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 1125 更新时间:2006-4-17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

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

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

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

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

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第2 9 卷 第3 期
V0 1 . 2 9 No . 3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1】 6・
2 0世纪 2 0年代 以后 ,语 文教科书进一步发 展 ,
神 州 国光 出版社 出版 、 孙 恨工 编辑 的《 国文教 科 书》
( 初级 中学用 ) , 1 9 8 2年华 东师大出版社 陆续 出版 、 华
出现 了思考题 。思考题 的出现标 志着作 业系统 的形
成, 成为语文教科 书向现代 转 向的又一 标志 。例 如 , 穆 济波编的 《 新 中学教 科书高级 国语读本》 ( 1 9 2 5年
读系统 。助读 系统 的出现 ,不仅便于教 师的有效教 学 ,也 为培 养学 生的 自学习惯和能力提供 了较好 的 条件 。 例如, 商务 印书馆 1 9 0 4年 出版的《 最新 国文教
们分别考察一下两种不 同体 系的发展和演变情况 。
( 一) 合编 型语 文教科 书
合 编型语 文教科书 ( 又称综 合性语文教科 书 ) 是 指把语 文课程 内容 ( 无 论是语言还是文学 、 阅读还是
1 . 纯粹文选 阶段
题。 考察我 国语文教科 书的编 写历史 , 出现 了合编型
与等
教材 内容组 织形 式迥异的教科书体 系 , 那么, 什么样
除了识字教材和极少数知识读物之外 , 我 国古代 的语文教材都是纯粹文选型。受此影响 , 1 9 0 4 年语文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语文教育是民族教育之本,近代国文教科书向现代语文教科书转变的历程,就是百年中华文化传承、民智开启、公民意识养成的书面记载。

语文教育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映射在百年语文教科书当中,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

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将传统文化的更迭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

语文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反映并记录着这一文化与历史的变革,并不断用历史的经验和独特的文本话语,启示着语文教育及教科书发展的未来。

“文白之争”“文道之争”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交锋教科书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媒介。

从先秦到两汉,教科书从无到有。

从两汉到宋代,随着公学私塾的发展,教与学内容以先秦百家学说为主,教科书即为各类经典。

从宋代至明清,中国教育核心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宋儒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科举是普通人摆脱身份加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出路。

此时的教科书还仅限于儒家经典。

清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敲碎了封建帝制的壁垒,随之而至的是西式现代文明和教育理念,清末教育不得不由单一儒家礼学向近代的教育多元化方向改革。

辛亥革命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走入资产阶级改良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使命、体现教育改革走向的教科书编写,成为不同教育思想碰撞、交融的阵地,中国语文教育和教科书构建步入迷茫与选择期。

伴随五四运动和以推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文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趋势的形成,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变。

自此,语文教科书走上了实用主义之路。

首先,“文白之争”不仅是语文教科书内容层面的革新,更是背后深层次文化选择的结果。

中国古代到近代社会的漫长演进中,文言一直承担着记录、积累、传播中国文化思想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超越方言限制、打破地域界限、相对有效的共同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校里的语文教科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私立小学到当下的公立学校,随着时代的演进,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教材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情况,为中国当代语文教科书提供一些启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教育制度不健全,语文教科书极其匮乏。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材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着重讲授礼仪习惯,趋向于把语文学科拿来宣扬政治观念,忽视了文学,古代文学主要以诗词、楔子等短文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量文言文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语文教科书也开始慢慢发展。

30年代,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课程大纲里面牵涉到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被大量引入到小学新近编撰的语文教材中。

同时,中国新文学的名篇也被列入其中,比如毛泽东《抗日战争的号召》、鲁迅的《故乡》、鲁迅的《教父》等。

这些新文学的作品都被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并结合日常教育实践,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学文艺的大门。

此后,语文教科书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及全民教育的推动下,语文教材越来越面向多元化,开始大量引入历史及新兴文学作品,比如苏轼《赤壁赋》,王阳明《心经》,许地山《但愿人长久》,一些古代童话,及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如余华的《中国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兼顾文学修养。

