被压抑在“潜意识”领域内,常常是通过个体的病态的方式表露出来。

[1]只要通过一条有效的通往“潜意识”的途径,我们就可以窥视他们人性的本来面目。

张欣的《夜凉如水》中,表现出为社会所不容的病态人性的人物是兄妹俩:庄世博和庄芷言。

庄世博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有才无能,在事业上、心理上都依赖妹妹。

庄芷言有才有貌,有学识有气质,但只是热衷于为哥哥担当一切,所言所行超尘脱俗。

结果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色彩,也干涉了别人的生活。

这一切源于他们有一个强悍而专制的父亲和一个软弱的母亲。

父亲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利用自己的权威来塑造他们。

读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都是父亲说了算。

“他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是从不让步的,他想,所有的成功,都在于坚持。

”庄世博从小是个乖孩子,但他也曾有过青春期男孩子那样的叛逆。

为了抗议父亲要他报读理科,他曾以撞墙、绝食相威胁。

结果是,他丝毫不能撼动父亲的绝对地位。

更要命的是,父亲从来是告诉他要怎样做,而不会跟他促膝长谈,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庄世博性格中的“性欲”———“力比多”就被压抑在“潜意识”领域内,潜意识欲望被抑制表达时,就会产生“转位”,即潜抑的“力比多”转化为身体的病症。

平时并不为家人所觉察,但迟早会以变态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父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1月亲猝死后,他就割腕赎罪。

出于自卫机制的作用,从此妹妹庄芷言取代父亲在他心目的位置,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事事处处离不开庄芷言。

而庄芷言畸形人格的形成可以追踪到她的童年经验。

虽说是家中的女孩子,受父母的重负较哥哥要少些,但她自幼耳闻目睹父亲对哥哥的压制,她的正常人性也受到潜抑。

她一直压抑自己作为女性的正常需求,对男人没有兴趣,不想结婚,只是乐于为哥哥打点一切,自觉担当起看护哥哥的角色。

用文中人物净墨的话来说,就是她的生活“没有春天”。

从精神分析学看,一个成人的精神和性格可以在他的童年经验中找到其形成的原因。

这对兄妹在成长过程中正是因为正常欲望的压抑,致使他们成年后性格变异。

心理学家认为,可以通过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来洞察人之本能。

这在文学家看来也如此,张欣在《夜凉如水》中说:“事实证明,特别炫目的东西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而这些隐情恐怕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无论你多么不愿意相信或面对。

”张欣让我们从这对兄妹的身上看到都市人令人羡慕的表象下的那些令人不愿相信或面对的隐情。

二、人性的自我成长人性备受压抑,但无法抑制它的自我成长的趋势。

马斯洛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和需求,这个方向一般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

[2]因而有了“成为你自己”的口号。

柏拉图、康德、卢梭等人也有“人性具有潜在的善意”的经世格言。

他们相信,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自我成长”是人性的根本特点。

人的最佳状态就是自主地、有选择地、持续不断地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人类有机体有能力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

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动下,在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机会下,人性就能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罗斯杰也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有方向的形成倾向。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想保存、提高和再造自己的倾向。

它也希望摆脱外界的控制而独立,成为自我支配的,甚至超越自己的本性。

”[3]《夜凉如水》中的庄世博的问题就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环境,迫使他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庄世博在自我成长中有着良好的基础,他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国家级医学专家。

他秉承了父亲的睿智,学习上的事情难不倒他,上小学就两次跳级。

小时候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

毋庸置疑,他的人性中具有“潜在的善意”。

如果能给他一个适当的成长环境,他会拥有出色的才能和健康的心理,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遭到父亲的强烈阻拦。

庄世博喜欢文科,但他父亲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认定读理科才有出息。

直到庄世博以死相逼,父亲的底线终于崩溃了。

而每当这对父子在矛盾中撕扯的时候,母亲是那样无能为力,总是无比哀怨地看着双方。

虽然后来庄世博如愿以偿,但他总觉得自己愧对父亲,在父亲累倒时割腕赎罪,最终得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如果说父亲是庄世博的“自我成长”的硬伤,但毕竟父亲在他上大学时就去世了,而这时妹妹庄芷言却成为他以后成长的鸦片。

