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

中学:先是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 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 但以古代文言作品为主要构成。
4.特点: (1)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力使语文课的内容和日常生活、学生已有的 感知经验结合起来。 (2)注重趣味性 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要求“择其富有趣味者用 之。” (3)注重口语的训练 无论初小,还是高小,都要求加强口语的训练。
(二)影响:
这些规定突出了会说、会读、会写、有文 学兴趣的要求,体现了很浓的公民意识和民 主精神。
这些国语和国文课程纲要,是近代第一次 较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教 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 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现代语 文学科的纲领性文件,为规范20年代的语文 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成为以后中央制 定和修正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的蓝本。
本科(3-4年)
2.教学目的 小学国文科的教学目的(“要旨”):
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 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中学国文科的教学目的:
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 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3.教学内容
初等小学,从端正发音开始,教授学生简 单文字和日用文章的读法、书法、作法、语 法。(1/2)
(二) “壬戌学制”的特点:
(1)缩短了小学年限,加长了中学年限,将 “七四”改为“六六”(美式),有利于普 及小学教育和提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
(2)中等学校和大学均采用选科制,这就体 现了欧美自由主义教育和儿童中心主义的原 则。
(3)“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和“注重生活教 育”等标准是受杜威教育学说的影响。
(二) 《壬子—癸丑学制》意义: 1.教学目的明确 《壬子—癸丑学制》中,语文教育开始有 了自己较为明确的任务,语文教学开始转向 语文本身,即: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

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摘要:一、引言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2.近现代语文教育3.当代语文教育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2.文学派3.社会语言学派4.认知语言学派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2.文学3.教育学4.心理学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语文课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课程论名称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进行分析,以揭示语文课程的发展脉络。
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1.古代汉语教育古代汉语教育主要注重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2.近现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开始关注白话文的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并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当代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论的发展1.纯语言学派纯语言学派主张以语言学原理为指导,强调语文课程的语言属性,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文学派文学派认为语文课程应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社会语言学派社会语言学派强调语文课程的社会属性,认为语文教学应关注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4.认知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派主张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
四、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语文课程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的研究。
2.文学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对语文课程的文学作品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3.教育学教育学关注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对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论语文课程论名称的变化和参考书目涉及的学科反映了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和多元视角。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
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
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
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
”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语文学科发展史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技巧,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交流的技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方法论。
古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是中国语文学科的起源,它记录了古人在兽骨或龟甲上所刻的文字,是对古代生活、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见证。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为后来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字逐渐演变为汉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的崛起密不可分。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通晓礼制、仪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文字和演讲技巧。
由于古代社会以文化程度为分级标准,文人士大夫们都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其中一项关键考核就是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选拔与比较,使得语文学科得以在古代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诗词和明清时期的戏曲成为了中国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造诣。
大量的诗词作品被留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语文的经典文本。
而明清时期的戏曲,则是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交融的产物,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智慧,也为后来的散文、小说等文体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语文学科也随之发展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语文学科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探讨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在那个时期,鲁迅等一批优秀的语文学者和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语文学科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中学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语文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回顾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素养培养,探讨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期的基础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阅读。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着文法、课文背诵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展开。
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学语文教育走上了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此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现代文学、新闻报道等日常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学习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语文教育正朝着更加综合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语文教育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注重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和分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四、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除了语言和阅读能力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口语、听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结语中学语文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基础教育到现代的综合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

