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合集下载

pm10标准范围

pm10标准范围

1、室内pm10的正常值应为0.15mg/m³,超出此范围则不合格。

2、PM10指的是可吸入颗粒,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

3、通常来自在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4、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

5、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厨房,比如做饭炒菜所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及油烟等。

6、此外,建筑材料中常用来作保温材料的石棉,由于长期老化磨损等原因,可释放出一定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引发呼吸道的疾病。

7、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

8、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

9、通常来自在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10、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

11、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12、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 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正式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具有一定的颗粒直径。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活动。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等。

为了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详细步骤:一、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大量的细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心血管疾病: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等问题。

3. 癌症风险增加: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特别是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颗粒物,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二、防护措施:1. 观察空气质量指数(AQI):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避免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

每天可通过天气预报、环保部门的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等途径获取AQI信息。

2. 佩戴口罩: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外出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口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选择符合标准、能够过滤PM2.5颗粒物的口罩,如N95口罩等。

3. 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家中或办公场所使用空气净化器能有效过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根据房间大小和污染状况选购。

4.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有助于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排出。

5. 避免烟草烟雾: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避免吸烟或呼吸二手烟,对保护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6. 减少户外活动:在污染严重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晨练或在交通拥堵的道路旁边运动。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雾霾天气中。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1.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它们的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可以被人体吸入到呼吸系统中。

根据颗粒物的大小,可吸入颗粒物被进一步分为不同级别,包括可入肺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

2. 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排放,如燃煤、冶金、化工等。

这些颗粒物经过排放后,会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是城市中主要的可吸入颗粒物源之一。

汽车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微小颗粒物,包括排放的颗粒物、硫化物、氮化物等。

燃烧排放燃烧过程中,无论是固体燃料、液体燃料还是气体燃料,都会有颗粒物的产生。

如燃煤锅炉、燃气灶等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自然源除人为活动外,自然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可吸入颗粒物源,如沙尘、火山爆发等。

3.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环境中,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颗粒物进入呼吸系统后,会引起气道炎症和纤毛运动障碍,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环境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中风等。

癌症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环境中,会增加肺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发细胞突变和恶性肿瘤的形成。

除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可吸入颗粒物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空气质量、影响能见度等。

4. 预防和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方法为了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以下预防和减少措施:政府行为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工业和交通等颗粒物污染源进行管控和治理。

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环境容忍范围,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严重危害。

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以及有机物等会进入人体呼吸系统,损害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

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还会通过空气污染进入人体内部,影响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功能,导致慢性病和健康问题。

第二,对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植物、动物和水生生物造成直接和间接伤害。

此外,大气污染也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过程。

第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

大气污染对景区旅游、城市建设和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此外,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问题和劳动生产力下降,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下所示:第一,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大气污染监测体系,完善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中,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为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第二,减少排放源。

加强对工业企业、车辆尾气、农业活动等污染源的管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高效排放减排技术的应用。

通过政策手段,加大对老旧工业设施的淘汰和更新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第三,加强跨界合作。

大气污染无国界,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减排目标和标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治理。

第四,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

促进大气污染治理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因与危害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因与危害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者天然源进入大气(输入),参与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之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从大气中去除(输出)。

如果输出的速率小于输入的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集聚,造成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升高。

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危害,大气就被污染了。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第一、急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第二、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

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北京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第三、致癌作用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

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

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

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

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更多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有哪些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包括可见的灰尘、烟雾、霾等,以及微小到无法肉眼观测的细颗粒物和纳米颗粒物。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将从人体健康和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探讨。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当大气颗粒物被人体吸入后,它们可以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大气颗粒物与肺部组织接触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被吸入人体后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产生剧毒作用,并可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外,大气颗粒物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沉降进入土壤中,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破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沉降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的溶解,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导致光线的散射和吸收,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工作,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

第三,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体暴露于高污染环境中的时间。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颗粒物危害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减少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手段。

总之,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监测和治理,减少排放和暴露,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颗粒物与人体健康
3.4 神经系统
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许多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含氧化铅、碳酸铅)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母体接触铅污染后,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5 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
综上所述,PM10对人类健康有着明显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但到目前为止,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关PM10对人体的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我国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研究也较少,仅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的单项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鉴于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加强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如其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能见度的污染研究等,对我国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控制对策和明确控制颗粒物污染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都将提供有益和直接的帮助。
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 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 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BC2),排放的$BC2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上。由于$BC2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9)芘(G9$)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空气中的PAHs可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引言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层,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颗粒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颗粒物由于其微小的大小和轻质特性,可以在空气中漂浮并被人体吸入。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2.呼吸系统健康问题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是引发呼吸道疾病。