在庄世博的生活中,庄芷言不知不觉充当了父亲、母亲、亲人、妻子的角色。

庄世博离婚、职业升迁、交朋结友、吃饭穿衣,都由妹妹做主。

哪怕是庄世博结婚后,有什么心事还是找妹妹倾诉。

庄世博的妻子就曾经发现他深夜到妹妹的房间,头枕妹妹的大腿躺在床上与妹妹聊天。

社会文化论的心理学者认为,人性具有“与自我环境相互调节的功能”。

在人的“自我成长”过程中,人会在“自我”和“社会”之间进行综合和调节,引导心理性欲合理地发展。

庄世博在“自我”与社会的调节中,庄芷言总是横插一刀,使得庄世博不能在与85第28卷第1期陈艳华 张欣小说《夜凉如水》解读“他者”的对话中获得主体的发展。

人性总是“持续不断地成长”的,个体潜在的“力比多”总会向各个方向突围。

很显然,庄世博是有“自我实现”的要求的,在工作中凭着自己的魄力当上了副行长。

无奈庄芷言总要“看着”他,主动担当他的参谋,并使庄世博事事离不开她。

这样,庄世博童年在父亲的权威下成长,成年后又在妹妹的控制下生活。

人性成长的动力给压制了,最终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人”。

但他后来开始反抗庄芷言对他的婚事的安排,从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庄世博对健康人性的渴望。

作品中的心理学专家潘老师也觉得庄世博“后来的发展很健康”。

虽然他有童年的阴影,但他的冲撞性格反而帮助他释放了一部分压抑的情绪。

假如没有庄芷言的控制,庄芷博是完全有可能拥有健康的人性的。

庄世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能“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没有机会让自我显现出来。

在现代城市里,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年在大多数时候,不是倾听自己的真情呼唤,而是倾听妈妈、爸爸权威的、传统的声音。

他行动的选择难以冲破家庭与社会的阻力,因而导致自我实现的受挫,自我成长让位于“被成长”。

三、人性的超越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还有超越自己的倾向,个人能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相融汇、相认同,并能通过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的体验。

[4]也就是说人可以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在终极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据此,我们可以透视庄芷言如何从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走向自我超越。

庄芷言一直生活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尽管她气质高雅,秀外慧中。

但她的生活没有女性的气息。

“她的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却也没有粉色的睡袍和蕾丝内衣,甚至有些中性,除了电脑之外,便是整齐的书柜,并且案头和床头也都是书。

房间的墙上,挂着父亲为她的题词:不动心。

”她身边有很优秀的男人,但她不动心。

她只为照顾哥哥世博而活着,并且一直认为自己是很理性地活着,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但在嫂子宛丹的坦言中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错位。

在庄芷言劝嫂子不要离婚时,嫂子明确地说:“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离开。

”这使她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的错爱,“我唯一的错就是比你(嫂子)更爱我哥。

”文中电视台的编导净墨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对庄芷言:“可是你的生命里没有一季春天。

”这句话使庄芷言“徒然间魇住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生活于一种“锁春”的状态。

她决定退出哥哥的生活,与爱自己的男人乔新浪结婚。

但乔新浪新婚之日因经济问题做了“落跑新郎”。

她感觉自己不能再像常人那样生活,不能在现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只能在另一个世界中完成对自己的涅木般,于是她作出更彻底的超越———自杀。

“她感觉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缩小,最终缩回了母体,她安睡在母亲的子宫里,渐渐地,她返回宇宙,变成一粒微尘漂浮着,自由自在。

”庄芷言最终以回归母体、与宇宙共融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因而可以说,庄芷言在一个更大的与自然界、宇宙合为一体的整体背景实现自我,达到梵我合一、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其实,庄芷言的很多言行也预示着她在封闭自己的同时也在试图实现自我超越,通过更高的超越自我来达到与大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想化健康人格。

比如,她喜欢的是禅书,经常去做瑜伽。

在超觉静坐中实现自我、自然与宇宙的融合。

还有庄芷言在她人生最后一夜,在如歌如梦的情境中,在黑夜中走向彼岸。

这些有着神秘主义色彩的描写,体现了庄芷言以“大我”为中心的人性真我实现。

世界是95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1月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有一些部件组成的机器,在这样一个与宇宙合一的背景中,宇宙人生的真理要靠直觉领悟才能获得,而不是靠理智的分析与推理。

获得领悟的途径往往是各种形式的静修。

在静修中得到智慧,并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