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种植业主推技术要点综合技术3项农作物秸秆

合集下载

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农业部

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农业部

附件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一、绿色增产类技术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3.水稻高低温灾害防控技术4.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5.玉米免耕种植技术6.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7.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高产高效技术8.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9.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10.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11.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12.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13.米豆轮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14.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5.高纬度地区大豆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16.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17.花生适期晚播避旱增产栽培技术18.淮河流域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技术19.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20.花生枯萎病及叶部病害综合防控技术21.春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22.饲用油菜生产及利用技术23.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24.南方稻田油菜机械起垄栽培技术25.油菜机械化播种与联合收获技术26.油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27.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28.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29.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30.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31.大白菜无土育苗防控根肿病技术32.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33.红心猕猴桃综合栽培技术34.密闭老栗园低位嫁接及配套改造技术35.高寒区旱地绿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及配套技术36.荞麦大垄双行轻简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37.大麦青饲(贮)种养结合生产技术38.甜菜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39.芝麻免耕直播机械种植技术40.设施果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熊蜂授粉技术41.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关键技术42.苹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43.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44.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45.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46.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47.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48.晚熟脐橙安全优质高效适用生产技术49.主栽食用菌高效安全轻简化生产技术50.优质风味猪养殖综合配套技术51.牦牛半舍饲养殖技术52.中华蜜蜂规模化饲养技术53.大别山区黑山羊适度规模养殖技术54.秦巴山区种草养羊技术55.绿肥生产利用全程轻简化技术56.提高母猪断奶健仔数(PSY)技术57.奶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58.奶牛精准饲养节本增效技术59.奶牛用牧草型TMR发酵饲料加工技术60.羔羊早期断奶及人工哺乳技术61.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62.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服务技术二、资源节约类技术63.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64.西北旱地小麦蓄水保墒与监控施肥技术65.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66.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67.旱作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68.大豆与马铃薯、西瓜等经济作物套作种植技术69.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综合栽培技术70.棉花减肥减药高效生产技术71.柑橘化肥减施增效技术72.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双减简约化栽培技术73.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技术74.高床节水育肥猪舍设计技术75.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76.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养殖技术77.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三、生态环保类技术78.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79.河蟹苗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80.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81.大田作物生物配肥集成技术82.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83.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技术84.农田鼠害TBS监测与防控技术85.规模化猪场绿色养殖和疫病净化技术86.基于浓稀分流的畜禽粪污沼气发酵技术87.秸秆全量处理利用技术88.果(菜、茶)-沼-畜循环农业技术89.农田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技术90.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修复技术91.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关键技术四、质量安全类技术92.花生黄曲霉素全程控制技术93.肉鸡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94.禽白血病净化技术95.鸭坦布苏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96.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97.海水工厂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98.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99.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100.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秸秆沼气生产技术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秸秆沼气生产技术

实用技术·种植技术·新农村2018.91.技术原理概述该技术是利用沼气设备,以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发酵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厌氧发酵获得沼气、沼液等产品的一种秸秆利用技术。

2.技术流程秸秆沼气生产技术通过采用秸秆粉碎堆肥、残液厌氧发酵、沼液肥水同灌、沼渣制作基质、沼气脱硫发电这五大工艺,实现秸秆、残菜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消除环境污染,保持和提高耕地的土壤质量,解决农村的能源短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秸秆沼气生产技术操作流程图3.技术要点(1)沼渣制作基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残菜等废弃物粉碎,用移动式输送带输送至太阳能发酵房进行厌氧堆沤发酵,产生的有机质可加工制成育苗基质。

(2)残液厌氧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进入渗滤液池,然后自流进入匀浆池。

把附近养殖场收集的猪粪倒入匀浆池,与渗滤液混合后搅拌均匀,调配成TS=10%的混合料液后泵至一体化厌氧罐(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

(3)沼气脱硫发电厌氧产生的沼气经脱硫净化后通过沼气发电机发电为企业提供电能,沼气发电机余热可用于匀浆池和厌氧罐的增温。

(4)沼液肥水同灌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流入沼液池内沉淀储存,用于蔬菜基地肥水喷灌或用封闭式运输车拉至田间沼液池作灌溉用。

(5)污泥接种菌种一体化厌氧罐(沼气池)和沼液池产生的污泥回流进入菌种池,用于太阳能发酵房厌氧菌接种。

4.适宜范围该技术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粮食产区和蔬菜生产基地,即农作物秸秆量大、尾菜就地利用压力大的区域。

