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气液两相流课件

5.2 均相流模型的摩擦压降计算
一.均相流模型计算法
➢ 两相摩擦压力梯度
dp f Ph 0
dz A
对于圆管,控制体周界长度(m):Ph D
通流面积(m2):A D2
4
流体与壁面的摩擦剪应力(N/m2):
o
f
m j2
全气相摩擦压降梯度
dPf dz
l
分液相摩擦压降梯度
dPf dz
g
分气相摩擦压降梯度
dPfl 液相部分摩擦压降梯度 dz
dPfg 分气相摩擦压降梯度 dz
2 lo
全液相折算系数
2go 全气相折算系数
2 l
分液相折算系数
2g 分气相折算系数
dPf 两相摩擦压降梯度 dz
X 2 马蒂内里参数
5
第一章 两相流基本参数及其 计算 方法
1.1 基本概念 1.2 气相介质含量 1.3 两相流的流量和流速 1.4 两相介质密度及比容
6
1.1 基本概念
1.物态:在某一条件下,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常见的物态是气态、液态和固态。有时物态 也称之为相,常见的物质三态也称为:气相、 液相、固相。
11
1.2 气相介质含量
1.2.1 定义
气相介质含量表示两相流中气相所占的份额。
1.2.2 几种表示方式
1.质量含气率x
单位时间内,流过通道某一截面的两相流体总质量 M中气相所占的比例份额。
x M M M M M
式中,M、 M分别表示气相和液相的质量流量,kg/s。
那么,质量含液率(湿度)可以表示为
4
课程目录
第一章 两相流基本参数及其计算方法(4学时) 第二章 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6学时) 第三章 两相流的基本方程(4学时) 第四章 截面含气率的计算(8学时) 第五章 直管的两相流压降计算(10学时) 第六章 两相流局部压降计算(2学时) 第七章 两相临界流动(4学时) 第八章 两相流流动不稳定性(2学时)
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分解PPT文档共39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2-两相流体动力学-76

J
2 G
L2 ,G2 分别称为分液相折算系数、分气相折算系数。
39/76
§5 气液两相流压力降 摩擦阻力压力降
管内液相介质单独流过 L2 ,G2
时的摩擦压降与管内
气相介质单独流过时摩擦压降的比值
X2
dp f dl
L
/
dp f dl
G
W
L
W
G
C
fL
L
J
2 L
C
fG
G
J
2 G
X 称为马蒂内里(Martinelli)参数,是研究气液两相流的
图10-2 垂直上升管中的流型 1-细泡流;2-气弹流;3-块状流;4-带纤维的环状流;5-环状流
17/76
§4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流型
L
J
2 L
G2 (1
L
x)2
G JG2
G2x2
G
图10-4 垂直上升管流型分布图
18/76
§4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流型
图10—5 垂直下降管中的气液两相流流型 1-细泡状流型;2-气弹状流型;3-下降液膜流型; 4-带气泡的液膜流型;5-块状流型;6-雾式环状流型
实验方法确定的,在室温条件下,洛克哈特-马蒂内里对空气-水和空
气-油在内径为1.5-25.8mm的水平管道内的流动进行了实验,压强变化
范围为1.1-3.5atm。但实验数据的大部分是在接近大气压的条件下取得
的。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
2 L
、G2
与
X 的关系曲线,前者为实线,后者
为虚线,如图10-14所示。
§5 气液两相流压力降
以压力梯度表示的压降: dp dp f dpg dpa dz dz dz dz
第二章(第二次课) 两相流动流型图

与 1 。实验条件为约0.17MPa的压力, 25.4mm的流道直径工作流体为空气与各种液 体的混合物。 其中 Froude数Fr定义为 Fr J J gD 为考虑液体物性修正的系数,定义为
2 v l
l l w w
2.弹状流与搅拌流的转换
J
Taitel与Dukler认为,当
>50,>0.86时 发生搅拌流过渡。转换曲线是一个复杂的方 程,其中包括液相Re数( J D )
gD
l l
3.环状流与弹状流或搅拌流的转换
相应的流型转换方程为
Jvv
1 2
g l
v
1 20 X 3 . 09 1 20 X
受当地流动参数而且受上游工况的影响。尽 管目前对从一种流型到另一种流型的转变了 解不够,但工程与研究上的需要仍需要有一 些简单的方法,以便知道在一组给定的局部 流动参数下可能发生的流型,即所谓流型预 测问题。一般地说,流型预测主要有基于实 验的流型图判别与流型转换边界的准则判别 两种方法。
流型图
这里的??vg?lg21???????????????????????wlav?????312????????????????????????????????lwwlw?????????的值与饱和压力有关关系图为2
第二课 两相流流型图
尚智 上海交通大学 核工系
事实上,两相流动呈现某一特定的流型不仅
垂直流流型转换边界的准则
1.泡状流与弹状流的转换
假定空泡份额达到一定数值时出现流型转变,
一般当=0.3时,气泡间的随机碰撞与聚合概 率增大,形成弹状流。
在一定截面含气率下流型转换边界曲线的方
两相流、多相流

