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对水体和土壤的净化方法
红树林的水文循环和水质净化作用

红树林的水文循环和水质净化作用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长在海岸线上,具有重要的水文循环和水质净化作用。
本文将探讨红树林的水文循环过程以及其如何发挥着水质净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水文循环红树林是沿海地区的特有植物,一般生长在泥滩上或海水潮间带。
这些植物适应了潮汐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循环过程。
首先,红树林的树根能够在潮汐退潮时露出在空气中,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这使得红树林能够起到吸收温室气体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其次,红树林的根系结构非常复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树根网。
这个树根网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海岸侵蚀,维护海岸线的稳定性。
另外,红树林的树根还具有过滤作用。
当潮汐涨潮时,海水会通过树根网进入红树林。
树根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过滤悬浮物、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最后,红树林在潮汐涨潮时还会促进沉积物的沉积和沉积物的沉降。
这有助于沿海地区的沉积物的形成,使得该地区土壤肥沃。
第二部分:水质净化红树林的水质净化作用是其水文循环的重要结果。
由于红树林的根系可以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红树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水质净化器。
红树林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
这些有害物质会被根系吸附并固定在根系表面或沉积在土壤中,从而净化了水体。
此外,红树林的根系还能够吸收大量的营养盐。
如果水体中存在过多的营养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红树林吸收营养盐的过程可以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改善水质。
红树林的叶片也发挥着重要的水质净化作用。
这些叶片可以吸收氮、磷等有害物质,减少它们进入水体的数量。
此外,红树林还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这些水生动物通过吃掉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底栖生物,净化了水体。
结论:红树林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文循环过程和水质净化作用。
它的树根能够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树叶和水生动物则起到了净化水体的作用。
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和改善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虫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土虫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土虫简介土虫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小生物,它在自然界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土壤中的土虫种类繁多,包括蠕虫、线虫、钩虫等。
它们生活在土壤中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并担任着一系列生态角色。
土虫活动会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土虫的作用1.土壤改良:土虫通过刨动土壤、翻转腐殖质,并排泄粪便来改良土壤结构。
它们将有机物质与土壤混合,促进土壤通气和保湿,增加土壤肥力。
2.有机物分解:土虫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
它们摄食落叶、枯枝和其他有机物质,将这些有机物质转化为可用的养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水质净化:土虫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透水性,减少地表径流,避免水土流失。
它们还促进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分解和转化,净化水体。
4.植物保护:部分土虫吃食植物上的害虫和寄生虫,起到植物保护的作用。
它们以食草动物的幼虫和卵为食,帮助维护植物的健康。
5.生态平衡:土虫在土壤食物链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的存在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虫的消失会破坏土壤生态结构,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土虫的功能主治土虫的丰富多样性和广泛分布使其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功能主治:1.土质改良:土虫通过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并增加活性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
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2.有机物分解:土虫主要以有机物为食,它们通过摄食和排泄作用分解植物残渣和腐殖质,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3.抗腐蚀保护: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虫通过加强土壤的结构和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起到抗腐蚀保护的作用。
4.病虫害防治:土虫对某些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们能够吃食害虫和寄生虫,帮助减少害虫数量,维护植物的健康。
5.环境净化:土虫参与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和物质分解,对环境净化起到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较稳定的形式,减少土壤及水体的污染。
总结起来,土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土壤改良、有机物分解、水质净化、植物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功能,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评估及效果分析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评估及效果分析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性,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发了各种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效果。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恢复和改善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这些技术可以涉及土壤修复、水体净化、植被恢复等方面。
评估这些技术的效果对于确定最适合特定环境的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土壤修复是修复生态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土壤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农药的使用以及矿产资源的开采。
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土壤翻转、地下渗滤和蒸蒸发等。
化学方法包括土壤水解、氧化和还原等。
生物修复方法则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物体来净化土壤。
通过评估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效果,可以选择最佳方案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
其次,水体净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水体的污染问题,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污染,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
水体净化技术可以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蒸发等。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试剂来去除水质中的污染物。
生物方法则通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的吸附和分解能力来改善水质。
