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吾氏——终极真相——本源与个体的关系

合集下载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

﹄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坚(1966— ),男,浙江临海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佛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

山东济南 250100① 梁燕城:《孔子的方法学———从本体诠释学模式研究孔子哲学》,《文史哲》2005年第2期。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陈 坚[摘要]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

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关键词]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人[中图分类号]B 249.5;B 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27(2006)0520067215儒家颜元(1635—1704)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780—841)的《华严原人论》都是探讨“人”的,但是这两个文本在思考“人”时所设定的“基源问题”是不一样的。

“基源问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劳思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先得要弄清楚这个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基源问题”究竟是什么。

后来,梁燕城先生对劳思光先生所说的“基源问题”作了如下的界定和解释,他说:“所谓‘基源问题’,是指思想家运思时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指引了其研究和思考的方向。

从其概念的区分和系统的运用,可以掌握其最基本要关心的问题,掌握这问题则可正确解释其思想的方向。

中国古代法制史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法制史专题研究
融合嬗变:魏晋以来的法制格局 第一节精神的融合:引礼入律与法律儒家化 第二节形式的嬗变:律学与律令法体系
古今之平:唐律下的规则体系 第一节律令制度中的唐朝国法 第二节律令制度外的民间规则
目录
义利新解:两宋的法制发明 第一节官商经济的法律规制 第二节财产法制的形态与特点 第三节两宋司法的三权架构
革故鼎新:宋明儒学的哲学转变 第一节宋明儒学思想的哲理化 第二节升华与转型: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明刑弼教”的确立 第三节巩固与发展: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继承和演化 第四节革新与冲击:反理学思潮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但是早在古 希腊(以克里特文化为初始)一千余年以前, 在非洲北部和亚洲的一些地区已经存在较 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如古埃及文明、苏美 尔巴比伦文明苏美尔与巴比伦于公元前 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后出现在同一区 域,即西亚地区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中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相比而言,古希腊是一个全新的文明 模式,这与其发展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希腊发源于多山峦、多隘角、多海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巴尔干半岛南部,也包括爱琴海中的克里 特岛和其他岛屿,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 沿海的狭长地区。此地没有大河平原,人 们或依山,或傍海,居住得相对分散。公 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进入以城邦制为 特征的“古典时代”希腊的“古典时代” 是指从公元前510年克里斯提尼推翻雅典 最后一位僭主起直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 大大帝病逝为止的这段时间。
三、仁的践行
儒家秉承以天道推演人道、以天道统摄人 道的传统,以“仁”总括诸种“善德”并且以 “生生”释“仁”。因此,人践行“仁道”就 是效法天道,就能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牟宗三先生指出,在达到人与天命契合的 路径上,儒家存在着“内在的遥契”与“超越 的遥契”两种方式。其中,“超越的遥契”是 孔子从主观方面开辟了践行“仁”而成圣的与 天道遥契的路径,即只要践行“仁”即可契悟 天道,使自己的生命与天的生命相契接。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元吾氏——我的出神经验——个体现象界与集体现象界

元吾氏——我的出神经验——个体现象界与集体现象界

元吾氏博文文录元吾氏B.修道经验12.我的出神经验——个体现象界与集体现象界很多初学者的提问:“出神有时感觉是幻相,有时感觉是实相。

为什么?”以下是本人在灵界旅行几十年的观察记录:A、自由意识的自然创造1、合神于本源的观察:自由意识(Freewill/Spirit精神)通过想象(/思想)创造了一切世界的景象。

创造过程是自发性的(Spontaneously)。

2、出神进入各界的观察:创造的现象界(景象世界),粗分有两种:“个体现象界”和“集体现象界”(Individual Reality and Collective Reality)。

B、个体现象界(“幻相”)1、一个现象界由一个个体所单独创造时,只有个体意志程序。

个体意志变化时,此个体现象界被改变。

故此个体现象界容易被个体意识改变或再造。

2、改变的容易性,使个体现象界很不稳定,感觉像是幻界,大家认为是所谓的“幻相世界”。

3、出神到灵界时,如果没有进入到一个集体现象界,潜意识经常会自动创造一个个体现象界,并随意识的转变进行实时改变。

*实验方法:a)实验1——小空间:出神时,不做观想、不设目的,意识一片空白。

出神后会进入一个很小的世界——肉体周围前后两三米左右的空间,只有自己的灵体和肉体,没有其它。

周围黑茫无物,甚至没有空间。

灵体向前移动时,需要用意念使一点劲,才能扩展这个空间。

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个人空间——除自身和包含自身的小空间以外,什么也没有。

b)实验2——自我独界:出神时,作主观观想或设定一个主观目的。

出神后会进入一个自己意识创造的世界,可以只含有自己,也可以含有很多人物和事物,但是可以用意念轻易地改变他们,也可互动。

c)实验3——画中世界:出神前,在墙上挂一张画。

出神后使灵体或意识点飘进这张画。

此时,潜意识会自动将画中世界(和人物)在一瞬间创造出来,如同真实世界,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还可互动。

