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2)

合集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某些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建设和谐世界同坚持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等。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传统哲学;唯物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之后新—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根本性战略任务和指导方针,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因而也是我国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近一二年来,我国理论界围绕这一课题从不同学科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癈,大量研究性论著见诸报端和出版界。

这对于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总体上看,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也有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本文拟就当前我国学界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作一些综述与评析。

不妥之处,请惠予批评指正。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就思想文化的渊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既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目标或理念的信仰和追求,也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优秀社会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因此,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必须下大功夫深入研究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同传统哲学的关系。

应该说,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后,我国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理想和社会和谐思想,已发表了大量研究性论著。

从孔夫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都作了较为翔实的整理、总结与分析。

关于构建“和谐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构建“和谐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构建“和谐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关于构建“和谐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一、研究背景和谐学是当前中国大力倡导的一种学科,其内涵包括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压力,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和谐学,成为当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谐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包括和谐学的内涵、构建和谐学的途径和方法等,以期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和谐学的内涵与特点。

通过对当前和谐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和谐学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2. 构建和谐学的理论框架。

基于和谐学的内涵,探究构建和谐学的理论框架,明确和谐学的体系结构、学科范畴和主要研究内容,为后续和谐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支撑和指导。

3. 构建和谐学的途径和方法。

探讨和谐学的研究方法、创新方法和应用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为推进和谐学的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全面深入地探究和谐学的理论问题。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和谐学的认识,明确和谐学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论文结构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和谐学的内涵与特点;第三章为构建和谐学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为构建和谐学的途径和方法;第五章为结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最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精品

最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精品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

这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

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这里谈一点学习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

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

我认为,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全面理解之。

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共同决定的。

六中全会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我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

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c pu w rn s .S ca mb r alo q ai dfi es hl egv rme t steg aa — e ta a ae es o i me esc re u t a ar s ,w i t o en n u rn l l l f l yn n eh ih teo i u l r d c.T e f hsp bi po u t o ̄l Hti s heg v rme t e d ot s r t a toi d p t t c i h f st k。t o e a n n e st a fm i u rt a u n r n o s h yn
[ 摘
要】“ 和谐社会” 战略构想的提 出, 是党 中央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 实科 学发展观 的重要体 现。宪政 制度 落
的完善是 构建 “ 和谐社会” 的制度保证 ; 公平公正是构建“ 和谐社会” 的核心价值取 向; 政府 职能转变是构 建“ 和 谐社会” 内在要求。而宪政的实施 . 的 首先 要有社会成 员本身 的思想意识的觉悟与提高。社会成员要求公平 正 义, 而政府 则是公平这 种公 共产 品最主要 的供给者 . 要完成这一任务 , 政府 必须 转变政府职 能。 主要 力量 投入 将 到公共服务上来。
r q ie ns e u r me t.W hi e p a t e o o si to e ur s t a e s ca mb r mp o e ter c n— l t r c c fc n tt i n r q ie tt o i me e s i r v i o eh i u h h l h
Ab t a t T r p s lo tae i o c p f“ a mo o s s c ey’ s a mp ra mb d me t s r c : he p o o a ft srt gc c n e to h r niu o it ’i n i o tnte o i n he

和谐社会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和谐社会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维普资讯
“ 构建 和谐 社会 ” “ 与 实现全 面 小康” 是有机统一的 。 二者 的现实起
点一致 , 目标 一致 , 实践 过程一 致 。 另一方 面 ,和谐是 一种社 会状 态 ,
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斗争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 政治基 础 ;中 国有没 有可能最终建 立起 “ 和谐社 会”要看 中国能不能在政治 民主的 , 道路上持 续地 获得进 步 , 等等 。 当前 , 在经济方面 , 需要进 一步 研 究我 国现阶段和谐 社会建设的经
主义和谐社会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在党 , 必须坚持共产党 的领导 , 坚持
和巩 固共产党 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 产党要 充分 发挥执 政党 的功能 , 要
适应我 国社会 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
时期有什 么阶段性特征 ; 面建设 小 全
康社会 为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创 造哪些条件等重大问题。
构 萎
的研究 和探讨 ,推 出了一批理论成 果 ,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念 I t 益深人人心 。 也应看到 , 理论界虽然
对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进行了全方位
会主义和谐社会与 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内在统一性进行 了论 述 :
和谐社会是科学 发展观对 社会 发展 的 目标指 向 ,也是在 科学发展 观指 导下新 的社 会 主义建设 目标 。 科学 发展观 的基本 内核— —发展是
维普资讯
S e il u jc p ca s be t
和谐 社 会 研 究 ● 有待深化 的几个 理论 问题
理论界 虽然 对社 会主义和 谐社 会进行 了全 方位 的探 讨, 但深度和广度 不够 , 并存在 一些意见分歧
展 理念讲 的 , 是从社会关 系 、 一个 社 会 状态讲 的。作 为党 中央提 出的重

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融洽、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在当代社会中,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谐社会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包括了对和谐社会的认知程度、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个人对和谐社会的期待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 和谐社会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和谐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和谐社会的概念还不够明确。

这表明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和谐社会的理念。

2. 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包括公平正义、社会各界的和谐合作、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3.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加、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挑战。

4. 个人对和谐社会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和谐社会有着积极向往和期待,希望社会能更加公平、和睦、有序,个人与他人之间能更加关心、理解和支持。

并且,他们认为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四、建议和措施1. 加强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大力宣传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观念,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增强社会共识,激发每个人对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减少贫富差距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税制改革、加大扶贫力度等措施,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夯实基础。

3. 加强社会组织和各界的合作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各界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和谐进步。

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3月275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于建英(白山市工考办,白山,134300)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本质等方面与有关方面的关系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关键词:和谐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275—0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某一方面的属性,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能够不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

正如社会主义本身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进行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阶段性的。

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适应,归根到底,要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

(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

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

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

1.人类对小康社会理想追求的历史表明,没有和谐就没有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需要深入學習研究的十個問題李慎明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建設理論,而且已經並將繼續對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面進步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檔,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

《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現實與理論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進一步研究闡釋。

1.《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這一本質屬性與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什麼關係呢?能不能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社會和諧則是這一本質的外在表現或體現。

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征程,就是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內在本質並不斷體現社會和諧外在特徵的過程。

2.《決定》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決定》又指出:“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

”為什麼說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機遇與挑戰都表現在什麼地方?如何理解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的四個深刻變化?我的理解,這是一篇大文章,必須好好做。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所面臨的所有的機遇與挑戰,千言萬語,歸根結底,都是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所決定的,都最終表現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有機、有效的結合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研究:有待深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罗文东毛立言
2006年09月29日10:30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当前,在经济方面,需
要进一步研究我国现阶段和
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制度基础
是什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公有经
济与非公有经济之间、公有
经济内部各类劳动群体之
间、非公经济内部各类利益Array群体之间能否实现和谐、怎
样实现和谐等问题。

在政治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何切实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如
何发挥法治在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在文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各种
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遏制“噪音”和“杂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如何推进文化事
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问题。

和谐社会建设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理论界已经从党的历史使
命、党的地位和作用、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本质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今天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是作为执政党加强其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建立和建立的好坏,直接反映着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强与弱。

要以创新精神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如何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问题。

此外,如何在非公经济中建立党的组织并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非公经济企业中党组织和党员怎样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合理解决劳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