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史学之新篇 教育之宝鉴——简评谢保国先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

更有遍 布全篇诸 多细节 中概括 归纳 的观 点命题 、 经验教 训 、 非评判 等。三是 辞章 美感 丰 富。辞 章 美感 包括 《 是 史
稿》 章 、 点 的结构布局 、 编、 节、 组织安排的 匀称合理 与语 言形态的丰富 多彩 。
关 键 词 : 代 ; 文 ; 文 教 育 古 语 语
处空旷的水域 , 横陈书家 田冰先生手 书《 中国古代 语文 教育 史稿 》 十个 大 字 , 字如 长 虹 高 悬 , 让人 眼前 亮 。如 此 的封 面封 底 , 与 中 国古 代 语 文教 育 的 是 内容 契 合 一体 的 , 朴 优 雅 , 厚含 蓄 。综 观 全 书 , 古 丰 《 史稿》 体现着袁枚《 随园诗话》 所言的“ 作史三长 : 才、 、 , 学 识 缺一不 可 ” 内涵 , 到 了 乾嘉 学 派 考 据 的 达 历 史 、 究经 籍所 遵循 I 则 : 研 拇原 考据 、 义理 、 章 。 辞
第3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宁夏大 学 学报 ( 人文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N nx nvrt( m nt s& Sca S i csE io ) or l f igi U iesy Hu a ie n a i i oi c ne dt n l e i
收稿 日期 , 明其真伪”1 , “ 【 的要求。诸如第 三章《 先秦学校的言语教育》 从先秦典籍 中概括归 , 纳 出两点 : 雅 言 教 育 和 语 言 理 论 教 育 ” “ 汇 教 “ 与 词 育” 。无论 是 雅 言教 育 的 资 料 , 是 语 言 理 论 教 育 还 的资 料 , 以及 词 汇 教 育 的 资 料 , 是 较 丰 富 的 。因 都 此, 读之真实可信 , 思之可训可鉴。再如第九章《 文 章文学教育》 开篇引用张志公先生 的一段话 , , 作者 认为张先生对 中国古代语 文教学 的概括 , 识字 即“ 加作 文 =语 文 教 学 ” “ 是 还 不 全 面 , 须 补 充 一 ,但 还 点: 阅读 ”2。对 张 先生 观 点 的 补充 丰 富 , 在 占有 _ J 是 大量 资料 的前 提 下 作 出 的 。这 样 的补 充 , 就显 得 可 靠真实。《 史稿》 就是对识字教学 、 作文教学与阅读 教学进行叙写 阐述的。至于作文教学 , 不仅叙写 阐 述 课 内 的写作训 练 与 写 作 宗 旨的教 学 , 叙 写 阐述 还 课 外 的率性 尽性 的抒 写 活动 。阅读 教学 也是课 内课 外 结合 的状 况 。这样 写 , 符合 历史 的真 实 。另外 , 才 阅读《 史稿》 经作 者甄鉴挑选 出来 的大量资料 , , 对 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进行教学与科研 , 也有信 手拈来、 直接引用 的便 利。比如, 我们熟知 的“ 书中 自有 黄 金 屋 ” 说 辞 , 文 如 何 、 的 全 谁人 所 作 , 不 甚 却 了了。《 史稿》 叙述科举制对语 文教育正面及负面 影 响 时 , 用 了宋真 宗赵 恒 的《 学 诗 》 这 就 是 “ 引 劝 , 书 中自有黄金屋 ” 出处与全文 。再如 , 的 我们讲 授鲁 迅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时 由于词典与教参 对“ 三味” 都语焉不详 , 也便寥寥数语带过。《 史稿》
中国语文教育史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第十八页,共91页。
孔子生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三十而立” ❖ “席不暇暖” 、惶惶如“丧家之狗” ❖ “五十而知天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十九页,共91页。
孔子生平(续)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观察法和谈话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3写一手好文章说一口普通话写一笔好字积累比较广阔的知识8485一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端倪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朱熹学规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二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861922195011922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最早具大纲规模的文件2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31948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解放区首个初具规模的教学大纲871950年编辑大意
第十五页,共91页。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 孔子 ❖ 《学记》 ❖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 作业
第十六页,共91页。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2010.09论经纬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
开课和学习目的
1.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 的对话。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2.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 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 反的结果。 ——[德]恩格斯 3.没有过去,不仅今天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 希望。 ——[美]拉可斯丁 4.现在不可能是过去的完全再现,但它至少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主讲: 主讲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5-6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012-5-6
先秦语文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明清(1840年前)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 当代语文教育(1949—2003) 港澳台语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
2012-5-6 5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 出版社2006年版。 2.耿红卫著:《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 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8年12月版。 3.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 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2012-5-6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 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 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 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 本课程的分期:
