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3.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2.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3.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课文;2.教师备课笔记;3.学生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品和作者,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离我们最近,离太阳最近的是什么?1.教师给学生逐段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并带领学生思考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2.教师提问学生,太阳对树的关照有哪些?树对太阳的感激之情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一段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展示。
第三步:阅读理解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针对细节的问题;2.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梳理,要求提炼出故事的主线和结构;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将问题的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答题展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答案;2.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析和答案,给予肯定和补充。
第五步:课文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描写,并解读其中的意义;2.学生个人写出自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扩展阅读面;2.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赏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树的生长条件
树的种类与特点
树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等条件才能 正常生长。
不同种类的树有着不同的形态、生长环境和 生长特点。
2024/3/27
24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太 阳能与树的关系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 字。
鼓励使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体的数据 支持观点。
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无错别字和语法错 误。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类 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谴责,使读者在感动中思考。
8
关键语句理解与感悟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韧美丽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红柳的赞美之情。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
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向全班 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
学可补充或提问。
2024/3/27
21
创意写作展示成果
写作主题 以“我与太阳和树的故事”为题,引 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指导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构思故 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 情等。
2024/3/27
学生写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初稿,课后进行修 改和完善。
2024/3/27
通过个人阅读体验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7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 象,探究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 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生命的意义”、“自然与文明 的关系”、“追求梦想的过程”等, 并形成汇报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文章的意境。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阳光充足”、“茁壮成长”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树,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树木,让学生亲身体验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平台的量化评价,督促学习,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5分钟
二、结合文本、任务导入
一、导入
板书:西藏
看到这个词,同学们想到什么?
大家心目中的西藏是这样的——展示拉萨图片。
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是这样的——展示阿里地区的照片。
阿里地区幅员辽阔,占地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全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500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这里气候恶劣、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可供居民日常生活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引导学生寻找到文章中挖掘红柳悲哀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对红柳过去与现状的对照和比较,深刻理解挖掘红柳这一事件的悲哀。
25分钟
四、品读对话、感红柳之志
1.布置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司务长的对话。
提问:当司务长布置大柴的任务时,“我”产生了疑惑。面对“我”的质疑,司务长连续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对话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利用平台查找整理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在西藏当兵时的经历。
4.利用平台中图库的资料用PHOTOSHOP软件为本课的红柳树制作树牌,并上传。
5.分成5组,每组6人。
课下在平台上做完字音、字义的练习,自主打分。
将搜集或自己写的环保图片和标语上传到平台上。互相浏览,留言评价。
利用平台查找作者资料、并完成平台上有关练习。
2.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红柳的根有多少,那沙山就有多大。”“啊红柳如冰山……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用如此强大的根系牢牢固住了流沙,制服了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
2.作者为什么要写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3.布置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1)什么是“原住民”?作者为什么把红柳称作“原住民”?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一段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同学们从作者吟唱的红柳的悲歌中体味到了人类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而破坏生态却毫不自知的忧患意识,也体味到了作者心中更深程度的悲哀。
同时,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随时拍照已经成为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我所任教的动漫专业的学生,在色彩把握、照片布局方面较其他专业学生有一定优势,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我采用了制作电子树牌和电子相册这两种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驱动本课的文本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写作的纵向思路。
