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淑敏小说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

试分析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作者:曾晓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毕淑敏的小说创作重在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呈现的,对社会现象的探究。

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还会注意到,小说中更多地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毕淑敏小说的这一创作特点是值得重视的。

本论文针对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引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也相应地发生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文学创作也趋于市场化,但毕淑敏却坚持走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通过文学创作寻求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阅读他的作品,会认识到人性在作品中实现了回归,故事内容值得深思,引发人思考。

一、毕淑敏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创作特点毕淑敏在小说从创作中,吸收了鲁迅的创作理念,更多的塑造了坚强的人物形象。

毕淑敏所创作的军旅小说颇多,军人那豪迈坚毅的形象令人深表敬畏。

从故事内容来看,毕淑敏的军旅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地展现人性,却不是以国家或者部队为创作背景,塑造各种悲剧人物形象。

包括肖玉莲、游星、金喜蹦等等,都是具有军人尊严的,在小说中散发着浓重的悲壮色彩。

《阿里》中,游星不仅漂亮,而且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性格爽朗,做事干练,即便是男兵也对她畏惧三分,也因此没有男兵给他写情书。

当游星遇到交通员的时候,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而且还违反军规与交通员约会。

战友将她的这一行为告发了,他就要背负男女不轨的罪名,甚至还存在着叛国的嫌疑。

为了男友,为了父母,游星选择了自杀,用这种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

故事以悲剧结束,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无中生有的罪名会害死人,同时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会选择不归道路以表示抗议。

当然,这样的结局是时代的产物。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论文报告: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一、毕淑敏小说简介1. 毕淑敏的生平与成就2. 毕淑敏的小说题材、风格、特点二、毕淑敏小说的艺术成就1. 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2. 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3. 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刻画和呈现4. 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探讨和思考三、毕淑敏小说的局限1. 片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描述2. 忽略目标读者的诉求和喜好3. 狭隘的文学视野和思想观念4. 对情节的过度夸张和虚构四、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意义1. 具有时代性的社会现象和主题展示2. 提高女性文学的地位和现实意义3. 对后代作家的启示和借鉴4. 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五、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价值评析1. 对文学和社会的密切关联性的思考2. 展示了女性文学的画面和探索3. 突出了人物塑造和文学技巧的重要性4. 呈现了文化与艺术交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六、毕淑敏小说对文学研究的启示与建议1. 关注社会现象的文学价值和作用2. 尊重读者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需求和情感投射3. 提升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深度4. 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七、结论:毕淑敏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八、参考文献九、附录:毕淑敏的代表作品简介。

1. 毕淑敏小说简介在这一章节,介绍了作者毕淑敏的生平、成就,以及她的小说题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对于读者来说,对作者有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面的论述。

2. 毕淑敏小说的艺术成就这一章节中,指出毕淑敏小说的独特之处:文学语言风格、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女性角色的形象和人性人生的探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3. 毕淑敏小说的局限指出毕淑敏小说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片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描述、忽视目标读者的诉求和喜好、狭隘的文学视野和思想观念、对情节的过度夸张和虚构等等。

4. 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阐述毕淑敏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包括展示具有时代性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提高女性文学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对后代作家的启示和借鉴以及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毕淑敏小说文本的医者叙事探究

毕淑敏小说文本的医者叙事探究

1732014年2月(中)科教导刊毕淑敏小说文本的医者叙事探究梁春婵(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其医生,作家,心理学等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她所关注的社会以及叙事手段都渗透着浓浓的医者意识。

她是战士,不断的冲锋在时代的最前线,她是医生,医治是她的职业天性,她是心理师,救赎灵魂是她崇高的使命。

最终,医学、文学和心理学在毕淑敏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从而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

