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

“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 rade 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其实,就一

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比如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那我就说下去啦)。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

平之间的。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还有,红绿灯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有用的,但是,一个字,钱!你看,胡同里头红绿灯就少多了吧?(如何抉择?超出本文范围。)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是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可悲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还有,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

说到效率与公平,就想起了流水线,想起了福特,想起了泰罗制…。但是,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

时间而放弃数学的学习(台下好像有动静……当然,还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电子、微电子、天文、地质、环境、考古、心理、哲学、艺术、传播、外交、社会、法律、政治、管理、文学、教育、临医、药学、护理、预防……)。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其实应该和后面的机会成本、边际量一起来讲更好。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对个体来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权衡取舍,而作出决策的前提在于你通晓每个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问题是:你真的明白你所面临的成本么?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吃饭睡觉。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

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也就是说你为了上大学所放弃的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在这里,必须说明,不是所有放弃的东西都能算进机会成本里面,而是特指拒绝备择品或机会的最高价值的估价.

以上的说明,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混乱之处甚多。比如,成本的度量使用什么标准?有一点头昏,那么看一个萨缪尔森举了几十年的例子: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会给人以误导,那就是以为所有条件就会摆在人面前,供人挑选,剩下的就成了机会成本,其实不然。因为实际上你没办法知道一件未发生的事情给你带来的价值。布坎南说:“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有时候讨论预计要发生但没有发生事件的价值是有意义的,但是,既然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不代表一种丢失或已损失的机会,因而把这些价值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无意义的.一旦选择与机会成本之

间的基本关系被承认就会得出几种含意:第一,如果选择是在不同的价值选择物中进行,一些人不一定会进行选择.这不是说,一个作出决定的人必然成为选择者.由此得出第二种含义.没有选中的选择方案的价值,即机会成本,一定是存在于参与选择的个人头脑中的价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选择者来决定,而不能由其他人决定.第三个必然结论是,机会成本必定是主观事物.它存在于选择者头脑中,并且能由居于选择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体化或进行测量.同时,不能轻易地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商品或货币信度.第四,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在此以后它立即消失.因此,这种成本从未被实现,这种被拒绝的选择物从不能被享有。”

老布的说法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机会成本只是主观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所谓所有选择成本表供你参考。说到这,应该说明一个前提:经济学里面所有的价值,成本等概念都是用主观方面来度量的,也就是说,钱的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决定影响。假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热狗的所有者心里面认为在其它地方的高工资不如热狗的低工资,那我们就不能简单的说他们亏了。因为别人是无从知道这些人主观的价值的。

换一个问题,跟同学争论过历史中机会成本存在么?我想是没有的,尤其是在各种文明的制度选择中更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历史不可假设,历史已经过往,“机会成本只是存在于作出选择决定的时刻”,再说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主线,哪可轻言什么成本。这个问题太大,以后专门再述。这

又扯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分析方法能否广泛应用,我觉得不能当万金油使。马歇尔就说:经济学像生物学一样,它所研究的东西,其本性内部结构和外形都是经常变化着的。药剂师的预断全部建立在这一暗设之上,即所用的试药是应有的试药,或至少其中的杂质可加以忽略。但即便是他,在处理人的时候,离开了具体经验,也很难有多大的进展。经过这么一番定义解释,逻辑稍微清楚了一点,但又不禁心里迷惑,这些西方人发展起来的东西,到最后竟告诉你,没有什么外在的成本标准,一切尽取于内心。那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经济学一方面用貌似严整的术语堆砌理性的楼台,另一方面却又按捺不下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于是在每个基础性的术语中都留下了后门,也正是这一点,使它可能成为一门研究使人快乐的学问,而在充满理性严肃的建构后面,总藏着一个满地乱跑的小孩,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学方才显得更有趣,多一点关怀。

原理三 : 理性人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条原理当初学起来感觉有趣,在于书上举出的例子,很有实际感.曼昆如此说:“例如,假设一位朋友请教你,他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你给他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他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他的决策。你的朋友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作出这种决策,他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通过比较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他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再举一个考虑边际量如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美元/200,即500美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美元。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这里实际上阐明了一条重要的思维方法,其推理实际上走的是类似帕累托改进的路数,也就是通过比较改动后状态和原有状态来决定改动是否值得.帕累托改进的意思就是跟原来比,你没什么损失,而且还有额外的好处。进而做一个推广,既然改动前的状态是给定的,那么只需要看改动本身带来的收益和成本了,这就是所谓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这里的理性也就是指能够精确的核算前后状态的收益和成本,或者说变动本身带来的收益成本变化。边际量的概念是很有用的,比如说你要背gre的时候,就应该自觉的遵循这个理性概念,

上面的叙述已经说明了只要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做事就是有利的。那么你完全可以心里暗自估量自己多背一个单词的成就感与恶心感,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继续恶心,后者更大,就去干别的。最佳状态当然是两者正好抵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你达到了,恭喜你,保持住。这条原理推广后还可应用于企业生产,在理想状态下,企业只跟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生产量,那么它只需要确定再多生产一个产品的收益和成本就行了,假如收益即价格是给定不变的,那么最好的状态就是生产到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就ok 了。在这要说明一下,对于一般的生产组织来说,产品的边际成本是不断上升的,原因很多,不外乎什么机器磨损越来越大之类,不管它;而边际收益,则是因情况而异,竞争者很多的市场一般就等于价格。当然,这全都是理想状态,哪个企业都不会傻到真去计算,只是保证尽量高于成本就行。

