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管网工程设计
供热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_secret

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二章、项目管理班子主要管理人员第三章热力管道工程施工第四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第五章劳动力计划第六章施工进度计划第七章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第八章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第九章各工序协调措施第十章冬雨季施工措施第十一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第十二章现场文明施工措施第十三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专利技术第十四章管线施工所涉及部门协调配合服务承诺第十五章施工现场环保措施第十六章施工现场维护措施第十七章工程交验后服务措施第十八章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第一章综合说明1、工程名称:供热管网工程。
2、建设单位:天津XX有限公司。
3、工程范围:包括:蒸汽管网,管网长度合计:2.06km。
4、管材及管件:(1)本工程蒸汽管网采用架空和直埋保温管,架空管DN250、DN200、DN100选用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材质为20#,标准为GB8163-1999,保温采用微孔硅酸钙瓦(2400C是传热系数《=0.065w/m 0C》;预制直埋保温管DN200,采用TD-4型直埋保温蒸汽管道。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钢管出厂前,每根钢管均要进行水压试验,以确保严密性,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敷设方式:本工程采用架空和直埋敷设。
补偿方式:采用免维护旋转补偿器。
5、工期:2013年9月28日至2013年11月20日(共54天)。
6、编制依据:《测量规范》(GBJ50026-93);《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300-2001);《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200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管道技术标准》CJJ81—98;《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8163-1999;《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件》CJ/T155-2001《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CJ/T114-20007、工期保证措施: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我施工单位制定如下工期保证措施:(1)自中标之日起,陆续调动人员、车辆、机械、设备进场,边安装、边施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全面开工做好各项准备。
室外供热管网设计

15:51:53
20
1.设计方案比较
以图5-5所示的两个小区供热方案为例,讨论A、B小区 供热方案,即热网加热器和热网循环水泵的组合配套问 题。
图5-5供热区域A、B示意图
15:51:53
30
(一)系统形式
按管道数可分为: 单管制 双管制 多管制
15:51:53
31
1.单管制蒸汽供热系统
如图5-11(a)所示。只有一根供汽管,凝结水不 回收,用于热水供应及工艺用途或排入疏水系统。 使用条件:一般用于用汽量不大的系统。
15:51:53
(a)不回收凝结水的单管式系统
32
适用条件:A区的流量小于B
区,两区所需水泵扬程相差不
大,经经济分析证明合理。
15:51:53
图5-7 供热方案二
1—热网加热器;2—热网循环水泵
23
⑶方案三:采用一套热网设中继站
如图5-8所示。 优点:合理、节能。 适用条件:特别适合于A区
的流量明显大于B区流量, 和A、B两区之间距离L2较 大的情况。
15:51:53
L1
L2
图5-8供热方案三 1—热网加热器;2—热网循环泵;3—中继泵
24
上述三个方案是工程中常见的并有可能采用的 实际方案,具体评价哪个方案优哪个方案劣,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比较。
可比较的因素有:
技术因素:A区和B区的流量;两区到热源的距 离,地形高差等。
经济因素:初投资、运行费用。
在A、B小区域各有二级热网向热用户供热,有三个供热 方案。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管网安全措施与可靠性
01
02
03
预防管网泄漏
采用高标准的管道材料和 连接工艺,定期进行管道 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泄 漏点。
保障管网压力稳定
设置适当的调压装置,确 保管网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波动,防止压力过高或过 低引起的安全问题。
增强管网抗震性能
在地震高发区,采取有效 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以减少地震对管网的破坏 。
核能热源
