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各发展期年龄段

产前期(受精-出生)胚芽期(受精-第2周)胚胎期(2-8周)胎儿期(第8周-出生)

婴儿期和学步期(出生-3岁)

学前期(3-6岁)

儿童中期(6-12岁)

青春期(12-20岁)

成年早期(20-40岁)

成年中期(40-60岁)

成年晚期(60岁-死亡)

第一章序论

毕生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行为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

生理发展:考察身体构造方式——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行为

认知发展: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

人格发展:对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

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保持的方式

社会建构:对现实的共有观念,这种观念被广泛承认,却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同一性、独特性、自由和个人价值,是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哲学

集体主义:团体的利益重于个人

同辈团体:生于相同时代、相同地域的人类群体,某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会对一个特定的同辈团体成员产生相似的影响

同辈效应提供了对于历史方面影响的有效例证,所谓历史方面的影响,就是与特定历史时刻有关的生物和环境影响

年龄方面的影响:是对特定年龄阶段个体产生相似作用的生物和环境影响,无论这个个体是何时何地成长起来的

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社会和文化因素出现于一个特定的时刻,这取决于个体的种族、社会等级和所属的亚文化群体等变量

非常规生活事件:某一时刻发生于特定个体生活中特殊的、非典型事件,而类似的事情则不会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

连续变化:渐进的变化,每一个水平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水平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是量的变化,推动变化的潜在基本发展过程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保持不变的

不连续变化:变化发生在截然不同的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和变化带来的行为都与先前阶段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关键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特定的事件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敏感期:有机体对所处环境中特定种类的刺激有更强的易感性,但特定环境刺激在敏感期阶段的缺失,并不总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坏结果

论述:为什么要研究毕生发展?

1.发展的成长和变化持续发生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中

2.每个人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身边的人群,即个体的社会环境,为了全面理解社会环境对特定年龄个体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考察向个体提供这种影响的广泛人群

3.毕生发展同时涉及了获得和丧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技能变得更为娴熟老练,而另一些技能则开始消退

4.毕生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上,个体也在转换着投入自身资源的方式

先天: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特质、才干和能力,包括遗传信息在预先确定的实现过程(成熟)中产生的任何因素

后天: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

理论:对所关注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提供了一个用来理解有事实和原理间关系的框架

心理动力学:很多行为都是由那些并未被个体觉知和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内在力量来源于某个人的儿童时期,持续影响着个体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无意识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

本我:人格中未经加工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自我:人格中理性和理智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持个体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代表个人的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形成于个体5、6岁的时候

精神分析论中童年期人格发展模式:性心理发展,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通过特定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愉悦感和满足

固着:由于冲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

心理社会性发展:该理论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和交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行为观点:理解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中的刺激

经典条件作用:一种学习形式,有机体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中性刺激进行反应,而这种刺激一般不会唤起此种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种自发反应由于其正性或负性后果而得以加强或削弱的过程

强化:是一个提供刺激的过程,该过程增加了先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惩罚:呈现不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刺激,或移除令人愉快的刺激,将会减少先前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行为矫正:一种用来促进理想行为出现频率,同时减少不受欢迎行为的发生次数的正式技术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被称为榜样认知观点:关注人们认识、理解、思考世界的过程,强调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内部表征和思考

图式:表征行为和动作的有组织的心理模式

同化:人们根据当前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某种体验的过程

顺应:个体为了应对遇到的新刺激或新事件,对现有思维方式的改变

信息加工理论:旨在确定个体接受、使用、贮存信息方式的模型

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发展如何作为同一文化成员间社会交互的结果而进行的

认知神经科学理论:通过对大脑加工过程的透视,考察认知的发展

人本主义观点:人们具有天生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策,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强调自由意志,即人们对自身生活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者认为的生命的首要目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实现最高潜能的一种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