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
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
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两汉:官私并行。
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魏晋南北朝:国子学。
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
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学术自由: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学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老师,老师也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
A
B
D
C
总结词:统一思想,推崇儒学,太学与郡国学的设立。
详细描述
推崇儒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崇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学,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定和统治。
教育形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注重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加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太学与郡国学:汉武帝设立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并下令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太学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官员。
总结词:分裂割据,多元文化交融,私学发展。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民族迁徙,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
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
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
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
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9.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四个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目标。
10. 当代教育的挑战和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等。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评价时体现出的特点
• 从以上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不难看出教育史学研究的取舍标准:符合革命的即是好的、 进步的、先进的,不符合革命的就是恶的、保守的、落后 的;提倡西学、新学救国就是进步的,主张中学、旧学救 国就是落后的;政治主张保守、落后,其思想观念也相应 的保守、落后;政治立场反动,其思想也无价值可言。采 用这样一种研究范式所编写的教材曾经是、现在还是、将 来仍然可能是教育系的学生(尤其是教育史专业的学生) 和有志于教育学研究的学子学习和参考对象,也曾经影响 了、现在正在影响、将来仍将可能影响这些学子。不仅给 教育史学科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也为培养教育史学科建设 的后备力量带来消极影响。对于初入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 子,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留意并能学会辩证地看待、评价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机构
私学
私人授徒 讲学
书院
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之教育内容
以书本知识为主 的文化知识教育
以伦理道德知识为主 的品德教育
以某些特定内容为主 的科技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教材内容学习应注 意的问题
教材为我们提供 的线索和问题
问题之一: 教育是否限于 制度化的教育 ?
问题之二: 中国古代科技 何以非常发达 并在较长时间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问题之三: 中国古代 规模宏大的建筑 和工艺精美的手工艺品 由何人制造 而这些人又是 如何培养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为例—严复
• “自戊戌政变后,严复政治上开 始由进步转向保守。1905年他 与孙中山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 论是重要转折。自此,严复逐 步投向了封建王室和新旧军阀, 特别是当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开 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更 加节节后退。……1915年他参 加‘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倒 行逆施,恢复帝制活动效劳。 公开宣称:中国不宜实行共和, 只能实行专制,为袁世凯的复 辟活动制造舆论。……随着政 治上的日益反动,思想上则积 极提倡‘尊孔读经’,……这 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先进中国人, 最终堕落成为保守势力的拥护 者,而终结了其一生。”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办学情势,是学术上百花怒放的场合,也是当时私学空前成长的一个标记,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成长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导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裁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散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论理思惟.道德不雅念及教导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划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导对象,其根本寄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展受教导的对象,使那些同意进修而在学力.经济前提和时光上又不许可的人,都有可受教导的权力和机遇.这一教导主意适应了社会汗青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导的垄断,扩展了受教导的规模,相符教导事业的成长趋向.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归纳综合的孔子的教导目标.其根本寄义是主意把官职与进修慎密接洽起来,造就和提拔能治国安平易近的贤良之士.为平平易近从政开拓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权要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不雅点之一,战国时代孟子起首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赋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小我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革后,成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以为人的赋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建议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道本恶,强调道德教导的须要性,性善论以人道本善,重视道德教养的自发性,二者既相对峙,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道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必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情况和教导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重大进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以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和世界教导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全的教导学专著,对先秦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实践作了周全的总结和归纳综合,阐述了教导感化.目标和义务,以及教导轨制.教授教养内容.原则和办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导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奠基了我国古代教导思惟的理论基本.8.太学太学的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级学府,中心官学的焦点.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皇帝之学辟雍的别号.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必定命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今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心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历历代多有变更.太学的树立,使地主阶层有了造就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记住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轨制的树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提拔仕宦的轨制,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明.考核.推举当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科举轨制的雏形,奠基了我国国代选士轨制的基本.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施行的一种严厉按照家世取士的选士轨制,是中国古代选士轨制成长的中心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示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等级者授以官职.本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倡导的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响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付与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造就封建阶层统治者的忠臣顺平易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供给了根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用大量的汗青和事例剖析深入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全而体系地阐述家庭教导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导上提出的很多有益思惟,直到今天仍有必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废弃棍棒教导的主意,使其家教理论有显著的封建独裁主义的颜色,表现了其汗青局限性.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念书人的所介入的人才提拔测验,是历代封建王朝经由过程测验提拔仕宦的一种轨制.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端于隋,完全于唐,到1905年宣告废除,阅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轨制使选士有了同一的尺度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惟的同一和学术的同一,增强皇权,扩展了统治阶层基本,从而巩固中心集权制的封开国度轨制.14.《师说》是唐代教导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分散阐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间论点是“程门立雪”.他总结和成长了历代教导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惟,联合本身的教导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感化.义务.择师尺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硕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本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通俗黉舍,进修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黉舍,统归国子监管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珍藏书本.校理书本和研讨传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充分表现了唐代封建教导的严厉等级性.16.朱子念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顿归纳的北宋教导家朱熹有关念书的经验及办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次序依次浏览;(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存眷解要熟读成诵,并重复回味,卖力思虑,懂得其真理;(3)虚心静虑,即念书不成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成见,卖力弃取;(4)切己体察,即要联合本身的现实,检查自我;(5)著紧用力,即进修不成松弛,应抓紧时光,振作精力,尽力长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弘远的志向,清除一切急躁的心态和邪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造就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黉舍.1867年今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含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黉舍.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私塾,开中国近代教导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私塾. 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揭橥,体系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导思惟,分表里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标在于强化封建君主独裁,否决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意具有显著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导主意在客不雅上也促进了近代教导的成长.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示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幻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商量人类社会前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平易近主主义平等的精力,也带有幻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固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平易近的思惟觉醒的进步曾产生过优越感化.