关键词创作定位医学视景医学叙事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Doctor Narr ative Explor ation on Bi Shumin's Fiction TextsLIANG Chunchan(College of Liberal Arts,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Abs tra ctContemporary writer Bi Shumin,the ir doctors,writers,psychology and other rich life experiences,making herthe means of social and narrative concerns are permeated with a strong healer consciousness.She is a warrior,constantly as-sault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she was a doctor,healing nature of he r profession,she is a psychologist,soul salvation is her noble mission.Eventually,medicine,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 has been a good combina tion in the literature Bi Shumin,so from a physical aspect to spiritual realiz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e of people.Ke y wordscreative positioning;medical scene;medicine narrative;human care毕淑敏从军11年,从医20年后,才开始她的写作生涯,著有大量的散文和小说。

论文范文:毕淑敏作品的色彩意象研究

论文范文:毕淑敏作品的色彩意象研究

论文范文:毕淑敏作品的色彩意象研究第一章毕淑敏作品的色彩运用简析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作家凭借着语言来描摹人类的大千世界,来阐释生活的哲理玄机与人性的美丑善恶。

当作家的某种抽象情绪、情感或思想借助于外在的物象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意象。

色彩,作为一种富有魅力的独特意象,在现实世界和艺术领域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正是这种种色彩构成它的美好与繁丰,也是因为色彩让我们更感性更充沛地观察和理解生活与环境。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它在绘画艺术中的广泛运用。

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发现了色彩的美妙,他们会在山间岩壁上用简单的黑、赤、褐描绘图画,他们也会在原始陶器上用彩色的纹样作装饰。

到了现代艺术家手中,绘画早已是炉火纯青的色彩艺术。

当然,美丽的色彩不仅钟情于绘画这种艺术,它几乎在各种艺术门类里都发挥着令人欣喜的奇妙作用。

第一节以色彩描摹环境衬托主题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最直接的功能便是描摹出生活的原色。

无论是大自然的飞瀑流丹、花开叶落、朝晖夕阴,还是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雕塑石刻都能通过简单的文字来记录它们美丽的原色。

也可以通过细腻的遣词造句描绘出它们在光影变幻和明暗调度后更加富有生机或者和谐诱人的色彩。

这些色彩直接给予读者一个形象可观的书中环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极其自然地把情绪溶进文学作品里,与人物或者作家展开最初的交流。

在毕淑敏的作品中,有许多环境描写都是通过色彩来细致描摹的。

这些色彩是环境的构成,同时又与特定的人物、情节、情感等构成一个整体,营造出特殊的意象或视觉效果。

“无垠的高原环绕着我们,5 个女孩子互相搀扶着,站在巨大的高原中央,惊讶它无比的美丽和壮观。

天蓝的让人误以为是深不可测的海底,一朵白云像沉睡千年的珊瑚礁,凝然不动地沉没在空中;喜马拉雅鹰像热带鱼一般翩翩而过,黑翅掀起的气流,使山影像浸在水里的绸缎般抖动不止;陡峭的山峰戴着白雪的桂冠,安然地屹立着,好像在打坐,思索着人世间的难题;在戴偏的帽子顶端,镶着钻石般的冰川,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的无数根银线,几乎要把人的双眼刺瞎;精灵般的野马,用花瓣一样的蹄子,把山石敲打出紫色的火星,似岚气顺着山脊蜿蜒攀升,只把一条乱甩的尾巴,留在跟踪它的目光里......”这是毕淑敏笔下的西藏雪域高原。

关于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关于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

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一直备受关注和赞誉。

在这篇论文报告中,我们将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局限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回顾毕淑敏的文学生涯与小说创作历程二、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三、分析毕淑敏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四、解析毕淑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方法五、探讨毕淑敏小说的情节构建与处理手法六、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中的地位和影响七、挖掘毕淑敏小说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八、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表现九、分析毕淑敏小说的限制与不足,并提出对其发展的建议和期望毕淑敏作品中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情节线索清晰,眉目传情,堪称一个小说家的基本功夫。