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通过热力站转换成蒸汽或热水 。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存在一定 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难度。
热负荷计算与预测
热负荷分类
根据用途和时间等因素,将热负 荷分为基本热负荷、尖峰热负荷 和平均热负荷等类型。
热负荷计算
根据建筑物用途、面积、保温性 能等因素,计算出所需的热量和 流量等参数。
04
管网水力计算
水力计算方法与原则
计算方法
采用节点法、管段法等计算方法,根 据管网布局和热负荷需求进行水力计 算。
原则
确保管网水力平衡,满足用户供热需 求,合理选择管径和设备规格,降低 管网阻力与能耗。
管网阻力与压力分布
阻力来源
管网阻力主要来源于管道摩擦、设备局 部阻力等,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计 算。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热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规划、能源政策、气候 变化等因素,预测未来热负荷的 变化趋势,为热网设计提供依据 。
热力站与热网设计
热力站设计
根据供热需求和热源条件,合理选择和配置热力站的位置、规模和设备,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 。
热网设计
根据供热需求和地形条件等因素,设计热网的布局、管径、保温等参数,确保热网的安全、高效和经济运行。同 时需考虑管网的调度和控制方案,以便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供热管网施工方案三篇.doc

供热管网施工方案三篇第1条供热管网建设方案1。
本工程为XX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全长11000米。
2、改造技术要求(1)管道埋深不同。
二期埋深约2m,一期、三期埋深1 .8m。
二期(21-25号楼)土方计算深度为2米。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土方计算深度为1.8米。
在XXXX年管道间距内,安装在回油管中的调节阀将保持不变。
(6)市场上有循环泵和变频控制,市场上的管道基本无腐蚀,因此只更换部分支管,室内管道不变。
(7)加强主线和支线的焊接。
(8)17口井和18口井没有阀门,因此本工程每口井直接安装一个DN100闸阀和一个流量调节阀。
(9)原33口无阀井,本次施工增加一口1.5m*1.5m*1.8m的阀井。
路面被a .10支线破坏后,用水性石粉回填后铺设水泥稳定砂,碎石垫层以XXXX为主,质量为先”的方针,正确处理安全、质量、效益的关系。
组织项目部质量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项目部质量体系,确保项目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主持项目部经理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施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项目技术负责人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对项目部的施工技术和科技进步负责。
组织项目部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技术部分和施工方案;并实施城市核计划。
协助项目经理协调项目施工之间的关系,解决施工中人、财富、对象的调度和技术方面的重大问题,确保施工活动按计划正常进行。
负责项目部的技术创新和施工中新技术的推广,指导施工现场。
组织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和项目控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项目部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并实施技术管理、科技进步计划。
主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成果。
负责解决施工现场各专业的施工技术问题。
负责编制项目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
做好技术管理基础工作科技信息、合理化建议、文件、计量、标准化、土建监理等。
工程开工前,负责组织施工图纸的会审,编制、审批、上报施工技术文件并具体实施;工程结束后,负责组织编制和上报施工技术总结,并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编制、审查、编制和移交工作。
供热管网工程方案

供热管网工程方案一、工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城市能源需求逐年增长,而供热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能源,对于维护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设高效、可靠、安全的供热管网工程势在必行。
供热管网工程是指通过地下埋设的管道将热水或蒸汽输送到各个建筑物,实现集中供热。
二、工程目标1. 提供可靠的供热服务,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2. 提高供热系统的能效,实现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3. 优化供热管网布局,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4. 减少供热管网的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设计与规划1. 确定供热管网的布局供热管网的布局应该遵循经济合理、工程可行、管网结构紧凑的原则,通过对城市地形、建筑分布、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分析,确定管网的主干线和分支线,并合理规划管网的长度、直径和流量。