可根据收集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宜的沼气工程发酵工艺。

5.应用效果例举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以秸秆沼气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建有一体化厌氧罐300m 3、双膜贮气柜120m 3、沼液池200m 3、秸秆残菜堆棚150m 2,并配有沼气发电机、沼液输送管网等设备。

年处理秸秆废弃物910吨,年产沼气3.3万m 3,沼液用于800亩蔬菜基地。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农业主推技术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农业主推技术

/政策/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农业主推技术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介发布2018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组织遴选了70项农业主推技术,向社会推介发布,具体情况如下。

1.水稻钵苗机插优质增产技术2.水稻高低温灾害防控技术3.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4.冬小麦节水省肥优质高产技术5.冬小麦宽幅精播技术6.西北旱地小麦蓄水保墒与监控施肥技术7.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8.玉米免耕种植技术9.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10.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11.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12.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13.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14.油菜机械化播种与联合收获技术15.饲用油菜生产及利用技术16.油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17.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18.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19.花生枯萎病及叶部病害综合防控技术20.花生黄曲霉素全程控制技术21.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22.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综合栽培技术23.棉花机械化精准化生产技术24.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25.红心猕猴桃综合栽培技术26.高寒区旱地绿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及配套技术27.荞麦大垄双行轻简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28.大麦青饲(贮)种养结合生产技术29.甜菜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30.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关键技术31.苹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32.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综合技术33.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34.晚熟脐橙安全优质高效适用生产技术35.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36.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7.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38.露地甘蓝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39.设施果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熊蜂授粉技术40.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41.绿肥生产利用全程轻简化技术42.设施西甜瓜优质绿色双减简约化栽培技术43.苜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技术44.全株玉米青贮制作及科学饲喂技术45.稻田综合种养技术46.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47.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48.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服务技术49.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技术50.农田鼠害 TBS监测与防控技术51.果(菜、茶)—沼—畜循环农业52.农田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畜牧、水产类技术略)6。

2015年农业主推技术(103项)

2015年农业主推技术(103项)

