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变迁史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增删情况探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增删情况探析作者:施雅君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在最近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又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2017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
相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而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特征更鲜明,编排更合理。
当然,也存在一些缺憾。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选文编排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自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有关他的回忆录、传记、以及研究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等大量问世。
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未有谁享此殊荣。
[1](P.23)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择对象。
新中国初期,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16篇鲁迅的作品[2](P.8),此后中学语文教材虽经多次编写,但鲁迅作品一直没有离开过语文教材。
由于鲁迅作品思想内涵博大深邃,教学难度大,近年来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几进几出,引发社会各界对是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的热议。
但是随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现,笔者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7篇鲁迅选文,与2005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增编了2篇,故笔者想通过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对比,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的特征及合理性,并以此探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编排存在的遗憾,以期能对日后的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有所启示。
一.部编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入选情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05年6月第5版)共收录了鲁迅5篇作品,分别为:七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社戏》,七下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下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孔乙己》,九上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中的《故乡》,九下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中的《藤野先生》。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最新资料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20世纪的中国,承载着过多的痛楚。
自五四时期起,时代留给我们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就是知识分子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承担苦难的勇气与毅力。
在这一点上,鲁迅就值得我们走近。
与之相反,同期在中共解放区,中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多为充满斗争性、现实性的杂文,未录入一篇散文。
1937 年 10 月19 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校作了《论鲁迅》的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圣化”鲁迅的开始。
鲁迅在这里,文人的身份基本为战士的身份所覆盖。
与此呼应,1946年由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共收入鲁迅作品 11 篇,选编标准则是服务于革命战斗。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人教社共编写有5个版本的教科书:1950年版,1958年版,1959年版,1960年版及1963年版。
仅这五个版本共收录鲁迅作品就达27篇。
值得注意的是,1950 年11 月,成为新中国第一套国家统编教科书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收入鲁迅作品 15 篇,包括《孔乙己》等7 篇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4篇散文,《最先和最后》等4篇杂文。
虽然受“阶级斗争工具论”影响,中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无可避免地存在泛政治化倾向,但可以看出,这一版本在文体上还是比较注重多样性。
而从1958 年《语文》课本始,鲁迅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其一是这些教科书中鲁迅的作品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作家,其二是收入的鲁迅作品绝大部分是充满战斗性的杂文。
共和国建立到大跃进期间,鲁迅作品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为阶级斗争服务。
文革十年间,语文教育变成了“政文”教育,鲁迅作品被改造、限制后拿来利用,成了“文化大批判”的“武器”。
1969年《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科选录《“友邦惊诧”论》、《论“打落水狗”》、《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等15篇作品。
文革中后期,鲁迅作品甚至成为中学语文科目中唯一的文学类型。
高中语文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素材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说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那么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其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鲁迅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展现出了他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观察力。
二、中期作品: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鲁迅的文学风格逐渐从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转向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
在《呐喊》和《彷徨》等作品中,鲁迅以更为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不再只关注个体的命运,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和历史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的文笔逐渐明晰起来,语言更加简练准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晚期作品: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晚年的鲁迅在文学风格上进一步演变,转向了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
《药》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鲁迅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通过对象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传递出深远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是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激情写实主义到中期的冷静现实主义,再到晚期的深思熟虑的象征主义,鲁迅的文学作品不断演进,展现出一个作家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过程。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体来说,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深化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演变是他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广州 510110)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巾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人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
