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AA需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急性白血病等。通过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检查以及特异性检查如流式细胞术等可进行鉴别。
02
病因与危险因素分 析
遗传因素及家族史影响
01
02
03
基因突变
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看
常用雄激素类药物
02
丙酸睾酮、甲睾酮、十一酸睾酮等。
效果评价
03
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贫血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但需长期用
药,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探讨
造血生长因子
中医中药治疗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 生成素(EPO)等,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 和分化,提高造血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挑战,提高
生活质量。
06
患者教育与生活调 整建议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途径
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专业医生或护士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属举办再生障碍性贫血专题 讲座,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
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如手册、折页等,方便患者 随时了解疾病相关信息。
建立患者交流平台
鼓励患者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和心得,提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知程度。
合理膳食结构调整建议提供
增加蛋白质摄入
建议患者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蛋、奶等, 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多食用含铁丰富食物
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
补充维生素C
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草莓、菠 菜等,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造血干细胞减少或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异常是AA的主要发病机制。AA 可发生于各年龄,支持治疗如输血是重要措施之一。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和感染是AA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 短等症状。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感染则表现为发热、 咳嗽、咳痰等。
3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用新生儿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 具有来源丰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
04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知识
治疗方案和药物知识
包括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的内容,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详细介绍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提高患 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分型
根据病情缓急和严重程度,AA可分为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 SAA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进展迅速;NSAA起病缓慢,病情较轻。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可作出AA的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 胞比例增高等。
指导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及时记 录并向医护人员反馈异常情 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和护理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病房,减少病原体滋生。
个人卫生
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洗 澡、更换衣物。
饮食卫生
提供清洁、卫生的饮食,避免摄 入不洁食物。
饮食与营养指导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 议,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营养,改善营养状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件

05
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 06
生物制剂:如干扰素、白细
法等,用于清除体内异常细
胞介素等,用于调节免疫系
胞,恢复造血功能
统,改善造血功能
研究方向
干细胞移植:研究干细胞在再生 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基因治疗: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在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疗法:研究免疫调节在再生 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04
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 变和遗传因素
05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 者症状和体征
06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 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
治疗方案
04
辅助治疗:如营养支持、
预防感染等
03
骨髓移植:适用于病情严
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02
输血治疗:根据病情需
要,定期输血
01
药物治疗:如免疫抑制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预后和预防
01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 键,预后较好
02
预防: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加 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03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
04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典型病例
患者A,男性,35岁,因乏力、头晕、
01
心悸就诊,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B,女性,28岁,因月经过多、皮
发病原因
01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 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03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5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 学物质或辐射可能导致再生 障碍性贫血
02
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 病毒等
0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导 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抗肿 瘤药物、抗生素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

传统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免疫球蛋白、药物治疗和抗感染措施。这些方法 可以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抑制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造 血功能。
移植疗法
移植疗法是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种方法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导致造血骨髓无法产生足够的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分类以及各种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影响造血骨髓功能的血液疾病。它导致骨髓无法产生 足够的血细胞,使患者容易感染、出血和疲劳。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疗法和移植疗法,还有一些的治疗方法正 在不断研究和开发中,包括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
