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译文写作背景杜牧18页PPT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仙掌’一联,语在景中,神 游象外,真名句也”。(黄 叔灿 《唐诗笺注》)
•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 一一回。
• 劝说早雁既已南来,到了春 天,也别忙着回去。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 莓苔。
• 进一步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 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 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 堪作为食物,不妨暂时安居下 来吧。
与张继《枫桥夜泊》的“江枫渔火 对愁眠”的意境颇相似。但把“星 火”换上“渔火” 则不好。
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 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 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 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 想象。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 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
• 本联是说,早雁失群后,或落了单,只 有一只,在月明之夜掠过仙掌,雁影使 仙掌更显岑寂;或一行还有几只,在冷 宫中人对着昏灯发愁的时候,越过上空, 雁声使失宠者更觉悲哀。
•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 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 这首诗,就是朱庆馀呈献给张 籍的“温卷”之作。由于读书 人应试和女子出嫁都是决定命 运的关键时刻,那种既期待又 紧张的心情有相似之处,所以 这首诗借对新嫁娘的神态细致 画出,巧妙传达了自己的心 声。
张籍马上写了一首答诗: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许浑,字用晦, 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喜爱林泉。
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 意象天然秀出。受韦庄推崇, 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 清新句句奇。”其诗佳句甚 多,多用水字,人说“许浑 千首湿”。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译文写作背景【唐】杜牧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颈联 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 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 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 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 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深秋、落日、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是凄凉:在这片天地,在时 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 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 晚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 痛苦的苍凉。痛苦到了极点了,只好转而说景了。 此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 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 《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 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
译文
•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 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 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 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 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 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 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 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 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的成就都不限于怀古咏史一种题材, 而有多方面的建树。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 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 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 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 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 “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在其今存的500馀首诗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 材。《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郡斋独酌》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 愿望;《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早雁》诗写因遭受回 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古诗文阅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宜城)团练判官时。
八前,他供职于沉传师的幕下。
也曾在此地盘桓。
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谈谈对这首诗“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
2.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参考答案1.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2.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景]对诗人心中的居住在宛溪两岸的百姓的生活画面有所描述。
[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或:联想八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变易的感慨。
(意思对即可)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景]能对“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
或: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如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色(夕阳晚照)有声(风里笛声),虚实结合等,择其一点有所分析即可。
[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佣怅、哀凉之情。
(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
(意思对即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描写定州开元寺塔的诗

描写定州开元寺塔的诗
原文: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题宣州开元寺》作品介绍《题宣州开元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作者:唐·杜牧南朝谢?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题宣州开元寺》注释①据《杜牧年谱》,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
②谢?城:即宣城,南齐诗人谢?曾为宣城太守。
城中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古迹。
③今古:今古之情。
《题宣州开元寺》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诗词鉴赏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开元寺的水阁 向下眺望,不禁感想颇多。六朝的文物象荒草 那样荒芜,已成为过去。只有那空旷的蓝天和 悠闲的白云倒是古今相同。世事无常,真如佛 性却永恒。这就象鸟在山林中飞来飞去空中未 留踪影,而山林却仍旧存在一样。又如宛溪两 岸的人们夹河而居,或歌或哭,掺和着水声, 歌哭之声必有停止,而宛溪之水却继续流淌一 样。深秋的密雨给千家万户挂上了雨帘,人们 都是这样共同地生活着,只有自在者在落日掩 映的楼台上随风送出悠扬的笛声。经常惆怅无 缘见到激流勇退的范蠡,象他那样淡泊名利, 逍遥于五湖、山水之间该多好啊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这两句是说,深秋时节的阴雨,像 是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密密的雨帘;落日 时分,夕阳映照着的楼台上,萧瑟的晚 风,送来了悠扬的笛声。两句诗写了两 种景象:前句写阴,后句写晴,前句状 朦胧,后句状明丽。这种不同时却同地 出现的景象,寄托着一种此地风景依旧 六朝文物已逝的感慨。诗句描绘手法高 超,意境独到。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古今兴亡 之叹。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不为之变起兴, 表现一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依旧,人事消亡的感慨。诗人以 为解决这一烦恼的办法则是效法范蠡,脱离尘 海浪迹江湖。其思想中新鲜的内容不多,但诗 中的情感意象却颇有新意,诗人将风物景色表 现得极有气势,诗人从大处落笔,杂合声光, 写出了都市中繁华明丽的气象。诗的节奏轻快, 语调急促流转,极有气势。其对偶句既求词性 之工,又以强烈的对比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朗 爽俊丽的特点与其诗中低沉之调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从而汇成了一种“拗峭”的风格。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宛溪:河名,又名东溪。 草连空:意即文物废墟之上草连于空地, 范蠡(lí ),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 后,范蠡随越王勾践赴吴国作三年人质。回越后,帮 助越王刻苦图强,最终灭了吴国。就在这功劳卓著之 时,他却毅然辞谢越王。后游览到齐国,称“鸱 (chī)夷子皮”。又到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经常接济贫困的朋友和疏远的兄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滕王阁序》课件5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 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 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 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 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 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3.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展现三秋时节滕王 阁的万千气象? 【点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 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 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潦水尽而寒 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 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
本诗颔联尽写人生无奈之状,无限悲凉之际 转而说景,最后落于遥想范蠡上。诗人将真 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 ”的模样一一入诗,但并未按由近及远的一般 顺序去写,而是根据诗人的言外意安排。
“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 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 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这 一切都暗示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思考】 这首诗的写景对全诗起到什么样 的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 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 大情怀。
探究争鸣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 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各抒己见】 ♣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 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 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 之舳”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 摇曳生辉。
2.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 公不相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 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 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 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 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 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题宣州开元寺》作品介绍《题宣州开元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作者:唐·杜牧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题宣州开元寺》注释①据《杜牧年谱》,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
②谢脁城:即宣城,南齐诗人谢脁曾为宣城太守。
城中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古迹。
③今古:今古之情。
《题宣州开元寺》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