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经典著作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影响和局限性。

一、中医经典著作的价值1. 理论指导:中医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临床经验: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其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3. 方剂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具有独特的配伍和应用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剂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方剂的设计和调配方法。

二、中医经典著作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针灸治疗: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大量关于针灸的理论和应用方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等。

现代临床中,中医经典著作的针灸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中药治疗:中医经典著作中收录了许多重要的中药方剂和经典处方,如《本草纲目》等。

这些方剂和处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脉诊诊断: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脉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脉诊的诊断和评估,帮助医师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

三、中医经典著作应用的影响和局限性1. 影响:中医经典著作的应用使得中医学在现代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得到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提升了中医药在健康领域中的地位。

2. 局限性:中医经典著作的应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并非准确无误,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

其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星辰,为后世医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读经典,做临床”这一理念,正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医疗实践紧密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手段中,针刺手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丰富的内涵,备受关注。

通过研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我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中对针刺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如“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强调了不同针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针灸甲乙经》则系统地整理了前人的针灸理论和经验,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针刺的起源和发展,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针刺手法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例如,提插补泻法,通过提插的幅度、频率和力度的不同,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在治疗虚证时,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力度轻,以引导正气;而治疗实证时,则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力度重,以泻除邪气。

又如捻转补泻法,以捻转的角度、频率和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

补法时,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泻法时,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在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上,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穴位的特点来灵活掌握。

对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臀部、大腿等,针刺可适当深一些;而对于头面部、胸腹部等肌肉浅薄的部位,则应浅刺。

同时,不同的穴位也有其特定的针刺角度,如直刺、斜刺、平刺等。

如足三里穴,一般直刺 1 2 寸;而太阳穴,则多采用斜刺。

在临床运用针刺手法时,还需注重得气的感觉。

得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

当针刺入穴位后,患者会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医者也会感到针下沉紧。

如果不得气,可通过适当调整针刺的角度、深度或运用手法来促进得气。

羌活胜湿汤临床应用举隅

羌活胜湿汤临床应用举隅

羌活胜湿汤临床应用举隅
黄巧智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2(31)1
【摘要】羌活胜湿汤源于元代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为利湿之剂,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笔者根据其祛风胜湿之功广泛用于临床,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效果良好,举例如下。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羌活胜湿汤;面神经麻痹;偏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落枕
【作者】黄巧智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J], 梅成;麻虹;章一鸣
2.“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J], 梅成;麻虹;章一鸣;
3.升阳举陷法临床应用举隅 [J], 张中立;张弘;周计春
4."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飞法取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J], 刘军;
周振坤;王顺
5."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针刺循经感传合龙虎交战手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J], 梅成;章一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典的临床应用论文怎么写

经典的临床应用论文怎么写

经典的临床应用论文怎么写在医学领域,临床应用论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它们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如何撰写一篇经典的临床应用论文呢?下面将介绍一些写作要点和技巧。

一、选题首先,选题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选题应具有临床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研究的创新性。

可以从临床常见病种、疑难病例或新兴疾病等方面进行选择,确保选题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在撰写临床应用论文时,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要全面梳理相关文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结果等内容,有助于指导研究思路和提出问题假设。

三、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临床应用论文的核心,应该清晰规划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方案。

合理选择研究设计类型,如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或队列研究等,确保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炼出客观的研究结果。

五、结果呈现将研究结果清晰地呈现在论文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可以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突出重点结果和发现。

同时要客观地描述实验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研究成果。

六、讨论与结论在讨论与结论部分,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总结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七、参考文献最后,附上参考文献部分,列出所有在研究过程中所引用的文献,确保引用格式的准确和规范。

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也可以反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一篇经典的临床应用论文需要经过精心策划和仔细组织,既要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

希望以上几点的介绍可以帮助您撰写出高质量的临床应用论文。

感谢阅读!。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论文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63-02【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组成。

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应用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考《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证条文共有19条,其中只有2条在少阳病篇,其它17条均散在于其它病篇之中,如太阳病篇有12条,阳明病篇有2条;厥阴病篇及阴阳瘥后劳复病篇各1条,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

陈瑞春老先生[1]谓之是一张外感可治,内伤能调,虚证可补,实证可泻的多功能常用方。

导师万丽玲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异病同治疗效甚佳,现举隅如下:1. 口腔溃疡徐某某,女,57岁,2011年10月22日初诊,外感发热后口腔反复溃烂。