2015年农业主推技术(103项)综合技术(10项)(一)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A.秸秆腐熟还田技术B.绿肥种植技术C.酸化土壤改良技术D.“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培肥技术E.脱硫石膏改良碱土技术(三) 水肥一体化技术(四) 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A.新型包膜缓释肥施用技术B.稳定性肥料施用技术(五) 中微量元素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六) 旱作农田地膜覆盖技术(七) 土壤有害生物防控技术A.生物有机肥克服连作障碍技术B.石灰氮土壤消毒技术C.光合细菌防治蔬菜苗期土传病害技术(八)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A.人工释放天敌控害技术B.害虫诱杀技术C.生物农药应用技术D.生态控制技术E. 农田鼠害TBS监测与防控技术(九)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十)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农机化主推技术(12项)(一)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A.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B.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二) 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A.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B.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三) 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四) 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五) 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A.机械化种植技术B.机械化收获技术(六) 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A.麦茬全秸秆覆盖花生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B.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技术(七) 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A.棉花播种机械化技术B.机械化采棉技术C.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D.机械化采收籽棉预处理技术(八) 大棚蔬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九) 草原复壮机械化生产技术A.牧草切根复壮机械化技术B.牧草切根施肥补播复壮机械化技术C.牧草马莲碎根复壮机械化技术D.牧草狼毒剔除复壮机械化技术(十) 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A.喷灌技术B.微灌技术C.渗灌技术(十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A.东北垄作区(含东北水田区)B.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C.西北黄土高原区D.西北绿洲农业区E.黄淮海两茬平作区F.南方水旱连作区(十二)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A.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B.水田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水稻(10项)(一)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A.水稻机械化毯状秧苗育插秧技术B.水稻钵苗机插与摆栽技术(二) 水稻旱育栽培技术(三)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四)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五)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六) 水稻“三定”栽培技术(七) 再生稻综合栽培技术(八) 水稻灾害防控与补救栽培技术A.水稻高温灾害防控技术B.水稻低温灾害防控技术C. 水稻干旱灾害防控技术D.杂交中稻洪涝灾害后蓄留再生稻技术(九) 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十)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A.稻瘟病:“一浸二送三预防”防控稻瘟病技术B.纹枯病:“健身栽培+倍量施药”防控水稻纹枯病技术C.稻曲病、穗腐病、穗(谷)枯病:“一浸两喷”防控技术D.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抗、避、断、治”防控技术E.稻飞虱(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选药-选时-喷到位”防控技术F.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G.螟虫(二化螟、三化螟):“栽培避虫+性诱剂诱捕”防控螟虫技术小麦(9项)Ⅰ、黄淮海地区(一) 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二)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三) 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四) 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栽培技术(五) 主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Ⅱ、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地区(一) 稻茬麦免(少)耕机械播种技术A.长江中下游地区B. 西南地区(二) 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Ⅲ. 西北地区(一) 旱地小麦蓄水覆盖保墒技术Ⅳ、东北地区(一) 东北春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玉米(6项)Ⅰ.黄淮海地区(一) 夏玉米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二) 夏玉米密植抗逆防倒防衰技术Ⅱ.西南玉米区(一) 西南玉米抗逆丰产技术A、西南玉米抗旱精播丰产技术B、山地玉米抗逆简化栽培技术Ⅲ.北方春玉米区(一) 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二)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三)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大豆(4项)(一)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二) 大豆窄行密植技术(三) 麦茬夏大豆节本栽培技术(四)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棉花(7项)Ⅰ.长江流域(一) 棉花轻简育苗移栽技术(二) 麦(油)后移栽棉高产栽培技术Ⅱ.黄淮海地区(一) 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二) 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三) 棉麦双高产技术Ⅲ.西北地区(一) 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种植技术(二) 高密度膜下滴灌植棉技术油菜(3项)(一) 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二) 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三) 油菜主要灾害防控技术A.油菜“一促四防”抗灾技术B.油菜主要害虫防治技术C.油菜封闭除草新技术D.油菜根肿病综合技术花生(2项)(一) 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二) 花生夏直播生产技术马铃薯(3项)(一) 旱地马铃薯半膜垄沟深播高效栽培技术(二) 西南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平作起垄高产栽培技术(三) 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果蔬技术(7项)(一)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控技术(二) 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三) 设施蔬菜生态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四) 苹果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技术(五) 果园壁蜂授粉技术(六) 柑橘留树保鲜提质增效技术(七) 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他经济作物(2项)(一)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治技术(二) 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畜牧兽医(19项)I. 规模养殖产业综合配套技术(一) 规模养殖场标准化配套技术A.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B.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C. 肉羊标准化规模饲养综合配套技术D.蛋鸡标准化规模饲养技术E. 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F.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G. 优质后备奶牛培育综合配套技术H. 奶牛数字化精细养殖技术I. 牦牛舍饲饲养错峰出栏技术J. 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技术II. 畜禽繁育技术(一) 提高畜禽繁殖效率技术A. 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技术B. 奶牛品种间杂交生产技术(二)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与日粮调控技术(三) 人工授精技术A. 猪人工授精技术B. 水牛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C. 奶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D. 奶牛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E.山羊和绵羊工授精技术F. 兔人工授精技术III. 饲料营养技术(一) 全混合日粮(TMR)生产技术A. TMR调制技术B. TMR评价技术(二) 粗饲料生产技术A. 青贮玉米的种植和制作技术B. 苜蓿青贮技术C.玉米秸厌氧碱贮技术D. 甘蔗稍青贮技术(三) 畜禽饲料营养技术A. 猪高效饲料配制技术B. 猪健康养殖关键营养技术C. 家禽高效饲料配制技术IV. 饲料添加剂与饲料资源开发技术(一) 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A.益生素饲料添加剂应用技术B.氨基酸络合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应用(二) 糟渣类饲料的贮藏技术V. 营养素减排与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一) 规模化畜牧场营养素减排与沼气技术A. 规模化奶牛场氮、磷减排技术B. 畜禽养殖粪污沼气能源生态利用综合技术C. 奶牛粪污低温发酵技术D. 电化学法处理猪场污水工艺VI. 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一) 奶牛养殖与牛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A.有机牛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B.生鲜乳安全生产技术(二) 肉畜养殖与肉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A. 安全优质猪肉及制品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B. 肉羊规模化育肥与优质肥羔生产技术C. 淘汰奶牛短期育肥技术VII. 畜牧设施设备技术(一) 规模畜禽场设施设备应用技术A.我国南方、中原地区育肥牛舍建筑方案B.山羊适度规模高床舍饲配套技术C.家禽养殖场舍内环境自动监测与智能化调控技术D.B超妊娠诊断技术的推广与应用VIII. 草业技术(一) 牧草综合生产技术A. 紫花苜蓿综合生产技术B.南方主要牧草高产技术(二) 草原虫害微生物防治技术IX. 疫病控制技术(一) 防治技术A. 兔球虫病防治技术B.包虫病综合防控技术C. 绵羊支原体肺炎防治技术D. H9N2亚型禽流感防治技术示范E. 规模猪场传染病控制技术F. 奶牛隐性乳房炎LMT诊断技术G.猪支原体肺炎综合防控技术H.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免疫防控技术(二) 净化技术A. 鸡白血病的净化技术B. 种猪场重点疫病净化技术(三) 畜禽动物尸体高温高压无害化处理机械技术(四) 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综合技术渔业(9项)(一) 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二) 虾类健康养殖技术A对虾健康养殖技术B中国对虾“黄海2号”健康养殖技术C.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技术D青虾双季健康养殖技术E.“太湖1号”青虾池塘主养、虾蟹混养技术F.多种对虾病毒的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G.鱼虾混养技术H.虾鳖混养模式与技术(三) 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A.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B.鲑鳟鱼健康养殖技术(四) 海水鱼健康养殖技术A.大黄鱼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B.深水网箱养殖技术(五) 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A海参健康养殖技术B.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C海水池塘立体养殖技术D.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六) 工厂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A.海水工厂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B.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七) 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B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C. 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D渔用膨化饲料应用技术E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F.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八) 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九)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A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鱼共作)B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鳖共作)C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D.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北方稻蟹共作)E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鳅共作)。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要点与实施方案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要点与实施方案

