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热处理温度测量与控制

合集下载

调质热处理的温度与检测控制

调质热处理的温度与检测控制

调质热处理的温度与检测控制Kt833-1-17苏峰摘要:温度检测在自动控制系统电路设计中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系统往往需要针对控制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温度条件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如:补偿某些参数、实现某种控制和处理、进行超温告警等。

因此,对所监控环境温度进行精确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一些对温度检测精度要求很高的控制系统更是如此。

良好的设计可以准确的提取系统的真实温度,为系统的其他控制提供参考;而相对不完善的电路设计将给系统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对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硬件要求RJX—4—10箱式电阻炉热电偶高温计热处理概述目的是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的回火索氏体+石墨组织,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工艺。

工艺规范为860——900摄氏度加热,保温结束后采用水冷或油冷,然后在550—620摄氏度进行回火,回火后冷却方式一般为空冷,也可以采用油冷和水冷。

硬件设计温度检测电路通常由温度探测、数模转换以及结果处理等部分组成。

温度探测电路将环境温度转换成对应的电信号,模数转换电路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量,然后送处理器进行必要的处理,从而获得相应的环境温度参数[1],如图1所示。

图1 功能框图其中,温度检测部分一般采用热电偶。

目前出现了一些专用的温度探测芯片,精度大大提高,而且对温度改变的灵敏度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如National公司的IM35系列。

温度探测电路一般是将温度的变化转化为电压信号的变化,因此需要通过模数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为处理器所接受,从而通过计算获得真实的温度信息以便处理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由于在较大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常常需要进行多点的温度检测,同时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特别是在高频电路设计中数据总线的干扰是很严重的。

因此使用支持多路转换功能的串行模数转换器件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常见的如AD公司的AD7811和AD7812系列等。

下面以National公司的I M35系列温度传感器和AD公司的AD7812模数转换器为例,讨论基于支持串行总线多通道、高精度温度检测方案的设计思想。

热学实验中的温度测量与控制技巧

热学实验中的温度测量与控制技巧

热学实验中的温度测量与控制技巧热学实验中的温度测量与控制技巧是实验室研究热学现象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温度测量方法以及控制温度的技巧,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温度测量方法1. 接触式测温方法接触式测温方法是通过直接接触被测物体来测量温度的方法。

常用的接触式测温设备包括温度计、热电偶和铂电阻温度计等。

温度计适用于常温范围内的温度测量,它基于材料的热膨胀或热电性质来测量温度。

温度计可以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它们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在极低温或极高温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溢出或破裂的问题。

热电偶是一种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线焊接在一起,利用它们的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的设备。

热电偶的优点是能够测量较高温度范围,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然而,由于接触式测温需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因此可能会造成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铂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铂的电阻特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来测量温度的设备。

它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适用于精密温度测量,但相对来说价格较高。

2. 非接触式测温方法非接触式测温方法是指无需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即可测量温度的方法。

常用的非接触式测温设备包括红外测温仪和热像仪等。

红外测温仪利用物体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测量温度。

它通过检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物体的温度。

红外测温仪具有测量速度快、操作简单、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污染等优点,适用于需要避免与被测物体接触或对温度变化进行快速监测的场合。

热像仪能够将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能量转化为图像,通过分析图像的热量分布来测量温度。