又有点迷糊了,不说上面的了。边际量的运用还很多,比如可以解决一些老而弥坚的问题,比如水比钻石重要,为何价格却低很多之类。黄有光这样评价:“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没有区别总量、平均量与边际量,因而不能解释价值悖论――为何钻石用处不大但价值很高,而水非常重要但价值很低?新古典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可以解释价值悖论。”但是上次也说了,他和杨小凯弄出超边际分析,认为“(边际分析)由于着重于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却忽略了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研究劳动时间与其他生产要素、产品与中间产品等的数量在边际上增减的收益与成本。但专业化的选

择是,要专业下海捕鱼还是要专业上山打猎,而不只是在边际上增减捕鱼或打猎的时间。因此,对分工与专业化的分析,不能只用边际分析,而必须比较不同专业点。”。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们面临选择,于是人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尤其是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作出决策。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下一个结论: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并不是鼓励,有可能使不好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最平常不过的事都可以用它来解释。比如,有好些同学(牛人除外)得知这学期摊了一个灭绝师太之后,就准备退课了;退不了的,一面找人诉苦,有时发文骂娘,另一面呢,“刻”,还要爆刻,谁让你是学生呢。这就是一个激励-反应的例子。

可能有些读者不喜欢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那我们就看一看经济生活吧。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你惊讶的发现,你在这个盛夏的至爱,西瓜(请允许我举这个有些俗的例子吧),忽然从9毛钱一斤,降到了2毛钱一斤,你会作何反应呢?你也许会有许多怪异的联想和想象,但那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作为经济人,典型的反应是:

反应1:太好了,西瓜便宜了,相当于我兜里的钞票更值钱了,我成为了一个富人,我可以买更多的西瓜(这算什么富人?),和更多的冰淇淋!

反应2:……西瓜便宜了,我为什么还要吃冰淇淋?少买一只棒冰能换来更多的西瓜,现在相对于西瓜,冰淇淋贵了,我要少买冰淇淋,多买西瓜。

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事实上,两种说法都对,他们在经济学上分别被叫做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这个例子中,两者对西瓜的购买量有同方向的作用,对冰淇淋的购买量有反方向的作用,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你自己——你的偏好。

老萨(萨缪尔森)当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显示性偏好”,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已经是经过理性人的最优化选择过的偏好了。瓜价下降:大兴的某个农民伯伯发现,种瓜不赚钱了,于是,他明年改种西红柿——这就是他对激励的反应。某个大型的种瓜基地发现亏了,于是压低工资——这也是对激励的反应,政府官员一看,不行,这工资太低了,于是没有经过调查(只是可能),通过了一个法案,叫《最低工资法》(又一个激励源)。农场主一看,呦,这不是存心让我倒闭么?裁员(对激励的反应)!于是,不幸的,有一个忠厚老实而淳朴的阿姨丧失了经济来源。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有79%的经济学家赞同这一观点:“最低工资增加了年轻人和不熟练工人的失业。”与此相对应,有93%的经济学家赞同“租金上限减少了可得到的住房数量和质量。”接下来,政府发现有了失业增加,决定进行转移支付,就是收税,然后提供社会保障。好的结果可能是,穷人得到了钱,购买力增加,(受到了激励)于是消费增多,刺激(激励)厂商增加生产,就业机会增多……

但坏的可能是社会保障是如此丰厚(激励),没有人愿意再寻找工作,并且为了维持这么高的转移支付,税收也相当的高,以至于有工作的人都不愿意工作(受到了激励),因为闲暇也是人所追求的。此外政府还征收了奢侈品税,以至于富人不再买游艇,于是,船厂的某个工人又面临下岗……

这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呦。里根回忆他在二战时期拍电影的经历时说,那时候,战时附加税达到了90%,以至于拍4部电影就达到了最高税率一档,于是,这个未来的总统,美国的精神领袖,那个“让美国走出了分裂与自我怀疑”的人,作出了他明智的决定:拍完4部电影就到乡下度假,太明智了,理性的代表!赞一个!在战后德国,由于社会保障是如此完善,如此高福利,以至于失业率多年以来一直在10%以上,还有那个北欧……

里根总统决定减税,但是政府开支并没有随之减少,于是,大量赤字出现,相当于政府在借钱花。储蓄就那么多,政府借了一大半,剩下的人就借不到多少了,借钱的人多,放贷的人少,于是,利息开始上升,贷款投资少了,“挤出”了投资(这也是激励)。美国的利率上升了,别的国家一看,原来存这里的利息高啊,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对激励的反应)。

大约同时,中国决定价格双轨合一,在社会上进行了宣传。老百姓就开始惶恐了:商品价比计划价高啊,怎么办?抢购!大江南北一片抢购风潮。如果每一个人都决定不抢购,也许88年的时候价格闯关会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每一个人都想:如果别人不抢,我抢了就占

