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发展史1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012-5-6 7
2

开课和学习目的
1.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 的对话。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2.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 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 反的结果。 ——[德]恩格斯 3.没有过去,不仅今天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 希望。 ——[美]拉可斯丁 4.现在不可能是过去的完全再现,但它至少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主讲: 主讲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5-6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012-5-6
先秦语文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明清(1840年前)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 当代语文教育(1949—2003) 港澳台语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
2012-5-6 5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 出版社2006年版。 2.耿红卫著:《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 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8年12月版。 3.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 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2012-5-6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 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 实物教学 模拟情境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

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

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

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

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

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

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

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

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中国诞生的有四家;近代语文教育的分期则六家皆不相同。

所有这些分期法中,以通史分期为主要依据的有三家;某段分期按通史,某段分期按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轨迹的有一家;分期中较多考虑到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的有二家。

可见在分期问题上各家意见并不一致,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

然而,研究历史,必先涉及分期问题。

分期问题乃是概括和揭示事物发展历史基本规律的重要课题,分期正确与否是对历史的研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分期更是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

分期不正确,或者不统一,就不易把握整个历史过程的走向和轨迹,既影响研究的深入,又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在研究伊始,很有必要对分期原则进行一番讨论。

首先,我们认为,分期必须遵循“自身规律”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忽视这种自身规律,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有人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无不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进行,语文教育也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展的,因此可以一律按照通史分期。

然而,这样的分期除了成为通史的注解和演绎,更因缺乏语文教育本身的个性,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很难为人们所接受。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充分考察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例,这一事实的产生虽非社会政治的重大转折点,但它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无疑应确认为语文教育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开端。

同时,分期应符合“社会关联”原则。

我们强调自身规律性,与强调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性是并不矛盾的。

社会上任何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中形成的,离开社会发展单纯寻求某一事物的自身规律,既不全面,也不可能。

因此,确定语文教育的历史分期,应当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史中寻找自身的特殊规律,做到既维护学科尊严及自身个性,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当说,这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例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它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可以而且应当作为语文教育史上的分界线之一;又如1949年新中国诞生,从此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再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也带来了语文教改的新气象,因此它也应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第三,分期应掌握“注重特征”原则。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时期还应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否则分期就毫无意义。

这就要求作为发展阶段上的每一时期,都应有其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正是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真正个性,是之所以成为某一时期的根本原因。

例如,语文独立设科前后两个时期的语文教育情况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此前是古文教育期,那么此后则应是文学设科期;“五四”运动前后两个时期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就有着重大的变化,如果说此前是文学设科期,那么此后则成为国语国文期;新中国诞生前后两个时期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着质的差异,如果说此前是国语国文期,那么此后则应是语文定名期。

此外,分期还应遵从“远粗近细”原则。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要对远古漫长的语文教育历史进行细致分期,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因此,在划分时期时不能要求每一时期的时间跨度绝对相等或勉强近似。

而应当从实际出发,采取远粗近细的办法。

例如,古代的经验是需要借鉴的,但就我们的现有认识而言,对于古代漫长岁月的语文教育,诸如言文教育和古文教育的情形掌握不多,也未发现更多实质性的变化,尤其因为语文独立设科乃是近代的事,所以对于古代语文教育的分期,至少今天应允许稍粗;相对而言,产生在现代和近代的历史经验则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最切近的教材,加上我们对于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占有材料较多,分期就不妨稍细。

当然,为了有利于清醒地把握历史的脉搏与走向,不致于陷入纠缠细枝末节的迷途,产生烦琐哲学的倾向,分期也不是越细越好。

研究历史是为了指导今天,不论如何分期,都应更好地为今天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现有条件看,如果将古代和近代语文教育史各分为两个时期,将现代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每一时期再理出若干阶段,似较适当。

假如分得过粗,则过于笼统,不得要领;若分得过细,则内容繁杂,头绪紊乱,也不利于教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远粗近细”原则,也可以说是“便利教学”原则。

本着上述原则,语文教育史分期如下。

第一步,可把整个语文教育史划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从文字产生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

这一时期既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渗透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的古代“语文”教育只是一种尚未成熟的前语文教育。

——从语文独立设科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为近代语文教育期。

这一时期语文学科的前身文学科开始设立,真正的学科意义上的近代语文教育从此开始。

——从新中国诞生至今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这一时期把过去的国语国文合称为语文,语文科的教育任务逐渐明确,通过不断改革,现代语文教育出现了空前的新气象。

第二步,可将各大时期再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语文教育期包括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为言文教育期,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近代语文教育期包括文学设科期和国语国文期。

其中从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至“五四”运动前为文学设科期,这一时期开设了文学科,但学的仍多是文言。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诞生为国语国文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受新思潮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改进,国语国文课中的白话文大量增加。

——现代语文教育期包括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

其中从新中国诞生至1958年“大跃进”前为语文定名期,这一时期语文学科开始定名,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从“大跃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语文波折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语文教育泛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受到很大的破坏。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语文革新期,这一时期通过拨乱反正,深化改革,语文教育从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了大语文教育的良好趋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