她的人物刻画也很有思考,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多维,巧妙表达着社会人物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奔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争斗和活动状态等。

同时还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现实生活等话题,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主题思想追寻和文化践行。

毕淑敏的小说是否存在缺陷?当然是有的。

他们的大小、性质和影响的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但主要的问题包括对一个问题的关注不够深入和完整,对人物的关注不够连续和深刻以及话语中国化的程度不够深。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都与她曾经毕业于公共外交学院如出一辙。

实际上,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一名作家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甚至是依靠更为深入的理论支持来解决的。

1. 回顾毕淑敏的文学生涯与小说创作历程在这个提纲中,重点回顾毕淑敏的文学成就和生涯,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以及小说创作发展的主要阶段,从中挖掘出她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思路。

2. 探究毕淑敏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这个提纲主要从叙事方式、篇幅构成、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讨毕淑敏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和风格,分析她小说中基于个人经历、生活体验和社会关怀所形成的独特故事表现能力。

3. 分析毕淑敏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此处提纲明确毕淑敏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探讨她的作品从文化、社会、人性等多个角度来表现思想和观点,剖析和反思当代社会状况和文化价值取向。

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作者:梁齐双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毕淑敏作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创作的小说也多以女性为主题,她创作的作品大多集中军旅题材、医学题材和都市商业题材。

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她与别人不同的医生经历,让她对死亡有着不同于别的女性作家的深刻认识,从而她笔下的死亡真实残忍,而她描写的死亡面前的平和从容的女性形象又显得与众不同,这种死亡书写区分开了她和别的女性作家。

二是她在对女性关怀的境界上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她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她关注到了人类本身的价值与命运,从而引发了她对全人类的关怀。

三是她受自身经历和条件所限,无法更好的融入新的时代的女性意识中去,她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这是无法挽救的遗憾。

关键词:毕淑敏;女性意识;死亡;关怀所谓女性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性别意识。

[1]主体意识指的是女性有了自我认识,成为个性主体;平等意识指的是追求男女平等,想要获得权利和尊重;性别意识则是注意到了男女之间的不同,将两者区别并对立起来。

这种意识引领了当下女性主义发展的主要潮流。

毕淑敏作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创作的小说也多以女性为主题,虽然她创作的作品大多集中在三个题材:军旅题材、医学题材和都市商业题材,却都少不了女性的身影。

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从懵懂的少女怀春到前面提到过的女性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最后又到了平等意识,虽然时代和出身限制了毕淑敏向着更深层次的性别意识前进,但仅仅就她这三个题材的作品也让女性文学发展迈出了更远的步伐。

而在这些步伐中,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能显现出毕淑敏女性意识思维的优点以及局限。

一、死亡面前的平和从容也许是因为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毕淑敏的小说中常常提到死亡,总是充斥着生死冲突,也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形态。

《生生不已》中因为疾病夭折的小女孩,在小女孩死后想要第二个孩子却难产而死的妈妈,《红处方》中被病人下毒却宁死不向毒瘾屈服的简方宁,《教授的戒指》中为了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最后患癌而死的医学教授陶若怯,还有《女人之约》中饮酒过度导致肝硬化死亡的郁容秋,这些各种各样的死亡形态,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所有人都平和从容地面对死亡。

有限生命的无限关爱——试析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开题报告】

有限生命的无限关爱——试析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有限生命的无限关爱——试析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毕淑敏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王蒙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1969年,17岁的毕淑敏便到了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直至1980年转业回北京。

在这11年间,她亲眼看到了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了冰冷的昆仑山,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此后在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

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

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

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

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审美是我们思考和面对死亡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和途径。

她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入体验和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将死亡作为结构小说的脉络。

我主要从毕淑敏的“昆仑经历”和“现实体验”来看她的小说《昆仑殇》、《阿里》、《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红处方》和《拯救乳房》中的死亡意识,对小说中的不同的死亡描述进行分析、审美。