了便宜;如果别人抢了我不抢,我就吃亏了!于是每个人都有同一个激励:抢购!结果是价格闯关失败,推迟了五年。这可不是什么劣根性,全世界人都是如此。(这是博弈论的内容)

最后一个例子:安全带。在50年代有安全带的汽车很少。6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RalphNader)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美国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所有汽车都有安全带,更多的人系安全带,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带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但是,人们由于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为是驾驶员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当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

现在来考虑安全带法律。安全带降低了驾驶员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因此,安全带法律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收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是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

这个法律如何影响开车死亡的人数呢?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任何一次车祸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更可能发现他们的车祸更多

了。净效应是不确定的。此外,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以及没有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会由于这一法律而有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而又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因此,安全带的法律倾向于增加行人死亡的数量。

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 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实际上汽车安全法有许多这类意想不到的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而增加了车祸次数。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前四篇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这样解释人们如何决策:每一个人面临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合乎理性的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这个观点,在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看来,无异于是歪门邪教,那时候讲究的是自给自足。而且我知道,除了清政府,纵观中国悠悠历史,不少时期同样是不认为贸易会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如果我告诉你,没有农民,你就要去种地,没有纺织工,你就要自己做衣服,等等,你都不觉得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易(贸易)给你带来了好处,我只能说,你这个榆木脑袋,用佛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慧根。为此,我不得不用数学方式验算一番。

前提条件:

1.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A和B

2. 他们的才能体现在不同的地方

3. 1天时间内,A能生产1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A只能生产0.5公斤

4. 1天时间内,B只能生产0.5公斤肉,如果这1天时间生产蔬菜,则B能生产1公斤

结论:这很显然了,如果不交易,他们自己生产(效率)的最大值,就是1公斤食物,如果他们想要营养均衡,就吃不到1公斤食物(平等),这也体现了“效率”和“平等”之间的矛盾。而且显而易见的,可以让他们做交易(贸易),A每天生产1公斤肉,分给B 0.5公斤,而B每天生产1公斤蔬菜,分给A 0.5公斤,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既营养均衡而又不饿肚子。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名词解释:

1.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PK,最终以市场经济的胜利而结束。不过现在我仍然听到不少人在说计划经济的好,他们用了围棋来举例,而我想说的就是,围棋是19 X 19的格子,不需要上帝的智慧也能下,而市场比围棋棋盘大很多,以至于将围棋棋盘作为充当一个棋子的级别都不够。而且这个围棋比喻最阴险的地方在于,他把人当成了围棋的棋子,众所周知,人是活的而棋子是死的,他把自己当作上帝,随意摆弄活人。市场经济的胜利,我同样可以用严谨的数理逻辑表达出来:每个局部值都是最大值,那么由这些局部组成的整体的值,当然也是最大值。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名词解释:

1.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2. 外部性(externality)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3. 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也是偏好围棋理论的人最喜欢说的:你看吧,我说了让市场来搞终归是不好的,会产生很多坏影响。对此,我只能说这些人的脑子里面到底有

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科研项目,是什么都没有呢,还是能将香水搞臭。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表明它总能这样。一个人偶尔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他未必能成为一个好厨师。政府的作用则在于规则的制定,规则一旦制定了,就让社会按照这个规则运转。这也没有说,政府只有一次机会制定规则,人人都不是上帝,10个人加起来也不是一个上帝,因此不要期望通过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出来的规则就是完善的。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环保的重要。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我们要么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激励,就是情况随着时间而改变进而需要修改相关规则。

而且,有些规则的制定,动机是否为了“效率”和“平等”,都是值得怀疑的。这里,看看那些金融寡头(市场势力)对政策的干预就能知道了。因此,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好,让社会分配更公平——虽然牺牲了部分效率,让整个社会更和谐。但谨记,这个原理的关键词是“有时”。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名词解释:1. 生产率(productivity)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这其实不难理解,假如每个工人的收入都是按计件进行,那么当然效率越高的工人,收入越多,物质生活水平越高。虽然行业众多,但这个原则始终有效的。扩大到一个国家,那么则是这个原理的描述: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生产率并不直观的显示工人努力的程度,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当然就会高。这个原理其实对公共政策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大家都关心的财政赤字问题,如果国家把资源更多的用到财政赤字上,那么投向公众的资源就要减少,导致生产率的增长将会成为一个瓶颈。大家都知道对于科研单位,缩小科研经费的投入,将带来何种结果。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名词解释:1. 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通货膨胀其实蛮可怕的,想象自己这个月能当生活费的工资,下个月却只能买一个面包,会怎么样呢?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得不每个月去看老板那张丑脸,忍受他的冷嘲热讽,死皮赖脸的请求他为了加工资。听说二战期间德国的通货膨胀,导致当时工人的工资都是按小时结算的,拿到工资以后必须马上去用掉,不然,下一个小时,这时候领到的工资估计只能当废纸了。而通过膨胀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发行了过多的货币。这说明了统计的重要性。不过马克吐温

也说了,世界上的谎言有三种:男人的誓言,统计数据和该死的统计数据。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名词解释:1.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这么可怕,但有时候却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向它妥协,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经济学一般认为:一下子干掉通过膨胀,势必会带来高的失业率。原因则在于任何经济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看成是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产生的水波也需要一段时间按才能扩散完成。治疗吸毒的病人,有时候还需要给他吗啡来过渡呢。