热像仪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等领域,具有全面、可视化的优点。

然而,热像仪的价格较高,一般用于对温度监测要求较高的场合。

二、温度控制技巧温度控制是热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温度控制技巧。

1. 恒温槽控制恒温槽是一种常见的温度控制设备,它通过控制槽内的加热或制冷装置来保持恒定的温度。

恒温槽适用于对温度变化较缓慢且需要长时间保持恒温的实验,如水浴恒温法。

温度的测量和控制

温度的测量和控制

镍铬合金 Ni 90% 镍硅合金 Ni 95% 铂铑合金 Pt 90%
热电偶的制作和校正
a 、焊接:先将选定的金属丝擦去外层氧化膜后 再绞合在一起,然后在电弧或氢—氧焰上加热, 使其熔结在一起。 b 、绝缘及其它保护处理:为避免组成热电偶的 两根金属丝相碰而短路,一般都在金属丝上装以 绝缘套管,如磁管、玻璃管。为了避免热电偶和 被测物体直接接触,常在热电偶外再套上热容量 小,传热快的套管如钢管、不透钢管等。为了加 快热量传递,有时可在套管中注入适量的硅油。
温度计分类
测温属性
举例
可用的温度范围 ℃
液体膨胀温度 计
液柱高度
玻璃酒精温度计 玻璃—水银温度计
-30~300 -110~50 -110~1500 -200~1100
-260~1100 低温
热电偶
热电势
铂铑-铂热电偶 镍铬-镍硅热电偶
铂电阻温度计 氧蒸气压温度计
电阻温度计 蒸气压温度计
电阻 蒸气压
热电偶温度计的分类
不是任何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 一起都可以组成热电偶温度计,只有那 些性质稳定(在测量范围不易氧化或不 发生其它变化)温差系数大(温度每变 化一度产生的温差电势较大)的金属丝 才能使用。
所以按所用各种合金的组成都是固 定不变的,可分为:
康铜
Cu 60%
Ni 40%
Cr 10% Al 2% Rn 10% Si 1% Mg 2%
(1)玻璃—水银温度计
玻璃—水银温度计是液体膨胀温度计的 一种,它的测温物质是盛在上 端带有一支 均匀毛细管的玻璃球中的水银,温度的变 化造成水银体积的变化,从而使毛细管中 的水银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毛细管外壁 的刻度,就能直接读出被测物体的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具有钝化比较容易、比热 小、传热速度快、膨胀系数比较均匀、不易 粘附在玻璃上,而且水银不透明性等性质。

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二)2024

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二)2024

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二)引言: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加工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处理时间,可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为确保热处理的质量,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

本文将阐述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的具体内容。

正文:1.温度测量与控制- 确定热处理过程中的目标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 定期校准温度传感器- 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 使用合适的加热设备进行温度控制2.时间控制与监测- 确定热处理的持续时间- 使用计时设备进行时间控制- 监测热处理时间的准确性- 进行时间记录与分析- 针对不同材料和处理要求,制定相应的时间控制方法3.冷却控制与评估- 确定合适的冷却速率- 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 监测冷却速率的准确性- 进行冷却效果的评估与记录- 针对不同材料和处理要求,制定相应的冷却控制方法4.处理环境控制- 确保热处理过程的干净和无尘- 控制热处理过程的湿度- 避免杂质和粉尘对材料的污染- 定期清洁和维护热处理设备- 加强对处理环境的检查和监测5.质量检验与分析- 定期进行热处理质量的检验- 使用合适的检测设备和方法- 对处理后的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 分析并记录测试结果-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热处理程序的调整和优化总结:热处理质量控制程序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稳定性和产品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温度测量与控制、时间控制与监测、冷却控制与评估、处理环境控制以及质量检验与分析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确保热处理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第十一章 炉温的测量与控制

第十一章 炉温的测量与控制
T自行关断而处于反向阻断状态,Ut=0,Ud=0,id=0。 从0到t1的电度角为α,叫控制角。从t1到π的电度角为θ,叫导通角。 α+θ=π。当α=0,θ=180度时,可控硅全导通。 当α=180度,θ=0度时,可控硅全关断,输出电压为零。
三、炉温调节
1.位式调节
特点:目前国内工厂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其结构简单,使用 方便,成本低。
第十章 炉温的测量与控制
热处理炉的炉温测量与控制,是热处理 炉有效 运行所不可缺少的;
炉温测量与控制装置是现代热处理炉不 可分割 的部分。
§11-1 温度的测量
一、热电偶测温
特点:测温范围宽、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结构简单,且动
态响应较好;输出直接为电信号,可以远传,便于集中检测 和自动控制。
1.测温原理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基于热电 效应。将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 连成闭合回路,当两个接点处 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将产生 热电势,由于这种热电效应现 象是 1821年 塞 贝 克 (Seeback )首先发现提出,故又称塞贝 克效应。
塞贝克效应示意图
2.热电偶
热电偶:在温度测量中把两种不同材料构成的上述热电变 换的元件。
调节精度不高,被调参数波动大,调节器频繁动作, 易损坏且噪音大
工作方式:二位式调节控 制仪表控制接触器C的通断, 从而控制电热元件的通电 或断电。即炉温低于控制 温度T时,C接通,电炉全 功率升温,高于T时,C断 开电炉停止供电,炉温下 降。
2.比例、微分、积分(PID)控制
a)调节方式
比例调节:调节器的输出信号能按一定比例,无滞后、无惯性地重现输入信号变化
二、炉温控制的组成
一般由炉温检测元件、显示及控制仪表、执行元件组成。

