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淑敏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毕淑敏的红处方

毕淑敏的红处方《红处方》是毕淑敏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入探讨了毒品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
故事发生在一个戒毒所里,主人公简方宁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戒毒医生。
她怀着拯救吸毒者的坚定信念,投身于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工作中。
然而,这份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着来自患者的欺骗、抗拒,以及社会对于戒毒工作的误解和偏见。
毕淑敏在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吸毒者形象。
有的因一时好奇而陷入毒品的深渊,无法自拔;有的则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寻求毒品带来的短暂解脱。
他们的故事令人痛心,也让人深思,毒品究竟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破坏力?简方宁在与吸毒者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毒品对人的身心腐蚀之深。
那些吸毒者在毒品的控制下,失去了理智、尊严和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为了获取毒品,不惜欺骗亲人、出卖朋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戒毒的过程又是如此艰难,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依赖交织在一起,让许多人在戒毒与复吸之间反复徘徊。
书中还展现了戒毒所内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无奈。
他们不仅要面对患者的不配合,还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简方宁为了帮助患者戒毒,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和健康。
然而,她的努力并不总是能得到理解和支持,有时还会遭到患者的攻击和谩骂。
在小说中,毕淑敏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毒品问题的表面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破裂、教育的缺失等,都可能成为人们走向毒品的诱因。
同时,她也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如贪婪、虚荣、逃避等,如何让人在毒品面前失去抵抗力。
《红处方》让我们看到了毒品的可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简方宁的坚持和勇敢,让我们对那些在戒毒一线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充满敬意。
而那些吸毒者的悲惨遭遇,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以及预防毒品教育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远离毒品的诱惑。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

现代小说解析教案探究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毕淑敏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小说作品备受瞩目。
本文将通过解析毕淑敏的小说题材与写作风格,探究她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一、毕淑敏小说的题材特点毕淑敏的小说涉及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人性关怀、女性心理、社会现实等方面。
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观察力,挖掘出人性的深层次,呈现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
首先,人性关怀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
她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感时的纠结与挣扎。
例如在《追风筝的人》中,她展示了友谊与背叛、罪恶与赎罪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女性心理是毕淑敏小说的另一个重要题材。
她以女性视角刻画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在面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时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她的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主角的成长与反思,展示了女性个体在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抉择与坚持。
最后,社会现实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
她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使得她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例如在《棋王》中,她通过讲述职业围棋选手的一生,暗示了竞争社会中人们为名利所驱使的现象,揭示了社会压力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二、毕淑敏小说的写作风格特点毕淑敏的小说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首先,她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她善于捕捉细节,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环境的氛围和物品的细节等,展示出对细节的敏感和关注。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她的描写所吸引,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其次,她的思考深入独到,使得作品更富有思想性。
毕淑敏在小说中经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行为等方式,展示出深入的思考和对人性、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她的作品往往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她情感的流露令人动容。
毕淑敏的作品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关怀,她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痛苦、喜悦、挣扎等多种情绪。
毕淑敏小说中多重意蕴的生命关怀

第23卷第4期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BI J IE TEACHERS COLL EGE 2005年12月 3基金项目:孝感学院2004年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管志斌(1983- ),男,广西天峨县人,孝感学院文学院学生。