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
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
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
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
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
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
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
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
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
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
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
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
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
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
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
两相流、多相流

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
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
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
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
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
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
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
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
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
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
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
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
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
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
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
气液两相流动

1.2 多相混合物流动图例
水平井筒中的 气液两相流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动
第一节 多相混合物特征
1.2 多相混合物流动图例
欠平衡钻井环空 内的气液两相流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动
第一节 多相混合物特征
1.2 多相混合物流动图例
多相流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
气
油
θ
水
气
油
θ水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动
体积流量 Q
气相体积流量QG 液相体积流量 QL
Q = QG + QL
QG = WG / ρG
QL = WL / ρL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动
2.1 基本参数
第二节 气液两相流动基本方程式
6.体积含气率 β 和体积含液率 (1−β)
β =QG / Q= QG / ( QG + QL) (1 -β) = QL / Q = QL / ( QG +QL)
dvG
= WGdvG + dWGvG
− ALdp − dfL − S − ALdzρL g sinθ
= WLdvL + dWLvL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动
2.2 基本方程
第二节 气液两相流动基本方程式
动量守恒
分相流动
− ALdp − dfG − dfL − g sinθ dz( AL ρL + AG ρG ) = d (WLυL + WGυG )
多相混合物静力学特性(固液流动):
由于颗粒密度不同,颗粒可能会上升或下沉,因此在许多多相混合物中 会发生相的分离。这种现象在静止状态下经常见到,可以由颗粒极限沉 降速度表征。
若颗粒互不相影响,那么颗粒层流沉降速度为:
2 气液两相管流分析ppt课件