总结:

整体来看,经济学就构建在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也通俗易懂的十条原理之上。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套书的理由,从最简单的原理入手,分析出一些工具、公式、模型,娓娓道来经济学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了《数学万花筒》这本好书,作为一名俄国有名的数学家,用数学上最简单的几个公理,深化开去,就介绍了从数论、几何学、微积分以及现代数学的各个方面。

前三点应当是典型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第七点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第九点关于通胀的观点有些含糊,以货币学派的观点来讲,''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需求量,可以从M0和M2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第十点应该说的是菲利普斯曲线,但70年代的''滞胀''已经验证了它的有限性,我注意到了''短期''这两个字.第6点说出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斯密的名言.

19世纪中期兴起的边际效用革命,彻底摧毁了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兴起应当和英国的功利学派有思想上的联系.30年代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由此而来,大量应用数学和经济模型使得现代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狭隘.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现代经济学越来越计量化,都快成为数学的附庸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边际效用学派那关于临界点的探讨。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解释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解释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用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 科之一。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十分重要,其中包括了许多基本原则和理论。本文 将会介绍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些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这些 原理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础,它们为人们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框架。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 人们面临资源有限,欲望无限的现实,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人们 在面对选择时,不得不做出取舍,采取行动以满足最重要的需求。这一原理是 经济学的基石。 2. 机会成本是必然存在的。 机会成本是人们进行取舍时所放弃的最好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做出决策时,如果人们选择了A,那么他们就必须放弃B。因此,机会成本必然存在,人们 必须优先考虑机会成本,以便更好地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最优的决策。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人们可以改变的一种量,如增加或减少产量、消费等。理性人 根据边际量来做出决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例如,当一个企业决定是 否增加产量时,它将考虑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以及增加一单位产量 所需要的成本。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指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因素,如奖励和惩罚。人们通常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敏感的时候,厂商会通过优惠促销以增加销售。这一原理也强调了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激励和反应的关系必须要被考虑进去。 5. 贸易可以带来双赢的结果。 通过贸易,国家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双赢。例如,一个国家生产特定的商品更高效,但是由于资源限制无法制造所有商品,可以通过进口来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这可以使生产效率变得更高,同时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成本。因此,当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交易时,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 6. 市场可能是效率的。 市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机制,而市场的竞争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激励参与者做出最优决策,尤其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可以反映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需求。这使得市场经济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资源。 7. 政府有时可以提高市场效率。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局面。 人们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取舍,即 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选择。这个原则称为权衡取舍原则。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成本不仅仅是一个好东西的价格。它是为了得到这个好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的 价值。这个原则称为机会成本原则。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即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东西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这个原则称为边际原则。 4. 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 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府提高消费税,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更少的商品。这 个原则称为激励原则。 5. 贸易会使所有人受益。 贸易可以使所有人都受益。通过特定领域的专业化,不同的人可以生产他们所擅长的 东西,然后交换这些东西。这个原则称为贸易原则。 6. 市场通常是有效的。 市场通常是有效的分配资源,因为价格可以反映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相对价值。而且, 价格也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关供给和需求的信号。这个原则称为市场效率原则。 7. 政府有时可以提高市场效率。 尽管市场通常是有效的,有时政府可以增加效率。这可能是因为市场存在某些外部性 或公共物品,这些通常被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这个原则称为政府干预原则。 8. 没有免费的午餐。 虽然经济学是有关稀缺资源分配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看似免 费的东西,实际上都有其成本,即某人必须为其支付代价。这个原则称为没有免费午餐原则。 9. 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下降。

当价格上涨时,需求通常会下降,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数量需求的增加。这个原则 称为需求曲线原则。 10. 社会福利不能精确衡量。 虽然经济学旨在提高社会福利,但社会福利无法精确衡量。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 值观,因此社会福利的衡量是主观的。这个原则称为社会福利难以衡量原则。首先是“机 会成本原则”。该原则强调,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我们必须放弃其他的选择机会。我 们在做决策时应该考虑所有可用的选项和其机会成本,而不仅仅考虑当前可获得的好处。 在购买汽车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车的价格,还应该考虑其操作、保险和维护费用,以及 机会成本,即其它可选的投资机会,例如购买房产或存款。 其次是“市场效率原则”。市场效率在理论上意味着,市场机制可以引导资金最高效 率的配置。市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失灵,导致效率下降。其中一种失灵是市场垄断。当一 个公司控制了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全部或大部分供给时,它可以利用市场地位来抬高 价格,导致市场失效。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反垄断法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从而提高市场 效率。 另一项重要原则是“激励原则”。激励可以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指 奖励行为带来的激励,而负面激励则是指处罚不良行为或未采取行动的激励。当制定经济 政策时,应该考虑这些激励如何影响人们和企业的行为。减税和补贴可以激励企业增加生 产和创造就业机会,而增加消费税和关税则可能会减少消费和生产。 最后是“社会福利难以衡量原则”。就像市场效率一样,社会福利也无法精确衡量。 这是因为社会福利受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共同体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需要考 虑所有相关社会群体的福利,以及其权衡利益的能力。在制定环保方针时,政府需要权衡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利益,以实现符合全社会利益的最终决策。 了解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步骤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些 原则,并将其应用于个人和企业决策,以及社会政策制定。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则之外,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还包括“权衡取舍原则”和“边际原则”。 “权衡取舍原则”强调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要进行取舍。即使某种选择能够带来短期好处,人们也必须考虑长期影响,并且从可能的选择中选择最佳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原 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预算和目标。 “边际原则”则强调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和投资)的边际效应。当人们进行决策时,他们不仅考虑到全局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影响的边际效应。如果人们在某个方向上取 得了好处,他们会继续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否则会转向其他方向。在企业运营中,边际原 则可以帮助企业量化和计算利润和成本,从而指导生产和销售决策。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活动中有十大原理,所有复杂的经济分析,都是用这十大原理构建起来的,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第二部分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第三部分是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首先看第一部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仍面临权衡取舍 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在一个目标和另外一个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对个人而言,比如说我们往往需要决定如何使用我们的收入,购买食品衣物或者旅游,这些往往需要权衡分配。对社会而言,还需要在效率和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它们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牺牲,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原理二:机会成本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比如说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去上大学受教育获取知识,所以他必须放弃用这段时期进行创业或者工作去赚钱,这是他们上大学的最大成本,几年的时间成本。如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或职业运动员,退学去追随自己的心,从而可能每年就多赚百万千万美元。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面调整;边际成本是指进行边际变动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进行边际变动时获得的收益。 比如说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而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