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人《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巾学同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日》6篇作品;夏丐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曰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巾,有20套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
1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同正式使用,共选人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日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会昌中学刘青高三语文谈起鲁迅,很多人心生崇敬之情,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他手中的笔刻画出他眼中时代,其思想之深邃,创作之丰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震撼。
作为中学生,也理所当然地去接受鲁迅作品的熏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鲁迅的颇多文章,鲁迅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并不陌生。
可是,当真正地提起鲁迅,提起鲁迅的作品,中学生们难免皱眉,尤其是在鲁迅所生存的五四时代离当下的青少年渐行渐远之际,更难以让中学生群体热情地去读鲁迅。
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的教学局面愈来愈尴尬,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对寻求一种正确有效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感到困惑。
对于鲁迅作品该不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曾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热议,鲁迅作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鲁迅的作品被放置于风口浪尖之际,庆幸的是依然有一部分群体热情地去呼吁鲁迅作品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
即使五四时代已成历史,可是鲁迅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理由让它萌芽滋长,生长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正如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位最真挚最勇敢最热忱的朋友的情怀和精神不死。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当下面临的挑战尽管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依然避免不了严峻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鲁迅作品应当退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原因是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下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加之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让学生们对他的作品有着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另外其作品折射的思想内容已经渐渐远离当下的主导思想,并且其思想的深刻与深邃,内容的晦涩不能被中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
中学语文中被大家用戏谑之语说出来的那句“学生有三惧,一惧文言文,二惧写作文,三惧鲁迅文”,也有趣地反映了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抵制情绪。
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鲁迅的作品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伴随时代而产生的尴尬现状大致归于四个因素: 第一:鲁迅作品生根萌芽以及繁茂葱郁的历史岁月中,鲁迅的作品被打上了深重的时代烙印,被特定的历史打上了政治的符号,人们的心里仿佛清晰地闪现着他紧握手中的笔杆,锋利尖锐地直指社会和人心最为脆弱不堪的一面,呼吁新的社会,剔除国民劣根性。
鲁迅作品选入教材中的篇目梳理及分析

三、鲁迅小说“含蓄”的原因
我把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性理解为“含蓄”。即不直接表露出来, 而是通过文学的形式,以较为曲折委婉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 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读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 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和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 “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和共鸣,从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 象。 鲁迅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他没办法明确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 时势所迫,倒是造成了很符合小说创作规律的作品——给读 者以发挥想像的空间,这是其小说含蓄性的原因。 这种含蓄不知是不是鲁迅有意识的行为?鲁迅毕竟不是正规的文 学专业毕业,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以他所受的文学教育, 可能不是他的有意识行为。那么,这种含蓄是时代特征在鲁 迅小说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那个时势造就了鲁迅小说的特征, 也就造就了伟大的鲁迅。 以鲁迅的悟性,他从小就有对文学的爱好和大量的阅读,这种含 蓄又应该是他通过阅读写作而“悟”出来的,应该是鲁迅在 创作中的有意识的行为。那就是说,鲁迅以他的天才成功地 理解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并有意识地运用于创作的实践。
第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论“花边文学”》(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花边文学》中); 《战士和苍蝇》(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中); 《无花的蔷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 》、《可惨与可笑》、《记念刘 和珍君》(以上5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中); 《〈阿Q正传〉的成因》(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的续编》中);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哭范爱农》、《题〈彷徨〉》、《自嘲》(以上4 篇在《集外集》中); 《题〈呐喊〉》、《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自题小像》(以上3篇在《集外 集拾遗》中); 《捣鬼心传》、《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怎么做起小 说来?》(以上4篇杂文在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中); 《门外文谈》、《拿来主义》、《忆刘半农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上 4篇杂文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白莽作<孩儿塔>序》(以上1篇序言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因为教材屡有变迁,早已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人教版本身 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然,相对于地方教材,这种变化较小,是相对比较 稳定的。所以,对以上61篇文章选入教材与否的记忆肯定有错,可能有遗漏, 也会有没被选进过教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变迁史
鲁迅作品是否“撤出”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几乎是“周期性”的社会热点问题,每隔几年被人们淡忘的时候,就会因为再次遭遇删节而回到大众视野里。
一面是家长、学者对鲁迅淡出教材的“痛心疾首”、“奔走呼吁”,一面却是流传于中学生之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
一度写在旗帜上的鲁迅,如今的处境似乎越来越微妙。
“鲁迅抛物线”
如果将“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看做一种趋势,那么这种趋势曾经历过一个复杂的变化。
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抛物线”――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在“文革”时期。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如《故乡》、《鸭的喜剧》等都是最早被采用作教材的鲁迅文章。
有资料显示,1949年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材 25 篇。
但解放区的语文课本只收了鲁迅的小说和一部分政治性较强的杂文,且数量极少。
1949年以来,几乎各套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49-1966年所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有 31篇。
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