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要点与实施方案第1章: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3)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现状 (3)1.1.1 品种选育技术日益成熟 (4)1.1.2 耕作栽培技术不断创新 (4)1.1.3 植保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4)1.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4)1.2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4)1.2.1 品种选育技术的精准化 (4)1.2.2 耕作栽培技术的智能化 (4)1.2.3 植保技术的绿色化 (4)1.2.4 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化 (5)1.2.5 农业种植技术的集成创新 (5)第2章: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 (5)2.1 品种选育方法与技术 (5)2.1.1 常规选育技术 (5)2.1.2 现代生物技术 (5)2.1.3 育种资源库建设 (5)2.2 优良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5)2.2.1 优良品种筛选与评价 (5)2.2.2 推广策略与措施 (5)2.2.3 农民参与与培训 (5)2.2.4 品种推广与产业链建设 (6)2.2.5 监测与评估 (6)2.2.6 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6)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3.1 土壤类型与特性 (6)3.1.1 砂质土 (6)3.1.2 粘质土 (6)3.1.3 壤土 (6)3.1.4 盐碱土 (6)3.2 土壤改良措施 (6)3.2.1 砂质土改良 (7)3.2.2 粘质土改良 (7)3.2.3 盐碱土改良 (7)3.3 土壤管理与保护 (7)3.3.1 合理施肥 (7)3.3.2 轮作与间作 (7)3.3.3 土壤水分管理 (7)3.3.4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 (7)第4章肥料施用技术 (7)4.1 肥料种类与选择 (7)4.1.2 化学肥料 (8)4.1.3 生物肥料 (8)4.2 施肥原则与方法 (8)4.2.1 施肥原则 (8)4.2.2 施肥方法 (8)4.3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 (8)4.3.1 土壤养分变化 (8)4.3.2 作物产量和品质 (8)4.3.3 肥料利用率 (9)4.3.4 作物生长状况 (9)第5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9)5.1 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9)5.1.1 病害识别 (9)5.1.2 虫害识别 (9)5.2 防治方法与技术 (9)5.2.1 农业防治 (9)5.2.2 生物防治 (9)5.2.3 化学防治 (9)5.3 病虫害防治策略 (10)5.3.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0)5.3.2 分类指导,精准防治 (10)5.3.3 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0)第6章农业机械化与设备 (10)6.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0)6.1.1 农业机械化水平概述 (10)6.1.2 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 (10)6.2 农业机械设备选型与应用 (10)6.2.1 农业机械设备选型原则 (10)6.2.2 主要农业机械设备类型及功能 (10)6.3 农业机械化作业与管理 (11)6.3.1 农业机械化作业组织与管理 (11)6.3.2 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控制 (11)6.3.3 农业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 (11)6.3.4 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 (11)第7章节水灌溉技术 (11)7.1 节水灌溉原理与方式 (11)7.1.1 节水灌溉的定义 (11)7.1.2 节水灌溉原理 (11)7.1.3 节水灌溉方式 (12)7.2 节水灌溉设备与系统 (12)7.2.1 节水灌溉设备 (12)7.2.2 节水灌溉系统 (12)7.3 节水灌溉管理与优化 (13)7.3.2 灌溉制度优化 (13)7.3.3 灌溉设备维护与管理 (13)7.3.4 灌溉技术与农艺措施的融合 (13)7.3.5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13)7.3.6 灌溉管理人员培训 (13)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8.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3)8.1.1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3)8.1.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8.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4)8.2.1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概述 (14)8.2.2 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推广 (14)8.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4)8.3.1 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14)8.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4)第9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4)9.1 农业信息化技术 (14)9.1.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4)9.1.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 (15)9.1.3 农业电子商务 (15)9.2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5)9.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2.2 数据分析方法与模型 (15)9.2.3 数据应用实践 (15)9.3 农业智能化技术与设备 (15)9.3.1 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 (15)9.3.2 农业物联网技术 (15)9.3.3 智能农业服务平台 (15)第10章: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 (16)10.1 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16)10.2 技术推广方法与途径 (16)10.3 实施方案与评估体系 (16)10.4 成果转化与推广效果评价 (16)第1章:农业种植技术概述1.1 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现状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种植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2保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保山 678000摘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水平。