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从传统的诗词歌赋、文章语录到当今的多元化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语文课程内容的历史演变、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
语文课程内容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以经典为主,孔子提倡的“诗、书、礼、乐”成为古代教育的脊梁。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诗词歌赋、文章语录一直是中国的主流语文教育内容。
这些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特别是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语文课程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来了白话文的兴起,白话文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语文教育内容。
大量的白话文作品涌现出来,白话文的普及也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课程内容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不再只限于古代文言文,而是涵盖了现代文学、新闻资讯、网络文化等各个方面。
语文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文学阅读扩展到了文学鉴赏、写作表达、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内容已经十分多元化。
除了古代文学作品,还有现代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历史故事等多种语言形式的素材,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也不再只是传统的诵读、默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如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等。
当今的语文教学还注重了跨学科的整合。
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更多的交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
语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综合分析能力。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 实物教学 模拟情境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对于写作教学有着深厚的实践根基和思想基础。
叶圣陶说过,好文章皆有非写不可的原因,只有与往常不同,看起来新鲜,或者说感觉深切,便可以作为生活痕迹记录下来,以备将来之需。
这是作者写作之由。
[1]在于“新鲜的意趣”,写作者有写的意趣,阅读者也会产生“浓厚的兴味”。
在叶圣陶看来,“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不仅材料真实、深厚,有现实依据并可以征验,而且写作态度要诚恳、严肃,切不可表现出油滑、鄙夷与轻薄来。
写[2]作虽非神圣不可为,但需作者认真对待资源攫取与态度取向,做到真与善的统一、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在校学生,大多是教师布置(或试卷)题目,提出硬性规定,叶圣陶认为,这种命题作文有悖写作的“不得不说”的一般规则。
但是,如果不是命题作文,不仅学生因为毫无规则而茫然无措,就是教师也无法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任务也就无法实现。
须知,学校要求学生作文是一种练习,既然练习,就要布置题目,这便易操作了,对教师要求也高了。
一是,教师命题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资源的占有,“不能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
二是旁敲侧击,提醒作文题目可能密切关联着学生自己生活的经验,如来自周围实际的事,可以推论的理,体验过的情,已储之意。
[3]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媒介,也是思维的媒介。
进行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
毕竟思想是通过脑子来表达的:用口头表达是语言,用书面表达是文字;思想的朦胧是因语言的零碎性与片断性;思想的清晰是因语言的缜密性与条理性。
正如叶圣陶所说,说与写得好,不如想得好及贴切。
思维的混乱,必然体现为文章语言缺乏逻辑性,进而影响写作价值的实现。
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牵涉到教师从命题到批改的全过程。
从命题入手,教师当以学生的思想与感情为命题基点,既要考虑到学生获得启示,又顾及到学生要有自由思考与正确推理的空间。
在作文批改上,不能将察看语言文字运用与察看学生思考相剥离开来,因为语言文字与作者思想紧密关联,修改者对语言的变动,断然不会与作者初时思想认识相同。
[4]叶圣陶以为,写作的语言要简洁,简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尽可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确保阅读与交流的有效进行。
写作就是说话,要求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
对于那些读者能够明白的意思,作者写出来反而成为累赘。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的《背影》通体干净,话没有多余,字眼没有多余,即便“的”与“了”之类助词,也是“必须用才用”。
若是写到对话,“即使是普通叙事文章的对话,也得像话剧中的对话那样经济,那样能够传达出人物心底的情意。
”同时,自然的语言是朴素的、真实的语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不以工巧、雕琢为能事的语言。
学生的习作,酷爱堆积华丽的辞藻,过分追求句子的奇崛与诗意,往往导致以文害意。
叶圣陶肯定老舍的语言显示出了“自然之美”:“从纯粹的口头语言出发”,并没有在字眼选择上随便应付,也没借用一些生硬的译本,更没有自己随意杜撰。
“在气势与声音上,在表现意思是否正确显明上费心血,使文章不仅是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口头语言。
”相反,夏丏尊的《整理好了的箱子》,显示出文言和口语不相协调。
老舍的写作,善于大处着墨,不耽于单一字词的推敲,而是注重整句的排列,只要整句整篇排列得妥帖、适当,自然美便能显现。
此外,应当做到和谐。
“所谓和谐,并不专指句尾押韵,也不是‘仄仄平平’地有一种固定的腔调。
叶圣陶认为,阅读与写作皆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并于1962年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观点。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
”叶圣陶并非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唯一途径,主张一种自然的熏陶和内化,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获得思绪与技巧的启示。
“教师讲得好”,并非说教师“灌输性讲读”,更多应是导读角色。
在学生知识素养不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细读优秀作品,深入剖析他人写作思路和策略。
叶圣陶分析茅盾的《浴池速写》,告诉我们茅盾是如何写“看见的光景”,只描写眼光所及,并以此推测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出的结论是“写得细腻由于看得精密。
”分析夏丐尊《整理好了的箱子》,叶圣陶在归纳了“写纷扰情形”的多种技法后,重点剖析作者选用一夫一妇充当叙述者之由,认为正是由于夏氏叙述视角的最佳选择,方才臻至用部分显示全体的效果。
分析胡愈之的《青年的憧憬》时说,仅凭立意而言,胡氏可以做成诗歌、小说,也可以写成随笔,因为作者“要把实际的世界和憧憬中都描绘出一个轮廓来,决不能琐琐屑屑作具体的刻画,而只能粗枝大叶做概括的叙述,所以用论文的体裁最为相宜。
”写作的最大效果,就是读者能更与之共鸣,获得感动。
因此,任何一种意思的表达,都该有一种与之最相宜的体裁。
从叶圣陶《文章例话》所选之文可知,涉及审美性文体和实用性文体的多种体裁,其意昭然若明,作为写作基础的阅读,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文体,应是多读,多学。
叶圣陶以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阅读为写作服务,借此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写作技巧上的借鉴、移植,还可以获得语言感受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重视阅读,并不代表忽视写作,而是说,阅读是通往写作的有效途径。
所谓“教师讲得好”,其落脚点也在于“学生读得好,写得好”。
叶圣陶的看法是,阅读表面上看是解释字词句段,研究文章修辞之法,背诵好的文句,更紧要是多做比较、归纳、琢磨、体会,小到字词,大到篇章,找出特性来。
唯有如此,方能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
不仅[5]如此,叶圣陶还建议语文教学要听、说、读、写一起抓,因为“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
“听”[6]和“读”,是视觉与听觉的了解,“说”与“写”分别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了解与表达是辩证的,是互惠的,这就避免了因单向度的实践操作而导致功利主义的弊端。
最后引用叶圣陶说过的话,生活属于每个人,所以车间工人可以写作,田间农人可以写作,商铺店员可以写作,码头装卸工人也可写作。
写作就是生活的本身,而非为了点缀与装饰生活。
写作不是某类人的专利,它只不过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没必要为之恐惧,将其神秘化。
人是社会中的人,写作就是人们进入社会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叶圣陶从“生活本位”出发,认为学校的作文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写作的本领,而这本领适用于将来任何的工作。
在他看来,写作是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1]叶圣陶:《文章例话·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2页。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211页。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64页。
[4]叶圣陶:《叶圣陶集》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42页。
[5]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56页。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