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温度的显示
传感器送来的电信号,经过仪表内部处理, 可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来显示: 一 刻度盘显示 二 指针显示 三 LED数码管显示 五 LCD液晶屏显示
★ 显示单位:℃或℉
第10页,共15页。
温度的控制原理
简单说,就是测量温度(PV)与设定温度(SV)在仪表内比较,如 SV>PV,则仪表输出控制信号使执行器加温;如PV>SV,则仪表输出控制信号 使执行器停止加温。因此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第1页,共15页。
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目前通用的温度主要有摄氏度、华氏度、开氏度等三种温度标准。
摄氏度在世界上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是由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维斯 提出来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把水 结冰和融化的临界温度定义为0摄氏度,然后把中间平均分为100份,每份 就是1摄氏度。我国目前主要使用摄氏度。摄氏度的符号是℃。 华氏度主要在欧美国家使用,符号是一个小圆圈加上字母F。它是由 Gabriel D. Fahrenheir定义。Gabriel D. Fahrenheir在华氏度中, 把水的结冰点定义为31华氏度,沸点定义为212华氏度。而华氏度与 摄氏度的转换公式是:F=32+1.8C,其中F代表华氏度,C代表摄氏
128.6 132.42 136.22 140.02
143.8
90.19 94.12 98.04
101.95 105.85 109.73 113.61 117.47 121.32 125.16 128.98
132.8 136.6 140.39 144.17
89.8 93.73 97.65
102.34 106.24 110.12 113.99 117.85

热处理中的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

热处理中的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

热处理中的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在金属加工和制造中,热处理是一项常见的工艺。

热处理可以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然而,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监测技术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热处理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

一、温度控制技术1. 炉温控制系统炉温控制系统是热处理过程中最常用的温度控制技术之一。

它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炉内温度,并通过控制器对炉内加热或冷却装置进行调节,以维持设定的目标温度。

常见的炉温控制系统包括PID控制器和先进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2. 辅助技术除了炉温控制系统外,还有一些辅助技术可用于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例如,使用辅助加热装置可以在特定区域提供额外的加热,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

另外,使用气氛控制技术可以调节炉内的气氛成分和压力,以进一步优化热处理效果。

二、温度监测技术1. 热电偶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监测技术。

它通过测量金属与热电偶之间的温差来计算温度。

热电偶具有快速、灵敏和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热处理过程。

常见的热电偶类型包括K型、J型和T型热电偶。

2. 红外测温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温度监测技术,通过检测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测量其温度。

这种技术适用于对温度快速变化的情况监测,如热处理过程中的炉内温度分布。

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时调整炉内温度分布,确保产品质量。

3. 光纤测温光纤测温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传输的温度监测技术。

通过将光纤安装在热处理设备中,利用光的传输特性测量温度。

光纤测温技术具有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以及适用于复杂环境等优点。

它可以监测热处理过程中的局部温度变化,并及时发出警报,以保障产品质量。

总结: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对于产品质量和工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炉温控制系统以及辅助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稳定的温度控制。

热电偶、红外测温和光纤测温技术则可用于实时监测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温度测量和控制技术