这些微小的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鼻腔、喉咙和肺部,导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3.心血管系统健康问题大气层中的颗粒物不仅对呼吸系统有害,还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毒成分可以通过气道进入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神经系统健康问题除了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大气层中的颗粒物还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一些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颗粒物暴露可以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和神经发育异常。

这是因为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5.免疫系统健康问题颗粒物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可以干扰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从而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

6.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风险儿童和老年人是大气层中颗粒物危害的特别群体。

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颗粒物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更容易受到颗粒物的伤害。

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的老化和基础健康状况的下降,也更容易受到颗粒物的影响。

7.预防和减少颗粒物危害为了保护人体健康,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大气层中的颗粒物危害。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行清洁能源和高效排放技术,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现状。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概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的较为广泛的损害。

同时,也指出了我国进行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可吸入颗粒物人体健康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及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致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

大量的研究表明、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关。

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的。

1.1对光的散射效应
光的散射是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颗粒物的散射能造成60%-95%的能见度减弱。

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实际的大气中由于颗粒物的存在,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能见度可以达到30km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在5km左右甚至更低;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

在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是粒径为0.1μm-1.0μm的颗粒物通过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1.2对光的吸收效应
PM10和PM2.5对光有吸收效应通常是使能见度降低的第二大因素。

而PM10和PM2.5对光的吸收几乎全部都是由炭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炭黑的颗粒引起的。

每年,世界上排放的炭黑的量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1.1%-2.5%,占全部颗粒物排放量的0.2%-1.0%。

但是,它们的消光效应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煤烟的总消光系数是透明颗粒的2-3倍,所以大气中少量的煤烟颗粒就可以导致光强降低很多。

这些光吸收颗粒物可能会使某些地方的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还可形成烟雾而使城市呈褐色。

2.PM10对温度的影响
由于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通量剧烈下降,从而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的温度增高。

特别是直径在0.1-0.5μm的颗粒,通过散射与吸收太阳与地球辐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资料表明,当PM10浓度达100μg/m3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7.5%;当PM10为600μg/m3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42.7%;当PM10为1000μg/m3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60%,将使全球温度降低3.5摄氏度之多,这么大的降温幅度如维持若干年,相信足以引起一个冰河期。

二、PM10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空气中颗粒物的水平与人体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由于PM10更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大量有关PM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

目前已知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呼吸系统
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恶化。

PM10每增加100μg/m3,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

空气中PM10每增加10μg/m,肺功能下降1%。

通过跟踪调查,数据表明,大气颗粒物浓度(尤其是小颗粒物)与儿童肺功能异常率存有明显的相关性。

2.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由颗粒物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率、心率变异、血粘度等方面的改变能增加突发心肌梗死的危险。

人暴露在高浓度PM2.5中,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和血液中某些白蛋白,从而引起血栓。

研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认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心脏病的因子之一。

3.神经系统
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许多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

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含氧化铅、碳酸铅)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

母体接触铅污染后,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小于1μm的含铅颗粒物在肺内沉积后,极易进入血液系统,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形成铅的磷酸盐和甘油磷酸盐,然后进入肝、肾、肺和脑,几周后进入骨内,导致高级神经系统紊乱和器官调解失能,表现为头疼、头晕、嗜睡和狂躁严重的中毒性脑病。

4.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PAHs),排放的PAHs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上。

由于PAHs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a)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另外,空气中的PAHs可以和O3、NOx、HNO3等反应,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5.增加死亡率
虽然对于健康人而言,PM10不是直接的致死因素,但是却可以导致患有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体质患者的死亡。

据报道,仅PM10就导致美国每年6万人和英国每年1万人的死亡。

PM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10日均质量浓度增加50μg/m3,死亡率平均增加4%~5%。

PM10超过100μg/m3时,死亡率比PM10小于50μg/m3时平均高出11%。

综上所述,PM10对人类健康有着明显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脏及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广泛的损伤。

但到目前为止,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因此,有关PM10对人体的致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国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研究也较少,仅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的单项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鉴于我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应加强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基础研究,如其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能见度的污染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