付300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们吗?当然应该,因为虽然航空公司每个座位的成本为500元,但多增加一名乘客,航空公司只需要增加10元的饮料和小吃费,相当于每个空位的边际成本是10元,而每个空位的边际收益300元,边际收益300大于边际成本10,所以理性的航空公司考虑边际量卖票是有利可图的。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指的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美国和欧盟,美国汽油税很低,而欧盟汽油税很高,欧洲人会对这种高的汽油税的激励做出反应,所以欧洲开小型车开新能源车的多,有更多人乘公共交通工具,更多人离自己住所近的地方工作。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的原理。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我们考虑一个人隔绝的状况,那么这个人需要自己种小麦,自己做衣服,自己造房子,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而如果进行贸易和别人合作,那么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从而低成本获取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这是双赢的。 原理六: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计划经济和市场主导的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中性化的,只能单一决策配置资源孤品,价格是受到政府的控制的,价格灵活性低,响应慢很难正常引导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去中心化,分散到每个市场参与者进行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系统,格能自发调整,响应快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能够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释了大部分经济现象背后的秘密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释了大部分经济现象背后的秘密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关于决策 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解释: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不得不放弃某个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为了赚钱而放弃在赚钱的这些时间,这些钱相当于你喜爱的东西,而时间相当于你放弃的东西,当然时间你也可以做其他,但总来说就是你舍去的相对你原本应该有的东西。 1.2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与原理一一样,只是这里精确定义了某个东西成本,我们把它称为机会成本。 解释:我们为了取得学士学位,我们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然后毕业获得学位,你获得知识,也许更好的格局,人脉等等。相对的我们放弃的是学习的时间和这段时间你工作赚的钱。 举个例子: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为什么中途辍学?因为他们觉得时间这个机会成本远远大于他们上学获得的价值,因此他们权衡后创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解释:理性人指的是系统和有目的尽可能实现其目标的人。理性人通常考虑的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而进行决策!(自变量增加一单

位【边际成本】,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边际收益】当成本等于收益时利润最大) 举个例子:假如假设你正在考虑用手机给一个朋友打电话,你确定与朋友通话十分钟带给你的收益估计为7美元,你手机的服务费是每个月40美元固定费用加上每分钟0.5美元的通话费用。你每个月打电话100分钟,因此你每个月费用为90美元。这样情况下,你是否该打电话? 答案为:边际成本为增加的费用10*0.5=5美元<边际收益为:7美元,你应该打电话! 1.4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解释:激励指引起某人做出某种行为的东西。我们几乎所有动机都能用激励来解释。 举个例子:安全带的法律影响汽车安全和事故发生几率!直接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发生事故存活率提高了。但是,这项法律提供的激励改变了人们开车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由于原本谨慎行驶的司机精神高度集中,这是他们最直观的成本,有了安全带后谨慎程度得到降低,而导致事故率却提高了。 2、人们相互影响 2.1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解释:可以理解为各取所需,你把你不是很需要的东西交给我,我把我不是很需要的东西交给你,相互得到更加需要的东西,促进双方状况更好。

微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微观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则: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人们必须在不 同的选择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 2.机会成本原理:当人们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放弃一项行动而获得 的福利。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价值。 3.边际分析原理:边际效应是指个体或企业做出决策时的额外成本和 效益。只有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决策才是合理的。 4.边际效益递减原理:随着消费或生产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额外消费的效用会逐渐降低。 5.交换原理:交换是指个体之间或企业之间通过互相交换物品或服务 来获得经济利益。只有在交换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况下,交换才会发生。 6.市场均衡原理:市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供求关系自动达到均 衡价格和数量。市场均衡是指供求两方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价格和数量。 7.市场失灵原理:虽然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分配资源,但有 时市场出现失灵。市场失灵可以是由于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原因引起。 8.政府干预原则: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法规来修正市 场的不完善。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促进经济效率和公平。 9.博弈论原理:博弈论是研究个体或企业在互相竞争或合作时的策略 和结果的数学理论。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市场中的行为。 10.激励原理: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激励包括经济激励 和非经济激励,可以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动。