2. 选择管道材料供热管道的材料选择对于管网的运行稳定性和寿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应在保证管道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价格合理、绿色环保的材料,例如玻璃钢、聚乙烯等。
3. 确定供热系统的工作参数根据管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确定供热系统的工作参数,包括流速、温度、压力等,以保证管网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4. 设计热源点和换热站热源点是供热系统的核心,其稳定性和高效性对管网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换热站则是将热源点产生的热能输送到供热管网的关键设备,应根据供热需求确定换热站的数量和布置位置。
5. 确定供热管道的保温和防腐措施保温和防腐是保证供热管道运行效率和寿命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合适的保温材料和防腐措施。
6. 设计管网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管网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管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四、施工与设备选型1. 确定施工方案供热管网工程施工涉及到地下挖掘、管道敷设、设备安装等多个环节,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市区的正常交通和生活秩序。
供热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1.1工程建设概况XX县供热二期管网工程位于福海县境内,管网总长940米,输送热媒为95℃—70℃热水,管网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胺脂泡沫、改性脲酸脂硬质泡沫保温层预制直埋保温管》,直埋方式进行施工。
工期要求:XX年X月X日开工,XX年X月X日竣工,质量标准为合格。
1.2结构设计内容1。
2。
1、本工程采用有补偿直埋敷设方式进行。
1.2.2、管网设计参数:管道设计供水温度95℃,回水温度70℃,设计压力等级1。
0Mpa.1.2。
3、管线管径为DN250、200、DN150、DN100。
1.2。
4、供回水方位:按供水水流方向,右侧为供水管,左侧为回水管。
1。
2.5、设备材料制造及检验要求:1、预制直埋保温管直埋保温管的制造及检验必须满足有制造厂及原材料生产厂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及性能检测报告,且在每一件产品上应有表示产品规格性能的标示。
钢管:钢管的生产应符合《城市供热用螺旋埋弧焊钢管》(CJJ/T3022—93)的要求,钢材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应符合GB699标准中的Q235-B的要求。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外观为黑色,不允许有沟槽、气泡、裂纹、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不参回用料,外护管密度应大于940kg/m,外护管壁厚不小于规范要求。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层:泡沫气孔结构平均径向尺寸应小于0。
5mm,保温管的保温层任何位置的泡沫密度不得大于70kg/m3,压缩强度大于0.4Mpa,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
保温弯管:所有直埋敷设的弯管应为预制保温管件,各项材质及加工质量要求与直管相同,弯管采用热喂制或压制弯管,不得采用斜切方式加工的焊接弯管,弯管的壁厚应不小于直管公称壁厚,弯管所有焊缝须做100%无损检验。
2、阀门:蝶阀必须为双向金属密封蝶阀,球阀必须为浮动式双向密封球阀。
1。
3、施工要求1。
3。
1、管沟开挖应找平,并将沟底夯实,填中沙,其粒径为3-6mm,厚度为100-150mm。
采暖管网工程设计方案

采暖管网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本工程位于XX市,总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共有X栋建筑物。
本工程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设计供暖面积为XX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综合体、办公楼等不同用途的建筑。
本工程力求高效、节能、安全、环保、清洁和适宜。
二、设计依据1.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2.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GB 50736-2012)3. 《供热管道设计规范》(GB 50201-2010)4. 设计目标:建筑物内部温度保持在18°C以上。
三、供暖管网设计1. 管网布置(1) 供暖管网采用循环水系统,根据建筑结构和用途,确定管道走向和布置方式,保证各个建筑物内的供暖效果均匀。