温度测量和控制技术
使用较早,应用以便 固定点:在原则压力下,水旳冰点为0 ℃ ,
沸点为100℃ 温度值旳划分:在以上两点之间100等分 用t表达,单位℃ t-T 之间旳相应关系: t = T - 273.15
常见温标之三:华氏温标
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提出 固定点:原则大气压下,水旳冰点为32℉,
沸点为212℉ 温度值旳划分:在以上两点间180等分 用tF表达,单位℉ tF - t 之间旳相应关系: tF = (9t/5) + 32
浴槽及恒温介质; 加热器; 搅拌器; 继电器; 一般温度计; 电接点温度计。
贝克曼温度计
恒温槽——恒温介质旳选择
根据恒温范围,能够选用不同旳恒温介质: -60~30℃用乙醇或乙醇水溶液; 0~90℃用水; 80~160℃用甘油或甘油水溶液; 70~300℃用液体石蜡、汽缸润滑油、硅油。
恒温槽恒温效果旳评价措施
温差温度计:精密温差测量仪
替代贝克曼温度计用来测量微小温度差旳仪器 是精密温差测量仪。 测量原理为: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 压信号,经过多极放大器后传至显示屏; 常见型号旳主要技术指标:精确度 ±0.02℃~ ±0.001℃,测量温差旳范围 -20~+80℃。
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偶是目前工业测温中最常用旳传感器,这 是因为它具有下列优点: 敏捷度高,可达10-4 ℃ ; 测温范围广,在-270~2800℃范围内有相应产 品可供选用; 构造简朴,使用维修以便,可作为自动控温检 测器等。
温度计
原理:测量旳物理性质都与温度成函数关系而又能严格复现,根据这些特征 设计并制作成各类温度计。如体积,长度,压力,电阻,温差电势,频率和 辐射波长等。
按测量方式分类: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1)接触式温度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热处理温度测量与控制§11.1 热处理温度测量与控制在热处理生产中,炉温的准确测量和精确控制是保证工件热处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炉温的调节靠人工来完成(手动调节)远不能满足现代热处理生产要求,只有实现炉温的自动调节,才能保证热处理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等。

炉温自动调节是利用测温系统和自动化装置组成一个自动调节系统来实现的。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工艺要求将炉温调节在一个预先给定的数值上,这样的调节系统称为定值调节系统。

定值自动调节系统主要由调节对象(炉温)、检测元件(测温仪表)、调节器、执行器四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或环节)都受到前一个环节的作用,并对后一个环节产生影响。

构成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系统。

如:保温时电源接通→炉温升高→超过给定值→检测元件将检测到的实际温度传递到调节器→该信号通过比较机构与给定值比较产生偏差信号→偏差信号送入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发出指令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接到指令关闭电源。

(对于二位调节而言)§11.2 热处理炉温的自动调节一、炉温的位式调节1.位式调节规律1) 二位式调节指调节器的调节动作只有“通”(开)和“断”(关)两种工作状态,如XWB101型电子电位差计就是带有二位式温度调节机构的仪表。

二位式调节又称通断式控制,是将测量值与测量值相比较之差值经放大处理后,对调节对象作开或关控制的调节。

当测量值低于设定值时,仪表输出“通”的信号,负载因获得全部能源而升温;当测量值高于设定值时,仪表输出:“断”的信号,负载因失去全部能源而降温;须指出由传感器-仪表-执行器(阀门或接触器)-负载(电炉)-传感器各部分组成的闭环系统在信号的传递、处理和调节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帮仪表作出调节动作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把调节结果再通过传感器反馈至仪表,在此断滞后时间内,调节对象的温度仍呈惯性上升或惯性下降,仪表此时处于“失控”阶段。

能源全部通和全部关断二种状态的交替出现,必然使被控参数有周期性的起伏,形成在设定值上下的震荡,震荡的幅度由仪表的回差和感应元件的响应时间、加热器的热阻等系统其它部分的特性所决定。

这在二位调节中无法避免。

但在空调、农业培植等允许温度有一定范围波动的场合,可避免执行器的频繁动作,反有利于系统的运行。

特点:二位式调节被调参数始终不能稳定在给定值上,而是在给定值上下做周期性的波动。

优点:调节器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方便,是目前热处理炉温调节中最常见的调节方式。

缺点:被调参数波动较大,调节精度不高,调节器动作频繁,容易损坏,且噪音较大。

2)三位式调节三位式调节是为了克服二位式调节容易产生的升温速度与温度过冲量(超调)之间的矛盾而发展的一种调节方式。

以电炉加热为例。

三位式调节可以用两个继电器在的触点组成“升温加热”、“恒温调节”及“停止加热”三种输出状态。

具体实现方法为采用辅助加热器A和主加热器B两组加热器,当测量值低于下限设定值时,上、下限继电器均吸合,系统进入“升温加热”状态,此时A、B二组加热器同时加热,因此升温速度较快。