dz
A
dz
压降梯度=重力梯度+摩阻梯度+动能梯度
15
单相流
dp g sin f v 2 v dv
dz
2D dz
水平管流(θ=0),且忽略动能
dp v 2
f dz 2D
多相流
dp dz
m g sin
fm
m
v
2 m
2D
mvm
dvm dz
16
分析 m
m L H L g 1 H L
19
• Orkiszewski方法
Orkiszewski(1967)采用148口油井实测数据,对比 分析了多个气液两相流模型。然后分不同流型择其优者, 综合他的研究成果得出四种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流型
选用方法
泡流 段塞流
过渡流 雾状流
Griffith和Wallis 密度项对Griffith和Wallis公式作了修正,摩阻 项用Orkiszewski方法 Ros和Duns Ros和Duns
当Nb≥8000时
vS (0.35 8.74 106 N R e ) gD
34
b.摩阻梯度
f
f Lvm2
2D
qL qm
vs vs
A A
C0
2
f
1.14
2
lg
e D
21.25 N 0.9
Re
35
3.雾状流
a.混合物密度
m (1 HG )L HG G
雾状流一般发生在高气液比、高流速条件下,液相 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气柱中呈雾状,这种高速气流携液 能力强,其滑脱速度甚小,一般可忽略不计。
温度:-7.8~5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压情况下,较大仍为泡状流, PLeabharlann 泡状流 42.弹状流
(1)特征
1)大气泡与大液块交替出现,头部呈球 形,尾部扁平,形如炮弹;
2)气弹间液块向上流动,夹有小气泡; 3)气弹与管壁间液层缓慢向下流动。 (2)出现范围 1)低压、低流速, ,0低.3压时气泡长 度可达1m以上; 2) P ,不能 形成大气泡,当P>10MPa 时,弹状流消失;
简主 适 发 易导 用 展 性性 性 性 原原 原 原 则则 则 则
19
竖直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20
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21
2.9 管内淹没和流向反转过程的流型
一.气液两相逆向流动的两种极限现象
淹没(液泛)、流向反转(回流)
二.淹没和流向反转现象
1.气体流量由零开始增加
注水器
液体
底桶
气体
22
第二章 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图
本章主要内容
1.流型的定义、影响流型的因素; 2.竖直上升绝热管、竖直下降绝热管、水平绝热管 中存在的流型、特征及出现范围; 3.管内淹没和流向反转的产生及判别; 4.流型的过渡及判别; 5.采用流型图判别流型的方法。
1
2.1 研究流型的意义
一.何谓两相流的流型?单相流与两相流的区 别?
1.单相流流态分三种:层流,过渡流,湍流 2.气液两相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两相之间存在 分界面,这就是两相流区别于单相流的重要特 征。 3.两相流中相间界面的形状和分布状况,就构 成了不同的两相流流型。
2
二.研究流型的意义
1.流型影响流体的换热特性; 2.流型影响压降特性; 3.流动不稳定性与流型有关; 4.建立流动模型与流型密切相关。
三.影响流型的因素
1.x,P,G; 2.是否受热(非绝热); 3.流动方向; 4.流道结构。
3
2.2 垂直上升管中的流型
一. 垂直上升不加热直圆管
1.泡状流
(1)特征: 1)液相连续,气相不连续; 2)气泡多数呈球形; 3)管子中心气泡密度大,有趋中效应。
(2)出现范围: 主要出现在低x区,在中低压情况下,出
0.54MPa, 流动工质是空气和水。 2. 该图和应用P=3.45-
6.9MPa, 汽水混合物在Di=121.7mm
管 子中得到的实验数据符合良
j
2 f9
3.坐标参数
横坐标:分液相动压头
j2 f (1x)2G2
纵坐标:分气相动压头
jg2 G2x2
10
2.3垂直下降管中的气液两相流流 型及其流型图
13
二.流型图
1.实验条件
空气和多种液体混合 物,di=25.4mm,P=0.17MPa
2.坐标参数
横坐标
Fr
jg jf
2 j2
gd gd
yw w w30.25
纵坐标 V 1 V
14
2.4 水平管中的流动型式
一.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
1.泡状流
气泡趋于管道上部,下部较 少。其分布与流速关系很大。 液相流速增大,分布趋于均匀。
12
3.环状流
(1)下降液膜流
当 M,M小时,有一层液膜沿管壁下流,核心部分为 气相,液膜中无气泡。
(2)带气泡的下降液膜流
当 M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气相将进入液膜。
(3)块状流
当M,M较高时,贴壁为液膜,由于气相的卷吸作 用,核心为雾状气柱。
(4)雾式环状流
当 M较 高时,贴壁为液膜,由于气相的卷吸作用,核 心为雾状气柱。
一. 流型的分类
1.泡状流
2.弹状流 3.下降液膜流 4.带气泡的 下降液膜流
5.块状流 6.雾式环状流
11
1.泡状流
特征: 1)气泡集中在管子中心部分 2)气泡尺寸更小,更接近于球形。
2.弹状流
若 Mco,n则,xs气 t泡将聚集成气弹。 特征:
1)气弹较长,尾部呈球形; 2)下降流时贴壁面液膜向下流动,故比上升流 时稳定。
A
淹没过程实验现象
2.塞状流
气泡聚结长大而形成气塞, 与垂直上升流中弹状流相似。 大气塞后有小气泡,由泡状流 过渡而来。
15
3. 分层流
(1)出现在 W都,W比较小的情况; (2)两相完全分离,气相在管道上方流动; (3)气液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
4. 波状流
气相流速足够高时,由于气相的作用,在界面上产生一个 扰动波,扰动波向前推进向波浪一样,形成波状流。
3)出现在泡-环过渡区。
弹状流
5
3.乳沫状流(搅混流)
(1)特征 1)破碎的气泡形状不规则,有
许多小气泡夹杂在液相中; 2)贴壁液膜发生上下交替运动,
从而使得流动具有震荡性。 (2)出现范围
它是一种过渡流,一般出现在 大口径管中,小口径的管中观察不 到。
乳沫状流 6
4.环状流
(1)特征
1)贴壁液膜呈环形向上流动; 2)管子中部为夹带水滴的气柱; 3)液膜和气流核心之间存在波动界面。
5. 弹状流
在波状流基础上,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会使这些扰动波 碰到流道的顶部表面,形成气弹。
6. 环状流
受重力作用,周向液膜厚度不均匀。 出现在气相流速较高、流量比较大,而液相流速较低时。 当壁面粗糙时,液膜可能不连续。
16
水平不加热管中的流型图片
17
二.水平加热管中的流动型式
1.单相流 2.泡状流 3.塞状流 4.弹状流 5.波状流 6.环状流
2.注意两个问题
(1)流型的演变需要一定时间和距离; 高q下:环状流区域较大,流型演变 时间较短; 高P下:P>10Mpa,弹状流消失,流 型 直接从泡状流向环状流转变。 (2)绝热管中不会出现雾状流。
8
三.流型图
j g 2
目前广泛采用的流型图均
为二元的,其坐标为流动参 数或组合参数。
选用右图流型图注意 1. 实验条件 Di=31.2mm; P=0.14-
流型演变与P、q、Wo密切相关 P:当P很高时,塞状流和弹状流消失; q:q较大,环状流所占范围扩大; Wo:Wo高,惯性作用增强,可消除波状状流,流型不对称
性减小,接近竖直管中的流型。 注意:从工程角度,避免水平布置;当水平布置时,需要提高 入口水的流速,使Wo>>1m/s,可避免波状流。
18
流型图遵循四原则
(2)出现范围
1)在P<Pcr,0<x<1下都可能出现; 2)发生在气相流速较高时。
5.细束环状流
当液相流速较大时,气柱中液滴量 增多,使小液滴连成串,向上流动。与 环状流不易区分。
环状流
7
二.垂直上升加热直圆管中的流动型式
1.流型的演变
在受热管中,流型沿途发生变化, 受热管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