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究 。在 社 会 学 领 域 中 , “ 谐 ” 既 是 社 会 学 的 和

家都曾对 “ 和谐 ”与 “ 和谐 社会 ”进 行过 阐释 、描 述 ,可 以就 ,这些理 论 观点构成 了 “ 和谐 社会 ”的社会 学理论 基
础 。其 中,最有 代表性 的是 社会 秩 序论 、社 会 均衡论 、社
混乱不堪的 。信仰 与道 德是社 会秩序 的两 根精神 支柱 ,增 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 ,将会有利 于建设 与优化社 会秩序 。 其四 ,实行社会 分工 与合作 。孔 德指 出 ,高度 发达 的劳 动 分工所造成 的人们 之 间的相互 依赖 ,使 一个 复杂 的社会 有 了稳定的秩序 。只有社会实行正 常的分工 ,社 会 才会稳定 。 所 以,为 了确保社 会 的安定 ,社会 分工应 该考 虑到 每个 人

孔德 毕生都致力 于对 建立社 会秩 序的研 究 ,并 提 出了 “ 重建秩序 ”的构想 ,他认为 ,要 实现社会稳定 与和谐 ,必 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其一 ,崇 尚科学 。孔 德相信 以平等 、 自由的 自然法则 为基 础 ,按 照科学 的原则 ,凭 借人 的理智 可以改造社会 ,相信理智是建立社 会新秩序 的关 键 。其二 ,
是社会最基 本 的整体性 特 征。他 指出 ,构成 社会 的各部 分
之 间维 持平衡 与和谐 的关系 ,是社 会正常运转 的基本条 件 ,

旦这 种平 衡与和谐 遭 到破坏 ,社会 体 系的运转 就会 发生 障碍 ,造成 社会 病态 。在 其著 作 《 实证哲 学 教程》 中 ,孔
德写道 :“ 在社会体系 的整体 和部分之 间 ,总是存 在着一种
多 相 互 矛 盾 、相 互 排 斥 的 思 想 和 观 念 时 ,这 个 社 会 一 定 是

关于和谐社会三个理论基础的起源

关于和谐社会三个理论基础的起源
论) 《 ) 国富论 ) 至今天福 利经济学 为基 、 ) 直
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 目标明确提出来,
这在 我们党 历次代 表大会 的报告 中是第

会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确立了精神
支柱, 发展 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 为和谐社 会奠定 了物质 基础 。 总之 , 建设 社会主义
孔子 主张 以 “ ”待人 ,以 “ ”待 仁 仁
社会的大道上. 借助斯密的理论更有重大
4 决策 与信息 ( 4 下半月刊 )
维普资讯
T RIND 0FTHE HE HE F E AD
物,推已及人” “ “ ,成物成已” 中庸》 。 有:
体 。 们党 和政 府抓住 了战略 机遇期 , 我 把
明 、 神文 明建设创造 了条件 。 精 二 、从 中国的 民族 利益 出发来推进 和 谐社 会的历史 发展 社 会和谐 是千百年 来人们所 向往的

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的治国
思想 ;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 中全会 三是 明确提 出的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理 论基础 。我们必须把 不同 时期的不 同阶 级和在此 之上的不 同理论 基础 进行辩证 统一 的分 析,充分认 识 为什么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与封建 社会和 资本主义社 会存在着 本质的 差别,以 及存在的 历史
延续性。
握 了复杂 多变的 国际形势 ,有 力地应对
件理 想社会状 态, 而不是 社会形态 。 这
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
地加 强执政 能力, 把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 义和 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不 断向前地 努力 推进 。 我们党 把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 会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摘要: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精辟阐述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的创立,奠定了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破解了新形势下出现的若干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它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和谐社会;破解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P.363)(以下简称《正处》)的光辉著作,倍感亲切。

毛泽东在《正处》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精辟阐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它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主要内涵毛泽东在《正处》以及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系统阐述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明确指出那种“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1](P.401)。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矛盾,而且普遍存在、充满矛盾。

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社会矛盾。

这两类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我国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1](P.357)第三,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仅仅是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第四,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而在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

第五,两类社会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

”[1](P.398)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也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现代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石

现代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石

首先 , 马克思 的这种新人本 主义 , 是建立 在对理想 目
标的确信基础之上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 财产 即人 的 自 我
异化 的积极扬弃 , ……这种共 产主义 , 为完 成了 的 自然 作 主义 , 等于人本主义 , 而作为完成 了的人本主义 , 等于 自然