当测量值到达下限设定值,但尚低于上限设定值时,下限继电器释放,断开辅助加热器A的能源供给,升温速率随之下降,系统进入“恒温加热”状态。

当测量值到达上限设定值时,下限继电器仍保持断开状态,上限继电器开始释放,断开主加热器B 能源供给。

此时由于主辅加热器均失去能源供给,故温度逐渐下降,直至降到上限设定回差的下限时,上限继电器又吸合,接通主加热器B的能源供给,温度又逐渐上升,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三位式调节比二位式调节升温的速度快,进入恒温调节状态后温度的波动小,精度高。

一般情况下,辅助加热器A的加热能量为总加热能量的30%~50%左右,具体视系统及工况而定。

对不便设置二组加热器的对象,可以用下限继电器控制串入负载的电感器或二极管的办法实现三位式调节,成本降低,且加热器寿命延长,效果更好。

三位式调节的仪表还可以由下限继电器承担加热调节,而把上限继电器作超温时的冷却输出或报警输出,且报警值可由用户随意设置,但报警的方式是上限继电器常闭触点重又闭合,与正规的报警动作相反,对此须注意。

三位式调节还可用于回差可调的宽中间带调节方式,其回差约等于上限设定值与下限设定值之差值,在制冷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多。

3)时间比例调节在给定温度上下的一个温度范围内,调节器的控制触点不停的周期性断开和接通,并且在一个通断周期内,接通时间与通断周期的比值和炉温与给定值的偏差成比例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1)比例调节作用只在给定温度上下的一定范围内存在。

(2)比例作用的温度范围与仪表满量程的百分比称为比例带或比例作用范围。

如国产XCT131型时间比例调节仪表的比例带规定为4%,若仪表量程为0~1100℃,则当给定温度为900℃时,其比例作用范围为878~922℃。

当炉温未达到比例作用范围时,控制触点一直接通,供给炉子的平均功率为100%,炉温可以较快上升。

当炉温升到878℃进入比例带但低于给定值时,控制触点开始有通断动作,但接通的时间较长,断开的时间较短,供给炉子的功率开始减小。

当炉温升到恰好等于给定值时,控制触点通断时间相等,供给炉子的平均功率为50%。

当炉温超过给定温度但还在比例作用范围内时,控制触点接通的时间比断开的时间短,炉子得到的平均功率小于50%。

当炉温达到比例作用范围上限温度922℃或超过时,控制触点一直断开,炉子停止加热。

从以上分析可见,时间比例调节虽然也是通过仪表控制触点的通断来调节,但是其通断的时间比值随温度偏差而变化,且通断的动作周期相对炉子的热惯性来说是很短的,不会引起温度波动,其调节精度较二位、三位调节精度高,炉温波动小。

缺点:存在“静差”,即炉子在保温时稳定下来的实际温度与给定温度之间的差值。

如上所述,当炉温与给定温度相等时,输入炉子的功率为额定功率的50%,但一般情况下,实际炉子为保持热交换平衡状态所需要的功率(即炉子的散热功率)不可能刚好等于额定功率的50%。

静差是可以消除的。

比例调节动作周期较短,跳动频繁,继电器和接触器的损坏加快,寿命缩短,现场噪音较大。

2.热处理位式调节效果的分析和改善1)炉温波动原因实际生产用的热处理炉,由于功率和炉膛都大,热惯性是很大的。

由于热惯性大,实际热处理炉的波动要比控制仪表大得多。

所谓炉子的热惯性,指炉子的温度并不是随加热能源输入量的变化而立即变化,而是滞后一段时间——称为纯延迟。

炉子的热惯性包括炉子本身的热惯性和感温元件的热惯性。

炉温波动不仅仅是测量仪表本身的问题,还与炉子的设计有关。

2)减少炉温波动的措施(1)正确选择炉子的加热功率(2)改进炉子结构密封、保温、温度均匀性、加热介质(3)根据工作温度(工艺温度)高低合理选择炉子通常,为尽量减小温度波动,炉子的正常工作温度应大于炉子的最高工作温度的一半以上,这对于回火特别重要,因为回火是热处理最后一道工序,温度控制要求严格。