研究方向:当代小说。
周水涛(1956- ),男,湖北天门市人;文学博士,孝感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研究方向:当代小说。
毕淑敏小说中多重意蕴的生命关怀3□ 管志斌 周水涛(孝感文学院中文系,湖北 孝感 432100)摘 要: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
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尊严;人道主义;生命关怀;超越生命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96(2005)04-0021-05Multi -implicational Attention tow ard Life as R eflected from BI Shu -min ’s NovelsGUAN Zhi -bin ZH OU Shui -tao(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Xiaogan U niversity ,Xiaogan H ubei 432100,China)Abstract ::With her distinctive interpretation ,B I Shu -min presents the readers multi -implicational images of life in her novels :Firstly ,dignity of life ;Secondly ,humanitarian care of life ;Thirdly ,surpass of life.In the novels ,the author does her best showing readers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mentioning the dignity of life of human being ,pursuing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life environment ,and appealing the cherishing of life ,surpassing of natural life ,attaining eternity of spiritual life ,and achieving perfect human dignity ,for humanism ’sake.K ey w ards :Dignity ;Humanism ;Care of Life ;Surpassing of Life 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主要在两种题材领域进行耕耘:一是“昆仑系列”题材小说,代表作有中篇处女作《昆仑殇》、《阿里》等;二是“新体验小说”[1],有中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长篇《红处方》等。
坦然走过乞丐赏析(三篇)

坦然走过乞丐赏析我一直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意思是你帮助了别人,你也同时拥有的快乐。
爸爸的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快乐,带着这句话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的心变得更加的开阔。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街上的乞丐,变得越来越多了,类型更是越发的千奇百怪,每一次,我都会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援助之手,那或许大街上有一天就找不到乞丐了吧。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毕淑敏的一本随笔,其中有一篇文章,突然让我开始怀疑我原先的那些想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坦然走过乞丐》,走过乞丐却可以做到坦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于是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章中提到一个奇情女子——张爱玲,这位女子竟然可以做到坦然走过乞丐,真的很难想象,难道她在狠心走过乞丐的那一刹那,不觉得自己似乎违背了良知吗?常常有人听说一些关于哪个乞丐骗吃骗喝装可怜的传闻,当时的人应该是十分气愤的,可是当再次看到街上的可怜人,动了侧影之心,又掏钱帮助那些可怜的人。
三字经开头两句则是“人之初,性本善”说明善良是人们的天性,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确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乞丐却在利用人们的善良来博取人们的同情。
他们不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财富,而是选择放弃做人的尊严,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过生活。
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的救助只会纵容他们,让他们变本加厉。
有一个成语叫“嗟来之食”,它说的是一个发生在春秋事情齐国的故事,那时候齐国闹饥荒,有一个富人看饥民们可怜便煮粥给他们喝,有个饥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肯吃粥,最后饿死了。
当然,这样的尊严也许有点牵强了,但是其实能够自己创造,却依靠别人生活的人,就真的为人说不齿。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乞丐们或许也是时候筛选一下了。
风景需要去掉污点,那才完美!坦然走过乞丐赏析(二)走过大街上,乞丐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用令人顿生怜悯的眼神向路人行乞。
也许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对着他们释放。
然后他们就用生命中最珍贵的尊严换来了你的几元钱。
《毕淑敏散文集》主要情节

《毕淑敏散文集》主要情节在《毕淑敏散文集》中,毕淑敏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描绘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情节。
这些情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情感的追求。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主要情节。
第一情节:《日常生活中的温情》在这篇散文中,毕淑敏以平凡日常生活为线索,通过描写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她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微妙而温暖的情感。
故事从家庭生活中的小插曲讲起,通过描述邻居间的帮助、亲人间的关心以及陌生人间的善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琐碎细节中蕴含的感动和温情的领悟。
第二情节:《乡愁的味道》这一篇散文展现了毕淑敏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她以饱含乡愁的心态,以及对家乡独特景色和记忆的表达,再现了自己在乡间成长的经历。
通过描绘乡村风物的美丽,描述童年时的游戏和陪伴,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家乡的眷恋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散文中融入了对家乡的思考和思索,拓展了读者对家乡的理解,引发了一种关于归属和身份的思考。
第三情节:《人间烟火气》这篇散文以都市人们的繁忙生活为背景,描述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孤独和追求。