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私塾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当局颁行的中国教导史上第一个学制体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规模内现实履行的学制,它的实施将中国教导推上了近代化的成长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全部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导,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导五年;第三段为高级教导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收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尚有师范教导及实业教导两个体系. 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平易近国教导部经评论辩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颁布.此后不久,教导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黉舍令,它们与壬子学制组成了一个完全的体系,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体系,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导进行根赋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层性质,在中国教导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汗青感化.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拟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求学年限为:初等教导6年,中等教导6年,高级教导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导现代化成长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记.23.晓庄师范黉舍晓庄师范黉舍原名实验村庄师范黉舍,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黉舍.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导思惟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晓庄师范黉舍的办学实践固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3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LOGO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 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阴氏和 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Page 19
LOGO
商代的官学
LOGO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 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 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 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 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 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辟雍或西雍)。
Page 31
LOGO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 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学术名流担 任。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 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 两条途径: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 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 学生。
Page 12
二、学校萌芽的客观原因:
LOGO
(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 变化(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明显分工、阶级的形成 (二)、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Page 13
第二章:古代文教制度和教育政策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一、古代文教政策的变迁:
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
刻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
Page 5
LOGO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善辩。”
Page 6
——培根
中国教育史
LOGO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 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 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 为止;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的“五四”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 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止。新中国成 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Page 15
LOGO
(但汉并没有放弃刑法律令,而是两者结合,相 互为用,即“王霸道杂之”后称之为“外儒内法” 或“阳儒阴法".强调三纲五常的德性和儒术的道 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重振文教(以《五经正义》作为统一的经 血颁行天下。用《开成石经》确立儒家经典的权 威;建立唐律、唐礼;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沿袭唐制,重文教、兴理学;
Page 23
LOGO
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 射御次之。
2、乡学(设在地方)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乡学由管理 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 艺三方面。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Page 14
LOGO
2、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私学大兴, 养士成风。
3、秦:书同文,统一语言文字;行同伦,统一伦 理习俗;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 文教,颁挟书令;禁游宦,防止“以古菲 今”“惑乱黔首”,禁私学,实行“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以 “五经”为教学内容;尊孔崇儒;建立贡举制度。
Page 11
LOGO
2、虞庠 《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 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 《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 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 教育儿童的工作。《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 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 育)为主。 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 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
Page 7
第一章:中国原始教育
一、中国原始教育概况: 原始教育的起源:
LOGO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 3、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 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
通过生产劳动,把这样那样的社会物质生活 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教育形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教育 本身。
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 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
Page 22
LOGO
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 小学教育: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 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 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 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 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 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 “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 国都。 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
LOGO
有为而治
(1)重视知识 (1)推崇孔子, (1)设立五经 分子的作用《求 罢黜百家 博士 贤诏》 (2)兴太学以 (2)开设太学 (2)允许开办 养士 (3)建立察举 私学 (3)重视选举, 制度 (3)废除“挟 书律” 选贤任能
Page 30
LOGO
1、中央官学: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高等学府,是以传授和研 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国立文科大学。太学由太常负 责管理。一般认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 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 子”,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 术活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 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 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博士担任。
Page 3
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整体上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LOGO
具体而言: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实 践、教育人物、教育论著、教育理论、教 育思潮等。
二、教育学的分类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Page 4
学习教育史的意义
LOGO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 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扩 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
LOGO
二、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组 成部分 三、官学、私学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四、注意培养人才和选用人才的统一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 六、强调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Page 18
第二节:中国古代官学
一、奴隶社会的官学: 1、夏朝的官学:夏朝的官学除了 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 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 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 文公上》说:“序者,射也。” 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 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 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 老的场所。“校”是在地方设立 的学校。 “校”也是一种以习武 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
Page 20
LOGO
四羊方尊
商朝青铜尊
Page 21
商朝青铜觚
西周的官学
LOGO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 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 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 两类,即国学和乡学。 1、国学(设在王都)
Page 2
教育史的性质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LOGO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Page 32
LOGO
二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好文 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作为非正式 的特别生。正式生可免除赋役并享受一定俸禄, 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 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万计,采用集 体授课制或次第相传的形式。此外,太学允许学 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请教。
Page 10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萌芽
LOGO
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 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 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 合国之子弟焉。”西汉时期的董 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东汉时期 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 音乐教育为主。
Page 8
原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内容
LOGO
生产劳动教育
道德和社会传统教 育 原始宗教教育 军事教育 原始艺术教育
Page 9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LOGO
1、生活同教育 紧密联系,教育活动 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2、由于分工不 同,男女教育有所区 别 3、教育没有专 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教育方式是 言传身教、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