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进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社会进行的。
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和私塾学习,学习经书、礼仪和文学。
同时,孔子提出了儒家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学习。
这一时期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2. 封建教育(公元1840年-1911年)封建教育时期,教育逐渐形成为了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两个体系。
官方教育由官方设立的学校进行,主要培养士人和官员。
私人教育则由私塾和家庭进行,主要面向富有阶层。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经世致用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但缺乏普及性。
3. 新式教育(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新式学校开始涌现,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同时,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开始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科学素质和现代化思维,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 社会主义教育(1949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教育阶段。
政府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和配置,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同时,政府也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材。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5. 现代教育改革(现在-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参预国际交流和合作。
未来的教育改革将进一步关注个性化教育和技术创新。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封建教育、新式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现代教育改革等阶段。
从古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向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综合性大学,中国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 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通过家长或者私人雇佣的教师传授经典文化和礼仪道德。
1.2 儒学教育:儒学在古代中国教育中占领重要地位,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近代学堂,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2.2 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知识份子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思想,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科学、民主、实用的教育理念。
2.3 新式学堂的兴起:新式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份子提供了机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3. 现代教育3.1 全民教育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全民教育制度,普及了基础教育,并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完善,建立了一批知名大学和学科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材。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在中国得到了重视,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材培养。
4. 改革开放4.1 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拓宽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4.2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3 职业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增加,积极培养技能人材,提高就业率和经济发展。
5. 未来发展方向5.1 创新教育模式:未来中国教育将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3 私塾教育的兴旺:私塾教育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由私人或者地方政府设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洋务运动中的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培养现代化人材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材。
三、现代教育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3.2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行全民教育,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中国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开放4.1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2 职业教育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材。
4.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提高教育质量: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密不可分。
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着重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一阐述,以展示人类教育的辉煌进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和模仿学习的方式进行。
部落中的长者和智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他们通过不断讲述神话传说、捕猎技巧和生存经验,将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
这种教育方式质朴而朴素,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随着文明的进步,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开始系统化。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皆有不同形式的教育制度。
埃及的神庙学校注重宗教教育和国家服务意识的培养;古希腊的哲学学院强调思辨和智慧的培养;古罗马的家庭教育侧重法律与道德的传授。
这些教育制度开创了文明社会的教育新篇章,为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世纪的教育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主导。
修道院和大学成为知识传承和培养人才的中心。
教会学校以拉丁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培养出大量的神职人员和官僚。
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宗教束缚多、僧侣教育者占主导地位,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存在一定限制。
4.近代的教育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教育开始注重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欧洲的普及教育使得教育逐渐脱离教会的束缚,发展为全民教育。
同时,教育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宗教道德教育拓展到物理、化学、历史、文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形成了现代教育的雏形。
5.现代的教育进入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各个国家纷纷建立普通教育系统,通过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普及知识、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更多人提供了便捷灵活的学习机会。
结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缩影。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教育: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朝,中国就已经开始有组织的教育机构。
当时的教育注重经典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文化和忠诚于统治者。
公元前1世纪,中国建立了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
封建帝国时代:唐朝时期,中国的教育达到了高峰,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学府,如长安书院、洛阳书院等。
这些学府以科举制度为导向,培养官僚和士人。
宋朝时期,推广民间教育,培养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现代教育: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1905年,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启蒙。
随后,一系列的重要教育相继实施,包括1901年实行的“新学”教育、1912年成立的教育部、1919年的“五四运动”等。
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5年,中国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解放了学生的入学权。
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如高考制度、大学扩招、教育体制等。
此外,发展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状:当前,中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
中国教育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从古代注重道德教化,到现代注重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朝着科学、平等、优质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实施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
-1949年至1952年,进行了对国民教育系统的全面整合和改革,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的免费化。
- 1952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1958年至1961年,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进一步破坏,学校停课、关闭,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
-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
- 198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1990年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2001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费化”工程,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全面免费。
- 2005年,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大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整体上是朝着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革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孝道、仁爱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科学技术教育的萌芽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如数学、医学等领域逐渐形成。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如学堂、学校等,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2 教育改革的探索近代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如新学、新式学堂等,试图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2.3 教育思想的碰撞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也经历了多次碰撞,如民族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等,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教育3.1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现代中国建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
3.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现代中国也在不断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公平性。
3.3 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四、教育改革4.1 课程改革中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教育评价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从传统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如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
五、未来发展5.1 人才培养的重点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2 教育公平的提升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加大教育公平的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一、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 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 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4. 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5. 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 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 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 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 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A. 1903
B.1905
C. 1907
D.1915
9. 古代学校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 )。
A.非生产性
B.实用性
C.非等级性
D.平等性
10.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 )。
A. 专制性
B.生产性
C. 阶级性
D.普及性
11.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之一 是( )。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 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 《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末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2.西方
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 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 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 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 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
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的变化。
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使其成为保 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
教育内容除了通俗的教义外,很少习文,而以“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为主。
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 的工具。
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 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 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 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适合较高的地位,习得 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 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 )。
A. 没有阶级性
B.有等级性
C. 没有性别区分
D.有专门机构
4. 古代雅典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身心发展
B.和谐发展
C. 全面发展
第三章 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参考教材;
课堂练习;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的特点;
。。。
一、教育的特点
1.是人类有意识到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 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 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3.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 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 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对处于社会 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 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 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 学制。
。。。
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是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 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参考教材 1、中公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一节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2、教育部考试中心教材研究所《教育知识与能 力》:第二章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二、教 育的发展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 要的作用。
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一、奴隶社会的教育;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一、奴隶社会的教育 1.中国
《礼记》记载,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 等施教机构;
教育内容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古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
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 权限,比较受尊重。“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 的最典型特征。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
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 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盛况。
教育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 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
2.西方
(1)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9000户奴隶主统治着25万
多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引发奴隶暴动,斯巴达奴隶主 为了维持统治,特别重视军事镇压。因此,斯巴达的教育唯一 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 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竞技五项”。
一、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 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 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 力。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 学科。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 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
雅典是一个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发达的城邦国家,实施 民主政治。雅典的教育目的是使其弟子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 动的综合能力。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 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
(2)古印度 古印度宗教权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手中,教育
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经典的《吠陀》,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教育面向更多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 特色。
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 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 育。
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
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 男性劳动侧重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采
集、种植、家务和纺织。
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A. 大学与中学的衔接
B.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12. 20世纪教育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是( )。
A. 民主化
B.多样化
C. 学历化
D.平民化
课堂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A, 4. B, 5. C, 6. B, 7. D , 8. B, 9. A, 10. D, 11. D , 12. A, .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 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教育 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 更加制度化,表面上看来读书人通过平等竞争可以达到“学而 优则仕”的目的,但实际上仍是被豪门贵族垄断的以维护特权 政治为宗旨的选拔制度。
D.均衡发展
5.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基本内容被称为“竞技五项”,包括 ( )。
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球、投标枪 B.游泳、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C.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D.赛跑、跳跃、摔跤、掷铁球、投标枪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了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制度, 即( )。
A.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