毕淑敏通过揭示忙碌都市背后的空虚和无助,呼唤人们对真正的人情关怀和心灵共鸣的渴望。
她以自己对人群中孤独者的关注和理解,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珍惜和期待。
通过这篇散文,读者对自己身处的都市环境和人际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第四情节:《岁月的礼物》在这篇散文中,毕淑敏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以岁月流淌为线索,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思考。
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通过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描述,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散文中穿插了对时光的描绘和思考,令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品味岁月的酸甜苦辣,感受毕淑敏对于时间的敬畏与热爱。
第五情节:《爱在心灵的隧道》这一篇散文以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爱在冰冷城市中燃烧的温暖。
毕淑敏以细腻入微的叙述,诠释了爱的力量和爱情中的点点滴滴。
2024年毕淑敏散文呵护心灵的读后感

2024年毕淑敏散文呵护心灵的读后感2024年的毕淑敏散文《呵护心灵》,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引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亲情的思考,同时也启示了我关于独立思考和坚守理念的重要性。
在散文中,毕淑敏通过对母亲爱与呵护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感动。
散文开篇,毕淑敏描述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情景。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母亲那双操劳又瘦弱的手,以及她那一袭卷发中夹杂着白发的头顶。
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田野中,看到了母亲默默地为家庭辛勤付出的场景。
毕淑敏写道:“感到温暖是因为有母亲,在荆棘满地的人生道路上战战兢兢地护送着我。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母亲伟大的爱。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毕淑敏以自己成年后的视角回顾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她描述了母亲悉心料理家务的场景,讲述了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而默默付出的故事。
母亲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她的人生,却在背后做着无数的辛苦努力,给予她爱和支持。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呵护,毕淑敏才能够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她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无私地呵护和关爱我们。
正是母爱的呵护,才使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能够茁壮成长,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
散文中的母亲也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坚守理念的重要性。
毕淑敏的母亲并没有在自己女儿的人生中过多地干涉,而是选择了默默地支持和鼓励。
她相信自己的女儿有着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能力,她相信她的女儿会坚持自己的理念。
这种信任和支持不仅让毕淑敏有机会自由地成长,也让她明白了坚守理念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着来自他人的怀疑和质疑。
但正如散文中的母亲一样,我们需要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理念。
只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也要学会信任和支持身边的人,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毕淑敏《我很重要》文章赏析

毕淑敏《我很重要》文章赏析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
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
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也许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趟,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
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
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
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阴,时刻努力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浅谈毕淑敏小说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她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实力与个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有着二十二年的行医经历,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鲜花手术》,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集《心灵处方》等,而小说在毕淑敏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她所创作的小说中,主人公多为女性,如女兵、女医生、女护士、女大学生等等。
因为身为女人,作为女儿、母亲的情感经历使得她十分关注女性问题,并能十分敏锐地发现女性问题,对女性问题的写作驾轻就熟。
本论文探索毕淑敏作品中对女性给予的生活关怀,即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一对女性独有体验的刻画毕淑敏说:“我的性别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无罪。
人类的性别,是人类进化与分工的必然,它无罪人类的性别,是人类的进化与分工的必然,它是人类的骄傲。
女性这一神圣的性别,和男性具有同样的思索与行动的能力,因此,她是平等和光荣的。
她所具有的繁衍后代的结构和职责,更使她辛苦和伟大。
”毕淑敏在小说中的创作的女性,有她内在的矛盾。
她一方面希望能够使人回复到原来的本性,过真正女人的生活,就有了作品中众多的母亲的形象和对母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她又意识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在一个男权社会真正恢复女人的本性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的不平等。
而为消除这种不平等,首先必须使女人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人,而不是依附于男人。
