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 掌握生词和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反思。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进行简介,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
2. 生词和难点解析:列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详细解释。
3.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
4.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对生词、难点和课文结构进行分析讲解。
2. 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手段:使用PPT等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
2. 生词和难点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3.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阅读理解练习: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表达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建议。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对教学方式的看法。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鼓励学生交流朗读感 受,分享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文章大意, 形成初步印象。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脉络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线索。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和语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特色,领略风格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唤醒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 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情感熏陶
通过课文中红柳的悲剧,引导学 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的伟 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太阳与地球距离知识普及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约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最近时约 为1.47亿公里,最远时约为1.52亿公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物圈 。
自然的敬畏之情。
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 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精神激励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柳生存 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激励学生勇
于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树的生长条件
树的种类与特点
树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等条件才能 正常生长。
不同种类的树有着不同的形态、生长环境和 生长特点。
2024/3/27
24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太 阳能与树的关系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 字。
鼓励使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体的数据 支持观点。
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无错别字和语法错 误。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类 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谴责,使读者在感动中思考。
8
关键语句理解与感悟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韧美丽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红柳的赞美之情。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
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向全班 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
学可补充或提问。
2024/3/27
21
创意写作展示成果
写作主题 以“我与太阳和树的故事”为题,引 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指导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构思故 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 情等。
2024/3/27
学生写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初稿,课后进行修 改和完善。
2024/3/27
通过个人阅读体验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7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 象,探究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 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生命的意义”、“自然与文明 的关系”、“追求梦想的过程”等, 并形成汇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反思
过去人类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
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
准备
:
收集课件元素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教
学
~
过
程
1.#
2.课堂组织:1分钟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教
^
学
过
程
-
七、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多媒体演示)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多媒体展示和谐自然环境的图片)
4.归纳总结:5分钟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多媒体演示)
:
5.布置作业:2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某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课时授课计划
科 目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5月25日
授课类型
[
探究型教学法
授课班级
10C1
授课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依据教学设想1、教具:多媒体课件
2、方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
目的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环境破坏的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美被毁灭,可悲!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
八、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植物——红柳挖掘殆尽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哪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沙,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明确:
屋顶指的是西藏阿里的高原。今天我们已经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沙尘暴用强大的势力给我们打了一个响响的招呼。
(展示环境破坏的图片)
代表作《红处方》《预约死亡》《血玲珑》等(多媒体演示)
二、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段,感受红柳形象。(赞歌)
1、红柳的外在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
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高原的精灵。
(多媒体演示)
明确:
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教
学
"
板
书
设
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顽强的生命力
颂巨大的精神贡献(描写)
伟大的力量
红掘净烧光
柳悲命运(记叙)
理直气壮
唤人类环保意识(抒情)
,
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多媒体演示)
四、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明确: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浩浩荡荡
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工具
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2、红柳的贡献及其内在力量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
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漫长
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
(多媒体演示)
五、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原话
明确:(文中7-9段)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考勤,组织学生预习课程。
2.导入新课:2分钟
面对冰雪、面对高寒,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生命----红柳始终是微笑着昂然挺立。然而本应与雪域永存的它为何惨遭灭顶之灾在人类的屠刀硝烟侵略下,它又是怎样的铁骨铮铮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揭开这些谜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3.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作者介绍:
】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
(多媒体演示)
六、你觉得司务长算的这笔“帐”划算不划算为什么
明确:(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思考)
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演示)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教
^
学
过
;
程
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悲歌)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