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含蓄隽永语言特点。

2、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记得在第一篇作文中不少同学写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这些名字大多寄托着父母对女子的爱意和希望。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

请同学们猜猜老师名字(柳霞)有什么意义。

明确:柳树适应性强。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父亲工作调动频繁,我们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城里乡下的换过好几个地方,父母希望我能不受环境影响,走到哪里“活”到哪里,走到哪里成功到哪里,所以才改过来的。

(“无心插柳柳成行”,“霞”字是当时女孩的标志,没什么特别意义)其实,许多作家写文章也是这样。

他们通常要把自己精心写成的文章宝贝一样看待,并给它拟写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离太阳最近的树”叫什么树毕淑敏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诸如“红柳颂”、“红柳赞”、“高原红柳”、“可爱的红柳”、“红柳之歌”之类呢学生试析题目。

……课题的含义远远大于其它题目含义,要想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漫漫走进作者心灵。

二、导读分析课文1、红柳是怎样的一种树,和我名字中的柳树一样吗课文是怎么写的读讲第二段。

明确:生长环境不一样(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所以它比垂柳更珍贵,生命力更强。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3.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2.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3.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课文;2.教师备课笔记;3.学生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品和作者,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离我们最近,离太阳最近的是什么?1.教师给学生逐段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并带领学生思考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2.教师提问学生,太阳对树的关照有哪些?树对太阳的感激之情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一段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展示。

第三步:阅读理解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针对细节的问题;2.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梳理,要求提炼出故事的主线和结构;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将问题的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答题展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答案;2.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析和答案,给予肯定和补充。

第五步:课文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描写,并解读其中的意义;2.学生个人写出自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扩展阅读面;2.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赏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教学方法】朗读、讲析、讨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新授(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A、拟人B、叙述C、描写。

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选C、描写。

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a 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b '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教案编号【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教法学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在三十年多前的XXX,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女作家XXX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又名《向红柳忏悔》),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介绍作者。

XXX,当代女作家,着有多部小说和散文集。

三、新授。

一)分析红柳形象,体会“颂歌”。

齐读一、二段,然后回答: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找出语句)1)“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返回教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授课人田蕾【教学目标】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时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网络资源——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

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二、作家作品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

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四、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②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2.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明确: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

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环保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要表现这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独具匠心,捡起记忆中的一个贝壳,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视自然。

作为文明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

3.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

问题:文章中叙述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联?明确:叙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②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③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却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中有机的融入了描写。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唯一的绿,“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显得无足轻重,尽显人类的可悲。

课文对红柳内在力量的关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

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用的工具与先进,其悲剧效果强。

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使读者体味到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

二、体验反思1.展示交流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的。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图片,究根源,谈感悟。

)2.分组讨论问题:同学们,大家如何看待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教师引导: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最残酷的报复。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漫画《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小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