本文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优势,提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思路,旨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田技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农业固体废弃物,其中,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尤为引起关注。

如果秸秆被大量焚烧、丢弃或不当处理,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可能还会导致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需重视对农作物秸秆综的合利用,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为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1.1秸秆焚烧发电技术对于农作物秸秆来说,很多地区将其用于发电,具体指秸秆在焚烧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热能,利用专门的技术与装置,能够实现热能向电能的转化,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进而达到提高秸秆利用率的目的,以防出现秸秆浪费的情况。

因为在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不断增多,且受到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限制,部分农户的用电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在发电层面运用秸秆,可以在满足农户基本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区域环境污染。

1.2秸秆加工饲料技术水稻及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内,营养物质十分丰富,因此,可以将秸秆应用于动物饲料制作,如果将秸秆直接投喂给动物,不仅无法保证营养的全面吸收,还很难被动物消化,增加动物感染胃肠疾病的概率。

为此,需要将秸秆运送至专业的加工厂,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秸秆会成为专门的动物饲料,更易于动物吸收,还能提高动物对秸秆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采用此种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规避了秸秆燃烧问题,还能帮助养殖业节约经营成本,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3秸秆制造建材技术秸秆除了可以用于发电及加工饲料,还能够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生产中,即秸秆经过加工,成为外表美观的建筑材料,此种材质的建筑材料具备质量轻盈的特点,还拥有环保优势,可以减少木材的用量,节约林业资源。

农作物秸秆技术特点和综合利用

农作物秸秆技术特点和综合利用

• 的危害三 导致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 • 随着超细微粒及纳米颗粒物的增加,一些细小病菌通过搭
顺风车,通过鼻纤毛进入呼吸道,进而引发哮喘等呼吸道 疾病。这也是为什么大雾天气,哮喘病发作的原因。 • 的危害四 影响胎儿发育:数据显示,和pm10浓度越高 ,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的影响 尤为显著。
多数研究认为麦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水稻产量 的提高和品质的优化,但结论不一。
二、麦秸焚烧或遗弃
秸秆遗弃
秸秆遗弃
二、秸秆焚烧的危害性
1、破坏土壤生态:麦秸焚烧使农田土壤有机质减少 16.56%,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减少85.95% ,78.58%和87.28%。引起土壤肥力的退化。
2、污染大气环境:秸秆焚烧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CO、CO2 、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物质,严重地 段是全年均值的7倍以上,CO2浓度是全年均值的9倍以上 。2008年以前,受夏收季节麦秸焚烧影响竟达8-10天之多 。严重地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活,也损害生态城市的形象 。
小于1微米。
(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俗称“烟子”或“煤子 ”):煤~。松~(松烟)。)
• 雾尘:工业生产中的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化学反应和 液体喷雾所形成的液
• 滴。粒径一般小于 10微米。由过饱和蒸汽凝结和 凝聚而成的液雾也称霾。
• 烟:由固体微粒和液滴所组成的非均匀系,包括 雾尘和炱,粒径为~1微米。
解成为葡萄糖。在家畜消化道中共生的微生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可将纤维素分解成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被家畜吸收利用。
2、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戊糖、己糖和多糖醛酸及其甲酯的缩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戊聚糖。一般不溶于热水,而溶于稀酸。半纤维素在秸秆的木质素部分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