这些原理提供了理解个体、家庭和企业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作出决策的框架。通过研究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领域的基础,如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尼格尔•贝特雷斯(N. Gregory Mankiw)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这十大原理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方面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对权衡取舍。这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各种选择之间的利弊,并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决策。例如,一个国家需要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就需要考虑到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 第二大原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决策时,我们都要忽略其他可能的选择,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体现。例如,当我们选择工作时,就放弃了使用同样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的机会。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原则。理性人原则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权衡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决策。理性人不会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并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选择最佳的行动。 第四大原理:边际变动原理。边际变动原理指的是在做决策时,人们会考虑到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而边际成本则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理性人会在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进行选择。 第五大原理: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受益。贸易可以使不同

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人们都能从中获益。通过进行贸易,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更大的收益。例如,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高效益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第六大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有效方式。 市场经济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市场经济能够发挥供求的作用,使资源分配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七大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尽管市场可 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但有些情况下政府也需要干预,以提高市场的效率。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来纠正市场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等问题。 第八大原理:一国的物价上涨率与其货币贬值率之间存 在关联。物价上涨率和货币贬值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时,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第九大原理:长期看,通货膨胀率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 量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当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实际增长速度时,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保持通货膨胀率的稳定。 第十大原理:社会成本与个体成本之间存在权衡。经济 决策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同的成本和效益。当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会忽视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介绍。这些原理能够帮助我 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为我们的经济决策提供指导。通

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 曼昆(Gregory Mankiw)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其畅销书《原理经济学》中提出了十大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十大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在生活中,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得不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以满足最迫切的需求。这一原理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大原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当我们做出选择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所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一原理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指的是对一种行为或决策进行微小调 整所带来的效果。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来做出决策,以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一原理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第四大原理,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是人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人们会对 激励作出反应,以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了解激励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第五大原理,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受益。贸易可以使各方都受益,因为它能够让 各方更好地利用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互利互惠。了解贸易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 第六大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有效方式。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 节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了解市场机制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经济行为和资源分配的规律。在经济学中,有着一些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础。本文将简述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 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他们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不得不面临取舍。在经济学中,这种人们选择最好的相关行动的方式被称为“机会成本”。 原理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当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其他选择的成本。例如,一个人将一小时的时间用于打扫房间,那么他放弃的可能是享受阅读的时间。 原理三:边际分析原理 边际分析原理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应该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收益与成本。当人们进行边际分析时,他们需要比较额外单位的利益和成本,以确定他们是否要继续进行。 原理四: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认为,人们会因为激励而改变行为。人们往往会根据利益和成本来做出决策,并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原理五:贸易会使每个参与者受益 贸易可以使参与者根据自身的优势产生互惠互利的关系。通过贸易,不同的人可以专注于他们擅长的领域,并通过交换产品和服务实现双方的利益。 原理六:市场机制是经济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平衡来决定价格和数量。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源分配,使资源分配效率最大化。 原理七:收益递减原理 当某种资源逐渐增加时,每个额外单位的收益逐渐减少。这是因为随着资源的增加,初始情况下它们被用于最合适的用途,之后只能被用于较低效的目标。

原理八:市场失灵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失灵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例如存在垄断、外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需要介入来修复市场失灵。 原理九:政府干预可能会改善市场效率 有时,政府的干预可以改善市场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实施税收和奖 励制度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资源分配的效率。 原理十:经济循环会引起波动 经济循环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可以影响就业、生产和价格水平。经济循环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投资周期、消费者信心、货币政策等。 以上是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的简要概述。这些原理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提 供了基础。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原理,对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个人和社会,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论述经济学十大原理

论述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尤金·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和原则。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这十大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理,这个原理指出,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满足各种需求时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例如,一个国家 在决定投资于教育还是医疗时就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 2. 机会成本的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 其他可行选择的成本。这个原理强调了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 到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成本。例如,选择上班而放弃休假的机会 成本是失去了休闲和休息的机会。 3. 边际分析的原理,边际分析是指在决策中考虑每一单位增量 的收益和成本。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益和 边际成本,而不是整体效益和成本。例如,一家企业在决定是否生 产更多产品时,会考虑到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4. 贸易的原理,贸易的原理指出,通过贸易可以使各国都受益。

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 规模,从而带来更多的选择和福利。 5. 市场的原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 定价格和数量。市场的原理强调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市场价格能 够反映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自由和竞争 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创新。 6. 政府干预的原理,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干 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的干预应该基于经济学 原理,遵循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7. 市场失灵的原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例如外部性(外部成本或效益无法内部化)、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等。经济学家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提出政策建议。 8. 收入分配的原理,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上收入如何在不同个体 之间分配。经济学关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并研究收 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措施。 9. 激励的原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激励的影响。经济学 家研究激励机制,包括经济奖励和惩罚,以及它们对人们的行为和

