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三模拟卷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三(整理含答案)

2020届高考模拟检测题(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山西省晋中市2020年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卷类型:A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 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岩画,即用金石或颜料在岩石上磨刻、涂画的图像,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
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崖壁和岩石上,分布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代岩画,构成一条绵延千里的岩石“画廊" 。
早在1 500 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
阴山与黄河河套相邻的地区是阴山岩画的主要分布区,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阿拉善左旗等地,岩画分布最为密集。
比如磴口县托林沟地区,每隔2? 3 米就有一幅岩画。
在默勒赫图沟一处约100 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众多人面图形组成的画墙,被誉为“圣像壁" 。
这些刻有岩画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历史上是阴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阴山岩画一般是用岩石、青铜或铁器等敲凿、磨刻而成,也有用颜料涂画的。
从个别岩画中的鸵鸟和大角鹿形象推断,阴山岩画可能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
同一时期的岩画有相互叠压打破的情形,后世对前代岩画进行摹刻和补刻的现象也很多,加上长年日晒风蚀,如今要准确识别和区分这些岩画,有着较大难度。
专家认为,大部分岩画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岩画为年代和创作主体的推断提供了相对准确的依据。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2020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国3卷)语注意事项:文本试卷共8页,22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贫,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小题。
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
如果说前者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舆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
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滑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
一旦我们将中国文明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两者的划分就彰明较著。
若加以概括,这种划分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颠扑不破,而且在中国的XXX那里同样成立。
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
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
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
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
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从XXX的“心斋”到XXX的“尽心”,从XXX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XXX心学的“致良知”,无一不是其显例。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山西省晋中市2020年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卷类型:A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岩画,即用金石或颜料在岩石上磨刻、涂画的图像,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
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崖壁和岩石上,分布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代岩画,构成一条绵延千里的岩石“画廊"。
早在1 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
阴山与黄河河套相邻的地区是阴山岩画的主要分布区,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阿拉善左旗等地,岩画分布最为密集。
比如磴口县托林沟地区,每隔2〜3米就有一幅岩画。
在默勒赫图沟一处约100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众多人面图形组成的画墙,被誉为“圣像壁"。
这些刻有岩画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历史上是阴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阴山岩画一般是用岩石、青铜或铁器等敲凿、磨刻而成,也有用颜料涂画的。
从个别岩画中的鸵鸟和大角鹿形象推断,阴山岩画可能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
同一时期的岩画有相互叠压打破的情形,后世对前代岩画进行摹刻和补刻的现象也很多,加上长年日晒风蚀,如今要准确识别和区分这些岩画,有着较大难度。
专家认为,大部分岩画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岩画为年代和创作主体的推断提供了相对准确的依据。
阴山处在草原与中原的南北分界线上,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交流频繁的地区,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经生活于此。
2020届高考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1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和解析】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
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
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
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
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
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0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全国III卷)

绝密★启用前|铭师堂试题2020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全国III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产综艺节目在消耗掉舶来品的输血能量后,正在慢综艺、文化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向内修炼创新生产能力,舆论将其称为“清流”。
此前,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成效,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将来自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活水”注入综艺节目的创作当中,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此外,知识类节目如《最强大脑》《圆桌派》《你说得都对》等则用社会公共话题的外壳包裹爆炸式知识库的内核,正在年轻观众当中引发学习热情,知识日渐成为现在的新“偶像”。
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逐渐走红,是综艺节目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电视节目新陈代谢不断加速,对节目品类的精度和深度也要求更高,知识文化类节目以原创性生命力填补了当下的市场空白。
实际上,泛文化类节目在国内作为一支较为独立和成熟的脉络一直存在,时间上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后来的《百家讲坛》,类型上从读书文教类到人文地理类,可以看出创作实践和观众需求从未断流。
在经过了数年的资本入局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冲击后,知识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经过短暂迷茫和自我怀疑,正在排除“影响的焦虑”,重新确立自身定位。