诊见:口腔溃烂,畏寒,腰以下冷,打喷嚏,无涕,气短、便后明显,纳食一般,舌尖红苔薄,脉浮弦。

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6g,淡竹叶6g,辛夷花15g。

服上药7剂,口腔溃疡愈。

按:患者口腔溃疡由外感热病耗气伤阴,郁热化火,火热熏灼口舌而成,而气阴耗伤反复迁延,阴病及阳,易致脾肾阳虚,故可见畏寒,腰以下冷,气短等症。

病机寒热夹杂,虚实并存。

投小柴胡剂调和脏腑寒热虚实故能收效。

2. 午夜咳喘潘某某,男,72岁,2011年11月10日初诊,咳嗽气喘反复发作,受凉加重,长期不规则服用强的松片。

诊见:咳嗽阵作,咳较多稀白泡沫痰,气喘胸闷,喉中哮鸣,难以平卧,子时多发,汗出湿衣,颜面潮红,背部畏寒,舌暗苔白,脉浮弦。

投以小青龙汤加味三剂,不效。

后改用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大枣6枚,生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3g,白芍10g,五味子5g,甘草6g,苏子15g。

服上药三剂,症状减大半,继用上方五剂,症状基本消失。

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 ——“读经典,做临床”我之体会

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 ——“读经典,做临床”我之体会

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读经典,做临床”我之体会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读经典,做临床”我之体会傅文录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内容提要:读经典,做临床,是一个学习好中医者的必经之路,多年临证体会到“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这个通过自己读书体会,集多年临床之结晶,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学习“火神派”郑钦安的医学三书,临床疗效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读经典做临床学习体会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总结及认真阅读当代名医他们的成才之路,我感到多读、多写、多反思,是成功之路上的有效方法。

而我把这个体会总结为两句话: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

读书有道,善于比较。

有人说过:“经书文字不是智慧,它的语言内容也还不是智慧。

要经过心的吸收,再通过意志、思考、默想所到的领悟才是自己的智慧。

”山东的张珍玉教授曾说过:“黑字落在白纸上,念书的人所看见的都是一样,只是每个人的领悟不同,反映出来的也不一样。

”如《伤寒论》中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语,自古至今,争议颇多,认识不一。

北京的印会河教授所采取“抓主证”的方法就源于此理,其内容的实质即为“叶落知秋”,即其中蕴含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体的道理和方法。

此外,此意还含临床推广应用到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去,而望文生意则是比较局限的。

善读书者,要当知一反三,以常御变,始得参悟之机,领略奥妙,熔古今于一炉,远变化于一心。

笔者读书也发现,中医的经典理论,不只是在其字面上,而要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其内涵,熟能生巧,巧能生华,华能生精,熟读精研常实践,才能深刻领悟到中医智慧中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体验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与科学内涵。

只有这样,临证才能运用以中医理论而灵活到行方智圆,感悟到中医“神圣工巧”的妙机。

如《内经》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中,《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更是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论,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著作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经典强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调节的方法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伤寒论》为例,该经典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通过辨明病因、病位和病性来制定治疗方案。

六经辨证理论在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感冒疾病,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病因是外感风寒,导致肺气失宣。

根据这一病因,中医经典开具了相应的治疗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等,以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除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经典著作还注重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经典所使用的药物多以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为主,具有不良反应小、针对多种疾病的特点。

而非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经典则提出了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经典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西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为一些慢性病、复杂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中医经典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

例如,中医经典的个性化治疗特点需要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这对医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

此外,一些患者对中药和非药物疗法的接受程度可能影响中医经典的应用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经典在临床中的作用,医生和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创新。

例如,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掘中医经典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开展临床试验等方法,为中医经典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医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也是推动中医经典在现代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措施。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飞法取凉的具体施用手法及其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飞法取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针刺补泻赤凤迎源《黄帝内经》有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菀陈则除之。

”作为针灸教学的鼻祖,《内经》为针灸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原则。

后世医家对针刺补泻的问题众说纷纭,提出了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等多种补泻手法,对这些手法的应用各个流派的医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

在针灸治疗中要求医师能够辩证施治,选取相应腧穴,分施不同手法施治,而大多数医师对于针刺手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通过针刺飞法取凉治疗三叉神经痛,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针赋》说“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侯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以上手法乃大略也。

”这里对针刺复式手法“赤凤迎源”的手法操作进行了描述,而这一式操作,著名针灸家张缙教授亦将其称之为飞法取凉之法。

手法具体术式为刺手拇食两指相对,由针尾上方下到针根部后,轻捏针根,然后向上飞旋,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