简述十大经济学原理

简述十大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公式,它们是理解经济学的基础。下面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简述: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选择,并且我们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这种权衡取舍的问题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任何东西的成本都是已放弃的其他东西 在做出任何决策时,我们都需要考虑成本。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必须放弃其他选择。 3.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 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下一个步骤的成本和利益。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 4.人们对激励的反应 当人们面临激励时,他们有一定的倾向去做出反应。经济学家利用这个原理来探讨市场和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5.贸易有利于双方 国际贸易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按照经济学原理,各国之间的贸易应该互惠互利,这意味着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6.市场是有效的分配资源的机制 市场是经济学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如果市场能够自由运作,它能够为资源的分配带来效率和公正。 7.政府可以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物品,例如公共道路和公共卫生设施。政府可以在市场无法提供这些物品时提供它们。 8.政府可以干预市场 尽管市场是有效的分配资源的机制,但有时市场会遇到问题。这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问题。

9.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价格上升,需求会下降。这是因为消费者会更加节约地使用资源,或者寻找其它更便宜的替代品。 10.社会成本要比个人成本高 个人成本是指为个人做出某种选择的成本,而社会成本则是整个社会为某项选择所支 付的代价。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成本比个人成本更加重要,这是因为社会成本影响了整 个社会。 以上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简述,这些原理是理解经济学的基础。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原 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首先是权衡取舍的问题,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面临选择时,我们需要 在各个选项之间进行权衡,并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个原理体现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 资源的稀缺性。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做出选择。这个 原理对个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适用。 其次是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是指选择下一步或者下一个单位的 成本和利益。这个原理对于个人和企业做出决策非常重要。在考虑是否进行某项投资或生 产时,企业需要考虑到下一步操作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和预期的利润,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 投资或生产。边际理论还被应用于经济学中的许多领域,例如环境政策、劳动力市场和教 育扩张等领域。 第三个我要讨论的原理是市场的效率。市场是分配资源的最有效机制之一,因为它可 以透明地显示出供需关系,以及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 自由地进行交易,价格也可以根据供求关系来自动调整。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时会失灵,比如在外部性或公共物品等情况下,政府需要干预或管理。市场运作需要同时满足效率和 公正两个因素。 社会成本要比个人成本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为某项 选择而支付的代价。如果一个个人或企业在消费、投资或生产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 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那么他们可能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某个工厂决定抛弃废物或排 放污染物,这可能会降低环境质量,给周围社区带来负面影响。此时,这个工厂的行为不 仅影响个人或企业自己的利益,还会影响周围社区的人民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在个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以上是对几个十大经济学原理的更深入讨论,这些原理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以及制定更好的经济政策。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探讨其他几个十大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通俗易懂,是很多高校经济学考研的指定参考书。很多人觉得经济学一听就是高大上,非常深奥,其实并不是的,今天凯程老师整理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相信同学们一看就可以理解。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面临很多取舍的,比方说,是找工作还是考研,先买房子还是先买车,早餐吃煎饼还是肉夹馍,到底是娶刘诗诗还是高圆圆。因为人们面临抉择,所以才有经济学,经济学就是研究怎么抉择才是划算的。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意思是,你干一件事情或者得到一件东西的成本,不仅仅是花的钱,还有为此放弃的东西。 举个例子,一个人陪老婆看一场电影,成本不仅仅是电影票、爆米花,还有这个人因此放弃的东西,如果这个人是盖茨,可能是没有参加会议,损失几百万美金。如果是超人,可能因此没办法拯救世界,成本是全人类的生命。如果是你,可能还赚钱,因为如果不去看电影,你就要去斗地主,会比电影票输的还多。 术语叫“机会成本”,如果不看电影,干别的事,这件事赚的钱,就是看电影的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如果你是理性的,你就应该考虑边际量。 啥叫边际量呢?你花30万办了个儿童游乐场,玩一次50块钱。来了个孩子,只有10块钱,让不让他玩?如果是理性的话,让他玩,因为你因此付出的成本几乎为0。玩一会儿,你啥也不损失,顶多脏一点。 这个原理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考虑已经投出的成本,只需考虑当前需要付出的成本。这个例子不是太恰当,还是要顾虑现实及其他顾客。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就是说,政策和价格变化,人们会因此改变做法。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本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鼓励做出反响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较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 off〕 “权衡取舍〞这个词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人来说,感觉怪怪的,可是要知道,“trade off〞的翻译前几年很多人都还将其译为“交替关系〞,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甚至专门纂文探讨这个词的译法。不过这两年“权衡取舍〞的说法已经大行其道了。其实,就一