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是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它可以通过骨髓活检、血液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来 完成。
处理感染和免疫失调的重要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容易感染,因此处理感染和免 疫失调非常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疗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
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避免暴露于有毒物质和 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该疾病。
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获得心理和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心理咨询和与其他患者交流等,以帮助他们应 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处理残留的症状和并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通常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因此需要处理残留的症状和 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八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31
二、实验室检查
.当伴有粒系造血停滞时,正常粒细胞明显减少, 可见巨大早幼粒细胞。
.当伴血小板减少时,可见巨核细胞减少,以颗 粒型巨核细胞多见,有退行性变。
.如三系造血均停滞,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造血 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加。
Ⅲ 减少,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Ⅳ 和低于正常,骨髓增生减低
Ⅴ 稍减少,轻度贫血
Ⅵ 和正常或稍减少,血象正常
雄激素治 疗效果
输血治疗
无效 依赖输血
无效 依赖输血
有效 不依赖输血
不需要 不依赖输血
不需要 不依赖输血
不需要 不依赖输血
48
临床表现
49
诊断
50
6
一、概述
7
一、概述
急性再障
起病急
病程短
再 生
贫血、出血、感染严重
障 碍 性
慢性再障
起病慢 病程长,4年以上
贫
血
贫血为主,出血、感染轻
重型再障Ⅱ型
8
一、概述
9
一、概述
10
一、概述
11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特征。
贫血多为正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39
40
二、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红系各阶段均明显减少,幼稚红细胞<。 .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各阶段均正常。红系严重减 少时,粒系的百分比相对增加,但各阶段比例正 常。个别患者巨核细胞可增多。 .三系细胞形态均正常,无病态造血。
(202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新)ppt课件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 动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提高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
22
病情观察
指导家属密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发 热、出血等症状时及时
就医。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Chapter
2024/3/26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4/3/26
发病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免疫、环境
鉴别诊断
AA需与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 室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6
02
实验室检查与评估
Chapter
2024/3/26
7
血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常规检查 常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全面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合适的 镇痛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等。
18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Chapter
2024/3/26
19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 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提
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024/3/26
治疗方法
介绍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效果 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让患者了 解治疗过程,增强治疗信心。
减少。
2024/3/26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 例相对增高。
无幼稚细胞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中不会 出现幼稚细胞。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ppt课件

AA—骨髓涂片
AA—检验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 (<0.34)。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见间质水肿、出血甚至 液性脂肪坏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其他】 铁染色见细胞内、外铁均增加;中性粒细胞NAP活 性↑;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集落↓,外周血 RBC生成素↑;骨髓核素扫描可判断整体造血功 能。
AA—鉴别诊断
• PNH: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与AA密切,可相互转化。
不发作PNH与AA相似,但出血及感染较轻,中性粒 NAP不高;Ret绝对值高于正常,骨髓红系增生明显; 细胞内、外铁均减少;溶血性实验室检查(如流式细胞 术检出CD55和CD59表达缺陷)可确诊。 • MDS: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PB全血细胞/两系、一 系减少需与AA鉴别。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 • 其他:骨纤、AL、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巨幼 贫、脾亢等。血象、骨髓象可鉴别。
AA—诊断
【国内诊断标准】(1987年修正) • 全血细胞减少,Ret绝对值↓,淋巴细胞相对↑。 •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 生活跃,须巨核细胞↓ 、淋巴细胞相对↑ ),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骨髓活检造血组织↓ , 脂肪组织↑ )。 • 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其他疾病,如PNH、MDS、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 停滞、骨纤、AL、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AA—检验
【骨髓象】 急性AA:红髓脂肪变。涂片见脂滴增多。多部 位穿刺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三系↓,早 期阶段细胞少见/不见,巨核细胞减少/缺如, 无明显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50%,淋巴细胞比例可高达80%。骨髓小粒 镜下为空网状或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 中造血细胞极少。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Rh血型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江南博哥).异嗜性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自身抗原E.外源性抗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同种异型抗原是指来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人类的同种异型抗原主要有:HLA抗原、ABO抗原、Ig的同种异型抗原、Rh抗原。
掌握“第五章血型和输血2”知识点。
[单选题]2.SDS-Hb测定法血红蛋白最大的优点是A.呈色稳定B.操作简便C.准确性高D.精确性符合要求E.没有公害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SDS-Hb测定血红蛋白法是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最大的优点是无公害。
掌握“第二章红细胞检查3”知识点。
[单选题]3.补体系统是A.异常血清中的多种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合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含量与抗原刺激有关D.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不稳定E.存在人或动物血清及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有自我调节能力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参与机体的防御效应和自身稳定,亦可引起免疫损伤。
