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指某种物质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其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放射性物质为例,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变成其他物质。
而半衰期就是描述这种衰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
比如,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 10 天,那么经过 10 天后,这种元素的量就会减少一半。
二、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半衰期的计算通常基于指数衰减规律。
假设初始时刻某种物质的量为 N₀,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量为 N,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 = N₀ ×(1/2)^(t / T)其中,T 就是该物质的半衰期。
通过这个公式,如果我们知道了初始量、剩余量和半衰期,就可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反之,如果知道了初始量、经过的时间和半衰期,也能算出剩余的量。
三、半衰期的影响因素半衰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内在性质,而不是外部条件。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外部环境可能会对物质的衰变过程产生微小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其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因为温度、压力、浓度等常见的物理条件而改变。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强磁场、高能辐射等极端环境,可能会对某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
四、半衰期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中,半衰期常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半衰期的中间产物,通过监测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反应的进程和途径。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某些自由基的反应就可以通过半衰期的研究来揭示反应的细节。
另外,在药物研发和环境化学中,半衰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往往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这对于确定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至关重要。
而对于环境中的污染物,了解其半衰期可以帮助评估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潜在危害。
五、半衰期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物理学中,半衰期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中。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一、概括药物半衰期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
1. 介绍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经历生物转化或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
它是指在药物治疗结束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从而制定更合适的用药方案。
首先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疗效,而有些药物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半衰期对于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变化也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药物半衰期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药物半衰期对于预防药物副作用和过量中毒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提醒患者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避免因过量使用而导致药物中毒。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药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的基本作用?A. 治疗作用B. 副作用C. 毒性作用D. 依赖性作用答案:D2.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A.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时间B.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时间C.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D.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时间答案:B二、填空题1. 药物的____效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治疗效果。
答案:治疗2. 药物的____效应是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答案:副作用三、判断题1. 药物的剂量越大,其疗效越好。
()答案:错误2. 药物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区别。
答案: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学则关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
2. 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有何不同?答案: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非预期的不良反应,通常较轻;毒性作用则是药物在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时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五、论述题1. 论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答案: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病情、药物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合理用药可以避免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安全。
2. 论述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
药动学相互作用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如酶诱导或抑制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则涉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相互影响,如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有助于避免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发表时间:2017-02-08T14:46:48.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作者:包英兰[导读] 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合浦 536100)【摘要】目的: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2000例,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入选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性情况。
结果:2000例患者服用抗菌药物类型较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分别占29.65%、24.1%及20.1%;10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正常半衰期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四环素、卡那霉素,分别为6h和4h,并且患者抗菌药物药物剂量越大,给药时间越长,治疗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正常半衰期药物,确定给药时间。
结论: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半衰期;给药时间;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45-02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较多,部分医院甚至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导致细菌、病毒耐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做出明确的规定[1]:临床上在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该主语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联合用药间隔,保证抗菌药物能发挥最大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药物PD、PK、PAE等在人体内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临床上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临床上根据抗菌药物的相关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6大类,即: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类及其他[3]。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ppt课件

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耳毒性增加。 例如:
庆大霉素t1/22h。
#
中速消除类(t1/2=4~8h)
此类药物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6h 或8h一次,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 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晨 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 复发。例如:左氧氟沙星t1/24-7h。
按照t1/2给药:对于t1/2为4-8h的药物,主张3~4次/d
的给药方案,;也可采用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然后再给予维
持剂量给药方案,这样血药浓度就能始终维持在稳态水平。
t1/2较长:对于t1/2较长的药物,若t1/2按给药则可能引起血
药浓度较大波动,临床多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量给 药方案。以减小血药浓度波动性。
#
体内药量随t1/2的消除
#
半衰期的类型
非线性动力学类
超快速消除类
超慢速消除类
t1/2类型
快速消除类 慢速消除类
中速消除类 #
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 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剂量较难掌握。若 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 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 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
#
零级消除动力学 数学表达公式
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属定量消除 •无固定半衰期 • 血药浓度用真数表示时量曲线呈直线 •当体内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多以零级动
力学消除,当血药浓度降低至机体具有消除能力时,转为按 一级动力学消除。 #
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
效。例如:青霉素t1/20.5h。
#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摘要】浅谈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药物半衰期的关系,促进合理用药。
根据药物半衰期判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程度。
了解药物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药物清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T1/2)”表示。
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消除快的药物T1/2短,消除慢的药物T1/2长。
经5个T1/2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的3%左右,可认为基本消除完毕。
1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1.1超快消除类药物(半衰期≤1小时)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他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为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1小时~4小时),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0小时~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
1.2中等消除类(半衰期=4小时~8/小时)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0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小时~11.5小时,因此给药每天3次。
1.3消除慢的药物(半衰期=8小时~12小时)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4.8,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0小时~20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
