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1)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引言《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本由作者毕淑敏创作的小说。
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毕淑敏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本读后感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对这本小说的感受和体会。
文字的独特魅力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中的文字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隐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文字的流畅和生动,让读者不禁沉浸其中。
例如,作者用“树”来比喻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树木的繁茂和树叶的摇曳,来展现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变化。
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在《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中,毕淑敏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为细腻。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生活背景。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以及内心的细微感受,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存在和情感。
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多重主题的探索《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在探讨多重主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交流,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等多个主题。
例如,小说中探讨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惊叹,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反思与启示通过阅读《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我不禁陷入深思。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传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次,我也从中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寄托。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信念和坚持的力量。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勇敢面对生活。
结论《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本引人迷醉、文字唯美、主题深刻的小说。
无论从文字的魅力、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探索还是对读者的启示和反思,这本小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bèi
背风
qiú jìng
遒劲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及其内在的美。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离太阳最近的树》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这段对话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 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 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刻地揭示出 事件的可悲之处。
为了挖红柳,人们先后用了什 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人们挖 红柳的语句。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人们挖红柳的场景: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 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别名红柳。是怪柳科怪柳属的灌木或小乔 木状植物。多枝柽柳分布于中国西藏、新疆、 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地,俄罗斯、 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也有分布。其喜光,较耐 寒耐热,较耐干早耐水湿。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后习题及答案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皱褶.()谷穗.()健硕.()逶迤.()苍穹.()遒劲.()訇.然()镂.空()尸骸.()2. 根据课文选词填空。
(1)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艰苦艰难)。
(2)真正(顽强顽固坚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3)把红柳的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蕴藏包涵)着可怕的工作量。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美有力健康有力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3. 下列各句中对课文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红柳的树干比其他树种都高。
B. 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
C. 红柳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涵着伟大的力量。
D. 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4. 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B.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C. 啊,红柳如同冰山。
D.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
5. 下列不能表现红柳顽强生命力的一项是()。
A.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B.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C.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D.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6. 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A. 写出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
B. 在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红柳的外表之美。
C. 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D. 说明红柳对自己的生存状况非常满意,对未来充满信心。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文解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文解析一天,我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我看见了离太阳最近的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
我的童年是在草原度过的,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朵,而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小小的、蓝色的花——蒲公英。
今天,我再次来到了这个地方,静静的躺在草地上,回忆着以前的往事,思绪飘向了天空。
“妈妈,快过来,我发现了好东西!”我拉着妈妈的手,来到了一片开满蒲公英的土地。
妈妈不解的问:“为什么我们来这儿呢?”我拍着手中的小精灵说道:“因为你看啊!我发现了离太阳最近的树!”听了我的话,妈妈把我抱了起来,我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出来,兴奋的又跳又叫:“妈妈,快来看啊!”只见眼前有一颗绿色的小树,非常矮小,树枝弯弯曲曲的,还没有我高呢!更别说离太阳最近了。
树干很粗糙,像被人用力地刻过一样,显得非常丑陋。
更重要的是,它的叶子全都枯萎了,只剩下几根细细的茎支撑着小树,整棵树看上去就像风中摇摆的烛火,仿佛随时都会熄灭似的。
可我并不觉得它很丑,反而觉得它非常勇敢,一点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棵树差。
如果这是我的话,一定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吧!而蒲公英呢?它依旧站在哪儿,用尽了生命的力量和着微弱的风唱着歌,从不畏惧,从不屈服。
“我的小精灵,我知道,你一定可以变成一个英雄,一个不怕苦,不怕累,永远都不会退缩的英雄!你真的是我的小精灵,谢谢你!”文中,我看到了蒲公英坚强的品质。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即使叶子都枯黄了,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
我想这不仅是蒲公英坚韧的品质,也是所有生物都应该具备的吧!我们不正需要有这种精神吗?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因此,作者才会感动的落泪。
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必须要学习蒲公英的坚强品质。
作者在文中除了对蒲公英产生敬佩之情外,还感受到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我想象着,如果我是一株蒲公英,我会把最亮丽的颜色展现给别人看,让他们看到最绚烂的自己;我会把种子撒在最暖和的地方,让小草帮助我传播生命的气息;我会生长在温暖的家园,就算离太阳很近,但只要我存在,我的精神就会像火苗一样继续燃烧下去……可惜我并不是一株蒲公英,我没有蒲公英那么坚强,也没有蒲公英那么乐观。
《离太阳最近的树》练习题(含答案)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复习指导:1.作者:__________,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情理交融的______散文,采用了_____思路。
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寂()皱褶()逶迤()沙砾()黏结()......))尸骸()镂空()苍穹(遒劲(訇然()......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5寂。
不知是神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liáo___地生存着ě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zh ___偶尔会开出谷穗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到藏区巡回医疗,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可以用焦炭,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它的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的边缘。
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wēi y__________í老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固住了流沙。