实用技术·种植技术·新农村2018.7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推技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浙江省农业生态与能源办公室(310012)裘一冰鲁长根1.技术原理概述该技术是以麦秸、稻草等禾本科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与其它原料混合或经高温发酵,配制成草腐菌栽培基质,食用菌采收结束后,菌糠再经高温堆肥处理后还田,是一种多级循环利用技术。

以作双孢蘑菇栽培基质为例,每2.5千克秸秆可产鲜菇1千克左右,经济效益好。

秸秆种植食用菌技术,既可适于一般农户,也可运用于工厂化、产业化规模生产,操作方便。

2.技术流程食用菌栽培按其基质处理方法不同分为生料、熟料和发酵料栽培。

无论哪种栽培方式,均包括基料制备、食用菌栽培与菌糠堆肥3个重要环节。

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操作流程图(1)培养料配制目前,浙江省种植的草腐菌主要有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竹荪等。

双孢蘑菇种植的基料中,稻麦秸秆使用量可达40%~50%,混入猪、牛粪40%~50%,再加入其它辅料(如过磷酸钙0.8%,尿素1%,石膏1.5%,石灰0.5%左右),经发酵后作为草腐菌原料。

(2)一次发酵经均匀搅拌的培养料送入隧道后堆成高2.5米的料堆,条件适宜料温会快速升至70~80℃,一般第3天料温开始下降。

这时需打开隧道,用抛料机把培养料转到另一个隧道再次发酵。

一次发酵共14~15天,倒3次仓。

一次发酵后的培养料表面湿滑而有光泽,韧性较强,不易拉断,为棕色和深棕色,粘附性中等,有较浓氨味,但无酸臭味。

(3)二次发酵经过一次隧道发酵的培养料需抛入二次发酵隧道进行巴氏灭菌,时间7天。

要用抛料机将料抛成松散一致的宽4米、高1.8~2.1米的料堆,填料后4小时左右可关闭隧道舱门进行均衡升温,使不同层次的料温趋于一致。

料层温度稳定后,采用循环风将料温逐步升到58℃。

当料温升至58℃时,恒温保持8~10小时。

严禁料温高于60℃或低于55℃,否则会影响灭菌效果。

巴氏灭菌后逐渐将料温降到48~50℃,保持100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017年省种植业主推技术要点(一)综合技术(3项)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技术,整体推进区域内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1.秸秆肥料化利用。

实施水稻、大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或加工有机肥还田,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一是在浙北等平原地区科学合理地推行秸秆机械粉碎翻耕还田技术;二是利用秸秆混配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还田利用;三是在山垅田、小块地等机械不宜操作地区开展秸秆覆盖还田、行间铺草等方式还田利用;2.秸秆饲料化利用。

利用玉米、茭白、水稻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或加工颗粒,作为草食动物饲料,推进秸秆养畜产业;3.秸秆能源化利用。

积极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炭化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

4.秸秆基料化利用。

推广秸秆搭配牛粪、鸡粪、麦麸、豆饼或米糠等原料加工成食用菌等栽培基质。

沼气集中供气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要点:通过先进厌氧发酵工艺将农业有机废弃物制取沼气并净化,通过安全可靠的集中供气输配系统为一定规模的农村集居人口提供日常燃用的优质清洁沼气。

同时厌氧发酵剩余物(沼液、污泥等)经处理后在附近的农业种植区、果园茶园及林地等进行综合利用,形成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模式体系。

沼液深度处理技术模式技术要点:通过多项沼液处理技术的组合优化,整合成可适应不同处理目的、效果要求的沼液深度处理技术模式,满足解决沼液综合利用中遇到的沼液减量、沼液效果提升、开发沼液利用新途径等问题。

(二)水稻主推技术(8项)1.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是在吸收水稻强化栽培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原理和总结各地水稻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结果的基础上,以培育壮苗为基础,以壮秆大穗为主攻方向,以适宜苗穗数量构建高光效群体,通过肥水促控挖掘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获取更高颖花量,以粗壮茎秆为物质支撑获得更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其中,“两壮”即壮苗、壮秆,“两高”即更高的群体总颖花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更高的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