(3)经学教材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文选教材:
《昭明文选》:文选烂,秀才半。自周至梁七八百年间129位作家,700多篇文章。将文学与经学、 史学、玄学分开,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不选
按体裁编撰 《古文观止》:清
(六)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大问题:
1.目的:在于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2.内容:仅仅学习文言文,且多为先秦文章,时代性不强 3.方法:讲究决度的权威,师道尊严,体罚现象严重
四大弊端:
1.脱离口语实际,轻视口语教学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4.忽视文学教育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史
(二)¡°国语¡±、¡°国文¡±名称的出现
1.语文在新式学堂单独设科之初,所定学科名称为“词章”,后为“中国文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文 件,称“国文”。此时,学生读的、写的都是文言文。“文”和“言”还是分离的。
2.五四前后,在黎锦熙、刘半农等倡导下,国民初等学校“国文”更名为“国语”,后,全国统一更名为“国语”。 此时,白话文作品进入教科书,“文”“言”分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这是一份家塾教学的日程表,龙启瑞自己说:本表以看读写作四字为提纲,“读熟书(经类及《文选》、《古文辞类篡》) 以沃其义论之根,看生书(史类,)以扩其通度之趣,写字以观其用心之静躁,作文以验其养气之浅深。”这“读、看、写、 作”四字提纲,确乎在表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虽然仍有读经和制艺应试的牵掣,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特色 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语文教学的切实经验来。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

岑 主编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论 》 为代 表 , 将 中学 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三个 时 期 : “五 四 ”以 前 的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期 为
第 一 时期 , “ 五 四” 以后 建 国 以 前 为 第 二 时 期 , 建 国 以来
的语 文 教 改 期 为 第 三 时 期 。 第 二 种 以 陈 必 祥 主 编 的 《 语 文 教 育发 展 史 》 为 代表 , 将 清 末 语 文 单 独 设 科 前 定 为古代语文教育 期 , 之后 到 “ 五 四” 运 动 前 为 近 代 语 文 教育期 , “ 五 四” 运 动后 为现 代语 文教 育期 。第 三种 以
语 文 教 育史 教 程 》 ( 山东 教 育 出版 社 2 0 1 3年 版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很 好 的 学 习 范 本 。 通观全 书 , 与 其 他 同类 著 作 相 比 , 有 如 下 几 方 面 的 特点 。
史纲》 为代表 , 以鸦 片战争 前 为古代 语文 教育 期 , 鸦 片
我 们 学 习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也 是 在 以铜 为 镜, 以史 为 鉴 。 我 国语 文 教 育 发 展 源 远 流 长 , 研 究 成 果 迭出 , 但对 于语 文教 育历 史 的研 究 , 长 期 以来 , 成 果 很 少, 可 谓 凤 毛麟 角 。现 代 语 文 教 育研 究 者 耿 红 卫 教 授 能 够 以 与 时 俱 进 的视 角 来 研 究 语 文 教 育 , 能 够 以 创新 的思 想 和观念来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 , 无 疑 对 当前 的语 文 教 育 研 究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和 学 习 价 值 。 河 南 师范 大学文学院教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耿 红 卫 主 编 的 《中 国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综述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 所承载的 知识 , 研究其理论成果 , 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 综述 。本文主要采取类 比研究法 , 即与《 中国语 文教育史 纲》 进行 比较分析 , 更深刻地挖掘出《 简编》 的个性特征 、 体 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 。《 中国语文教育 史纲》 为“ 语文 教学法的学科建设” 做 出了很大贡献 。在此之后相继出现
参 考 文献 :
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一个 经济上高度繁荣 , 政治上高度 民主, 文化 上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 1 . 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 , 人 的观念 的现代化 , 劳动 者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 的劳动
一
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 比较而言《 史纲》 对整个事件的发展 各 阶段 、 出现 背 景 细致 的 叙述 , 对 总 结 的经 验 没 有 单 独 列 } H , 而是掺杂在各 阶段 的叙述里。《 简编》 的叙述更有针对 性, 将最有营养的“ 精华” 陈列读者面前。 2 . 语言的“ 语 文味” 。《 简编》 的语言生动活泼 , “ 语文 味” 颇浓 。 更体现语文学科 自身特点 。 如其中每一章下 的脉 络“ 轨迹” 、 “ 基本 内容 ” 、 “ 基本经验 ” 。在《 史纲》 中则 “ 思 想” 、 “ 内容 ” 、 “ 方法” 。其 他 书 目比较 泛 滥 的 时期 定 名 : 古 代、 近代、 现代 , 《 简编》 在其下标注 自身理解即 : “ 前语文” 、 “ 始语 文 ” 和“ 今语 文” 。又 如三 大历 史分 期 下 , 还 有更 多的 个性 名称 , 如: 言 文教 育 为“ 潜” 语文 , 古 文 教 育 为“ 准语 文 ”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精选文档