这一变化,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同构性。
我们可以认为,从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到图书出版及周边衍生等,内容的深耕正在遵循新的规律,从创意到制作到传播的机制体制正在变革,各方力量正在角逐和制衡。
在电影行业,“小鲜肉+大制作”的公式迅速失灵,使得从业者必须从更多角度切入,由此,类似《二十二》《相亲相爱》等曾经的冷门、小众作品开始拓展市场;在综艺行业,则是以往“大明星+真人秀”的元素搭配失去潜力,资本和受众对这种冗余和疲态倍现的模式也越来越处于观望态势,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文化产业从“粉丝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模拟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
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
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
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
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
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
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
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
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
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
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
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
(摘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
B.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
C.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
D.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当前信息呈指数式增加的现象引出论题需要科学家发声澄清的问题。
B.文章列举媒体“标题党”潮流的事实,目的是论证了“标题党”对公众的负面影响。
C.文章主体部分从媒体与科学家两方面的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科学家集体“失声”的原因。
D.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证之后得出“理清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传播链条”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B.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C.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
D.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遍地书香刘德刚刚去到那所村小时,她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隐隐的失落,尽管初秋的野菊花在校门口正对她眼含笑意,但她却已无心欣赏。
彼时,那一帮猴孩子,有的在爬校门,有的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在草地上打滚,还有几个更调皮的,跟在她的身后,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将这群猴孩子招呼进了教室。
“好了,同学们,这是该我们读书的时候了,你们将语文书拿出来,跟老师一起读,好吗?”她的声音很轻柔,普通话也很标准。
“哈哈哈!咯咯咯!”台下的孩子们笑了起来,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老师,你那是说的啥子话呀,怎么跟电视里头那些人说话一样啊?”她一头雾水,“怎么了?什么叫跟电视里的人说话一样啊?”年轻的她或许还不明白,这些深山里的孩子,还没怎么听过老师讲普通话,何况是这么标准的普通话。
“好了,同学们,请把书拿出来吧,跟老师一起读,好吗?”她再一次对台下的孩子们轻柔地说。
“嘻嘻嘻,哈哈哈。
”台下又是一阵笑声,有的孩子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老师,你还‘请’我们读书啊,我们以前的老师可不会这样说的。
”她一愣,忙问:“那,你们以前的老师是怎样让你们读书的呢?”“快些读书!读书!不读的,打手板!”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前任老师的话语。
她有些吃惊,又问:“那你们读了吗?”“读啥子啊,不想读,读起不安逸。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说的时候,有的嘟着嘴,有的皱着眉。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读书了,好吗?”她的声音依然那样轻柔,像山风拂过野菊花的花瓣,温婉、舒服。
教室里立马响起了朗朗书声,可没过两分钟,刚才还响亮的读书声却渐渐地低了下去,后来声音越来越小,再后来干脆就没有了。
“怎么了?怎么不读了?”她问。
“不想读,读忙了,关在教室太没意思了。
”台下有孩子说。
“看来这些孩子的阅读习惯太差了,”她心里想道,“得想个什么办法,让他们对读书,对阅读充满兴趣呢?”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看着开满野菊花的校园,满心惆怅。
“嘿,对了!”想到刚才那些荡秋千、在草地上打滚的孩子,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对了,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她站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说,“明天,作业完成得最好的同学,我可以让他到校门口的草地上去读书,你们喜欢吗?”“喜欢!”台下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第二天,她发现,全班四十名同学,每个同学的作业竟然都完成得出奇的好。
“那好吧,走,我们去校门口的草地上读书!”于是,在那个大山深处的校门口,想起了响亮的读书声。
这些响亮的读书声,跟山涧里的鸟鸣一起,整整一个上午,都在山里回荡。
“明天,谁的衣服穿得最整洁,最干净,我就让他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去读书。
”又一日,看着这些卫生习惯还不太好的孩子们,她说。
第二天,她惊讶地发现,全班四十名同学,每个人竟然都穿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
于是,在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朗朗的读书声,又渐次响起,那么嘹亮,那么清脆。
从那以后,她总是会让那些乐于助人的,那些尊敬老师的,那些热爱劳动,总之,她会想方设法让那些曾一度对读书缺乏兴趣的同学,去到小河边,去到槐树下,去到上学路上的青石板上,跟着山里的小鸟一起,放声阅读。
于是,从那以后,在这个农家小院般的学校周围,读书声,就像一支浸透了大山灵气的乐曲,在清晨,在午后,在黄昏,在山民充满期许笑意的眼睛里,袅袅升起。
那天,她因为有事,所以在上课后一小时才赶往学校。
在转过山路的那一刻,她忽然听到,在学校后的小树林里,在教室外的爬山虎下,在流水潺潺的小溪旁,传来了一阵阵动听的读书声,那些读书声,跟烂漫的山花一起,清香四溢。
(《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12期)4.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欲扬先抑,描写“猴孩子”,表现了孩子们的野性和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下文写孩子们乐意到教室外读书埋下伏笔。
B.文章塑造了一个尊重孩子、爱孩子的老师形象。
如文中“请……好吗”一句就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对话、交流的地位,容易使孩子们亲近。
C.以前的老师用打手板的方式强迫孩子们读书,令孩子们十分反感,解释了文章开头孩子们不喜欢读书的最根本的原因。
D.新老师因势利导,利用孩子们渴望在草地上自由朗读的想法,鼓励大家认真完成作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标题“遍地书香”的含意。
(6分)6.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运用了反复式细节描写,试举例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
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材料二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
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
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
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材料三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图二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数据来源: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材料四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