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沉积微相建模方法与应用
petrel沉积相建模技术及应用—以SDQ地区BXG组地层为例

petrel沉积相建模技术及应用—以SDQ地区BXG组地层为例摘要:SDQ地区BXG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储层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
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多种地质资料,将BXG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分流间湾三个沉积微相,通过建立构造模型,变差函数分析等前期准备给工作,采用petrel随机建模方法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各沉积微相和滨浅湖亚相进行三维沉积相地质模拟。
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工区南部地区,建模结果符合地质客观规律,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后期勘探布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SDQ地区;水下分流河道;随机建模;沉积相模型;储层预测1区域地质概况SDQ地区位于KCSQD中段,BXG组地层新生代地层全区发育,厚度均一,约50m。
据岩性特征分为两段,下段砂体普遍发育,以细-粉砂岩为主,部分井发育含砾中粗砂岩,上段以泥岩为主,局部发育砂岩。
工区QG2井BXG组测试得3.5m3海相原油,展示该地区BXG组碎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具备岩性圈闭条件,但物源体系多,砂体纵横向变化较快,沉积相控制储层发育,常规储层预测方法如地层倾角属性、厚度图等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本次研究将利用petrel软件对工区BXG组进行沉积相建模,对储层有利砂体从空间、平面、剖面三种方式进行预测,为同类油藏储层预测提供思路。
工区BXG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分流间湾三个沉积微相,滨浅湖亚相本次不做划分。
依据井上试油结果,储层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本次研究将以此为依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探索有利砂体展布情况。
2 petrel沉积相建模2.1构建三维构造模型本次建模工区面积范围为637km2,工区范围内已钻井10口。
沉积微相研究

⑴ 对于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等比较稳定环境沉积的砂层
大多具有明显的多级次沉积旋回和清晰多个标准层, 岩性和厚度的变化均有一定规律可循; →常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旋回-厚度对比方法
⑵ 对于河流沉积环境下的不稳定沉积
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快,河流侧向摆动与下切剧烈, 而导致砂层厚度与岩性变化大,
→一般采用“等高程”对比法或“切片”对比法
●
储层综合评价--储层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不同 成因 砂体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导致注水开发过 程中,表现出不 同的油气流动规 律及开发效果。
砂体的形态与分布、颗 粒排列、孔隙结构、内 部纹层、粒度韵律、泥 质薄夹层、储油物性 等存在一定差异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意义: ▲ 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 ▲ 揭示油层的非均质性 ▲ 掌握油水运动规律 ▲ 提高油气采收率
石灰岩 165~250
白云岩 155~250 2.5~2.85 硬石膏 石膏 盐岩 约 140 约 170 约 220 约 3.0 约 2.3 约 2.1
接近于零 高值
搜集岩屑资料,总结测井资料划分岩性规律→定性判断岩性
★ 测井相与沉积相关系
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当--不同的沉积相因其岩石的成分、 结构、构造等不同而造成测井响应不同。 但是,两者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必须用已知沉积相对电 相进行标定。
一、沉积相研究的基础资料
4、测井资料: 在相似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体,垂向上具有较一致 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因此,在岩性-电性关系研 究的基础上,编制不同沉积相带的典型电测曲线图版,可 用于指导大相的划分。
5、地震资料(三维)--地震相 6、试油、试采等生产动态资料
二、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沉积微相分析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 以砂层组为单元划分大相和亚相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摘要:通过对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解决了姚二加三组三角洲前缘亚相小层对比的技术难题,为下步流动单元和地质建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沉积微相在注水政策制定与注水方案调整及补孔、压裂上应用,改善了英东萨尔图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开发应用英东萨尔图2001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注水工作相对滞后,初期地层压力下降较快,2003年油田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无效液量上升,平面、层间、层内注采矛盾较突出。
因此为了做好控水稳油,2004年开展了油藏地质再认识,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进一步指导注水开发,提升油藏开发水平。
1 开发地质概况英东萨尔图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红岗阶地北端,东为古龙凹陷,西邻西部斜坡区.圈闭为低幅度穹隆背斜,其上发育短轴背斜、鼻状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油藏。