此外,国家给学校提供的语文教科书,也在当下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文学发展,比如让孩子们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如散文、诗歌,以及自动书写,以发挥想象力,利用文字表达心情,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变化可以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政治角度来看,还是文化角度来看,语文教科书的发展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拓展思维视野,培养文学本领,这也为当下孩子们学习指明了方向。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高举 “ 国语 的文学 ,文学 的 国语 ”这 面大旗 ,由 此形成 了一 个汹 涌澎 湃的语 文教 育改 革运动 。在
育 工作会议 ,通过 了 《 华北 区小 学教 育暂行 实施 办 法 》 , 《 法 》明确规定 “ 办 必须把 培养儿 童读
写 能力 ,提高 国 民文 化水平 作 为首要 任务 。”教
2 0 年第 1 期 09 1
沈 柱 青
TH E M O D ERN EDU CATI ON O U RN A L J
No. 1 2 0 1,0 9
G e r , o. ne alN 1 1 6
( 总第 1 1 ) 6期 ・Leabharlann 课 程与教 学研 究 ・
小学语文教材 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封 建运 动 ,五 四运 动提倡 民主与科 学 ,提倡 白话 文与新文学 ,对 当时的语 文教育产 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 四运 动”时期 ,有识之 士提出 “ 五 统一 国
革 。 10 年 清政 府 颁 布 了 《 定 女 子 小学 堂章 97 奏 程 》,规定 的教 授科 目中只有 国文 科 ,这 一时期
中略见一斑 :当前 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价值取 向是 当代社会 生活的需要——2 世 纪的 “ 1 四
大支柱”。
【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教育 目的;价值取 向
【 简介】李 汉潮 ,广 东省揭 阳职业技 术学 院中文 系副教授 ,副主任 ( 东揭 阳 , 作者 广
5 20 2 0 0)
材 内容 除当时革命 斗 争与生 产 劳动外 ,还编选 了
时代潮流 的冲击下 , 北洋政府于 12 年 1 9 0 月通令全 国 ,将 国 民学 校一 、二 年 级 的 国 文改 为语 体 文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

新中国成立前后小学语文教科书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写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把文言文、古诗词、语文谚语作为基本教材,在内容上也更加强调传统文化,根据语文书籍的分布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科书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和传统诗词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及其它文学素材也列入教材当中。

此外,教材中也有一些通过故事来传播社会公德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的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小学语文教科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小学语文教科书首先将现代文学及其他现代作品引入到教材中,从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此外,教科书中也开始强调现代文学的理论研究,并从现代文学研究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使语文研究更加精确、更加具体,促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学语文教科书也在不断更新,很多语文教材都将新闻报道、国际文化交流等新媒体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孩子们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小学语文教科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对孩子们学习语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小学生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并能培养出更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各时期情况都有不同
的变动,均有这领域的不同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语文教科书既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现代文学的精华,大大拓宽了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小学语文教育更具时代特征,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平台,也为新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20世纪中学语文教科书发展史(九)

1949-1965年的中学语文教科书——20世纪中学语文教科书发展史(九)

共 1 1 0课 , 高 中每册 1 6 一 l 8课 , 共1 0 4课 。这 比上一 版减少 了
5 1 课, 占课 文总 数 的近 2 0 %。减少 的课 文 既包 括 鲁迅 《 鸭 的
教材钩 沉 I 语 文教 学与研 宄 - 上 句刊 2 0 1 7年 9月 1 1 1
喜剧 》 《 风 筝》 《 给颜 黎 明的信》 、 张天 翼《 华 威先
金 向毛 主席 呈递 国书 》 等 少 数政 治 性 、 时 效 性 个 自然科 学故 事来表 达 ” 【 l 】 。可以说 , 无论 哪 种文 强 的作 品 。 这版 教材也 增加 了一 些新 发表 的文 体 , 在 这 一 阶段 教 材 中 的主 要 功能 都 是 “ 思 想 政 学作 品 、 领导讲 话 、 新 闻通 讯等 , 比如老 舍发 表 治教 育 ” 。具体来 讲 ,是 培养 学生 对 新政 权 的认
1 1 0 教 材 钩 沉
教材钩 沉
1 9 4 9 — 1 9 6 5年 的 中学语 文教 科 书
— —
2 0 世 纪 中学语 文教科 书发 展史 ( 九)