现代 思维方式所确立 的根本 出发点 : 人本主 义 新
应现代社会 的时代精神的要求的新 的哲学思维方式说 , 马 克思在哲学上 的革命 变革与西方哲学 的近现代转 型具有
某种 程 度 的共 性 。二 者 以 不 同形 态 和不 同 的彻 底 性 体 现 了
有别 于唯物主义 , 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 。” 所
以 ,这 种 考 察 方 法 不 是 没 有 前 提 的 。它 从 现 实 的 前 提 出 “
【 摘 要】马克思在扬弃一切 旧哲 学之后所建 立的哲学不只是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与 以往哲 学不同, 更重
要 的是 它彻 底 打破 了一 切 旧哲 学 由以 出发 的前 提 。 它 以新 人 本 主 义 为根 本 出发 点 , 直接 面 向人 的 实践 和 现 实生
活, 弘扬确信远 大理想 , 强调 自觉能动作 用,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并以现代的辩证思维方法为锐器 , 为世界创
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但二者无论在理论上和社会作用上 又 都存在原则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既超越 了西方近代哲
学 , 超 越 了 西方 现 代哲 学 。马 克 思 不 仅 为 哲 学 发 展 指 出 也
发, 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 , 但不是处在 某种虚幻 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 中的人 , 而是处在现
党 的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提 出 了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

2009年2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Feb.,2009第22卷第1期 Jo urnal of Shi yan Technical Inst it ut e Vol.22No.1 浅论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基础陆 媛1,张同健2(1.云南警官学院马列部,昆明650223;2.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 要]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

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行为经济学;“帕累托”状态;演化博弈论[中图分类号] C912;F0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738(2009)0120023203 一、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1]。

要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必须使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及系统之间都实现和谐状态。

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充裕的社会。

虽然丰富的物质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和谐,但是贫穷肯定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形成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千百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表明:贫穷与社会和谐是格格不入的,贫穷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必然引起社会成员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只有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引发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作者:胡水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8期一、机会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

这种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指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阶层和产业的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生活、劳动、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机会。

这种公平是在现实社会所能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上的有限公平。

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可能出现因为人们自身智力、体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在一定限度内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

和谐社会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各个地区自然情况差异巨大。

某些发达地区,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的水平;而某些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其社会生产力只达到半工业化甚至更低的水平。

某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发展加工产业;某些地区自然资源虽然不足,但却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带动该地区社会发展。

各种不同社会形态或者各种不同的生产力水平,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和谐内容,因此,和谐是动态的、暂时的;不和谐则是一种常态。

一般来讲,社会和谐与否体现在经济层面上,能否既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不以牺牲社会的公平为代价,效率和公平兼顾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分配原则上,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创立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这个时代只能是生产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也是物质性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剩余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

而人类社会目前已经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总体劳动者的范围已经扩大,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等也在创造着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他们可能创造价值的总量更大,因而有更多的收入,由此造成社会分配上一些现实的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方向。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民主、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这些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梦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为正确处理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上积极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与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
论和谐 社会的理论基础
文/ 杨馨
摘 要 : 和谐社会是 需要 用理性来认 识 , 是基 于不和谐 而提 出的。和 谐社会 既是一 种理论观念 ,又是一种奋 斗 目标 。和谐社会是社会 一种常 态 ,是 以科 学发展观 为理论基 础 ,是 以民主 ,法治 ,人 权 , 自由,平 等的理想 和道德 基础 。构建和 谐社会应 坚持 以人 为本 ,以发展 经济 为中心 ,通过民主法 治建 设来实现人 与 自j的和 谐 嚷 人 与人 的和谐 .以及人 与社会组 织的和谐 。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内涵 l政 治基 础;途径 中图分类号 : 62 D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16(01 2() O9一 2 09 96 21 )09 一 29 o c 前言: “ 和谐 社会 ”是 近年 来 中央领 导集 体提 出 的一个 十 分重 要 的概 念 、方针 与 目标 。[】 中央 到 1 是 地 方 ,从党 内到党外 , 政府 官员到普通 公民 , “ 从 构 建和 谐社会 ”的 口号深得 人心 。它是科学 社会注意 的 重大 发展 ,是 时代精神 的高度概 括。其理 论与实践 意 义 ,降超越 国界而为 人类文化 宝库作 出重 要贡献 。本 文试 图对 “ 谐社会 ”的科学 内涵 、理论 依据 、构 建 和 路径 ,做一简要分析 。 和谐社会 的科学 内涵 “ 和谐 社会 ”提 出的 历史 与现 实的 背景是 多方 面 的 。它既是 解决 当代 中共社会 主义建设面 临种种社 会 矛 盾与冲突 的现实需 要的理论表 现 ,也是 对 中共 曾长 期 奉行 “ 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 思想与政治 路线和 十年