掌握“第十九章补体检测的概述1”知识点。
[单选题]4.下列属于内毒素的是A.细胞内作用的酶类B.膜作用酶类C.诱导性物质D.脂多糖E.细胞外酶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细菌产生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掌握“第三章细菌的生理1”知识点。
[单选题]5.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A.脂蛋白(a)B.VLDLC.IDLD.LDLE.HDL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CM和VLDL中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所以这两种脂蛋白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故LDL被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象
(1)多部位增生减低, 三系造血细胞明显 减少,非造血细胞 相对增多。如增生 活跃,须有淋巴细 胞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 血细胞及脂肪细胞 增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
1.临床表现 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2.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3.骨髓象
一、概述
临床表现 1.除原发疾病的症状外,当红系造血停滞时,
可突然出现贫血或原有的贫血加重、乏力加剧。 2.当粒系造血停滞和血小板减少时,可伴有高
热或原有发热加重和有出血倾向。 3.本病预后良好,多数在去除病因后1~2周
内恢复,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度过危象期。 因此,及时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二、实验室检查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AA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但RA以 病态造血为特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3.其他疾病
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 癌、巨幼细胞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有外周血三系 减少,但患者体征中的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 外周血有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白细胞;骨髓象特征都与再障 明显不同。
第 八 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编辑制作 侯振江 李红岩
概念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增生、分化 障碍和/或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或破坏,导致以贫血为 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简称再障。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 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 胞疾病。 特征: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 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
一、概述
临床表现
与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主要为血红 蛋白降低、进行性贫血;易感染或反复感 染,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肝、脾、淋巴结 不肿大。
一、概述
一、概述
急性再障
起病急
病程短
再 生
贫血、出血、感染严重
障 碍 性
慢性再障
起病慢 病程长,4年以上
贫
血
贫血为主,出血、感染轻
重型再障Ⅱ型
一、概述
一、概述
二、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象
1 三系增生不良或极度不良,有核细胞明显减少。
2
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幼稚细 胞减少或不见,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
3
无明显的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大于50%。
慢性AA骨髓中仍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故常因不同的 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也不一致,但巨核细胞均减少。
(1) 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 良好,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 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增多。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骨髓象与急性再障 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
(二)鉴三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出血及感染均较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不增高;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常大于正常,骨髓中红系增生较明显; 细胞内、外铁均减少;经溶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为急性或慢性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 性加剧,伴有严重 感染、内脏出血。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 快外,须具备以下 三项中之二项 (1)网织红细胞 <1%,绝对值 <15×109/L。 (2)白细胞明显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5×109/L。 (3)血小板 <20×109/L。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减少,淋巴细胞相对 增加。
2.骨髓至少1个 部位增生减低或重 度减低(如增生活跃, 须有巨核细胞明显 减少及淋巴细胞相 对增加),骨髓小粒 非造血细胞增多(骨 髓活检显示,造血组 织减少,脂肪组织 增多)。
3.能除外引起全 血细胞减少的其他 疾病,如阵发性睡 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自身抗体介导 的全血细胞减少、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骨髓纤维化、急性 白血病、恶性组织 细胞病等。
一、概述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1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特征。
2 贫血多为正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3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 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4 血小板减少,体积小和颗粒减少。
急性AA:网织红细胞低于1%,绝对值低于15×109/L;中 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9/L;血小板低于 20×109/L。 慢性AA:各项指标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二、实验室检查
(三)骨髓细胞减少(特别是巨 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并可见 间质水肿、出血甚至液性脂肪坏死。
骨髓活检对再障的诊断比骨髓涂片更有价值。
二、实验室检查
(四)其他检验
1 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均增加。 2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3 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集落明显减少/缺如。 4 免疫功能检查异常。 5 骨髓核素扫描可判断整体造血功能。
第二节 再生障碍危象
一、概述
再生障碍危象(aplastic crisis),简称再障危象,是由 于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液中红细 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再障危象患者在 原有疾病,如慢性溶血性贫血、非溶血性血液病或非血 液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出现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常先有短 暂的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病毒感染可能 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秋水仙 碱等)也可引起再障危象。
(一)血象 1.Hb、RBC、Hct明显减少,Hb常低至30g/L, 网织红细胞急剧下降或缺如,红细胞形态取决于 原发病。 2.伴有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粒细胞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有的可见异型淋巴 细胞,偶见组织细胞。 3.当伴有巨核细胞造血停滞时,血小板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