在其过程中去探寻死亡背后的内涵,去直面死亡,进而揭示文本所折射出的死亡观,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目前为止,毕淑敏小说在国外研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我国各学者对于毕淑敏小说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有对生命观的研究,对女性生存意识的研究,对白色意象的研究等等,其中尤其是对死亡的研究颇为丰富。

如王新惠的《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预约与超脱》认为“毕淑敏的小说彰显出她对死亡认识不断深化与开掘的过程,构建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死亡观,为民族的死亡文化创作了给位生动的诠释文本。

毕淑敏小说研究述评

毕淑敏小说研究述评
镇 邦 称 其 “ 于 以 敏 锐 的 目光 捕 捉 瞬 息 万 变 的 现 实 生 活 ” 善 , “ 以直 面 社 会 直 面 人 生 的 态 度 面 对 各 种社 会 问题 , 以客 观 冷 峻
限与灵魂极 限——读 中篇小说 ( 昆仑殇 ) , 》 肯定 其“ 历史 的 在 荒唐与苦难 中展示军人 的美好 愿 望 , 生命处 于炼狱 中展示 在
蒙, 他将 毕淑敏誉为 “ 文学 界的 白衣天 使” 认为其有 着“ , 治病 救人 的宗 旨, 普渡众生 的愿 望 , 口婆 心的耐性 , 条不紊 的 苦 有 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 , 她有 一种 把对 于人 的关怀 和热情 悲 悯化为冷静 的处方的集 道德 、 学 、 学于 一体的思 维方式 、 文 科 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 , … 评论精 当而深刻 。
军 人 的 灵魂 极 致 ”, 昆 仑 殇 歌 悲 壮 之 音 当 千 古 袅 袅 ” 而 评 “ 。
的态度和手 中那锋利 的手 术刀剖析各 种社会 问题 ” 。将其分
为 : 是 以一 个 具 体 社 会 现 象 或 问题 直 接 切 入 现 实 生 活 , 其 一 尤
论家陈骏涛也在 18 9 8年第 1 小说评论》 期《 发表 了题为《 向新 的起点进发——读毕 淑敏 的两 部中篇处女作》, 充分肯定 了两 篇作品的价值 , 也指 出了艺术上 的不足 。随着 《 补天 石》 《 、 阿 里》 《 、 女人之约》 《 、 生生不 已》、 预约死亡》 《 《 、 红处方》 问世 , 十年问毕淑敏佳 作迭 出。而立 足作 家作 品的研究也在上世纪 9 0年代 中期渐显成 就。
壮 美 见 长 ” “ 活 积 累深 厚 , 性 开 掘较 深 且 具 有 壮 美 的 审 美 ,生 人 品格 而 受 到 读 者 和论 者 的称 道 ” 。评 论 界 普 遍认 为 ,“ 仑 j 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毕淑敏小说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在对她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上。

具体情况如下:
关于毕淑敏小说的主题研究,贾丽萍在《向死而生一毕淑敏小说的死亡主题透析》[1]中肯定了毕淑敏借死亡来升华人格、强调人生价值的努力。

贾丽萍也发现毕淑敏早期对死亡的透视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的制约。

《昆仑殇》、《阿里》等一系列军旅题材的小说的死亡描写的作用仅仅在于强化作品的主题意蕴,让读者在英雄人物的毁灭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震撼力量,品尝到由此而折射出来的崇高的美学价值。

而不具备作家对死亡之本体意义的思索,也缺少对生命作为个体存在的独到感悟。

段旭宏在《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逐步深化》[2]补充了对毕淑敏生死主题的进一步研究。

段旭宏将毕淑敏军旅题材小说和医患关系题材小说对比起来研究,发现了毕淑敏在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逐步深化。