C、集体现象界(“实相”)1、一个现象界由多个个体(集体)所共同创造时,形成集体意志程序。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夏朝----“有夏服(受)天命”◎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提出“道”与“无为”学说—提出“兼爱”“非命”—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面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苟况 ----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 共17页

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 共17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先秦,而西方哲学思想则起源于 古希腊。
先秦与古希腊思维形式上存在着多元和一元世界观的重 要差别。
远古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神话世界对这种差别也许曾经产 生过初始化的作用——比如中国人认为神就应该不像人, 必须是蛇头人身或人首鱼尾什么的;而希腊人就觉得神 就是和人长的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但更为重要的原 因我想却是两个民族在迈进文明社会门槛以后偶然的采 取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式。正是这些最初思维方式的不 同深刻地印在了骨子里或者血液里,一代代的遗传下去, 从而影响了先秦与古希腊思想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由于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主客体世界 的能力和方式始终受制于时空局限,所以,在一定的时 空、人文环境里,人们的思维便会形成一些基本的定势, 成为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念,从而导致不同时空内的人们 产生思维形式上的差别,形成了世界人类思维形式的多 元形态。
希腊的地形是众所周知的四面开阔,所以希腊人 的眼光是开阔的,他们可以看到他们自身以外的其他地 方,而中国人则自然而然的认为中国是世界乃至宇宙的 中心,抱残守缺。
比较先秦与古代希腊思维形式上的基本差异,及其先秦 多元整体世界观念和希腊一元整一世界观念的形成与发 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着极为深远的 社会存在方式和思想立足点方面的原因。
----两个民族在迈进文明社会门槛时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发 展方式。这就是华夏先民采取的氏族、民族之间相互认 同、相互宽容、和平共处、存异求同的多元聚合的社会 发展模式,和古希腊民族以及西方人采取的消灭异己、 掠夺其他民族、整合为一元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且这种 最初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又深刻地影响了先秦与古希腊思 想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得华夏与西方在精神文化和社会 存在方式上有了更大的差异。
最初对此有意识的,是赫拉克利特。这位古希腊的“晦涩 哲人”,以强调“变”之原则而著名。 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这个象征性的表述,把伊奥尼亚学派的世界本原学说之困 境点明了:企图确定永恒不变的世界本原之努力是无望的。

从《老子》的道一元论辨“有生于无”

从《老子》的道一元论辨“有生于无”

在传世本中, 无名指涉天地 , 有名指涉万物。帛书甲 乙本 的有名 、 无 名 均指 万 物 , 而元 天 地 。王 弼本 虽作 “ 无 名天 地 之 始 ” , 但其 注却说 : “ 未形无 名之时 , 则
为万 物 之始 ” , 由此 看 来 , 王弼本也原作“ 无名 , 万 物 之始 ”, 同 帛书本 。如果依 帛本 , “ 有名 ” 与“ 无名 ” 所 指 的是 万物 之 “ 始” 与“ 母” 。
哪怕 我们 认为 河上 公 与王 弼 的这 种解 读 不一 定 符合 老子 的原 意 , 但是从 后面 的“ 此 两 者 同 出而 异 名” 来讲 , 虽然 到 底 指 的是 哪 两 者 , 是 有 名/ 无名 , 还 是无 , 欲/ 有欲, 并 不 非 常 明 确 。 但 文 本 中 明确 讲 到 “ 同 出而异 名 ” , 单从文字解读而言, 起 码说 明有 名/ 无名 , 或有 , 欲/ 无欲 所 描述 的是 万 物 同一 本母 的两 种 基本 状态 。这 两 种基 本 状 态 是 用 “ 有” 和“ 无” 来 描 述 的 。所 谓 “ 有” 所 指 涉 的 主要 对 象 , 主 要 包 括 了天 地、 万 物 和万 物 的初 始 形态 。整 个《 老子 》 的文本 中 , 并没 有将 “ 有“ 单 独作 为道 的代 名 词 的 用 法 和意 思 。 所 以老子 在存 在论 、 本 体论 意义 下对 “ 有” 的使 用 , 不 可 能是将 其作 为生 成 万物 的本 体之 道 。 因此 , 像有些学 者用这一 段来证 明万物 “ 生 于 有, 生于无 ” , 是 生 于两 个 平 行 并 立 的 本 体是 不 成 立 的 。 因为 这一 段讲 的主要 不是 万 物从 有 、 无生 , 而是 讲万 物之 本母 有着 有 名 、 无 名 的两种 状态 。 又, 《 老 子》 第 二章 云 : 天 下 皆知 美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知善 之 为善 , 斯 不善 已。故有无相 生, 难 易相 成, 长短相较 , 高下相 倾, 音 声相 和 , 前后 相 随 。 此处 老 子这 里所 说 的 “ 有无 相 生 ” , 乃 是 着 眼 于 经验 现象 而 言 , 此 有 与无 是 指 “ 美” 、 “ 善” 等 经 验 事 物之 存在 处 于一 种 相 对 的二 元 对 待 之 中 , 一方 的存 在 以另 一 方 的 存 在 为依 据 。这 与 第 十一 章 所 谓 的 “ 有 之 以为利 , 无 之用 ” 表 达 的是 同一 逻 辑 层 面 的 意 思 。“ 有 无相 生 ” 所 指 的并 非作 为创 生天地 万 物之本 的道 的属性 , 而 是经 验 世界 的万 物 的二 元性 , 因此就 不 能成 为万 物 “ 生 于有 、 生 于无 ” 的理 论佐 证 。

