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东坡这首诗的意思

东坡这首诗的意思
东坡这首诗指的是《题柳州城上水阁楼》。
这首诗描述了东坡游历柳州时所见到的美景和他的感受。
诗中描述了柳州城上的水阁楼景致,楼台高耸,悬崖峭壁,濯足于水中,形成了壮丽的风景。
诗中所用的景物描写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可以想象到美景的壮丽与恢宏。
这首诗抒发了东坡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感叹人生苦短,希望能够尽情欣赏美景,不负年华。
他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理想,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快乐。
北宋-苏轼《东坡》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东坡》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苏轼同题的《东坡八首》序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尽管政治处境险恶,生活条件困苦,苏轼仍能泰然自处,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敢于向生活挑战,保持其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
原文:
东坡
北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
①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②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④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曳(yè):拖。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东坡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东坡介绍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词作、诗作、文章
艺术成就:书法、绘画
美食大家: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东坡苏轼古诗鉴赏
苏轼的《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中一开始便描绘了东坡的清景,雨后的月色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万物上,展现出一种澄明的境界。
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感到清爽舒适,而且也表现出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然后,苏轼通过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市人为财利所驱使,只能在喧嚣的尘市中奔波,而野人则自足于怀,享受幽静的生活。
苏轼显然更倾向于野人的生活方式,他欣赏那些能够坚守自己志向的人,而他自己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最后,苏轼通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并不嫌弃那些坎坷不平的道路,反而喜欢这种挑战和冒险。
这种态度表现出苏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东坡》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的诗歌,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景色和对比市人和野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也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东坡文言文翻译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导语: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东坡文化资料

•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
泉
贵的文化遗产
•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具有启迪
和教化作用
03
东坡文化的哲学思想
苏东坡的儒家思想
苏东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
• 强调个人品行的修养,崇尚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启迪和教化作用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在贬谪期间,与民间艺人交往,了解民间音乐和舞蹈
• 强调音乐和舞蹈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和舞蹈是教化民
• 热爱江南水乡的音乐和舞蹈,曾在诗歌中赞美
众的重要手段
• 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自然性,认为音乐和舞蹈应该源于自
然,表现自然
东坡文化的民间艺术传承
苏东坡对民间艺术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贬谪期间,深入了解民间艺术,传播民间艺术
• 苏东坡的民间艺术传承对后世民间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
02
东坡文学的艺术成就
苏东坡的诗歌创作
01
苏东坡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
• 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爱情诗等
• 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
02
苏东坡的诗歌特点
• 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 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 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学习的典范
• 散文形式多样,既有严谨的论说
力
• 苏东坡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创
文,也有优美的游记文
东坡得名的由来

“以东坡得名的由来”这句话勾起了我对北宋文豪苏轼的深深怀念。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诗词文章影响深远,以至于他的名字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的文人风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居住地——黄州。
黄州多坡,苏轼在此居住时,经常在坡上耕种、读书,享受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他在此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东坡乐府》更是以他的居住地“东坡”命名。
苏轼的诗词饱含深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的诗词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读者,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而“东坡”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一种豁达、自由、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们常常用“东坡精神”来形容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可以说,苏轼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
曾记否,梵高海子在黑夜中的逝去,犹如两颗世纪之星的陨落,令人颇为
惋惜。
曾记否,一代文学大师苏东坡被贬之后的艰难困苦,玉其于成,令人大赞
其辞。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诚然,果如冰心所说“假如今生是痛苦的,我
怕有来生”,那么梵高海子的陨落即便称不上死得其所,亦无可厚非。
然而,
纵然被贬数次,满腹委屈无人诉说,在痛彻心扉的黄州窝居数年,东坡仍未选
择在黑夜中逝去,他选择了在黑夜中的重生!
苏轼的一生是千疮百孔、烟云密布的。
其被流放次数之多,路途之遥,遭
遇之苦,在中国文人的贬谪史上,恐怕在无人能出其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石竣于水,流必湍之。
东坡在挥毫泼墨成其绚丽文章却激起了一群小人的嫉妒。
对于东坡之罪,其弟苏辙的回答可谓一针见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按常理说一般人是无法承受如此之痛的。
苏东坡毕竟不是常人,他以一个
无职位可言的黄州副使之位顽强渡过了这段黑暗期。
期间纵然有《卜算子》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苦,然其词藻之优美,无人能及。
也许,没有官场上东坡的无知,就没有文学上东坡的悲情,
夹杂着稍许婉约的豪放派也将荡然无存,损失之惨重不堪设想。
好一个美丽的
错误!
苏轼身处黑暗中,并没有自暴自弃,官场上的失误让他转入游山玩水、吟
诗作词的行列。
面对美景想到自己的经历,他仿佛得到了重生,把满肚子的抱
负投向了山山水水,于是《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应运而生。
苏轼是伟大的。
他让我们明白了一时间的错误也许可以成为下一轮成功的
开始。
纵然梵高海子等人被认为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而我认为苏轼那样委屈
的活着,是一种超然世俗的伟大,摒弃名利的光荣!
错误永远是相对的,进入黑色泥潭后,用不着痛苦,处在黑暗中,光明就
容易寻找了。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卑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大师尚且懂得在黑夜中变亮,我们又有何理由说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