主要技术要点包括因地制宜选品种、基质叠盘育壮苗、稀植早发促壮秆、三沟配套调水气、巧施穗肥保大穗、绿色综合防病虫等六个方面。

2.水稻叠盘出苗技术水稻叠盘出苗技术是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将播种好的秧盘先进行叠放,每叠20-25盘,集中放入能控温控湿的标准育秧温室内或叠放在大棚内进行出苗,待芽长1cm左右再移入育秧棚或秧田进行秧苗培育的一种机插秧育秧技术。

如果是标准温室育秧的,育秧温室温度控制在30-32℃,最高不能超过35℃,湿度控制在90%以上。

如果是放在大棚内叠盘出苗的,每叠最上面要放上一盘装土但不播种的秧盘或是空盘,再在外面盖上塑料薄膜或打湿的棉麻织物,将所有秧盘包住,进行保温保湿出苗。

建议采用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

播种时秧盘内加水一定要加足,但也不能过多造成积水,加到基质全部变湿但盘底不滴水为好。

叠盘时间以叠到芽长1cm左右为标准,不宜太短和太长。

标准温室育秧一般叠盘出苗48小左右,其它方式叠盘出苗视气温高低而定,一般3-5天。

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机插秧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秧苗健壮,可减少机插漏插率,为获取高产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现有育秧中心的供秧服务能力和供秧范围,降低育苗成本。

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指根据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用“叶龄模式”将生育进程在时间上精确定量;用群体质量指标理论将高产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发展指标作精确定量;在栽培技术上,围绕构建高产群体各生育阶段适宜的生长指标,针对不同栽培条件,对密、肥、水等主要调控技术进行精确定量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

关键技术定量方法:一是根据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和播种期预计主要生育期叶龄期和日期。

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的穗粒重构成确定有效穗。

三是根据种植品种预计主茎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有效穗数和移栽叶龄确定基本苗。

四是根据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总施氮量。

五是根据前氮后移原理和叶龄模式确定前后肥比例以及氮肥施肥时期和数量。

六是根据预计穗数及够苗期和成穗率确定搁田时苗数及其叶龄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达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4.早稻早播早栽促早增产技术早稻早播早栽促早增产技术是指根据当地早春回温情况,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尽早播种,提早移栽,促进早稻提早成熟,为连作晚稻争取生长季节的一种栽培技术。

主要技术要点:一是要适期早播。

机插栽培在3月17日至4月5日、旱育秧栽培和抛秧栽培在3月下旬日平均气温≥8℃后尽早播种。

二是培育壮秧。

机插标准育秧播种量120~125克(芽谷150~160克)/盘,旱育秧100~125克(芽谷140~180克)/㎡,抛秧塑盘育苗50~60克(芽谷70~85克)/盘。

每亩大田用种量3~4㎏,机插每亩用盘量25-30盘,旱育抛秧60~70盘。

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三是小苗早栽。

4月8日~4月18日,当秧苗叶龄2.2~3.5叶,苗高10~13㎝时,要高度关注天气预报未来7天天气趋势,选择冷空气过后的“冷尾暖头”抢连续晴天或温暖天气尽早移栽。

早稻移栽宜在4月22日前结束。

四是开沟做畦。

大田早翻耕,移栽前1-2天施好基肥,开沟做畦,整平畦面,待泥土稍沉实后移栽。

移栽时沟内灌满水,畦面无水层,以利浅插或摆栽,提高移栽质量。

五是少本移栽。

旱育秧栽培行株距为24㎝×14㎝;机插为30㎝×11~12㎝,每亩丛数1.85~2.0万。

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每丛3~3.5本,每亩基本苗6~7万;机插每丛3.5~4本,每亩基本苗6.5~8万。

六是精确施肥。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总量。

一般本田每亩施纯氮10-14公斤,磷肥(P2O5)4.5~5公斤,钾肥(K2O)5~8公斤。

氮化肥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7:3。

七是合理灌水。

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湿润分蘖、及时搁田、浅水养穗、干湿灌浆,防止断水过早。

八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由于实行短龄早栽,移栽初期苗体幼小娇嫩,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因此前期化学除草一定要选用对小苗无伤害的除草剂。

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5.水稻机插秧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插秧基质育秧技术是利用新型育秧材料——水稻专用育秧基质作为育秧介质,以代替传统育秧的营养土或泥浆的一种机插秧育秧技术。