历史本体论读书笔记

历史本体论读书笔记

情本体、历史理性与两种道德——《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读书笔记2012-04-13 08:27:20 来自: 豆瓣网作者:沙奈朵李泽厚的哲学体系被他命名为人类学历史学本体论,或者历史本体论。

理解他的思想,可以从三句话入手“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存在论。

在认识论问题上,李泽厚以“人类如何可能”从根本上回答Kant提出的“认识如何可能”。

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是度,所谓的度就是恰到好处。

因为人类(以及个人)首先是以生存(族类及个人)为目的,为了肉体上的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就必须恰到好处的生产恰到好处的生活。

这涉及唯物史观,哲学意义上的唯物史观指的是总体而言,人类生活首先以穿衣吃饭的物质生存为先,人们大众的衣食住行和他们的基础—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对人类存在具有绝对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从宏观上来说本质上大体无差,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决定论,只是就人类总体发展的存在本体亦即从千百年的历史鸟瞰角度而言,它只是哲学提示,并非某种可以直接搬用的公式和教条。

其次,在具体历史进程中,它常常只是社会变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由于对于人类总体而言,物质存在具有第一性,所以就必须掌握度,在实践活动中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规律性统一,否则肉体就无法匀称和谐在展开的世界中的生存。

因此,度就具有本体性,人类的延续没有度就没有可能。

人类既依靠生产技艺中度的掌握而生存,度便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迁。

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无固定之形。

“度作为物质实践(操作活动及其他)的具体呈现,表征为各种结构和形式的建立。

”并且既不是客观对象的复制,也不是主观欲望的表达,而是实践中的秩序构成。

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感受到强烈的因果范畴(比如食物的获得),于是开始了人的意识。

“以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对自己主观性的要求,首先是操作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序化展现为各种巫术礼仪形式的操作—演算口诀的建立,然后在意识上表现为后世形式逻辑及各种抽象范畴所表达的认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吾氏博文文录
元吾氏
B.修道经验
26.终极真相——本源与个体的关系
一图胜千言。

本源与个体的关系,无论如何用文字描述,也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也许图片能更好地说明。

以下两个示意图是对博文“终极真相——万物本源的描述”的追加说明。

(注:以下为“示意图”,非“原型图”。


1、图一:万物本源与个体灵核的关系(本质与个体——本源是个体的“本质”)
2、图二:无形灵核与有形生物的关系(无形与有形——有形是无形的“思想投影”或“思想编织品”)
3、全部的真相:
全部的真相=真相+幻相+两者关系。

缺一不可。

(本人所述,皆为几十年亲身实践、亲身验证、亲身观察的客观记录。

无理论假设、无逻辑推理、无照搬经典。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请勿拘泥字面,请勿绝对化,请勿迷信化。

请勿相信我或任何经典,自己去尝试和发现。


================
================
答疑录
(本我真源2011-10-08 12:48)
(老师,图示都略能理解一些,图一本源“无表现”是否与“所以问题的答案”……“其景象(Imaginations/表现Expressions)就是无数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这句话相左?是否是该说无直接表现吗?)
元吾氏2011-10-18 21:43 回复20楼本我真源:
可以说是无直接表现。

(tllsqq12 2011-10-08 18:07)
(想请教一下,灵核是不是就指通常意义上的灵魂呢?)
元吾氏2011-10-18 21:46 回复25楼tllsqq12:
灵魂的定义好像很混乱,不想使用。

(沙阳2011-10-09 11:23)
(元老师好!)
(从看病的角度讲,如果带着倾向性,就会出现潜意识造假。


(那么,转化倾向性,就是先满足它,让一个又一个的倾向流过,最后成为万有渡过的空无,空无是没有任何倾向的,没有倾向才能客观是不?)
元吾氏2011-10-18 21:47 回复28楼沙阳:
是。

(沙阳2011-10-10 11:45)
(元老师好!)
(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呢:)
(给患者驱病灵之后,要达到究竟,就得带着患者的灵体观前世业力,观到后,是需要化解的,依然是带着患者的灵一起来化解,方式是:请宇宙来化解。

请问元老师:与患者的
灵一同观前世业力及请宇宙化解前世业力后,还需要告诉患者的肉体他的前世业力已经化解了吗?这个过程需要患者的肉体意识知道吗?)
元吾氏2011-10-18 21:57 回复34楼@沙阳:
需要。

需要全面配合,才能全面化解。

(奏鸣曲二号2011-10-15 17:30)
(呼叫老师,我想问个问题!就是我出体时竟然能闻见特香的香味(就是女士香水味),这算不算幻觉,还是灵体真的可以闻到?)
元吾氏2011-10-18 22:00 回复43楼@奏鸣曲二号:
有的时候真的可以闻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