(2) 供暖管网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分为主干管道和分支管道,主要管道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管网综合考虑使用寿命、维护和成本综合因素,选用耐用、经济合理的管材。
(3) 采暖管道的布置应尽量减少弯头、分支和连接,以降低管道阻力,提高供暖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2. 管网设计(1) 供暖管道的设计流速应符合规范要求,保证水流速合适,不会引起管道压力过高或管道水力损失过大。
(2) 供暖管道的直径应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用途和供热负荷进行合理选择,满足建筑物内部供热需求,同时考虑管道经济性和使用安全性。
(3) 供暖管道的绝热层应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绝热材料,确保隔热效果良好。
四、供暖站设计1. 供暖站配置(1) 根据供暖管网的布置和供热需求,合理配置供暖站,确保供热水在管网中的循环和供热效果。
(2) 供暖站的布置应考虑运行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排水畅通,操作维护方便。
2. 供暖设备选型(1) 供暖站的主要设备包括锅炉、循环泵、换热器等。
设备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型,确保供暖效果良好,且具有较高的能效比。
(2) 设备应选择品牌可靠、性能稳定的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选型的首要考虑因素。
五、安全措施1. 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和供暖方面的安全规范,确保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供热管网施工方案三篇

供热管网施工方案三篇篇一:供热管网施工方案1.本工程为XX小区热力管网改造工程,管网总长度为11000米。
2、改造技术要求:(1)管线埋深度不同,二期埋深2米左右,一期、三期埋深1.8米左右。
二期土方(21-25栋)按2米深计算,一期三期土方按1.8米深计算,管线间距200mm,管底两侧沟操作距离各200mm。
(2)保温技术要求:管线选用无缝钢管,国标号GB8163-1999,最大下差不得大于0.25mm。
保温层为聚胺酯发泡加聚乙烯外保护层。
(3)工程量:DN125聚氨酯无缝钢管234米,DN100聚氨酯无缝钢管4136.5米,DN80聚氨酯无缝钢管1365.3米,DN70聚氨酯无缝钢管1214.6米,DN50聚氨酯无缝钢管4414.4米,DN125聚氨酯无缝钢管90°弯头16个,DN100聚氨酯无缝钢管90°弯头146个,DN80聚氨酯无缝钢管90°弯头16个,DN125变DN100变径管4个,DN100法兰闸阀2个,DN100流量调节阀2个。
3、改造方法:(1)原不管线埋深过深的管线,敷设到井外时将使用弯头上返后与阀门井内管线标高相同后,凿孔进入井内,再与井内管线连接,同时恢复井壁。
(2)沥青路面宽6m,人行道宽3米,地面方砖铺设。
(3)人行路方砖路面管道路上下各回填200mm厚石粉,石粉回填余土夯实后铺方砖。
管沟放坡按定额规定施工。
余土外运10km。
(4)管线更换使用聚胺酯保温管及管件,保温接头使用焊接接头。
(5)20XX年井内回水管已安装完毕的调节阀保持不动。
(6)市场内有循环泵加变频控制且市场内管线基本无腐蚀,因此只更换支线部分管线,室内管线保持不动。
(7)主线与支线焊接处需加强焊接。
(8)17栋18栋井内因无阀门,因此此次施工每座井内直接加装DN100闸阀和流量调节阀各一个。
(9)原33栋无阀门井,此次施工加设一1.5m*1.5m*1.8m阀门井一座.(10)支线破路面后,使用水沉石粉回填后,铺设水泥稳定砂,其中砾石垫层20cm,最后敷设中粒沥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3)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工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 设计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设计题目 (3)1.3 设计原始资料 (3)第2章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 (5)2.1 体积热指标法 (5)2.2 面积热指标 (5)2.3 城市规划指标法 (5)第3章供暖方案的确定 (7)3.1 热源形式的选择 (7)3.2 热媒种类的选择 (7)3.3 热媒参数的确定 (7)3.4 热网形式的选择 (8)3.4.1 枝状管网 (8)3.4.2 环状管网 (9)3.5 供热系统热用户与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 (9)3.6 供热管道的定线原则 (10)3.6.1 热源位置 (10)3.6.2 管网的走向 (10)3.6.3 敷设方式 (11)3.7 直埋热水管道的防腐 (13)3.8 热水管网系统的定压方式 (16)第4章供暖管网的水力计算 (18)4.1 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 (18)4.2 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步骤 (18)4.3 管网的水力计算过程 (21)第5章水压图的绘制 (34)5.1 绘制网路水压图的必要性 (34)5.2 网路水压图的原理及其作用 (34)5.2.1 原理 (34)5.2.2 作用 (34)5.3 绘制水压图的原则和要求 (35)5.4 绘制水压图的步骤和方法 (35)5.4.1 确定热水网路水压图的基准面及坐标轴 (35)5.4.2 确定静水压曲线位置 (36)5.4.3 确定回水管动水压曲线位置 (36)5.4.4 选定供水管动水压曲线位置 (37)第6章热负荷延续时间图及年耗热量 (39)6.1 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意义 (39)6.2 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39)6.3 年耗热量 (40)第7章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 (42)7.1 热水供热系统的初调节 (42)7.1.1 概述 (42)7.1.2 热水供热系统初调节的方法 (43)7.1.3 初调节应注意的问题 (47)7.2 热水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48)7.2.1 热水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背景 (48)7.2.2 气候补偿器的安装 (49)第8章管道的保温 (57)8.1 设置保温的基本原则 (57)8.2 保温层材料的选择 (58)8.3 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58)8.4 热损失的计算 (59)第9章工程经济技术分析 (62)9.1 概述 (62)9.2 管网布置的合理性分析 (62)9.3 管道水力计算的经济分析 (63)9.4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的经济分析 (63)第10章设计总结 (64)参考文献 (65)致谢 (66)附录 (67)附录A外文翻译 (67)对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 (72)第1章绪论1.1 设计题目北京某小区供热管网工程设计。
1.2 设计原始资料本设计为北京某小区建筑室外平面布置,见图1-1。
根据要求,拟设计室外供热管网。
这个小区共有8幢建筑,分别是写字楼(建筑面积1000m2);干部公寓(5000m2);商店(1000m2);会议大厅(2000m2);活动中心(800m2);小会议室(1100m2);培训中心(9000m2);宿舍楼(10000m2)8幢建筑均有冬季供暖系统。
在小区内有一区域换热站提供低温水(80/60℃),供应小区8幢建筑用热。
图1-1 管网平面图第2章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供暖热负荷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最主要的热负荷。
它的设计热负荷占全部设计热负荷的80%~90%以上(不包括生产工艺用热)。
供暖设计热负荷的概算,可采用体积热指标法、面积热指标法或城市规划指标法进行计算。
2.1 体积热指标法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可按下式进行概算()3n10-⨯'-='w n t t V q Q w (2-1) 式中,nQ '——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 w V ——建筑物的外围体积,m 3;n t ——供暖室内计算温度,℃;wt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 v q ——建筑物的供暖体积热指标,W/ m 3 · ℃。
供暖体积热指标的大小,主要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外形有关。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越大、采光率越大、外部建筑体积越小、建筑物的长宽比越大,单位体积的热损失,亦即q v 值也越大。
2.2 面积热指标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可按下式进行概算:3f n10-⨯⋅='F q Q (2-2) 式中, nQ '—— 建筑物的供暖设计热负荷,kW ; F —— 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 2;f q ——建筑物供暖面积热指标,W/ m 2。
2.3 城市规划指标法对一个城市新区供热规划设计,各类型的建筑面积尚未具体落实时,可用城市规划指标来估算整个新区的供暖设计热负荷。
采用供暖面积热指标法,比体积热指标更易于概算,近年来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规划设计中,国外、国内也都采用供暖面积热指标法进行概算。
故本设计选用了面积热指标法。
各建筑的供暖设计热负荷见表2-2。
表2-1 建筑物供暖面积热指标推荐值建筑物类型住宅居住区综合学校办公医院托幼旅馆商店食堂面积热指标(W/m2)30-45 45-55 50-70 55-70 50-60 55-70 100-130表2-2 建筑物采暖热负荷汇总表建筑物名称采暖热指标(W/m2) 采暖建筑面积(m2) 采暖热负荷(kW) 商店80 1000 80 干部公寓65 5000 325写字楼60 1000 60会议大厅70 2000 140活动中心70 2000 140小会议室70 1100 77培训中心70 9000 630宿舍楼40 10000 400第3章供暖方案的确定3.1 热源形式的选择依据国家及北京市有关规定,热源型式选择为热力站。
3.2 热媒种类的选择集中供热系统热媒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热用户的使用特征和要求,同时也与选择的热源型式有关。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媒主要是热水或蒸汽。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以水作为热媒与蒸汽相比,有下述优点:热水供热系统的热能利用效率高。