◎李
李斌 ,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副研 究员 , 主要从 事 民国时期 中学 国文教 育 , 现 代作 家作 品研 究。
在 1 9 5 1 年 1 月2 5日《 人 民 日报》 上 的《 我 热 爱 同 、 新 的劳 动意 识和道 德 情操 以及 共产 主 义 的 国 新北 京 》 , 华 山发 表 于 1 9 5 2年 1 月 1 1日《 人 民 际意 识 。 也 就是说 , 主要表 现两个 主 题 , 一是 新社 日报》 上 的《 清川 江 畔》 , 1 9 5 2年 1 0月 3日《 人 会 如何 好 , 旧社 会如何 坏 ; 二是 苏联 如何 好 , 美 国 民 日报 》 发表 的宋 庆龄 《 亚洲 及 太平 洋 区 域 和 如何 坏 。 平会议 开幕 词》 等。

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中华书局出版了沈星 一九 二五年 级
ō
一编 的


;
古文读本
,

.
三册
,
,

初级国
、 ,
,
;
教育部
语读本 早 1
3
,

中学校 令施行细 则 》 中
:
“ ,
对 国 文科 的 甘 的要
,
求是
新 中学教科 书 玄 高级古文读 本 》 注 册 国文要 旨
,
一 几一立牛 甲 华 节 闻 出 肌
`

_ _
,
_ :
目的 薯 求是 对语文教 学 的
其中国文学一科

,
时试 课 论 说 文 并 宜滋
.
书 3 引起学车研究 中国文学 的 兴 趣 高 中译 丈教学之 目 的凡 四 l 培养欣赏中国文学 名著
:

`
及教 以 浅显书信记事文法
. .
以 资宦科 实用
:
.
之能力
,
2

增加使用古 书的能力
;
,
3

继 续发
但取理明辞 达而止 琢藻丽 为 工
,
.
_
_ _ _
J
,
_
,

脱骊阴 修阶 《 高级 国
在通 解瞥通语言文字
, .
能自由
,
`
发表思想 趣
. ,
并 使略解高 深文字
,
洒养 文 学 之 兴
,
语读 本》 三 册 这三套 教科 书的特 点是 书
,
,
语 体文编入 了教瞬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像语文那样,伴随我们在学校的日子。

同样,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语文教科书,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中国人的最根本的依仗。

"语文"太重要了,但是很少人会去追寻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什么是"语文"?扑朔迷离的"语文"提及"语文",很多语文教师都会不约而同想起叶圣陶。

通俗的说法,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共同创造了"语文"。

叶圣陶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语文"一词的创造经过及解释。

1964年2月1日,叶圣陶在给友人的信中回忆了"语文"的由来,他这样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今天,我们在《叶圣陶教育文集》里还能找到老先生在1980年7月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他最后一次公开明确"语文"的涵义:"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

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

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叶圣陶不仅明确了"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时还明确了"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内在涵义。

但是这段历史,在另一个同时代的教材编选者宋云彬的日记中也有非常细致的记录:1949年4月8日晚6时,陆定一、周扬等在北京饭店邀请叶圣陶、宋云彬、胡绳等以聚宴的形式,商议如何组织中小学教科书编审机构。

此次会上,决定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因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决定把这一机构暂隶于华北人民政府。

会上也决定由叶圣陶任主任委员,周建人、胡绳为副主任委员,宋云彬等人为委员;1949年5月3日,开始写国语读本课文;1949年5月17日,晚有座谈会,谈编教科书事,叶圣陶发言,有较深刻之见解;1949年7月14日,第三册高小国语由叶圣陶改写一课,总算完成矣;1950年3月1日,语文课文修改完毕者六篇,请圣陶作最后之审阅;1950年3月24日,国文课本第一册尚缺两课,一为《开国大典》,一为《黄河》,几次起稿都写不好,甚为着急;1950年4月4日,初中语文第一册须补课文六课,圣陶选定一课,由蒋仲仁修改。

显然,在宋云彬的日记中,"语文"一词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正式论定的。

在前,语文还是"国文"、"国语"的一贯称谓,但是到1950年3月后,已经称之为"语文课文"、"初中语文第一册"了。

1950年秋,叶圣陶奉命改组建立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8月1日,随《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正式诞生。

195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小学教科书"语文"成为了解放后第一种被正式冠名的课本。

确实,叶圣陶在"语文"一词的推广上,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但是根据笔者多年对老课本的追索,"语文"一词又有着一番新的发现。

这个发现,也让"语文"这个词汇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佛山市印刷业史志方面的介绍,佛山市印刷业成行较早,门类较细。

在清末,有宝华阁、近文堂、龙文堂、五经堂等出版机构。

其中,位于福禄大街的宝华阁一直到抗战后依然是佛山的重要出版机构。

在清末民初,宝华阁印刷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在清末民国的过渡阶段,一度以"机器印刷"作为技术标榜,印制了大量的教育类书籍。