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了。
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兵说,你本末倒置....红柳的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情感真挚
她的作品情感真挚,表达 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的深 切关怀,让人感受到温暖 和力量。
哲理深刻
毕淑敏的作品中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引人深思,启 迪心灵。
修辞手法
比喻
毕淑敏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将抽 象的道理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
理解。
拟人
在她的作品中,拟人手法运用得当 ,使自然万物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和 智慧。
《血玲珑》
总结词
探讨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的中篇小 说
详细描述
小说围绕一位等待器官移植的年 轻女子展开,深入探讨了器官移 植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生命尊 严。
《拯救乳房》
总结词
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疏导问题的小 说
详细描述
小说以一位乳腺癌患者的康复经历为 主线,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疏导问 题,倡导正视疾病、积极生活的态度 。
THANKS
谢谢
配角分析
01 02 03 04
人物姓名:李明
人物性格特点:善良、真诚、有责任感 人物经历:与简相识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之后成为了简的朋友和助手
。他一直支持着简,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和鼓励。 人物关系:与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彼此信任和依赖的人。
人物关系分析
简和李明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他们不仅是朋友,更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 简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李明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同时,简也给予 了李明很多鼓励和动力,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排比
通过排比手法,她将多个相似的意 象或句子并列呈现,增强了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风格
平实中见真情
毕淑敏的语言风格平实,不刻意 追求华丽辞藻,但在平实中透露
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离太阳最近的树》_图文

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
共存亡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
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段落划分
一(1--2)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二(3--18)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 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 的美。
三(19--21)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 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lì 沙砾
hōng 訇然
hái 尸骸
zhě 皱褶
suì gǎo 穗 镐头
mí
xiān zào
弥久 铁锨 灶膛bຫໍສະໝຸດ iniǎn背风 药捻
dào 本末倒置
qióng qiú 苍穹 遒劲
loù 镂空
wēiyí 逶迤
rěn 坚韧
yā 枝丫
jiǎn 眼睑
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浩浩荡荡:形容气势十分雄壮,规模宏大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盘根错节:树木的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情
• 1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 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根系强大
这些语句表
现红柳怎样 的品格?
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文中的这些语句运用比 喻,从不同的侧面活灵活 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 命力和伟大的力量,字里 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 赞颂。
第一部分(1--2)
阅读的第一部分(1--2) ,回答下列问题。 1.红柳生长的坏境的怎样的?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环境恶劣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在荒漠的皱褶
酷寒和缺氧
语文上册第6课《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1)

红柳树的外观的美怎样?它的内在美呢?
外观(貌)美: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 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 穗样细密的花”,“离太阳最近的绿树”, “略带苍蓝色调,“小小的一蓬”。
内在美:“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 微笑”,“昂然立着”,“傲然不屈的英 魂”。
作者写道:红柳丛对着高原的 酷寒和缺氧微笑。“微笑”一词用 的好吗?为什么?
毕淑敏
毕 淑 敏
知人论世—与作者对话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 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 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 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作品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 《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 《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 《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 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 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
红柳树
颂歌:红柳顽强奉献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
悲歌:生态环境破坏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环境恶劣 在荒漠的皱褶里 酷寒和缺氧
外观(貌) 根系强大 歌颂赞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小小的一蓬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 顽强精神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
的艰难过程?
作者极力描写挖红柳根那“很可怕的工作 量”。“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 山淘净”,“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 斧”把树根“一一斩断”, 后来“挖沙山的工 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 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 科技法子——这用是炸很药平!静”的叙述,似乎没带什么 感情色彩。 细细品味,却悲从中来。人们所花 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对自然的破 坏力就越大,其悲剧效果便愈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在一
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
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
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家作品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
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
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
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②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
2.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
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环保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要表现这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独具匠心,捡起记忆中的一个贝壳,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视自然。
作为文明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
3.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
问题:文章中叙述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明确:叙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
②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
③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却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中有机的融入了描写。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唯一的绿,“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显得无足轻重,尽显人类的可悲。
课文对红柳内在力量的关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
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用的工具与先进,其悲剧效果强。
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使读者体味到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
二、体验反思
1.展示交流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的。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图片,究根源,谈感悟。
)
2.分组讨论
问题:同学们,大家如何看待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教师引导: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最残酷的报复。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漫画《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