通过评估水体净化技术的效果,可以选择最适合特定水体修复的方案。
最后,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植被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恢复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砍伐、开发和工业污染等原因,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植被恢复技术可以涉及种植树木、种草和引入当地植物物种等措施。
通过评估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可以确定最佳方案来帮助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
为了评估和分析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效果,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技术的效率和可行性。
这包括修复技术的成本、时间和资源投入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环境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的过程。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1. 有机物降解: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成无机物质,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例如,石油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污染物转化:微生物可以将一些有害物质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例如,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转化为无毒的金属沉淀物,从而将其稳定固定在土壤中。
3. 生态系统恢复: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的生物结构恢复,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给植物的生长。
同时,微生物的活动还能加强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二、微生物在水体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1.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通过使用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可以有效降低水中藻类的生长速率,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2. 有机物降解: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
通过增加适宜的微生物数量,可以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减少水体中的有机污染。
3. 水质净化:微生物可以吸附和降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净化水质。
例如,微生物可以将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三、微生物在空气修复中的作用和应用1. 挥发性有机物(VOCs)降解:微生物可以分解和降解空气中的VOCs,减少空气污染。
通过使用适当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的VOCs浓度。
2. 空气质量监测:微生物可以作为环境中气体污染物的“生物传感器”,通过监测微生物的变化反映空气质量。
例如,某些细菌对于臭氧敏感,当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升高时,这些细菌的数量会减少。
四、微生物修复的优势和挑战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具有以下优势:1. 传统修复方法的补充:微生物修复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修复方法,可以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结合,互补优势。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探究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探究作者:毕建美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5期摘要:水环境质量不仅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对农业、工业等行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治理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污染治理,具有成本低、对水环境扰动小、植物资源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兼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当前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
探究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也成为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水污染;水生植物;净化机理;应用引言:水体因其分布的广泛性和自身的流动性,容易同时受到多个污染源的污染。
例如同一条河流,可能会受到上游生活污水和下游工业废水的污染。
污染源繁多,也增加了水污染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以往水污染治理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虽然见效较快,但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本文提出了基于水生植物的污染净化方案,通过人工控制水生植物的种类、密度,提高了水污染治理成效,可以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水污染治理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一、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1、植物的吸收作用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水体、淤泥中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超标化学元素的效果。
例如,农业生产中滥用氮肥,造成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严重超标。
在雨水作用下,这些氮元素汇入河流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NH4+和NO3-,既可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又达到了治理水污染的目的。
不同的水生植物,对这些污染元素的吸收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马蹄莲、水仙等挺水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力较强,而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则对铜、铅等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较强。
可以根据污水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以提高吸收效果。
2、植物的富集作用生物富集又被称为生物浓缩,可以将水体中不易消解的污染物,通过吸收作用聚集到植物体内,然后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和转运,不断提高污染物浓度。
进水口生物滞留措施

进水口生物滞留措施一、植物性过滤器植物性过滤器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装置。
这种过滤器主要由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组成,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植物性过滤器具有运行成本低、维护方便、生态环保等特点,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污水处理技术。
二、微生物滞留微生物滞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通过在水中培养和繁殖微生物,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将其吸附在微生物表面,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微生物滞留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点,但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操作过程,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三、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和转化等作用净化水质的技术。
