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特点.

合集下载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

诚然,一个记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

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

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

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

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下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

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

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从语言表达到用词规范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从语言表达到用词规范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从语言表达到用词规范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新闻语言则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对于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和用词规范两个方面,探讨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一、语言表达的特点与规范1. 简明扼要新闻语言追求简明扼要,以迅速传递信息为目标。

新闻的篇幅有限,因此报道中使用的语句通常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的修饰。

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更多地注重事实陈述,以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信息。

2.客观中立新闻语言强调客观中立,尽可能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加入。

新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减少主观评价的成分。

新闻记者应该做到客观报道,让读者能够通过新闻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3.准确全面新闻语言要求准确全面,尽可能用简练的语句准确传达事实信息。

应该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免引起歧义和误导。

同时,新闻语言需要囊括全面的信息,确保读者能够获取全部重要的内容,并了解相关背景和细节。

二、用词规范的特点与要求1.使用常见词汇新闻语言常使用常见词汇,避免太过专业化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读者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2.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词汇新闻语言应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的词汇。

例如,使用“认为”代替“觉得”,使用“表示”代替“感受”,以减少个人情感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3.使用准确严谨的词汇在选择词汇时,新闻语言应尽量采用准确严谨的词汇,以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使用不恰当的词汇可能导致误解或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在语言表达和用词规范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范。

它要求简明扼要、客观中立、准确全面的语言表达,以及使用常见词汇、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词汇、使用准确严谨的词汇的用词规范。

这些特点与规范确保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信度,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新闻信息。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是客观,简明。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不能有个人的观点或意见混杂其中,因此,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以事实为标准,把握到节点,并注重表达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在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方面,首先要突出简洁性,新闻报道的时间有限,新闻报道的语言也应当尽量简明扼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内容表达清楚。

同时,新闻报道的语言还应当具有生动性,采用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比喻等,让读者对新闻一眼就能理解,使新闻报道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起到宣传效果。

新闻报道的语言还应当具有时效性,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注重及时性,抓住最新的报道热点,及时报道,把最新的消息及时送到读者手中,使读者在第一时间得知新闻报道的内容。

新闻报道的语言也要注重全面性,新闻报道要把全部内容都表达出来,不能有遗漏,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公众的知识水平的提高。

此外,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具有公正性,不能偏袒某一方,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具有正确的立场,公正客观地
表达事实,并尊重不同的意见,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客观、准确。

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具有规范性,新闻报道应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如拼写、标点、语法等,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规范,更易于理解。

总之,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具有客观、简明、时效性、全面性、公正性和规范性特点,才能够有效地宣传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目的。

新闻语言通常用于新闻报道、时评等新闻媒体的文字表达,其语言简练、直接、客观,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迅速地了解事件的经过和相关的信息。

而文学语言则更注重表达艺术性和情感的传达,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

新闻语言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直接、客观。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事实和信息,因此新闻语言通常采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避免冗长的修辞和复杂的句式。

新闻报道注重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感情色彩的插入,因此语言表达相对严谨,尽可能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新闻语言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式的,即先点明主题,然后逐步展开细节,最后再提供一些次要的信息。

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事件的主要意义,符合新闻报道传递信息的目的。

而文学语言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性的呈现。

文学作品通常追求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以达到表现作者个性和情感的目的。

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细腻、多样,可能会运用丰富的写景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叙述结构也可能更加复杂多变,可能采用倒叙、插叙、串话等方式,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在表达目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新闻语言注重客观、简练的语言表达,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文学语言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性的呈现,语言风格和叙述结构相对更加自由多变。

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就是非此即彼的两种选择,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常常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取长补短。

新闻特写语言特点

新闻特写语言特点

新闻特写语言特点
新闻特写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简明扼要:新闻特写通常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用最少的词语传递最多的信息。

它遵循“内容优先”的原则,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概括核心要点。

2.客观中立:新闻特写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报道事件,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它注重事实陈述,通过描写、叙述和引用相关数据、引用权威的观点等手段来传达信息。

3. 生动鲜活:新闻特写力求生动鲜活,让读者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

它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读者产生共鸣。

4. 截然分明:新闻特写通常在表达上采用了强调技巧,通过使用字体的变化、加粗、斜体等手段来突出重要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

5. 简单易懂:新闻特写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它力求让广大读者轻松理解和阅读。

总之,新闻特写语言特点突显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易于理解,以及对客观事实的忠实呈现。

它要求语言简洁、客观、生动,并突出重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新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要目的,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一、简明扼要新闻语言以简练、扼要为基本原则。

由于新闻报道的对象广泛,读者的接收能力、时间有限,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具备高度概括的特点。

通过排除冗余的信息和修辞手法,新闻语言能够将复杂的事件和观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二、客观中立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中立,不带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

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新闻媒体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呈现事实真相,让读者自主判断。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客观、中性的表达方式,避免引导读者的情感和观点。

三、准确权威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核心要求之一。

新闻报道涉及重大事件和事实,因此必须准确传递信息。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合适的词汇、精确的数据和权威的引用,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此外,新闻媒体也需要严格遵守事实核查的原则,确保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四、时效性新闻语言追求时效性,及时报道事件发生的情况。