毕淑敏的性描写不注重女性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因为她认为在男权统治下,那种感受是由男人主宰的,并不是女人的真实感受。
“性是奴役女人的皇帝”。
[1]因此,这种性爱对于女人是不真实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这种性爱,人的生存又存在问题。
这是作者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想强调女权,以反抗现实中的不平等,一方面有始终是以人的生存为最高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毕淑敏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作者:张雪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毕淑敏是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女作家,其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通过其他生活经历、女性关怀、儿童关怀、生命关怀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挖掘其作品的人文内涵,揭示毕淑敏小说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展现和对当代人生活情态的关注以及其作品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毕淑敏;女性关怀;儿童关怀;生命关怀;构建人性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2一个思想深刻的作家,他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唤起人民的自我救赎。
毕淑敏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关注个人的生命,关心人的生存状况,探寻人性,关注女性和儿童教育,她在剖析社会弊端现实的同时为人性的弱点开处方,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她的作品中,换化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情怀气质,并成为她作品的核心。
一、毕淑敏作品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一)对女性的关怀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来说,毕淑敏的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特点:追求男女平等,展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对男性中心话语权提出挑战。
在中国几千年来歧视女性的封建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女性自己也一时半会儿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
当代男性依然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处于第一性,女性仍处于劣势地位。
如《拯救乳房》里面的安疆,在其丈夫死后保持着和丈夫在世时一样规矩和家庭摆设,她一直以丈夫为中心,除了丈夫她没有自己的爱好和自主独立意识。
毕淑敏小说中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对女性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进行揭露和控诉。
如《血玲珑》中的匡宗员因强奸而侥幸逃脱,在他拼命读书出人头地之后,疯狂无耻的寻找性爱,自认为是个成功人士就可以占有一切,包括女人,这是男性的一种罪恶思想。
其次,卜绣文为了事业和家庭也只能屈服他,表现了女性处于社会的一种劣势地位,犯罪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受难的女人还要受难。
还有《女工》中白二宝对浦小提无理的训斥态度,体现了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女性还是弱势群体。
除了男女平等问题,第二是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
在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里简方宁是为了实现自己上军医大的目标,选择了后勤助理员潘岗做老公,因为潘岗在医院里人缘很好,讲话也有分量。
同样的例子还有爱慕虚荣的护士栗秋,利用在戒毒医院的工作寻找一个落魄的富家子弟,然后感动他,通过婚姻达到她过上贵族生活的目的。
简方宁、栗秋的婚姻选择完全是出于自己事业、自身利益的考虑,爱不爱并不重要,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第三是赞美母性的无私奉献。
《生生不已》中乔先竹在失去女儿甜甜后,精神备受打击,不顾自己脆弱的身体再次怀孕,在袁医生的帮助下,她用尽残存之力终于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
她不顾生死凭的就是母性传承生命的天性。
《预约死亡》里的小白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待病人热心,任劳任怨。
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一个中年妇女,从惋惜普通人痛苦的死亡为初衷,建立起临终关怀医院。
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博大的无私的爱和她们的巨大贡献,呼吁人们重视女性价值。
80年代女性文学中张洁的《方舟》揭示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突出的是家庭和事业的矛盾,“女人天职”和“为人主权”之间的矛盾,毕淑敏作品摆脱狭隘的女性意识,站在较客观的立场,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生存,关心女性尊严,重视女性价值。
(二)对儿童的关怀毕淑敏作为一位成功的女性,在生活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包括妻子和母亲,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毕淑敏站在一个母亲的位置上关注儿童教育,并结合自身经历体验从文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儿童的种种社会问题。
首先。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这时候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
毕淑敏在长篇小说《红处方》里描述了两个吸毒青年,是父母用自己的温情,把他们训练为一个吸毒者。
在这里毕淑敏告诉我们孩子在生理上成熟的时候却伴以心理的幼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时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情况和发展状态,特别是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融日甚,西方性教育和性文化较为开放,加上电影影视等不良文化的传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易受到影响,因此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孩子培养健全人格。
其次,是对学校教育弊端的揭露。
《红处方》里那个多次戒毒未果的女人庄羽,堕落的最初原因可追溯到她上中学时,学校为了使她安心准备马上进行的全市体育比赛,校长命令老师为她做数学卷子,还劝言要多少分我给你多少分。