毕淑敏先以军旅题材小说中悲壮和崇高的死亡震撼人们,惊醒人们,引发人们对死亡命题关注和思考,再以《红处方》、《拯救乳房》等医患关系题材小说中对死亡的超越,对生命的存在形式和价值意义进行了终极的追问。

施津菊的《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3]则从美学的角度对毕淑敏的死亡主题进行了探讨。

施津菊认为毕淑敏的死亡主题有审美死亡和有价值死亡、无价值死亡二方面。

军人中的英雄烈士之死是有价值死亡,被毒品异化的生命是无价值死亡,毕淑敏在建构各种死亡时都添加了意境美,这是审美的死亡。

高丽华的《快乐地生,尊严地死一试论毕淑敏的生死观》[4]形象地概括出毕淑敏对生命的思考。

盛英在《毕淑敏小说与生命文化》[5]中指出毕淑敏小说有深刻的生命意识,有不同与中国传统生死观的独特性。

熊欣的《回归生命的死亡——毕淑敏的生命哲学》[6],沈艺虹的《生命的献祭一一毕淑敏小说创作漫谈》[7],肖飞生的《试论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关怀”》[8],沈嘉达的《毕淑敏.执着于人的关怀》[9]以及蔡安延和赵华的《论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10],这些论作都注意到了毕淑敏小说的生死主题,并思考毕淑敏在这类主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关怀思想。

在毕淑敏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上,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毕淑敏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多聚焦在女性意识、生育和母爱的主题上。

张喜田的《关注底层女性的力作一论毕淑敏的<女工>》[11]就专
门研究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工》,揭示了毕淑敏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怀。

廖健春的《无处话苍凉—毕淑敏独特的女性话语特征》[12]肯定了毕淑敏在女性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杜秀霞的《论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13]则通过女性意识的自觉、扩展与超越,系统地解剖了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高飞的《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14]和王玉琴的《女性尊严,漫长的等待—由毕淑敏<女人之约>说起》[15]触及到了毕淑敏小说中深层次的内涵,具有一定价值和积极意义,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女性意识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多从死亡意识、死亡意象和生命关怀的方向上解析她小说的内涵,认为她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有着独特的生死观。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毕淑敏小说中的人物探讨多停留在女性形象上,对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

仅有几篇有关她的散文中温婉的女性风格及女性意识的评论,而对她的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评论则更少,有也大多只是在论述女性文学时才出现一些零散的评论,更没有上升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层面上,有关毕淑敏要表达的死亡超越和有关尊严的解读上也不显著。

本论文重点从毕淑敏作品中的拯救情怀出发,超越死亡与性别的局限去探讨人类的自赎之路,进而希望有助于毕淑敏小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贾丽萍.向死而生一毕淑敏小说的死亡主题透析[J].小说评论.2000年第4期.
[2]段旭宏.论毕淑敏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逐步深化[J].安徽文学.2008年第8期.
[3]施津菊.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J].中国文学究.2003年第2期.
[4]高丽华.快乐地生,尊严地死一试论毕淑敏的生死观.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盛英.毕淑敏小说与生命文化[D].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09).
[6]熊欣.回归生命的死亡——毕淑敏的生命哲学[D].理论与当代.2006年6月.
[7]沈艺虹.生命的献祭一一毕淑敏小说创作漫谈[J].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肖飞生.试论毕淑敏小说中的“生命关怀”[J].故乡杂志.2002(09).
[9]沈嘉达,毕淑敏.执着于人的关怀[J].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10]蔡安延,赵华.论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蕴涵[J].遵义示范学院学报.2003(09).
[11]张喜田.关注底层女性的力作一论毕淑敏的<女工>[J].小说面面观.2004年第3期.
[12]廖健春.无处话苍凉—毕淑敏独特的女性话语特征[J].当代评论.2006年第11期.
[13]杜秀霞.论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J].河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2006(6).
[14]高飞.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王玉琴.女性尊严,漫长的等待—由毕淑敏《女人之约》说起[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07(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