当今的新闻媒体受到快速传播的互联网影响,要求新闻报道更快速、更及时。

新闻语言通过使用紧迫感强的词汇、简短的句子和图像化的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递信息的时效性。

五、多样性和灵活性新闻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新闻报道能够适应各种场景和媒介。

新闻语言可以根据报道对象的性质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调整表达方式和方式。

例如,新闻报道的形式可以是新闻报道、特写报道、专题报道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总之,新闻语言具有简明扼要、客观中立、准确权威、时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新闻报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新闻媒体通过运用新闻语言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传达信息,推动社会进步。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分析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介语言的特点与表达方式对于新闻报道的准确传达和公众意识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新闻传播中媒介语言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

一、新闻传播中媒介语言的特点1. 简练明确: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通常要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地传达新闻事件的要点,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即时和快速传播的信息形式,需要通过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力。

2. 客观中立:新闻传播中的媒介语言应该尽量客观中立,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评价的介入,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媒体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并通过中立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和听众自己进行判断和评价。

3. 简单易懂:新闻传播的目标是为了普通读者和听众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所以媒介语言通常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便广大受众能够迅速抓住核心内容。

4. 具有公共性: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通常具有公共性,旨在传达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和事件。

因此,新闻报道的媒介语言应该具备包容性和广泛性,能够涵盖各类读者和听众的需求,传达出对社会共识的追求。

二、新闻传播中媒介语言的表达方式1. 事实陈述: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通常通过事实陈述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相关信息。

事实陈述要求准确、清晰,以顺畅的句子结构表达,将新闻事件的要点传达给读者和听众。

2. 引用与转述:新闻报道中常常采用引用和转述的方式,引用来自相关人士的言论和观点,或者转述原始文件、报告等重要材料,以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引用和转述时,媒介语言应该准确无误地呈现原文内容,以免造成误解和歧义。

3. 解读分析: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事实,更需要对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提供深度和广度。

在媒介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新闻媒体会运用描述、评论、比喻等手法,通过分析和解读来展现事件的多个层面和背后的意义。

4. 照片与视频:除了语言表达方式外,新闻媒体还常常通过照片和视频等图像形式来传达信息。

新闻的语言特征

新闻的语言特征

新闻的语言特征
1.新闻语言简明晓畅,通俗易懂,采用常用的词语语言,尽量避免生僻词,专业术语和难懂的措辞。

2.新闻语言的用词清新简洁,内容简短明了,尽量简洁,语言简练。

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语法正确,结构严谨。

3.新闻语言的格式规范,版面清晰,标题鲜明突出。

新闻报道句式多变,常见的句式有倒装句,掉头句,借题发挥等,并且要注意吸引读者的眼球。

4.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强,报道的忠实于事实,尽量准确,不歪曲事实,不随意投机取巧。

5.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强,不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宣传个人观点,不给读者带来任何的猜疑和质疑。

6.新闻语言的时效性强,根据时下的社会热点,时事报道和时事评论,贴近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风向。

7.新闻语言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采用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如新闻报道、专题报道、评论和专栏等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8.新闻语言的应变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能够迅速反应,采用紧凑的语言,向读者传递最新的信息和趋势。

9.新闻语言的情感调控能力,通过语言情感的调控,增强报道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促进读者的共鸣。

10.新闻语言的传播性强,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新闻
语言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传递信息,在快速传递的过程中,促进新闻的传播和贯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闻语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

写得具体。

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

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

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

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简洁明快)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

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第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

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

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第二,直接写事实。

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通俗易懂)新闻主观倾向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

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

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

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

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

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

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

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

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

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

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

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

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

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

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

比如,对于2011年1月9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

《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考试吧》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一女子坠亡》。

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

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

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

《考试吧》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

在《考试吧》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北青网》的标题与《考试吧》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考试吧》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

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

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考试吧》,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

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

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

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

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

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

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

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

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

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

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

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倾向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记者在报道事实时常采用不带主观评价的语言。

这就形成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然而,新闻又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有选择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采用客观的叙事方式,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正如赫伯特·甘斯在《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中所说:“新闻报道不只是公断现实的事件。

还要有价值标准。

”这是因为“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

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

”[1实际上,新闻语言在客观的背后掩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所谓主观色彩是指新闻语言的使用者在新闻传播中常常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流露出个人或集团对所发生的事实的倾向或态度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的锤炼恰当选择修饰性词语,寓褒贬于修饰语之中,是记者表达主观倾向性的春秋笔法。

形容词和副词是表达倾向性的最佳选择,所以在新闻界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是极其敏感的。

西方新闻界规定:“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一样挑选形容词。

”凹但是如果选用得准确恰当,则能以一字见精神。

新闻标题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常常能体现编辑或记者的主观意图,是价值判断的实现者.所以形容词和副词是标题的点睛之笔。

例如:1)四川疑患艾滋女拿到鲜红结婚证暂不会生育子女(《中国新闻网}2003年 1O月l4日)2)卖肉宰肉还这么凶(《羊城晚报}2000年11月 25日)3)贷款消费只听雷声不见雨(《哈尔滨日报》2000年3月19日)定语、状语位置上的形容词、副词要比被它修饰的中心语意义更具体,是语义的重心所在.这种限制和描写作用是词汇意义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