1.4极慢消除类(半衰期为>24小时)可按每天给药一次。
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0小时~45.0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一次。
2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一些因素2.1不同的病人服用等剂量的某一药物,不一定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即使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有等同的药效。
在一个病人尚未出现药效,而在另一个病人可能已出现毒性反应,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常用抗菌药的半衰期、达峰时间及合理使用分析

常用抗菌药的半衰期、达峰时间及合理使用分析作者:孙向飞李娇苟静马文琦贾蕊曹永孝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2期【摘要】目的对常用抗菌药半衰期及达峰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抗菌药临床给药的合理方法。
方法据抗菌药物专著,选择有半衰期和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的药物100个。
计算药物半衰期和达峰时间的分布。
结果调查的100位常用抗菌药半衰期多在1~4 h之间,达峰时间多在0.5~2 h之间。
不同类别抗菌药的半衰期以青霉素类最短,27个药物多数在1~2 h 之间,其中位数为1.08 h;头孢菌素类的半衰期大于青霉素类,25个头孢菌素类多数半衰期分布在0.5~4 h之间,其中位数为1.55 h。
15个氨基糖苷类多数半衰期在2~4h之间,其中位数为2.5 h。
13位大环内酯类其半衰期多数分布较离散,在1~8 h之间较多。
14个喹诺酮类药物半衰期最短的氟罗沙星为1.5 h,最长的司氟沙星为16.3 h,中位数为5.55 h。
磺胺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半衰期最短的为6.5 h,最长的为203 h,中位数为23.5 h。
调查的100个抗菌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集中在0.5~3 h,其中0.5~1.5 h占61 %,0.5~2.5 h占80 %。
结论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各有不同,不同类类别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亦有差别,但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不同类别药物差别不大。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半衰期。
【关键词】抗菌药;半衰期;达峰时间;合理使用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抗菌类药的使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滥用的现象,许多药的使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式和剂量,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又相对缺乏。
本研究从最常见的,也是与广大患者利益最贴近的问题入手,运用理论知识与临床资料,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对合理使用抗菌药从理论上给出一个指导性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以市面上常见的抗菌药物专著为基础:严宝霞主编的《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王睿主编的《新编抗感染药物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第1版;江明性主编的《新编实用药物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杨藻宸主编的《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马虹主编的《临床医生用药大全》广东科技出版社;张石革、孙定人主编的《临床药理与应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是判断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如果能够灵活的掌握消除相半衰期,那么就能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标签:药物半衰期;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程度。
t1/2有分布半衰期(t1/2)和消除半衰期(t1/2)之分。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有重要作用,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如何通过消除相tl/2确定给药方案超快速消除类(t1/2≤1h)[1]: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吸收与消除的时间很短,在体内蓄积的量非常少,因此这类药物是能够多次应用的,若应用不恰当,就会造成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偏低,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这类药物能够很快的进入到体内,使得血药浓度大大标准要求,或者还可以在药物的剂量上相应的增加,用冲击治疗方法,使高度的血药浓度保持长时间,这样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也应考虑过高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再确定用药方案[2]。
快速消除类(t1/2=1~4h):这类药物吸收的很快,消除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我们建议可以进行多次用药,由于消除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体内所积蓄的药物的量往往被忽视了,这就使得药物的毒性相应的增加了。
所以在制订给药方案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方面,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速消除类(1/2=4~8h):这类药物最合适的给药方案为3~4次/d给药,最好6h给药1次或者是8h给药1次,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慢速消除类(t1/2= 8~12h):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8h给1次或l2h给1次。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此类药物可1次/d或者是几天服用1次,1次每天的服用方法比几天服用1次的效果要好,这是由于1次/d的服用方法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小,每天规律的服药,比较安全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 / 2来表示。
由于tl /2(指消
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 /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 通过tl /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 /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 %,也就是说此
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 /2的明显改变的话,
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 / 2 (8 ± 12h)]地高辛停药10d[tl / 2
(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
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 / 2,血药浓度可达99 %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 , 1次/ 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
6ug/ml ,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
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 , 1次/8h 。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
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 /2
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 /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
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 /2 < 1h)。
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
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此,针对tl / 2< 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
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
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
以青霉素为
例,其REC是10µg/ml ,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
值分别是1.58〜3.04h、3.62〜10.20h、4.60〜10.20h ,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 /2=1〜4 h)。
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
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PAE(抗生素后效应),达到
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量更安全合理
2.3中速消除类(tl /2=4〜8h)。
此类药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6h或1 次/8h ,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
早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
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缓释片将是这类药物的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等。
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h〜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12h)及1次即可。
2.4慢速消除类(tl /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 或1次/12h。
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
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次/d的服药方法不
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硝苯
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2.5超慢速消除类(tl /2>24h)。
此类药物可1次/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隔日1次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
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l / 2=36
51h),利维爱(tl /2=48h) 等。
2.6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l /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
剂量较难掌握。
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 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
3.1影响tl / 2的生理因素:影响tl /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tl /2会
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
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
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
影响tl /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
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
tl /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
(如异烟肼的N-乙酰化酶的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慢代谢比快代谢tl / 2延长数倍或更多。
就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3.2影响tl /2的病理因素: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
在肝脏衰竭时tl / 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l / 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l / 2明显延长。
3.3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l /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
3.4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
病情在动态变化中。
药
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
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
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
用K=-[1 n(Cp /CO)]/t 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l /2=0.693/K ,用此时的tl
/2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
体化用药方案。
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