开发区块包括101区、110-148区.开发层系为姚家组2+3段萨尔图油层;油层埋深1350-1400米;含油面积26.8km2;地质储量1319×104t;可采储量395.7×104t;原始地层压力14.5mpa;饱和压力11.5 mpa;地下原油粘度3.5 mpa.s;地下油水粘度比5.94;原油体积系数1.183;原油密度0.876g/cm.。
萨尔图地层处于西部英台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沉积时一次大规模区域性湖进正拉开序幕,具有水进沉积特点,骨架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为主。
其为该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储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物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0.1% ,平均渗透率为55×10-3μm2,泥质含量为1.6-8.3%。
研究区截止2005年3月油水井总数268口,其中油井202口,水井66口,累计产油65.385万吨,采出程度4.96%,采油速度0.92%,井口日产液1780吨,井口日产油330吨,综合含水80.7%,核实日产油336吨,月注采比1.67,累积注采比0.86。
浅析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浅析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摘要】所谓地质建模技术,其是以地质统计学的变差函数为手段就各类物性空间的相关性予以综合分析,且以序贯高斯算法为手段就各类物性予以准确计算。
近年来,对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非常普遍。
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却无法充分地认识到岩相控及沉积相控的局限性,且对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也往往不考虑地质建模的变差函数。
本案结合以上问题,就建立沉积相与成岩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展开讨论。
【关键词】沉积相成岩相三维地质模型1 工程概况本案以某油田的某一不对称背斜构造为研究对象,构造高点倾向于西南部断层,构造形态较平缓。
该不对称背斜构造带的目的层段分布着砂泥岩互层,该层由粉细砂岩以细→极细状态填充;泥岩填充状态为灰白→浅褐色或黑色;黄铁矿及碳酸盐岩的含量少,且存在钙质与泥质胶结的情况。
该研究范围的三角洲沉积相包括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分流间湾、席状砂微相)、三角洲前缘、不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海相泥微相)。
本文基于该油田基础井的资料信息对该区的三维地质建模予以研究。
2 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建立2.1 建立沉积相与岩相相结合的相模型所谓相模型,其是指岩相模型或沉积相模型,且两类模型的特点均不尽相同。
其中,沉积相模型具有如下优点:完全与地质认识相吻合,但不得从纵向角度划分隔夹层,以免对油藏储量计算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刻画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岩相模型具备如下优点:各类岩相均与后期的属性模型间基本吻合,但岩相模型与就地质角度而言的沉积相模型间的匹配度较低,进而对沉积相模型与岩相模型间的匹配度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油藏的完全表征难以依赖单独存在的岩相模型。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取沉积相模型与成岩相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即:基于沉积相图划分单井上各类沉积所对应的岩性(沉积相与岩相呈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单井的各层内部均无隔夹层之说,但应基于测井曲线划分单井的隔夹层,以确保与地质认识向吻合。
地质建模系列三:沉积相

渤南油田沉积微相(8 种)空间分布图
渤南油田渗透率空间分布图
13
2011-5-24
渤南油田含油饱和度空间分布图
勃南油田孔隙度空间分布图
2011-5-24
14
2011-5-24
15
姬源地区主力层长213-1的三维建模
• •
2011-5-24
10
因此,随机模拟有以下特点: 因此,随机模拟有以下特点:
1) 模拟算法是依赖于模型的,不同模型要采用不同模拟算法。 模拟算法是依赖于模型的,不同模型要采用不同模拟算法。 2) 随机模拟结果强调结果的整体相关性。 它从整体上对储层属 随机模拟结果强调结果的整体相关性。 性空间分布提供了不确定性的度量。 性空间分布提供了不确定性的度量。克里金方法不能保证条件 化到统计量。如用克里金方法得到的结果, 化到统计量。如用克里金方法得到的结果,其直方图和协方差 与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偏差。 与原始数据计算结果会有很大偏差。 克里金方法只给出一个数值结果, 3) 克里金方法只给出一个数值结果,而随机模拟能给出多种数 值结果。 值结果。这些结果的差异正好反映了隐含在概率模型之中的不 确定性。 确定性。
20
沉积相
2011-5-24
沉积相分布图( 剥片)和孔隙度分布图( 剥片); 长 213-1 的 沉积相分布图(第 6 剥片)和孔隙度分布图(第 6 剥片); 21 渗透率分布图( 渗透率分布图(第 6 剥片);含气饱和度分布图(第 6 剥片)的对比。 剥片);含气饱和度分布图( );含气饱和度分布图 剥片)的对比。
201473070436河道加宽与光滑201473071437随机游走模型的应用图77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9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20147307277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油层第9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随机游走模型做出的北一区西区萨3油层油层第10小层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图20147307344
三、沉积微相研究

②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a.沉积基本特点
●位于曲流河下游,地势 坡降较小;
●单向水流和河、湖双 向水流共同结果。
b.发育的主要微相
●水上部分:分支流河 道;
●水下部分:分支河口 坝、内前缘席状砂、外前缘席 状砂和湖相泥。
分支流河道 三角洲平原 湖岸线 分支河口坝 内前缘席状砂
前 缘 席 状 砂
外前缘席状砂
自然电位
岔7 4-12 4井
深