如低温回火时,不宜放在高温炉或大功率箱式炉内进行,因为这类炉子加热功率大,在低温区内的温度波动大。

另一方面,装炉量应与所选炉子相适应,装炉量太大,热惯性大,温度波动大;装炉量太小,升温速度太快,温度波动也大。

(4)采用热惯性小的热电偶。

保护套管:陶瓷管大于金属管;金属管管壁越厚热惯性越大。

热电极:热电偶丝越粗,热惯性越大。

(5)采用超前位式炉温调节方法即在热电偶回路中串接附加微电势。

升温时,附加微电势与热电势顺向串联,使电炉提前断电、降温时,反向串接微电势,使电炉提前接通。

二、炉温的连续调节炉温采用位式调节时,输入功率不能连续变化,这是位式调温精度不高的根源所在。

同时,作为位式调节系统的执行元件——交流接触器,存在通电次数频繁,容易损坏,有噪声公害等不足。

如采用连续调节,则可克服这些缺点。

炉温的连续调节,是根据炉温偏差连续改变炉子输入功率的无触点调节方法,因而调节精度高,不同交流接触器。

热处理炉采用的炉温连续调节系统中,调节器多使用动圈式仪表和电子电位差计附加的电动PID调节器,执行器常采用晶闸管调压器、晶闸管调功器和磁性调压器。

以开关水龙头控制水位为例,要保持液位稳定,水龙头有几种不同的开法。

最简单的开法是水位低了就开水龙头,水位高了就关水龙头,这就是前述双位控制方法。

a.有的见水位低得多,开关开大一些,水位低得少,就开小一些,力求保持液位稳定;b. 有的见水位低,就不断缓慢地打开水龙头放水,直到水位达到规定值为止;c. 有的则性急一些,一见水位低落就快开水龙头放水,再把水龙头逐渐关小,试图尽快保持水位不变。

这是三种最基本的连续开关法,当然还有其它基于这三种方法的可能更合理的开法。

a方法可以克服水位变化,但造成的偏差较大;b方法可以稳定水位不变,但不易消除水位偏差,稳定过程可能较长;c方法容易克服水位偏差,但可能波动太大。

综合这些开法,取长补短,可以得到不同的开关阀门的动作规律,称为控制规律。

1.比例调节规律△I=-K p△σ△I ——比例调节器输出信号偏差值K p ——比例系数△σ——比例调节器输入信号偏差值(1)比例调节的特点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偏差成比例关系。

(2)比例带与比例作用范围(3)静差比例调节是连续调节中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在炉温自动调节系统中,采用比例调节,能够产生强有力的稳定作用。

如炉温有波动,它能够较快地去校正,且校正能力随偏差的增大而增强。

但比例调节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静差”。

所谓静差,指炉温受到干扰而偏离给定值是,经比例调节又重新稳定后的数值与给定值之间的差值。

(4)比例调节实现方法比例调节器的输出信号与输入偏差信号成正比比例系数与放大器放大倍数无关,改善了放大器稳定性。

改变滑接点位置,可以改变比例系数的大小。

2.比例积分调节△I=-A∫△σdτ积分调节器的输出变化量不仅与偏差值的大小有关,还与偏差存在的时间有关。

只要偏差存在,调节器的输出电流就不断向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直至偏差消失,积分作用才停止。

因此,积分调节可以消除静差。

不足:积分调节输出是随偏差存在的时间慢慢增大的,故对偏差的校正作用是慢慢增强的,即调节作用缓慢,有滞后现象。

因此,实际上积分调节很少单独使用,往往与比例调节结合,形成比例积分调节。

3.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微分调节指输出变化量与偏差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成正比关系。

△I=-τ(d△σ/dτ)优点:偏差变化速度越大,微分作用的输出变化量就越大。

如炉温突然而又很快地偏离给定值时,微分调节就会立即产生一个很大的微分输出,推动执行器快速地改变炉子的输入功率,以阻止炉温的变化,使其迅速趋于稳定。

缺点:如存在的偏差不随时间而变,如静差,则不管偏差有多大,存在时间有多长,都不可能有微分作用输出。

由上分析可见,微分调节不能单独使用,它通常与比例积分调节结合使用,组成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即PID调节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