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络流⾏语迅速风靡⽹络的原因分析⽹络被当作相对最⾃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向。

⽹络流⾏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并迅速流⾏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个⽅⾯: 1.⽹络观照现实的热情近年来,通过⽹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且⼏乎每⼀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出⼀个或多个⽹络流⾏语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式。

流⾏语的风靡本质上是⼀种⽆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语现在⼏乎成为⽹络民意的风向标。

2.年轻⼈的参与热情 ⽹络流⾏语的频发也与中国⽹民结构有关,流⾏语的语⾔特征迎合了⽹民主体的⼼理需求。

根据CNNIC历次⽹络发展研究报告显⽰:⼗多年来,中国的⽹民群体急速增长,但35岁以下的⽹民⼀直占⽹民总数的80%以上。

35岁以下中青年⽹民是⽹络流⾏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者。

年轻群体处于⽣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创造⼒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络流⾏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理需求。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处在现代性与⾃我认同的挣扎中,⽣存焦虑感和⾓⾊归属感并存,⼼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语,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凸显⾃我;另⼀⽅⾯⼜常常将流⾏语作为群体标签。

标⽰⾃⼰“⽹络达⼈”或“愤青”的⾝份。

以获得⼀种“彼此同在、⼼领神会”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出于“使⽤与满⾜”的动机做出使⽤或不使⽤某个新词语的个⼈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络上流⾏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命周期,可以说流⾏语是反映⽹民社会⼼理需求的集体作品。

⽹络流⾏语折射出了⼀种叛逆、浮夸、去中⼼和玩世不恭的社会⼼态,反映了这个时代⼤众化、娱乐化的审美情趣,从传统内敛⽂化到这种社会⼼态的转变,在中青年⽹民群体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来。

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

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

2、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网络热词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热点,还可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例如,“佛系 青年”这个词代表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小确幸”则表 达了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珍惜和感恩。这些热词的出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 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在 传播过程中,不仅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还承担着反映社会热 点和民意、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等多重社会功能。然而,我 们也需要警惕网络热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误解和误导等。因此,在使用和 传播网络热词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客观态度,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 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网络热词的社会功能
1、反映社会热点和民意
许多网络热词都是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反映。例如,“996”这个词就 代表了广大上班族对加班文化的抗议和不满;“躺平”则表达了部分年轻人对生 活压力的无奈和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社会 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和反思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题和传递价值观等重要功能外,网络热词还具有娱乐休闲和 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锦鲤”这个词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人们互相祝福、 祈愿的一种文化符号;而“皮一下”则成为人们在交流中表达轻松、幽默的方式。 这些热词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网络热词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热词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热词的利与弊作文
网络热词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热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网络热词是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词语或短语,通常是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或者特殊的含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热词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网络热词的利与弊。

首先,网络热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网络热词通常是由于其新颖、幽默或者有趣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关注,这些热词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和乐趣。

比如,“斜杠青年”、“佛系”、“吃瓜群众”等词语,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网络热词还能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让人们在交流中更加轻松愉快。

其次,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一些网络热词可能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比如一些网络热词可能存在侮辱、歧视、甚至暴力等不良内容,这些热词的传播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网络热词的过度传播可能会导致
信息泛滥和噪音过大。

在网络上,一些热词往往会被无限放大和传播,导致一些无意义的内容占据了大量的信息空间,影响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热词既带来了乐趣,又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网络热词的同时,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追随热词,同时也要注意网络用语的规范和道德。

只有这样,网络热词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味品,而不是一种干扰和负面影响。

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专题二网络热词现象研究2008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新词汇、新语录层出不穷。

2008年网络流行语言以“打酱油”、“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叉腰肌”、“山寨”、“什锦八宝饭”等为代表,其中表达的既有网民的讽刺,也有网民的无奈,更有网民的智慧。

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它们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赋予传统语言全新的含义,在网络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公民意识的崛兴。

一、网络热词,群体意见的另类表达网络热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另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如“做人不要太CNN”、“猪坚强”、“范跑跑”等。

资料链接:(1)打酱油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

广州一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此话一出,即红遍网络。

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有媒体称,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2)很黄很暴力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

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

‛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

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做俯卧撑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

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效应

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效应

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效应作者:王治国殷鹤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10期王治国殷鹤(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31)摘要: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传播媒介的发展,信息流通更加便捷,网民间互动增强,网络热词逐渐成为网民追捧的一种独特文化。

网民们通过创造新词新语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新词新语进入人们生活后,成为某种行为的代名词,又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网络热词;产生原因;传播效应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0-0251-01一、网络热词的概念关于网络热词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关观点。

刘叔新在《汉语词汇描写学》一书中指出:“一般一个词语不仅从无到有地出现,而且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语言词汇中站稳了脚跟,就可以认为是新的”。

廖大国在《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一文中提到:“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里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

笔者认为,网络热词即网络语言中的热门词汇,常围绕社会生活和热点事件等话题展开,是社会人以网络主体身份进行网络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网络词汇现象,反映了一定时空内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并非无踪可循。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与网络语言本身的特性是其产生的内在因素,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则是其产生的外在因素。

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一)社会心理1.宣泄心理“纠结”“郁闷”“杯具”“河蟹”,这些词折射出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内心的苦闷,创造和使用这些“热词”已经成为人们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

“鼠族”“蚁族”反映了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民生热点的关注,同时也“苦涩”地反映“蜗居族”最深切的无奈。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爆红现象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和互联网技术两个角度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