“ 文革 ”历史 悲剧的深刻 反思 ,还是 对全人类要 求和

平 、要求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的集中反映。 “ 和谐社会 ”具有三重属性 。它是一种理论观念 , 具有 普 遍 性 ,将 得 到全 人类 的 共 同赞 赏与 信 仰 。而 且 ,它也是一种 奋斗 目标 。 “ 和谐社 会”不是一 种独 立的社 会形态 ,而是理想 社会的一 个基本特征 ,是人 类普 遍向往和 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同时 ,它还 是社 会 以及今后长 时期 内 ,解决各种社 会矛盾与对抗 、制 定经 济 、政治 、文化的 各种政策 与法律带有 全局 性与 根本性的一项指导方针 。 和谐社会的构建 ,既是近期 目 ,也是长远 目 。 标 标 在我 国当前及 未来一个长 时期里 ,主要应做好 贫富之 间、城 乡之 间、区域之 间 、三大文 明之 间、人与 自然
作者单位:黑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江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
【李素娟 . 整理结构研究 [. 1 】 档案 J 浙江档案 . 1年O期 . 】 2 0 2 0 【】 晖 . 2赵 高校 档案 自动 化管 理 工作 的组织 和 实施【】办 公 自动 J. 化 .07 4 . 20年l期 【] 3王从容 . 高等学校学生类档案管理 刍议 【. J 无锡 商业职业技 术学 ] 院学报 .00 5 . 21 ̄0期 1】 青 , 4 谢芦 李洪琳 . 高校合并后 人事档案管理 的几 点思考【] 台 J. 兰 世界 .07 2 . 20年0期 ・ 【】 5吴宝康主编 .《 档案学概论》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98 18
( 五)建立 健全各项 制度和激励机 制 利 用学校档 案为校园文化 建设服务是系统教育工程 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作为代 表政府意 志的教 育行政 主 管部门要正 视学校 档案的功 能和作用 ,把建立 健全 档 案管理督导 检查评 价指标体 系作为政府 的政 策法规 要 求 ,从上 到下建立 一套的评 估检查机 制 ,把 档案管 理 工作纳入 学校的各 项检查评 估之 中 ,并通过树 立典 型学校来带 动落后学 校的档案 信息资 源开发利 用 。只 有领导重视 ,制度到 位 ,全 员努力 ,才能收到 工作 实 效。 同时 ,学校 综 合档案 室可 根据 档 案法 》和 《 普 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本校档 案工作 的规章制 度 、工作 制度 、奖 惩制 度 等 ,从制度 上对文 件资料 的收集工作 予以保证 。根据 奖 惩制度 ,每年要对 档案 工作 人 员完 成工作任 务的情 况进行检查 评比 ,建立” 以人为本 ”的激励机 制 ,关 心支持档案 工作 人员的工作 ,对成绩 突 出者要 给予奖
着挑 战 。但是 电子文 件的收集 归档不同干纸 质文件 。
电子 文件具有 依赖性和 不可识 别性 。它具有 信息与载 体分离,不能直观阅读的特点。它是无形的,不可见 的和 虚拟个体 存在的 。即是一种 虚拟的动 态文件 ,只 有 依赖于一 定的技术 ( 硬件和软 件 )才能识 读。 由于 电子 文件 的易控性 、呵 变性和 易丢失性 ,其 容易被修 改 、盗窃甚 至被销毁 ,一个简单 的命令 ,一 个简单 的 操 作 ,会轻而 易举地 将计算机 内成千上万 的文件从 存 储 载体上永久 删除 。如不及时 归档保存 ,将会造成 大 量 有 价 值的 信 息丢 失 。所 以及 时 做 好 电子 文档 的收 集 、整理也是 至关 重要 的。 结 束语 :总之 ,学校 档案 管理应 根据 学校 教学 工 作的规律 进行 ,不断 提高学校 档案管理 水平 ,提供 完 整、齐全 、系统的档 案资料 ,科学地为 学校各项工 作 服 务 ,确 保档案室功 能发挥 的后劲 ,提 高档案资源 开 发利 用工 作的质量和 效率 ,为 学校的发 展奉献一份 力
量。
励。进一步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 好的工作氛围,从 而推动收 集工作的开展。 ( )认真做好非纸 质载体的收集工作 六 非纸质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带、 录 像带 、幻灯片 、磁盘 、影视 胶片 、光盘等 。它与纸 质载体文件 材料一样 是档案 的重要组成 部分 。随着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