与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

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

飞针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搓针为其基础,一定要完完全全达到气满自摇程度,且不用守气。

飞针即一种有规律(方向一定,力度一定,节律一定)的摩针。

在“摩”上下功夫,在“力度均匀”上下功夫,在“指感与针感”上下功夫。

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紧上松。

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针向右转的成分,但要转之不动。

临床上应用飞法取凉针法治疗实证、热证都有明显的效果。

笔者应用此法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典,做临床”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中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针灸;合谷刺;肩周炎;运动疗法
肩周炎也称肩关节周围炎,为无菌性炎症。

主要是由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中老年人多见,50岁左右者尤多,常为单侧发病,亦有两侧同时发生者,其诱因为肩部或上肢的外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受寒或缺乏运动、邻近部位的外科手术等。

临床症状主要为肩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并以肩关节活动和夜间为重。

疼痛的性质含糊而不明确。

肩周炎晚期疼痛症状可有所缓解。

该病主要的体征是触诊肩部可有一至数个较为明确的压痛点。

常见的部位为患肩三角肌滑囊、肩峰下滑囊等处。

作肩关节活动范围检查时,可见各方向活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方向运动时最为严重。

疼痛期的被动运动检查可感到由于病人疼痛、肌肉痉挛所致的活动受限。

冻结期的被动运动检查有一特征性的体征,即在被动运动检查终末,检查者可感到类似皮革状坚硬的抵抗感觉(终末感觉)。

日常生活活动试验表明,患侧上肢不能做穿衣、梳头、摸背、插手摸兜、擦肛等活动。

晚期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x 线平片检查可大致正常仅可显示骨质疏松、韧带或滑贵钙化点等退行性改变现象.以此可与其它肩关节骨性疾患作鉴别。

祖国医学将该病称之为“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等,中
医认为肩周炎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

内因是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外因是风寒湿邪、外伤及慢性劳损。

针灸治疗肩周炎具有明显疗效,笔者临床多年,应用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方法如下:1 合谷刺,刺法名,又称合谷刺,五刺之一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云:“合谷刺,此脾之应也,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

”操作方法:取穴为阿是穴,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然后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其针刺轨迹形如鸡爪一样分叉。

2 在合谷刺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2.1 划圆圈运动即两臂分别由后向前或由前向后,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划圆圈,每次30-50下,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直到最大范围为止。

2.2 展翅两脚同肩宽站立,两臂伸直向两侧外展,与身体成90度,展开后停5-10秒钟,之后缓缓放下,每天做50-100次,如此反复做。

2.3 爬墙锻炼包括面向墙壁的爬墙锻炼和侧对墙壁的爬墙锻炼,患侧手指按在墙壁上,逐渐将手由下向上移至最高点,之后再慢慢放下来,如此反复做30-50次。

2.4 耸肩做耸肩动作,幅度由弱到强,每次50-100下,每天两次。

2.5 摸颈两手交替摸颈项部位,每天两次,每次50-100下。

验案举例:
周中华,女,5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

左肩部疼痛3个月。

该患因受凉后发生左肩部疼痛,当时未在意,症状逐渐加重,活动极度受限,最后以至于左手不能做梳头、后旋、上举、外展等动作,稍微碰一下则剧痛难忍,夜间尤其疼痛,彻夜不能睡眠。

在当地医院进行针灸、封闭、熏洗等治疗无效,而病情则越来越重,其女儿在哈尔滨市工作,得知消息后,于2007年1月特来我院求医。

检查:神志清,语言流利,痛苦面容,左肩关节活动受限,其活动范围为:外展15度,上举20度,插腰试验不能完成,左肱二头肌长头肌附着处、喙突下和斜方肌等处压痛非常显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及脑中风史1年。

诊断:左肩周炎。

采用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用该疗法治疗4次后疼痛就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亦增大,用以上方法继续治疗10次,在治疗10次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也恢复正常,临床痊愈后回佳木斯,4个月后经随访得知患者全部症状恢复正常,继续随访3年疗效巩固。

该患于2010年1月16日又患右肩痛疼1个月,夜间疼痛痛明显,右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的影响睡眠和生活,遂又来本院求医。

检查压痛点为:右肩肱二头肌长头肌附着处、喙突下、斜方肌及岗上肌等部位均有明显压痛点。

右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外展50度度,上举30,不能完成插腰试验。

诊断:右肩周炎。

经阿是穴合谷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5次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右肩关节活动范围也增大,用以上方法继续治疗10次达到临床痊愈,之后回家休息,经随访疗效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