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可别小看这一句话。比方说我们自己,大家都必须决定如何配置我们最珍贵的资源——时间〔相信没有不同意见吧?那我就说下去啦〕。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数学;某个人也可以修个双学位什么的,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不管是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他或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不仅如此,对于他或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运动、赚钱还有~~~~~~~还有你为了听讲座也许就不得不翘课;为了不中断手头的实验就必须到下午两点多去家园和小强一起吃饭;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张周华健演唱会的票就不得不晚上不睡觉,白天顶着太阳和人吵架,还要冒着照片被贴到十大上的危险;为了学英语,大夏天的不回家,呆在没有空调的寝室受罪;……还有我们父母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考虑是给现在吃喝拉撒睡呢,还是给将来退休或我们未来继续接受教育储蓄起来呢……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to be which〞。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济学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大炮与黄油〞。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国家免受敌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人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解析 引言 经济学是关于如何有效配置有限资源的学科。在实践中,经济学家通过许多原理和概念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并对每个原理进行解析。这些原理涵盖了从个体决策到市场机制的各个方面。 1. 人们面临的权衡取舍 人们面临的权衡取舍原理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或社会必须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抉择。例如,一个人可以选择把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或储蓄,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商品的数量就会减少,以便提高储蓄量。

2. 成本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当 你决定看一场电影而放弃了与朋友共进晚餐的机会,你面临的机会成 本就是晚餐的成本。这个原理强调了决策的无形成本。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是指理性经济人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 收益和边际成本。换句话说,理性经济人会评估每一个额外单位的投 入和产出,并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进行决策。 4.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原理指出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如果政府提供税收减 免来鼓励企业投资,那么企业可能会增加投资以获得更多的减税收益。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受益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受益原理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即不同个体或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通过贸易,个体或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大的福利。 6. 市场机制是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形成来实现资源分配的方式。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可以反映供需关系,从而实现资源最优的分配。 7. 政府干预可能提高或降低市场效率 政府干预可能会对市场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管制和监管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也可能产生政府失灵的问题。因此,政府干预需要权衡利弊。

经济学的十大理论范文

经济学的十大理论范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经济学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范畴。下面将介绍经济学的十大理论。 第一,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力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向市场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产量的水平。 第二,边际效益理论: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量或消费对总效益的影响。边际效益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衡量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采取行动。 第三,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其中一种行动而放弃的最有利的替代选择所带来的成本。机会成本理论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在决策时需要考虑所有的替代选择。 第四,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生产要素理论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收益。 第五,效用理论:效用是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进行选择以最大化其效用。 第六,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边际效益递减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倾向于在边际效益降低之前增加其消费。 第七,产出与价格关系理论:这一理论探讨了市场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

第八,弹性理论: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弹性理论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并解释了市场对环境变化 的反应。 第九,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经济如何实现长期持续的 增长。这一理论包括产出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分析。 第十,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和影响。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 以上是经济学的十大理论,涵盖了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框架。这 些理论为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这些理论可以用于制定经济政策、预测市场走向和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尼格尔·巴尔卡姆与史坦利·佩恩惠特提出的一系列基本经济原理。这些原理对于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逐一对这十大原理进行解析。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情况。这一原理指出,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做出选择,权衡取舍不同的利益和需求。比如,个人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价格、质量和需求之间做出选择,政府在分配资源时需要在福利和效率之间做出平衡。 第二大原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一个决策的机会费用,即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选择在家自学,那么他放弃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学校教育的机会。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在边际上决策。这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的收益和边际成本。理性的决策者会对每一单位的权衡进行考虑,只有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做出决策。 第四大原理:激励问题。这一原理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如果一个行为能够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去进行这个行为。激励问题在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第五大原理:市场起到协调供求的作用。市场是供求双方交换的地方,通过价格的变化,市场可以调节供求关系,最终实现供求的平衡。市场机制使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从而达到效率和福利最大化。 第六大原理:政府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保护公共利益,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制定法律和监管制度,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在经济危机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第七大原理:贸易可以让每个人受益。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使得产品和服务能够流动到最低成本的地方。通过贸易,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福利。 第八大原理:市场通常是有效率的。市场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效率提升,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竞争可以防止垄断的形成,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第九大原理:政府干预有时可以提高效率。尽管市场通常是有效率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干预。比如,公共物品的供给、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能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 第十大原理: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自身产出的物品和服务。经济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具体内容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具体内容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提供了一个 全面而系统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十大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一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个原理表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决策时需要在不同选项之间进行取舍。 人们必须衡量不同选择的利弊,以最大化效益。这个原理反映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念,即做出某种决策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第二原理:成本的概念 成本概念涉及到机会成本和实际支出两个方面。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做出某种决 策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成本,它无形中存在于每个决策中。实际支出则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而支付的货币金额。 第三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会权衡每个决策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指某项决策带来的 额外收益,而边际成本则是指为了做出这个决策而支付的额外成本。在决策过程中,理性人会选择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选项。 第四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被激励所影响。激励可以是正面的,如奖励和利益, 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惩罚和成本。人们倾向于对激励做出反应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第五原理:贸易能使每个人受益 贸易可以使所有参与者都受益,因为通过贸易,人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所 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贸易的存在可以提高整体的经济福利。 第六原理:市场通常是高效的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可以自动调节价格和数量, 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个原理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配置给具有最高效用的人。

第七原理:政府的干预可以改善市场效率 尽管市场通常是高效的,但有时政府的干预可以改善市场效果。政府可以通过实行一定的规定和政策来修正市场失灵和不完善,以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第八原理:一国的标准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其标准生活水平。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九原理: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 当价格上升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人们往往会减少购买数量。这反映了价格弹性的概念,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下降。 第十原理: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长期权衡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长期权衡。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具体内容。这十个原理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