生态浮岛具有净化效果好、适应性强、不占用土地等优点,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种群和操作条件,同时需要注意浮岛的稳定性和防止堵塞等问题。
四、生物栅格生物栅格是一种利用天然生物材料制作而成的栅格状结构,通过拦截和过滤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生物栅格通常由木材、竹子、秸秆等天然材料制成,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生态环保等优点。
在生物栅格中,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共同作用,净化水质。
然而,生物栅格的处理效率较低,适用于较小水域的净化。
五、水生动物控制水生动物控制是一种利用水生动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转化,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的技术。
水生动物通常包括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它们可以通过摄食或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来降低污染水平。
水生动物控制具有生态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但需要注意水生动物的选择和养殖条件,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或生态失衡等问题。
同时,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确保净化效果持续稳定。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和光污染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产生影 响,可能导致动物繁殖力下降、行为异常等问题。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行为适应
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行为适应环境变化,如候鸟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 宜的生活环境。
生理适应
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具有较厚的皮毛和脂肪 层,以抵御严寒。
对环境的改造
动物的活动可以改变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如蜜蜂采蜜可以促进植物授粉,增加果实产量 ;而一些动物的挖掘行为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 化也对动物种群数量产 生影响,一些物种可能 因无法适应新的气候条 件而数量减少。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与动物健康
化学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排放,对环境和动物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塑料垃圾
塑料垃圾的广泛使用和不当处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 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着动物的生存和健康。
动物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
甲烷排放
一些反刍动物(如牛、羊)的消化过程会产生甲烷,这是一种强效 的温室气体。
氮氧化物排放
动物粪便和尿液中的氮可以转化为氮氧化物,这些气体也对气候变 化有贡献。
碳储存和吸收
动物通过食物链可以将碳从大气中转移到生物体内,并在一些情况下 长期储存。例如,海洋中的鲸类和鱼类可以将大量的碳储存在体内。
XX
PART 06
人类活动对动物及环境的 影响
REPORTING
人类活动导致的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自然栖息地被转化为建筑和道路 ,导致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
微生物的环境修复

微生物的环境修复在当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治理和修复被破坏的环境。
微生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因其高效、低成本和生态友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以及其原理和潜在的挑战。
一、概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它们具有独特的代谢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分解和转化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基于这一特点,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空气污染控制。
二、土壤修复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壤遭受严重的污染。
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使用生物堆肥技术,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形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此外,通过引入特定菌株,可以修复受到重金属、石油烃和农药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
三、水体净化水是生命之源,但如今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吸附和显微生物群落调控等机制,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利用微生物调控湖泊和河流中的藻类生长,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提高水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滤料,用于废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
四、空气污染控制空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微生物在空气污染控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和二甲苯等有害气体,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去除工业废气中的硫化物、氯气和甲烷等污染物。
五、挑战与前景尽管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应用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其次,不同微生物对于不同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菌株。
此外,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也需要引起重视。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
经典的生物操纵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型的、封闭的、 且浮游植物群落不是由水华蓝藻而是由绿球藻、小 型硅藻和包括隐藻在内的鞭毛藻等组成的浅水水体。 在捷克的Rimov水库中,研究者通过控制鲤科鱼类 的成功产卵,提高食鱼性鱼类的数量来去除浮游生 物食性鱼类,从而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多,体型 增大,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在丹麦,对233个湖 泊进行围隔试验,研究发现经典的生物操纵在浅水 中比在深水中更有效。
生物操纵技术
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生物操纵 (biomanipulation)的概念,即通过对水生生物 群及其栖息地的一系列调节,以增强其中的某些 相互作用,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由于人们 普遍注重位于较高营养级的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 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生物操纵的对象主要集中于 鱼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即通过去除 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 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型增大, 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 浮游植物的数量。
大量和高浓度使用 杀虫剂、杀菌剂的 同时,杀伤了许多 害虫天敌,破坏了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使过去未构成严重 危害的病虫害大量 发生,如红蜘蛛、 介壳虫、叶蝉及各 种土传病害。
鉴于农药残留的持久性、农药施用的普遍性和农药污染的 严重性,土壤农药污染的修复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动物降解修复