度
岩性
微电极
自然电位
岔3 9-30 3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4
微电极
14 14
14
河漫滩相(以泥岩为背景夹薄层砂层)
h.河泛平原相:泥岩夹薄层状过渡岩性。自然电位低平段。
自然电位
岔15-332x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1 14 11
14
14 11 14 11 14 11
微电极
岔39-303井
席状砂、浊积岩
3)确定沉积微相类型
以岩芯为基础,综合录井资料作参照,以电测曲线形态为 手段,综合判断微相类型。
①基本原则
a.以沉积相的标准相模式,指导微相划分; b. 小层地层单元是确定微相类型的基本单元。
②主要主法
a.分析小层单元岩性组合、单层厚度、砂岩岩性、泥岩颜 色等有关相划分的单因素指标,进行逐井、逐层定相。
井号:厚度
d.油砂体圈闭类型: 油砂体圈闭类型主要有四种情况:
● 断层圈闭; ● 构造圈闭:油砂体边界要与构造线走向大体接近; ● 岩性圈闭; ● 岩性、构造复合型闭合,如图。
油砂体边界
尖灭线 断层
油砂体边界 断层 构造线
尖灭井 油井
以实例应用浅谈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

以实例应用浅谈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X 孙 阳1,蔡 王月1,张 磊2,龚嘉顺2,焦龙进1,孙 磊3(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延长油田股份公司;3.中国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地质建模就是一种数字化的油藏研究的手段,它将油藏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数字化、可视化了。
本文以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大量地质知识库的建立和有针对性进行随机建模方法的选择在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建模中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随机建模方法适应性与不足之处,提出相控随机建模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随机建模;沉积微相;变差函数;地质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T E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1—0122—031 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方法1.1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是集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地质理论,数学地质、地质统计学和油层物理学等方法为一体,最大限度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油气藏内部结构精细解剖,解释油气分布规律,建立能描述属性参数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的三维模型。
1.2 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沉积相是控制储层参数的结构单元。
在不同沉积微相内,储层参数的分布规律不同。
储层的岩性展布、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等岩石属性的分布与沉积相密切相关,井间未知区域的储层各项属性参数只与同层位同一微相的井点已知属性数据有关。
在微相约束建模的同时可用砂厚展布模型控制约束属性模型预测;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模型也可互相制约、彼此相关。
这样储层属性的预测分布才能更加客观合理化。
2 沉积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的流程及实例应用国内学者依据实际建模经验提出了三步建模法:即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和储层属性参数建模。
笔者以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为例,说明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的步骤与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质沉积微相建模方法与应用
近年来出现的随机模拟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为地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机模拟是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综合地质学、沉积学等学科的现有知识,对沉积相单元、岩相、等组合或具体的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以及物性参数在空间的变化进行模拟,从而产生一系列等概率的储层一维或多维成像或称实现。
这些实现表达了储层各种尺度的变化特征和内部结构,是细致的、分辨率高的、定量的储层表征方式,而且易于在计算机上重复产生、展示、编辑和更新。
标签:地质结构储层分析沉积微相类型特点建模方式
1储层地质沉积微相建模研究背景
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评价的最基础的工作,沉积微相的正确划分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储层参数场的分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它是现代油藏描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在油田开发的中晚期阶段,油田主要进入三次采油和寻找剩余油阶段,对储层地质模型的精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同时也需要展开储层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在以往沉积微相研究中,微相边界的确定大多是由地质人员根据专家知识推断,具有主观性,难以适应高精度地质模型的要求。
2储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2.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湖的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率增大。
由浅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正韵律结构,砂层底部多含泥砾和泥屑,有时见炭化植物碎块。