课后反思
本课我用两个与专业相结合的任务——制作树牌和制作电子相册来驱动教学,制作树牌让学生了解红柳的生活习性和红柳的形态。制作电子相册用思维导图来规划制作思路,可以让电子相册思路清晰,表述主题更突出。学生体现了较大的兴趣,在树牌制作中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
虽然本课基本上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参与性强,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具有竞争意识。但是本课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只限于讨论现成的问题,在体味到红柳之悲后没有探究造成红柳悲剧的意识,个别同学在赏析句子的时候还不能结合句子的修辞特点进行分析,今后应加强片段赏析方法的指导和练习。
编制:教科研处 审核: 日期:
2.掌握作者表达浓烈情感的方式——平静的叙述和详细的描写。
能力
1.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纵向思路。
2、通过制作树牌了解红柳,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本课的红柳形象进行解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
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
板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赞歌——颂红柳 悲歌——叹被毁 纵
1、描写环境,顽强生存 1、叙述挖红柳前 理直气壮 向
2、描写红柳 “微笑” 2、叙述挖红柳时 竭尽所能 思
3、描写红柳根 伟大力量——————/
赞悲融一体→爱自然生命 平淡蕴深意→倡保护生态
看完这些照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渐渐关注并且体会到了“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如毕淑敏一样,能够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请同学们以“我与——的故事”为主题做一个环保的电子相册。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先确定主题和思路,然后组织照片就能思路清晰。
本单元安排了题目为“我们热爱大自然——讲诉我与XX(动、植物、山水、树林、公园等)的故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课将结合此综合实践活动,用制作树牌和电子相册的方式展现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体验和追求。
学情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散文学习大多只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和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弱,对能引发思考的哲理性散文缺乏深入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继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各小组思考讨论后进行赏析。可能答案:
1.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酷寒”、“微笑”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红柳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同时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上的珍贵。)
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可能回答:
通过平静的叙事和详细的描写表达了内心浓烈的情感。
动漫专业的学生在思索问题时往往只是想到表面原因,欠缺往问题深层挖掘的能力,此处在用拓展思路点拨法能促使学生感受作者对红柳被砍伐的深沉的悲哀。
引导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2、提问:如此美,如此坚强,如此有用的红柳人们珍惜了吗?
请同学们在平台上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片段,小组讨论,对片段进行赏析。
点拨:作者为什么要写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美丽的红柳在恶劣的环境中怡然自得,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作者为红柳唱了一首赞歌,而人们却砍伐红柳,也为红柳唱了一首悲歌。
三、鉴赏品评、析红柳之美与悲哀
1、提问:作者对于红柳的美进行了精微的描写,你能否发挥你那双可以善于寻找美的眼睛找出文章中一些片段。然后和别人分享下,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描写的红柳美?
请同学们在平台上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片段,小组讨论,对片段进行赏析。
点拨:
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作业上传平台,学生留言打分互评。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用刘思思利用暑假骑行去西藏的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用刘思思制作的电子相册为例子,为学生制作电子相册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2分钟
七、教师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渐渐关注并且体会到了“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像毕淑敏一样,能够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用两个任务引领课堂进程,一是析红柳之形——制作树牌,二是感红柳之志——制作电子相册。
3.“那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般,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这部分体现了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各小组思考讨论后进行赏析。
可能答案:
1.“人们将大半个沙山掏尽,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起在旷野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最后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就訇然倒下了——如此顽强的红柳!
制作并上传红柳的树牌。
查看各项作业的得分和排名情况。
利用平台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打分,量化的评价方式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努力争取“金榜题名”板块的状元、榜眼等称号。
设计树牌与专业结合,而本课会让学生设计更具深蕴。
3分钟
一、检查预习、综合评价
登陆平台“金榜题名”板块,展示优秀作品,对“状元”、“榜眼”、“探花”的获得者进行表扬,综合评价预习作业情况。
其他同学观看、讨论。
红柳的生长环境离我们较远,因此用情景教学法,先让学生了解阿里地区的气候条件,通过展示特色设计的树牌和红柳照片,可以帮助学生削弱与红柳之间的距离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中,为课下让同学们自己做电子相册打下基础。
30分钟
通过分析红柳的颂歌和悲歌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1 15分钟
五、思维导图、梳理行文思路
请同学们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纵向行文思路。
绘制思维导图。
本文由前文的铺垫,学生对本课的思路有了深入的了解,能顺利绘制思维导图,突破本课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10分钟
六、作业
前年暑假,你们的一个师哥刘思思骑行2个月去了西藏,拍了红柳的照片,制作了电子相册——《我与红柳的故事》。你们的师哥说,从小到大讲环保,总是人云亦云,直到自己亲眼看到红柳的时候,才真正决定要低碳环保。
那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式表达了内心浓烈的情感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司务长的对话。讨论表达效果。
可能回答:
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神态,从反面解释了砍伐红柳时间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