土壤中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和水体中的某些低级水 生生物能吸收和富集环境中的残留农药,并通过 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农药分解成低毒或无毒 的产物。农药通过渗透,食物链等方式进入生物 体内,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和代谢过程,农药 的分子结构会随着代谢过程发生变化,转化成生 物体生理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农药的毒性被降 低或消除。
据统计,目前我国喷施的农药一般有40%~60%直接降落、 残留在土壤中, 5%~30%的农药飘浮于大气中,但最终也通过降 水返回地面,进入土壤,因而土壤成为农药污染最大的目标。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农药年产量已达40万t,居世界第2位(全世界 12亿磅,1997年)。 我国农业防治约需农药25万t,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 10%~20%,其余进入农作物、土壤。 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 为100%,六六六、DDT超标率为28%和24%,上海市郊区农 田中的DDT含量严重超标,南京市菜地土壤中六六六和 DDT的检出率为100%。 据统计,我国被污染的土壤面积已达到1300万~1600万 hm2,经济损失达10亿元之巨。
目录
1
动物在水体净化上的应用
2
动物在土壤净化上的应用
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
有机农药(organic pesticide)是农药中属于有机化合 物的品种总称,是以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氟、有机硫、 有机铜等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一类农药。 农药被施用后,一是作用于靶标生物,并对靶标生 物起着控制作用,二是被非靶标生物所接受,其余则 是进入环境中。
蓝藻水华发生,同时将同化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 渔获物形式移出水体,能够有效减少水域营养物质的 积累,浮游动物数量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水体透明度增大。
缺点:鲢、鳙的摄食活动会将大量未吸收利用的有机物
转化为排泄物,加快水中有机物的周转速率,造成一 段时间内水质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同时会使浮游生物 出现小型化趋势,植食性浮游动物大量减少。
有机农药污染危害
对各类蔬菜 对人和动物 对生态环境
据2000年国家质检 总局数据,全国 47.5%的蔬菜农药 残留超标,因农残 超标被退回的出口 农产品金额达74亿 美元。
土壤中农药污染还 会严重威胁到人和 动物的健康,将通 过食物链在脂肪中 积累,导致免疫系 统、荷尔蒙、生殖 系统疾病,并能诱 发癌症。
(2)人工去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以间接控藻。 这种类型的生物操纵技术是先用网具捕捞、化 学方法(如鱼藤酮毒杀)去除、电捕、放干水体 清除等方法将水体中的鱼类全部去除掉,然后 再重新投放以鱼食性为主的鱼类。以此来促进 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可摄食底栖、 附生和浮游藻类)的发展,从而降低水体藻类的 生物量。这种生物操纵的结果是重构了水体生 态系统和生物组成,使之朝着人们所期望的生 态系统自净功能强化的方向发展。
动物对水体 和土壤的净 化方法
目录
1
动物在水体净化上的应用
2
动物在土壤净化上的应用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的 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环境也愈 加恶化。由于排入水体的营养物质逐年增加, 致使许多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我国的许多 湖泊、近海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如何 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技术的研究己成为水环境保护研究的重点。
应用
宁波月湖2000 年初夏发生大 面积蓝藻水华后开始大规模放养鲢、 鳙,2001 2002 年不再出现蓝藻 水华,水体表观质量明显提高,透 明度保持在100 cm 以上。2002 年8 月月湖蓝藻数量比2000 年同 期下降87. 5%,总氮下降26. 0%, 总磷下降70. 0%。
优点:鲢、鳙通过滤食作用消耗水体中浮游植物,抑制
优点:在经典生物操纵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表明,浮游动
物的数量增加能够有效降低浮游植物数量,加大水体 透明度,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缺点: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存在缺陷。如,伴随着大量大
型肉食性浮游动物的出现,水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如轮 虫、小型枝角类等会遭受到高强度攻击,数量显著下 降,减小了对浮游植物的捕食压力,浮游植物出现反 弹性大量增长;浮游动物只能控制小型藻类,而对于 丝状藻和大型藻类如微囊藻的水华则是无能为力的。
1、经典的生物操纵法
经典的生物操作法,就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 的种类组成或多度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物群落 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 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 可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方法:
(1)投放鱼食性鱼类间接控藻,通常是通过放 养食鱼性鱼类来控制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通过 改变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种类组成来操纵藻食 性的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借此发展壮大滤食 效率高的藻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 的种群,通过浮游动物种群的壮大来遏制浮游 植物的发展,从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 透明度,最后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另外底层 鱼类的活动有促进底泥中氮,磷向水体释放的 作用,因此对其也应限制。
2、非经典性的生物操纵
非经典性的生物操纵,就是利用食浮游 植物的鱼类和软体动物来直接控制藻类,治 理湖泊富营养化。这些滤食鱼类特殊的摄食 方式可直接清除浮游植物,就可达到控制浮 游植物数量的目的。
方法:
(1)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鳙)来控制富营 养化和藻类水华现象。首先应控制水体中的捕食 鲢、鳙鱼种的凶猛性鱼类,以确保鲢、鳙的放养 成活率。其次,鲢、鳙所摄食消化利用的浮游植 物生物量需高于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每个水体 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鲢、 鳙生物量的临界阀值,鲢、鳙对藻类的摄食利用 率与藻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理状况、其他可利用食 物(如浮游动物)的相对丰度、水温等有密切关系, 而藻类的增殖速率与光照、水温及水体的营养水 平等有密切关系。
大型土生动物
伪蝎
鼠妇 蚯蚓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分布图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生物资源利用的影响
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有机 质增加,病原菌孳生, 并产生有害的藻毒素, 危及饮用水的安全。处 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体 作为供水水源时,会给 净水厂的正常运作带来 一系列的问题,如增加 水处理费用、降低处理 效果和产水量等。
(2)利用大型软体动物滤食作用控制藻类 和其他悬浮物。螺、蚌、贝类能起很好的 生物净化作用,有试验表明河流中的螺类 对藻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个壳长 10cm的河蚌,在20℃时,每天可过滤60L 水,过滤并吞食的浮游植物和悬浮物经过 吸收代谢作用,分解为无害物,并使水澄 清。牡蛎能够抑制藻类的生长,促进海草 的生长,并使海水中氮通过反硝化作用减 少,而使海水变清。
处于富营养化的水体,正 常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度和 多样化降低,且最终的发 展将使水体库容因有机物 残渣淤积而减少,水体生 态结构破坏,生物链断裂, 物种趋向单一,水体功能 退化,加速水体沼泽化、 陆地化的进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 可能导致鱼产量增加, 但严重富营养化的水 体会因为藻类释放的 毒素和溶解氧的稀缺 而使鱼类种类数量减 少,并直接影响鱼类 质量,从而导致水体 经济价值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