因水稻育秧基质是由工厂按水稻秧苗生长所需要养分进行配方生产的,含有适量的肥料、消毒药剂和微量的生长调节剂,在满足水稻秧苗生长营养需求的同时,还能防止立枯病等病害发生,并且基质以有机质为载体材料,通气性、保水性好,给秧苗出苗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微环境,培育出的秧苗健壮,可为机插秧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采用基质育秧可减少因取土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可避免因配制营养土肥料、农药混配不当造成烂秧、出苗不齐等问题,降低育秧风险,尤其是大型育供秧中心风险可大幅降低。

实际应用中,关键是要选择质量可靠的育秧基质。

因目前市场上基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一定要选用大厂生产的品牌育秧基质。

6.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技术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技术是指应用能缓慢释放主要养料的水稻专用缓控释肥料,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总用氮量的一种新型肥料应用技术。

关键要点是根据作物产量目标、土壤供肥能力和缓控释肥的含氮量来合理确定肥料用量,并作为基肥在翻耕后耙平前一次性施入,混合在10cm土层内,在分蘖期或穗期,视水稻生长情况,再施一次尿素等速效肥,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之需。

7.稻鱼(鳅、鳖、虾等)综合种养技术稻鱼(鳅、鳖、虾等)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稻田,根据鱼(鳅、鳖、虾等)养殖要求进行挖养殖沟等适当的改造(纯养殖区面积占全田面积比例不能超过10%),种植水稻和养鱼的综合种养技术。

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种养习惯,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和鱼类品种,采取稻鱼(鳅、鳖、虾等)共生或轮作的模式,合理安排茬口,开展水稻种植和稻田养鱼(鳅、鳖、虾等),使稻鱼互利互赢,水稻可吸收消化养鱼产生废水中的营养物质,鱼类可吃掉稻田的害虫,减少水稻生产的农药和化肥投入量,减少水产养殖的废水排放,稻田又为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增加鱼类产出,增加稻田综合效益。

8.水稻机插秧与机直播技术水稻机械化播栽技术是指采用机械方式移栽水稻或在稻田直接播种的一种水稻栽种技术,包括机插秧和机直播。

机插秧技术的关键要点:一是要根据当地温光条件和种植制度,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二是要配好营养土,或直接购买水稻机插秧专用育秧基质,用于流水线播种;三是在保证机插秧能成毯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稀播,培育壮秧。

播前要做好种子消毒,防止种传病害。

秧龄长的,要播得稀,秧龄短的可以播得稍密。

四是加强秧田管理。

早稻要放在小拱棚或是大棚内保温育秧,单季稻或连晚可直接放在大田秧田育秧,也可放在大棚内育秧。

在棚内育秧的要注意防止棚内温度过高造成烧苗。

温度控制在25-28度最好。

五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秧苗质量,确定机插合理密度,调节机器取秧规格和株距,提高栽插质量。

机直播技术的要点:一是要使待播种子达到“白、干、净”的要求。

除做好种子处理、浸种消毒以外,种子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以牙长不超过2mm为标准;处理后的种子要晾干,以不粘手为标准,而且种子要干净,不含任何杂质,以排种顺畅不堵塞为标准。

二是田要软硬适中,地表基本无残茬,有浅层有泥浆,上软下硬,而且要地表平整,湿润无水塘、无高堆。

建议使用反转灭茬机等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耕整,用水田驱动耙进行整平,有条件的,使用水田平地机进行平整,田块的高低落差要控制在5厘米以内。

如果田块过干不能播种的,可灌“跑马水”湿润地表后再播,此种情况下播种,播种质量反而会更好。

(三)旱粮主推技术(3项)1.鲜食大豆、玉米分带间作隔季轮作技术鲜食大豆、玉米分带间作可以在同一个上市季节同时收获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

玉米首选大穗高产品种,大豆则应选耐荫、耐肥水品种。

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分带间作有两种玉米群体配置方式,一是玉米密度与纯作一致,二是相应减少为纯作的一半。

从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方便管理角度来看,栽培上宜采用鲜食大豆与鲜食玉米2:2(一畦大豆一畦玉米,每畦种植大豆或玉米各两行)的带状间作方式,可在基本不影响鲜食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增收30%多的鲜食大豆产量,总量增收20%以上,与鲜食玉米纯作相比,增值30%、增收120%以上。

在春季分带间作的基础上,秋季实行玉米和大豆换畦种植,即分带轮作,更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更容易获得高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