在她幼小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学校为了自身利益,图虚名,完全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教学生弄虚作假,伤害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第三,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关注。
《不会变形的金刚》里毕淑敏呼吁人们为孩子保留一份圣洁之地,关注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腐蚀,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
《一厘米》毕淑敏阐明父母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直诚信、严于律己的榜样,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毕淑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了许多教育儿童的有趣味性的长短篇小说和散文,如《爱怕什么》、《孝心无价》、《我很重要》表现出她对孩子教育的深切担心和思考。
(三)对社会民众苦难生活的关怀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常常把军旅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写进小说,《昆仑殇》和《阿里》都写到了军人们恶劣的生存环境。
毕淑敏通过对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描写,充分表现了人们顽强的生存信心,表现了一种对军旅人强烈的人文关怀。
毕淑敏守卫过祖国最高的领土,看到过世界上最壮丽的峰峦,她的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笔尖下的文字带有冰喳的温情,从长篇小说《女工》起她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生活现状,她期望他们获得幸福。
在《毕淑敏小说<女工>引起的反响》一文中毕淑敏说:“感受着普通女工们的喜怒哀乐,我已把她们当成姐妹。
她们孤独而寂寞,但她们内心的善良和勇气,还有在命运跌宕中的清醒和坚定,使我不得不拿起笔,因为她们和我血肉相依。
”正是从这种人文关怀出发,毕淑敏认真地写下了很多普通人物的种种苦难,并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再如,对生理心理处于折磨中的人们给予关怀。
毕淑敏把对象指向了患有乳腺癌的特殊人群,《拯救乳房》中毕淑敏理解关注乳腺癌患者心理的痛苦和心灵的挣扎帮助她们找回了健康人的心态,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四)对生存和死亡的审视毕淑敏是一位十分热爱生命的作家,由于20年的军医生涯,每天必然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死亡,使她越来越有勇气面对死亡,进而从文学角度来审视生与死,毕淑敏的笔触及之地是那险恶的高原冰寒、戒毒医院、临终医院、心理治疗所等,主人公们的生命面临生与死的艰难抉择,因而使得生命更加具有了崇高美。
毕淑敏珍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追求生命要有意义的存在。
《红处方》中的简方宁被她的病人庄羽陷害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抉择,从容不迫地选择了自杀结束生命,她用自己的生命向罪恶发出抗议,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毒品可以使人中毒,却无法使人屈服,彰显了生命的崇高。
汉朝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毕淑敏在探索生命价值和尊严时就遵循着这一标准,特别是在她的小说“阿里”系列和“昆仑”系列里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阿里》中的女卫生员游星的不幸遭遇是毕淑敏对历史错误暴行损害无辜生命进行的深刻揭露,表现了她对生命存在和死亡在价值意义上更深层次的追寻。
重视临终关怀,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
《预约死亡》里写的都是一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将死之人。
毕淑敏怀着对生命特殊的悲悯情怀,希望人们冷静对待死亡,向西方学习,重视临终关怀,帮助人类消除死亡时的精神恐惧,尊严地快乐地走完人生。
二、毕淑敏小说人文关怀的意义(一)为人性的弱点开处方人有七情六欲,社会上的许多悲剧起源于人性的弱点。
毕淑敏的长篇小说《红处方》就是对人类普遍具有的人性弱点进行深刻揭露。
吸毒带给人的是种种人性的异化。
毕淑敏通过简方宁的死告诉人们,人类最难的是战胜了自己,只有克服了人性的弱点,才能战胜毒品,征服一切困难。
《红处方》中毒品就是人的致命弱点,诱惑人们为了获得毒品不惜家毁人亡,在《女工》中生活下去的本能需求是人们的弱点,欲望使得钟老师宁夕蓝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白二宝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毕淑敏通过她的作品告诉人们欲望是魔鬼,人因为有了欲望才更容易被人利用,无穷无尽的欲望得不到控制则必定被拉入地狱的深渊,而浦小提在污浊之中保持了人的一份尊严,就是对欲望控制好的榜样,从而告诉我们学会认识自己的欲望,对欲望加以辨别区分,控制不良欲求,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被欲望冲昏头脑,毕淑敏保持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医心,为人性的弱点开出一副救治的处方。
(二)宣扬性善论,构建人性美毕淑敏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作为一名作家仍旧保持医者的仁心,悲悯情怀是她人文关怀的核心,在她的作品中,努力捍卫人性的真善美,叫人们相信社会的美好和希望。
《预约死亡》中那个看似脾气暴躁的杜爷爷,临终之时却还关心着我这个忧郁的女孩,劝我活的快乐,悲凉的人生中透露出丝丝人性的温暖和人间真善美。
毕淑敏讲的哲理水到渠成,无令人生厌的说教,使人产生心灵的撞击和共鸣。
在《红处方》里毕淑敏同样给予了这个毒瘾成性的社会以希望。
赞扬了人意志的刚毅、顽强和不可以战胜,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给对这个社会充满失望的人们注入了希望。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毕淑敏的文字能给予繁忙、迷茫中的人们以抚慰,疲惫无助的人们以力量,紧张自卑的人们以信心,孤独苦闷的人们以快乐!毕淑敏的创作深入社会底层,关注人们生存现状,关注自我价值实现和意义。
她像一位观世音菩萨向人间传播着爱与希望,她将对人民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幻化为集文学、道德、责任和使命感的文字,表达了她对人类博大的爱。
参考文献:[1]毕淑敏:《红处方》,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2]周作人:《人的文学》,2011年版。
[3]毕淑敏:《我为什么想到“拯救乳房”》2003年版。
[4]毕淑敏:《毕淑敏经典散文精选》2011版。
[5]毕淑敏:《不会变形的金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毕淑敏:《生生不已<一厘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7]毕淑敏:《女工》,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版。
[8]《毕淑敏小说<女工>引起反响》,东方网.2012年8月12日。
[9]毕淑敏:《生生不已<昆仑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10]毕淑敏:《生生不已<阿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11]毕淑敏:《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