一、社会心理学解读1. 群体效应网络爆红现象往往是由于群体效应的作用。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有趣、有创意或有争议的内容,其他人会被吸引并纷纷转发、评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链式反应。

人们往往会跟风参与其中,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感。

2. 社交认同网络爆红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认同。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点赞、评论和分享,是因为这些行为能够带来满足感和认同感。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与大众的兴趣和价值观相符,从而加入到讨论和分享的行列中。

3. 情感共鸣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与情感共鸣密切相关。

当一个内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时,人们会更加愿意分享和传播。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通过分享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互联网技术解读1. 内容创作工具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创作工具变得更加普及和易用。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地创作和分享内容,无论是短视频、图片还是文字。

这为网络爆红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爆红现象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分享和传播内容,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的算法也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送相关内容,进一步加速了网络爆红现象的传播速度。

3. 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爆红现象更加显著,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三、网络爆红现象的影响1. 商业价值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伴随着商业价值的产生。

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调查过程安排四、调查问卷设计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性别:A男B女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学校:(__大学文理学院)1、你经常上网吗?A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A论坛,贴吧B新闻C即时通讯(QQ,MSN)D博客E其他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D完全不懂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A、给力①②③B你懂的①②③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E坑爹①②③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G我勒个去①②③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I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 A很时髦B无所谓C没内涵7、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A乐意接受B勉强接受C反对D无所谓8、你上网的时候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A经常使用B有时使用C偶尔使用D从不使用9、你在什么场合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多选)A网上聊天B电子邮件C日常对话D手机短信10、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什么优点?(多选)A生动有趣B方便C幽默D其他11、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缺点?(多选)A有的让人难以看懂B多贬义,脏话,影响风气C破坏了传统汉语语言文化和规范D更新太快12、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多选)A是网络发展的趋势所在,喜欢并支持B是语言朝新方向的一种发展,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C虽然不是很了解,但还是支持D没怎么接触,不了解,持中立态度E不符合语言文化的传统规范,会影响语言文化的普及,应限制使用F语言粗俗,肤浅,难以理解,不提倡使用G没有理由,完全反对13、你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多选)A简洁B好玩C便于表D别人用我也用14、你觉得网络流行语会带来什么影响?(多选)A使得消息传播变得更简洁,更生趣B增进朋友间的感情C会影响人们的交流,使交流变得困难D冲击传统语言文化15、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和控制网络流行语?(多选)A引导B监督C放任D封杀16、你觉得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怎样?(多选)A会不断的更新换代,一部分精华会成为正式语言B会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和语言规范之中C破坏语言规范,只是引起一时的热潮,会被淘汰五、调查分析1、你经常上网吗?从调查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20%的人会天天上网,从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之深。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摘要】: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它形式简洁精练,包涵信息丰富,往往只言片语便能反应出一个热点、一种现象、甚至一个时代。

近几年,网络热词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正是网络热词内容能够反应民生,是民众向社会传达声音的“麦克风”,也是民意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同时,网络热词话语犀利又不失幽默诙谐的风格,将社会阴暗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洞穿力。

因此,网络热词不但获得受众的喜爱,也受到各大传统媒体的青睐。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热词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遥遥领先,它存在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譬如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

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情绪,成为全新的舆情收集方式,它能向受众传达信息,也能侧面反应受众对事件关注度及意见倾向,网络热词正用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结构上,笔者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包括网络热词的概念、网络热词的分类、网络热词的特征、网络热词的现状;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生成环境包括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播原因分为新闻价值、受众诉求、传播形式;第三章探析网络热词传播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第四章提出网络热词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网络热词生成原因与传播效应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使用网络热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提高网民自身素养,包括网民使用媒介
的素养和网民的公民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空间。

其次,网络热词引发的全民舆论狂欢是病态的现象,它麻木受众沉迷于网络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思考,对现实社会充满敌意。

因此,传统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营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力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网络热词传播原因效应网民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6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16-241.1网络热词概念16-171.2网络热词的分类17-211.2.1针砭时弊类19-201.2.2娱乐消遣类201.2.3表达情感类201.2.4传递信息类20-211.3网络热词的特征21-221.3.1形式简洁精练,创意创新21-221.3.2内容关注现实,反应民意221.3.3风格幽默犀利,一语传神221.4网络热词的发展历程22-24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24-282.1网络热词生成环境24-252.1.1技术环境242.1.2政治环境24-252.1.3文化环境252.2网络热词传播原因25-282.2.1新闻价值——传播的外部驱动25-262.2.2受众诉求——传播的内部动力
26-272.2.3词语形式——传播的高效途径27-28第三章网络热词传播产生的效应28-373.1正面效应28-323.1.1网络舆论监督促进政治民主化28-303.1.2多元表现方式记录时代变迁303.1.3创新网络传播的营销模式30-313.1.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增强31-323.2负面效应32-373.2.1网络暴力:话语权流变过程中的失控32-343.2.2新词新语:冲击传统汉语教学34-353.2.3知识鸿沟:部分人群边缘化353.2.4狂欢盛宴:文明社会的痛点35-37第四章网络热词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37-404.1受众方面:做好“把关人”,提高网民自身素养37-394.1.1提高网民媒介素养37-384.1.2提高网民公民素养38-394.2社会方面:站好“媒体岗”,传统媒体要加强引导39-404.2.1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394.2.2重视媒介的文化传递功能39-40结语40-42参考文献42-4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4-45致谢45-4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6-4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