泥岩以灰和深灰色为主,是水下环境的标志。
沉积构造由下而上为较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可见生物扰动构造及植物碎片,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钟形,箱形及箱形—钟形,粒度概率曲线大多由跳跃和悬浮二段组成,因坡度较缓,水动力较弱,所以滚动组份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0.2%。
2.2河口坝微相
河口坝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最典型的沉积微相,位于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高,是河流注入湖泊水体中时,由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或地形的突然改变,河流携带的大量载荷快速堆积而成。
水下分支河道持续供应碎屑物质,因此河口坝的规模较大,成为三角洲前缘重要的砂体类型。
岩性主要是粉砂岩、粉细砂岩和细砂岩,多具反韵律特征,单层厚度一般3-6m。
沉积构造主要为低角度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和斜波状交错层理,有
时出现浪成沙纹层理,少见生物扰动构造。
2.3远砂坝微相
远砂坝位于河口坝向前三角洲方向过渡的末端,因而有人也称之为末端砂坝,由溢出河口的细粒沉积物组成,其特点如下:岩相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略具向上变为粗的粒序,砂体厚度较小,在1米-2.5米之间;在剖面结构上,该微相常与河口坝共同组成连续向上变粗的进积复合体,直接超覆在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之上,有时两者较难分开,因而在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时,可以将其与河口坝合并,称之为河口坝-远砂坝进积复合体;在测井曲线上与河口坝的区别为:远砂坝较薄,自然伽玛值较大,典型漏斗型,中-薄层,显示出该沉积微相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
2.4席状砂微相
席状砂的形成主要是受波浪搬运再沉积作用的控制,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河口砂坝受到波浪和岸流的改造后重新分布而形成的。
它们分布在河口砂坝前缘和侧翼,呈席状或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
其特点是砂体分布面积较广,其沉积特征与河口坝已有明显不同,粒度变细,砂层减薄,沉积构造中没有各类大型交错层理,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和低角度斜层理,有时出现波状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自然电位曲线为指状和齿状,粒度概率曲线分布为高悬浮陡跳跃两段式。
2.5分支间湾微相
分支间湾也称分流间洼地,主要指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一般来说,向下游方向开口并与浅湖相通,上游方向逐渐收敛的一个低洼环境。
一般接收洪水期溢出水下分流河道相对较细的悬浮物质,常形成一系列的尖端指向上游的泥质楔状体。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不断改道和不同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的相互叠加,分支间湾在单井剖面上与水下分流河道密切共生,反复叠置。
其特点如下:岩性以泥岩为主,厚度变化较大,通常为1-10米之间;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次为小型波状层理,显示该沉积微相处于相对安静的低能环境,但有间歇性的湖浪改造作用;自然伽玛曲线为高值,曲线为踞齿状。
3沉积微相约束随机地质建模方法
3.1基础数据准备
从数据来源分析,基础数据应源于岩心、测井、地震、试井及开发动态。
从建模内容分析,数据类型应包括坐标数据、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及储层参数数据。
作为储层建模工作,储层参数数据是最为关键的。
而储层参数数据又分为硬数据及软数据,岩心及测井的井眼数据属于硬数据,如单井相、井点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及试井解释参数等都属于硬数据;而地震数据、井间数据等均为软数据。
3.2构造模型研究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主要描述构造的几何形态、断层等构造要素的空间分布。
在建立储层属性的空间分布之前,应进行构造模型建立。
构造模型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组成。
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由坐标数据、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建立的叠合层面模型描述,即首先通过插值方法形成各个等时层的顶、底层面模型,然后将各个层面模型进行空间叠合,形成储层的三维空间格架,为储层参数的叠合其上创造条件。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平面、纵向及任意切片可以检查构造模型不同构造部位建立的精度及合理程度. 精确构造模型的建立是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
3.3数据体粗化研究
由于地质现象的高度非均质性,地质家需要用较细的网格来描述油藏的特征,一般为几百万到几千万节点,而在油藏数值模拟油田开发过程,限于计算机的存储量和计算机的速度,一般黑油模型最多进行几万个节点的模拟运算,因此进行网格数据体粗化势在必行。
储层参数的数据体粗化分为常规粗化合并法及渗透率粗化合并法两种。
常规粗化合并法运用于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等标量参数的粗化,这三个参数与流体流动关系较松散,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调和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
渗透率粗化合并法是一种渗流力学方法,渗透率具有方向性,是矢量,在网格数据合并时,不能简单的平均,而要符合流体渗流规律,充分考虑流体在油藏中的渗流特点。
参考文献
[1]程玉红.郭彦如郑希民等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岩性油气藏.2007年(19)
[2]李晓春,王祝文,岳崇旺,等.变换在提取声波测井信号储集特性中的应用.岩性油气藏.2009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