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温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疫类温病PPT课件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概念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温病这玩意儿。
你说啥是温病呢?温病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小火苗燃烧起来啦!它可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那么简单哦。
咱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大城堡,平时好好的,各种机能都正常运转。
可突然来了一群捣乱的家伙,这就是温病的邪气啦!它们在城堡里横冲直撞,搞得人浑身不舒服。
温病的种类那可不少呢!就像不同性格的捣蛋鬼。
有的来势汹汹,比如那温热病,一上来就烧得人晕头转向;还有那湿温病,就像个黏糊糊的家伙,缠着人不放。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温病,它们厉害着呢!就好像夏天的蚊子,不知不觉就叮了你一口,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痒痒得难受啦。
咱平时可得注意预防温病呀!怎么预防呢?那就得把身体这个城堡守好咯!多锻炼,让城堡的城墙更坚固;吃好喝好,给城堡里的士兵们提供充足的粮草;还要注意休息,别让士兵们太累了。
要是不小心真得了温病,那可咋办呢?别慌!咱得赶紧找医生呀,医生就像是城堡的军师,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这些捣乱的家伙。
你想想,要是不重视温病,任由它在身体里胡闹,那后果得多严重啊!咱的身体能经得住这样折腾吗?所以啊,一定要重视起来!
温病虽然讨厌,但咱也有办法对付它呀!只要咱平时多注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算温病来了,咱也能沉着应对。
温病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挑战,咱可不能被它轻易打倒。
咱要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让我们的身体一直健健康康的,那才是最重要的呀,对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
.
1
导学
明确温病概念的含义
掌握温病的基本特点。与风寒性质的外感病和内伤 在并分清界限。
明确温病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了解温病包括的病种范围,并从概念上分清温病与 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
.
2
关于温病概念的医著论述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
3
温病的概念
定义: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病因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范畴
.
4
温与热
吴又可:“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 首尾一体。”
“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
.
5
温病的特点
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大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夏至以后,时令炎热,有人壮热、烦渴而不恶寒者热 病也,热病与中暑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夏月有 病头痛,谵语,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 腹满者湿温也,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故 治此病,不可发汗
.
12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 病
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温病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传染病的范围相对狭窄。
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 病的范围,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是传染病。
还有一些病种并非感染性疾病,也非传染病,但符合温病的 概念,就属于温病的范畴。
有些传染病不符合温病的概念,没有急性发热的过程,就不 是温病
.
10
温病的命名
2、温病与狭义伤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别:
(1)同:同属外感病,基本传变规律,由 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致虚
(2)联系:伤寒阳明经腑证相当于温病气 分证,温病滋阴法在伤寒复脉汤基础上发展 而来,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
16
风温与伤寒初起证候区别表
证候
性质 发热 恶风 寒
风 表热 可轻 较轻 温 证 可重
症状
舌苔 脉 其他
伏气温病:指感受温邪后邪伏在体内,当时并未发 病,过一两个季节后,病邪从里外发而病者。其特 点是病发于里,在发病之初即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也有因为感受时令之邪而引发,其特点是在发病之 初里热证与表证兼见,也属于伏气温病。
.
15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概念上:明清以前,伤寒义广而温病义狭, 两者隶属关系;明清时代,温病范围扩大, 两者并列关系
根据季节命名:春温、冬温等 根据时令主气命名:风温、暑温、秋燥、湿
温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
温疟、温毒
.
11
名著选读:《伤寒准绳·伤寒类伤寒辨》
自霜降以后,天令寒冱感之而病者伤寒也; 霜降以后, 当寒而不寒,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 者冬温也;
春时天道和暖,有人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温病也,以 辛温汗之则坏矣;三月以后八月以前,天道或有暴寒, 感之而病者时行寒疫也;
《伤寒补亡论》认为温病包括“冬伤于寒至春发者”,也包 括“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还包括“春有 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
《温病条辨》提出温病有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 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如至春分节后,天令温暖,感之 而病者为温病。”
《伤寒温疫条辨》:“风温、暑温、湿温、秋温、冬温…… 天地之常气为病也,于温病何相干涉?”,“温病得天地之杂 气,邪毒入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
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 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
阴液
肾阳气
表证短暂,传变迅速
寒郁化热后始传变入里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呈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 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苔 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
呈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 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
13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具有温病共性外,尚以热象偏 重(热、渴、尿黄、便干、舌红、脉数), 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热与津
湿热类温病-具有温病共性外,尚以症状矛 盾性(发热脉不数、口干不欲饮、大便数日 不下不干结、苔黄腻、胸脘痞闷),即阻气 又可化燥伤阴-湿与气
.
14
新感温病:指感受温邪后立即发病者。其特点是发 病之初表现为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也有虽然 发病之初表现为里热证,但其临床特点与时令主气 的致病特点一致,也称为新感温病。
地域性 病理演变大部分有一定规律性
(卫气分以机能失调为主;营血分以实质性损害为主)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
6
刘仕昌医案
张某某,男性,48岁。初诊日期:1996年2月21日。
主诉:发热、咳嗽8天。
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热、恶寒、 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历 资料显示前医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曾服用 “环丙沙星”及“藿香正气散”无效。2月18日发热增高, 体温达39.5℃,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尿黄, 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改用“大承气汤”等。2月 21日诊时见烦躁不安,咳嗽气促,发热在37.8~38.5 ℃之间, 以下午及夜间增高,右下肺可闻湿啰音。诊见舌绛、苔少、 脉弦细数。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血常规:WBC:15*109/L
.
7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四时温病
温毒类疾病
西医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 禽共患性疫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
.
8
.
9
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头痛 出汗 口渴 咳痰
象
无显 无汗 微渴 咳嗽 舌边尖 浮 常有
著区 或少
痰黏 红,苔 数 咽喉
别汗
薄白
痛
伤 表寒 寒证
较甚
无汗 口不 咳嗽 舌质正 浮 常有
渴 痰清 常,苔 紧 身体
薄白
骨节
疼痛
.
17
风温与伤寒(狭义)证治区别表
风温
伤寒
病因
风热之邪
风寒之邪
病机特点 传变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胃热盛,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