xx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中国是一个有着悠长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古代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从可供考证的殷商甲骨文的习刻算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这其中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融合诸多思想流派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可以说二者互为存在,相互融合。
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个人品行的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不论是“内省”还是“外铄”,其主导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主题。
即为统治者服务,承传思想文化。
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重道(轻德)”,“重文(轻语)”,“重教(轻学)”。
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质疑、批判甚至是疏离的态度尽管在当时急于变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今天,中国国力日渐巨大、自信心逐渐树立的时代趋势下,自觉有纠偏矫正的需要。
我们完全可以以平易从容的态度,通过借鉴对比,从古代文化传统中汲取经验,取其适用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对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丰盛、博大精深,本文仅从“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角度作分析综述,探究其师生关系方面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的部分,即现代元素。
一、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分析综述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综述。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大致从虞舜时代开始就有了学校的设立。
“国老”、“庶老”等部落的长者就成为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庠”、“序”就是供他们教育学生的场所。
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经验传递。
奴隶社会时期(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周朝的学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备了。
教师多是一些官员,而学生则是奴隶主们的后代。
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
那么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染上深刻的阶级色彩。
(二)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富强给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涌现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轲、庄周、荀况等教育家和标志性理论专著《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中学语文》杂志社总编:潘纪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最新力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于2016年9月由全国A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本书内容由“古代语文历史分期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形态研究、古代语文教育本体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研究、古代语
文教材使用研究、古代语文教学论研究、古代语
文教育方法研究、古代语文名家教育思想研究、
古代语文民族文化研究、古代语文传承与创新研
究”等构成。
这些内容即角度(层次),分属五
个结构板块:“分期论”(总领)、“形态论”(依
据)、“教学论”(主体)、“文化论”(特色)、“发
展论”(创新)。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客观再现古代语文教育综合性和丰富性的性
质和特点,二是厘清古代语文教育隐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体系,三是体现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脉络层次
本书内容由十章构成,分属五大板块:
1、“分期论”:它是研究内容的统领,言文期和古文期的语文教育其形态、性质、特点和内容等是不同的。
这就保证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形态论”:它揭示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联系性。
古代语文教育没有课程形态,但学校诞生后已有课程形态的萌芽。
教育形态是语文教
育的存在方式。
3、“教学论”:古代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但已有“语文教学论”的萌芽和发展轨迹。
“本体”、“内容”、“教材”属于“课程论”的范畴,“方法”、“教学论”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名家研究”兼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也是教学资源。
4、“文化论”:民族文化对母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是鲜明的,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能充分认识和把握母语教育的特点。
5、“发展论”:它为古今交汇点,着眼于古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立足当代(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衔接古今(启示和借鉴),展望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特点
本书从历史分期切入,按照古代语文教育在言文教育期与古文教育期两个阶段各自发展的脉络去探究母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既体现它与文史哲不分所呈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清晰地描述出它在历史演变中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脉络。
这个构思和立意从从古代语文教育的现象到本质,从语文课程的萌芽到教材使用和教学,从历史现状到未来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历史研究的窠臼,不以历史分期为主线,而以探寻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