偶然,笔者得到了两册印制于光绪年间的《语文》书。

该书封面题有"语文"两个的大字,附有"粤东佛山镇福禄大街宝华阁书局校正"字样;同时,该书还有一个扉页,翻开,两个古朴的"语文"字样。

另一册封面则有更详细的信息,该书由广文书局印制,印刷年份为"光绪甲辰年"(1904年)。

而细看内容,实际上是《幼学成语考》。

《成语考》是明代程允升编著的启蒙书籍,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故事寻源》,简称《幼学》。

清代邹圣脉曾对它进行增补注释,改成《幼学故事琼林》通行。

该书内容包罗万象,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书中几乎都可以查到。

它对成语典故随文解释,句式上只求偶句成对,不求整齐押韵。

民国以后一增再增,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启蒙书籍。

所购书籍,署名成《语文》,显然也是用于教育的书籍,这个书籍的发现,打破了叶圣陶等创造"语文"一词的说法。

根据题签及相关线索,时间必然是在1930年之前,要远远早于叶圣陶等在30年代后期提出这一说法的时间。

因为这个发现,"语文"一词的出现时间要向前推移,"语文"的形成过程也有待进一步考证探索,同时也可能会让"语文"一词变得相当尴尬。

即便如此,还有更尴尬的,我们知道,《辞海》、《辞源》是一个词汇得到承认的非常重要标志,但是到1999年,修订版的《辞海》依然没有收入"语文"一词!显然,"语文"并不是一个由来已久、且成定论的词汇。

百年多变的"语文""语文"不是由来已久,"语文"这一门学科也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低级阶段称"蒙学",基本上是通识教育,所有学科都混同在一起;在高等教育阶段,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分类,但是与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分科教学全然不同,并没有语文学科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经学和科举的工具、附庸,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京师大学堂创办,中国开始了新式学校的历史,同样,分科教学也随之应用,数学、生物、博物、地理、化学等一门门新兴学科概念被引入,中国的传统教学内容也同时被分化,新式教育已经成为必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与后世"语文"相关的教学课程包括:蒙学阶段有字课、习字、读经;寻常小学堂阶段有读经、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阶段有读经、读古诗文、作文、习字。

此阶段,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为主,基本是传统教育的继续。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总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初等小学堂必须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此阶段,读经讲经是基于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语文学习基于文字和文学两大块。

1912年11月,新生的民国政府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此时,"国文"成为语文学科的统称,其中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

""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

"此时的语文开始处于"国文"阶段。

之后,1916年袁世凯复辟,曾一度恢复"读经";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白话文运动使"国语"一词开始流传,但是,"国文"在这个阶段一直占据语文学科的统治地位。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修正《国民学校令》,要求废弃文言、采用国语。

同年4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发出通告,要求国民学校文言教科书分期作废,逐渐改用语体文。

及至1922年冬季以后,凡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从此以后,"国语"成为国民小学(初等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名称,主要教授白话文课文;而高等小学以上阶段,到初中、高中、大学,大部分仍然以"国文"命名,一般都以文言文为主。

此后,民国政府先后在1923年出台《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出台《课程暂行标准》、1936年出台《课程标准》,期间还不断对这些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但是语文学科的名称基本上都保持了初等小学阶段以"国语"(白话文)为主,高等小学以上以"国文"(文言文)为主的格局。

这个格局在港澳台地区一直被延续到今天。

1950年以后,"语文"称谓被大陆官方定论,但也曾出现过反复,1956年到1958年,在苏联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曾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尝试。

语文在三年间一度被撤销,汉语和文学作为两个独立的科目,具有同等的地位。

这个阶段,语文被看做是语言和文学教育的总和,奇怪的是直至今日,《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注释还是这个观点,即"‘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则注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

可惜的是,这个语文学科定性的尝试很快被有关部门放弃,又恢复到"语文"的学科设置,一直延续至今。

从历史来看,语文学科的成型是相当复杂的,以1950年为分割点的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但是语文学科的复杂程度还不限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假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学科定位:如果说,传统教育是一缸水的话,一门门被分离出去的学科就像是一瓢瓢能够被清点清楚的水。

问题在于,中国是一个有2000多年文化积淀的国家,西方的科学文化体系并不能涵盖全部内容,分离出了各个学科,但是传统教育的大水缸里,还给我们留下了大半缸的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