由于在热水供热系统中,没有凝结水和蒸汽泄漏,以及二次蒸汽的热损失,因而热能利用率比蒸汽供热系统好,实践证明,一般可节约燃料20%~40%。
以水作为热媒用于供暖系统时,可以改变供水温度来进行供热调节(质调节),既能减少热网热损失,又能较好的满足卫生要求。
热水供热系统的蓄热能力高,由于系统中水量多,水的比热大,因此,在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短时间失调时,也不会引起供暖状况的很大波动。
热水供热系统可以远距离输送,供热半径大。
本设计以换热站为热源,供热系统为民用采暖系统,因此,选用水作为热媒。
3.3 热媒参数的确定热水热力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热力网、热用户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当不具备条件进行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时,热水热力网供、回水温度可按下列原则确定:以热电厂或大型区域锅炉房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取110~150℃,回水温度不应高于70℃;热电厂采用一级加热时,供水温度取较小值;采用二级加热(包括串联尖峰锅炉)时,取较大值;以小型区域锅炉房或换热站为热源时,设计供回水温度可采用户内采暖系统的设计温度;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中,各热源的设计供回水温度应一致。
当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为热源的供热系统的最佳供、回水温度。
本设计中采用的供回水温度是80/60℃。
3.4 热网形式的选择热网是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热能输送任务。
热网系统型式取决于热媒(蒸汽或热水)、热源(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等)与热用户的相互位置和供热地区热用户种类、热负荷大小和性质等。
选择热网系统型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安全供热和经济性。
热网系统型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型式:3.4.1 枝状管网枝状管网的系统型式见图3-1。
管网采用枝状连接,热网供水从热源沿主干线,分枝干线,用户支线送到各热用户的引入口处,网路回水从各用户沿相同线路返回热源。
枝状管网布置简单,供热管道的直径随距热源越远而逐渐减小;而金属耗量小,基建投资小,运行管理简便。
但枝状管网不具后图3-1 枝状管网备供热的性能。
当供热管网处发生故障时,在故障点以后的热用户都将停止供热。
由于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通常可采用迅速消除热网故障的办法,以使建筑物室温不致大幅度的降低。
因此,枝状管网是热水管网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3.4.2 环状管网环状管网的系统型式见图3-2。
图3-2环状管网环状管网和枝状管网相比,热网投资增大,运行管理更为复杂,热网要有较高的自动控制措施。
根据本设计的特点,综合比较后,决定采用适用小范围供热、形式简单、成本低廉的枝状管网型式进行管线布置。
3.5 供热系统热用户与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供暖系统热用户与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方式。
直接连接使用户系统直接连接于热水网路上。
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压力和流量状况)和供热工况与供暖热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
间接连接方式是在供暖系统热用户设置表面式水-水换热器(或在热力站处设置担负该区供暖热负荷的表面式水-水换热器),用户系统与热水网路被表面式水-水换热器隔离,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
用户与网路之间的水力工况互不影响。
供暖系统热用户于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热水由热网供水管直接进入供暖系统热用户,在散热器内放热后,返回热网回水管去。
这种直接连接方式最简单,造价低。
但这种连接方式,只能在网路的设计供水温度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散热器供暖系统的最高热媒温度时,且用户引入口处热网的供、回水管的资用压差大于供暖系统用户要求的压力损失时方可应用。
(2)装水喷射器的直接连接热网供水管的高温水进入水喷射器,在喷嘴出形成很高的流速,喷嘴出口处动压升高,静压降低到低于回水管的压力,回水管的低温水被抽引进入喷射器,并与供水混合,使进入用户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低于热网供水温度,符合用户系统的要求。
水喷射器无活动部件、构造简单、运行可靠、网路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好。
但由于水喷射器需要消耗能量,热网供、回水之间需要足够的资用压差,才能保证水喷射器正常工作。
这种连接方式只用在单幢建筑物的供暖系统上,需要分散管理。
(3)装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当建筑物用户引入口处,热水网路的供、回水压差较小,不能满足水喷射器正常工作所需的压差,或设集中泵站将高温水转为低温水,想多幢或街区建筑物供暖时,可采用这种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