“文革”期间,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各地自
行编写语文课本。
“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
1969 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 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而1972 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
换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曾成为中学语文课堂上唯一的文学教材。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 28 篇。
到90年代中期以后,去掉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等杂文。
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一度维持在 15 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编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则只收入鲁迅作品13篇,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3篇。
而其他版本如2012年在全国现行使用的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均不超过15篇。
写在旗帜上
尽管如此,当前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鲁迅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
鲁迅在语文教材中“老大哥”地位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
早在1937年鲁迅去世一年之际,毛泽东就做了《论
鲁迅》的报告,称鲁迅为“中国第一等的圣人”,认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到了《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写下了这段包含了三个“伟大”和七个“最”的话:“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毛泽东对鲁迅的这一“定性”,直接被写进了1956 年颁发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和课本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根据大纲所规定的原则明确了每一篇鲁迅作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任务。
比如《孔乙己》,“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封建文化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加深学生对封建制度的憎恨”;而《祝福》“目的在使学生认识旧中国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悲惨遭遇和封建制度吃人的罪恶,因而更加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几度沉浮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增增减减,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变迁的过程。
“1949年之后,鲁迅被写在了旗帜上。
但是,他的思
想遗产并不完全符合上世纪50-70年代意识形态的要求。
与这一时期文坛掌控者的历史恩怨也是他必然要面临的障碍。
鲁迅之所以被接纳,主要是由于毛泽东对他的推崇。
但是,领袖的推崇并不能解决这个矛盾。
1949年之后,鲁迅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环境。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大全集》主编李新宇曾在文章《1949:进入新时代的鲁迅》、《1955:胡风案中的鲁迅》进行过探讨,也为鲁迅作品在1949年之后的种种境遇提供了一种历史视角。
2001年9月,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在这本书的最后,周海婴透露了1957年毛泽东与罗稷南的对话,也就是如今众所周知的“毛罗对话”:“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非常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
在李新宇看来,“这件事并不奇怪,也无需惊讶”,“当时一些文化部门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思想有问题,而且鲁迅作品当时就曾因思想有问题而从教科书上被抽掉。
”
据宋云彬1950年7月4日日记记载:“第三册语文课本付排,灿烂谓所选鲁迅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乃鲁迅早期作品,思想有问题,其言甚是,为另选一课。
”这里的“灿烂”是中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委员金灿烂,他与宋云
彬都是当时教育部和编审局领导。
经过两位的审查,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删掉了“思想有问题”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死得太早,没有来得及接受思想改造。
不可能自己“洗澡”,不可能表示痛改前非的决心,也不可能像一些作家那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头换面地修改。
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对鲁迅的遗产进行选择,对鲁迅的形象进行再造。
”李新宇说。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有些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强调反思,拨乱反正,带来了除旧布新的时代新风,所以有了“回到五四”、“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呐喊,王富仁、钱理群就是那时开始重新研究鲁迅的。
但是,这一时期很快结束了。
进入90年代,继之而起的是另一种时代文化,“鲁迅再次变得不合时宜。
”李新宇分析。
“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稳定高于一切的时代,调侃的、娱乐的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抚摸的、催眠的更受青睐。
像鲁迅那样直面现实,拒绝瞒和骗,揭露问题,冷嘲热讽,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早在90年代初,就有主流作家指出:鲁迅能引发地震。
鲁迅好斗,爱骂人,当然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不希望作家学鲁迅,也不希望娃娃们学鲁迅。
”李新宇说。
过于深刻?
对于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作家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
“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则撰文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
‘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严格,轻易不能随便搬动。
”他认为,“教材编写环境如果正常,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应该纳入平等的考量”,但如果要全面退出则让人“惊诧”。
“对中国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来说,鲁迅对国家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
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你还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鲁迅研究者钱理群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当今青少年阅读鲁迅作品会有相当的难度。
难在哪里?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认为,除了语言、主题等比较难把握以外,最难的还是知人论世。
他指出,鲁迅作品涉及的人物好几千,每人都有其是非功过,都有其全人全貌。
但鲁迅的写作又都有特定情境,针对的往往只是笔下人物的一时一事,很难据此对其盖棺论定。
比如鲁迅批判过顾颉刚、高长虹、梁实秋、林语堂、周
扬、郭沫若……不能因为这些人物别有其他长处或贡献,就简单化地否定鲁迅的批判。
鲁迅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也很多,一篇短短的《〈自选集〉自序》,就提到《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提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对于这些历史,九零后、零零后们自然会感到陌生。
教科书把有趣的鲁迅弄丢了
在很多学生眼里,鲁迅先生每天都在忧国忧民、唉声叹气,“横眉冷对千夫指”。
而课文里一些他当时写作时未必多加在意的句子,则被拿来做文章,如《秋夜》里,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按照现代语法,这句话应当算是病句。
但这句话却曾经在语文试卷中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被反复考察,要求学生们研究鲁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至于最后得出作者自己当年都未必想得到的答案。
其实,鲁迅的形象绝非几篇课文能体现。
以2013年重新修订的《鲁迅全集》来看,鲁迅著作有小说、杂文、学术著作共计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共18卷,总字数约700万字。
这还不算鲁迅早年用其他笔名,星散在一些报刊上有待学者统筹整理的文字。
有学者认为鲁迅全部的作品大约有1000万字之多。
相对这么大规模的著
作,入选教材的几篇课文显然是太单薄,并不能撑起鲁迅立体的形象。
摘编自《时代周报》、《今晚报》、腾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