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和他的乡土抒情小说《果园城记》
乡土中国的浮世绘——论师陀的《果园城记》

(葛 天 民》 《 )
得 到 一个 暗 示 , 辞职 了 , 便 是“ 园城 ” 他 这 果 这个 封 建 守 旧 的社会 给 创
人 们 梳 着 圆髻 同 自己 的邻 人 谈 话 , 一‘ 夏 天 又 一 个 夏 天 , 年 又 一 “ 个 一 年, 永没 有 谈 完 过 。 (果 园 城》 这 是 一个 永 恒 静 1的 画 面 , 是 作 ” 《 ) } : 也
却 身遭 了毁 灭 的命 运 。 (颜 料 盒 》 葛天 民早 年 毕 业 于 本 省 农业 学 《 )
《 园城 记 》 师 陀 借第 一人 称 叙 述 者 “ ” 马 叔 敖 ” 乡 , J 果 里 我 即“ 还 [ 亘
校 , 乡 后创 办起 一 个 农 林 试 验 场 , 心 培 植 新 苗 , 好 几年 的 时 间 回 热 有 到 了离 别 七年 之 久 的 故 乡“ 园城 ” 这 是 一个 封 闭、 守 、 后 、 滞 果 , 保 落 停 不 前 的怪 城 , 使 时 间 的流 逝 似 乎 永 远 也 改 变 不 了它 的生 存 样 态 和 即
家 心 头永 远 的 痛 !因 为这 是 一 个典 型 的 交通 不 便 、 乱 无 章 、 有 浓 一 杂 带 厚 乡 土特 征 的社 会 。
如 封 建 专制 制 度 、 父权 制 度 对 女 性 的 压 迫 之深 。 爷— — “ 个 魁 一
在 暗 中统 治果 园城 的 巨绅 ” 不 出面 却操 纵 了一 切 , 仅拥 有 炙 手 可 不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2010-09-14 10:30:01摘要:师陀的《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显示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
而在这部作品记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这种诗意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恶劣的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悲剧意识师陀,作为京派小说作家,其创作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他从悲剧的美学意义给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广阔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艰辛。
他的作品尤其是《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
而在这部作品集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但这种诗意在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的恶劣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却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一、平静而又残酷的时间《果园城记》中大多数篇目都在强调着时间,时间这样一个无形的手扼住了果园城中每个人的喉咙。
无论是暗中统治果园城十五年的魁爷,还是温柔善良的素姑,他们的结局都逃避不了时间的掌心。
时间一直摧残着人们的意志,消磨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溃不成军。
在那果园城里,那象“云和湖一样展开,装饰了小城”的果园只是残酷、无情的人生的背景,果园被寂寞地遗忘,人们在这文化的废墟上毫无希望地生活着。
在整部作品集里的叙述者也就是闯入城者——马叔敖在这篇废墟上寻找,思索,他所发现、所感受到的却始终是生的悲哀和生命逝去的无可挽回的忧伤。
我们目之所及只是一片沼泽满地、无所去从的“荒原”以及无望地挣扎在其中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空虚和寂寞。
果园城中的人们在活着,但在时间面前都显示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
师陀《果园城记》的语言特色分析

师陀《果园城记》的语言特色分析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过很多作家,在这些作家中,师陀的文名是比较高的。
《果园城记》为短篇小说集,这是师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历时八年创作而成。
《果园城记》诞生之后,在评论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会引人注意,是因为《果园城记》具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语言特色上,师陀将其不与他人相同的写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师陀及《果园城记》师陀的原名叫王长简,师陀是他的笔名,还有另一个笔名叫芦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
在最初,师陀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绝不就正于前辈,带着这个信念,师陀进行了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写作风格。
1937年,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得主有三位,曹禺、何其芳都是其得主,而第三位得主就是师陀,不过,这项成就并没有让师陀在文坛上大放光彩,真正让他享有盛誉的是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果园城记》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评论者认为,通过《果园城记》,师陀的创作走向了成熟。
《果园城记》于1946年出版,而早在1938年,师陀就开始了这篇小说的创作,经过断断续续的八年时间,师陀终于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小说的主人公为知识分子马叔敖,离开家乡七年后再次返回家乡,他的家乡为一座小城,通过对小城的审视与打量,将小城中的物是人非、衰落境况清楚的描写出来。
在师陀的笔下,果园城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拥有着宁静平和的氛围、如画一般的风景,然而果园城中的人们却大多数悲剧命运,通过这种明显的对比,让读者对《果园城记》印象深刻。
二、《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一)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在现代作家的笔下,描绘出了无数种女性形象,女性的命运一直是作家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提倡女性个性解放,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对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师陀就是“五四”时期的作家,在他的《果园城记》中,描绘许多悲苦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在传统礼教的束缚下长大的,自甘顺从,然而,在这座小小的果园城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女性,最终的结局都是走向毁灭。
乡土中国的忧伤凝眸--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读解

Ma . 2 0 r ,02
V0 . 8 No 2 1 1 .
乡土 中 国的忧 伤凝 眸
— —
师陀短篇小说集《 园城记》 果 读解
刘 敏 慧 周 鸿2
(. 1南京师大 中文系 江苏南京 209 ; 2 南通师 范学校 江苏南通 260 ) 107 . 206
【 摘 要] 师陀的《 园城 记》 果 以一种悖论式 的情 感方式透视 中国民族 的社会 文化性 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园城 ” 将 果 为代表 的
在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高倡“ 启蒙 ”“ 、救亡” 精神 的时候 , 师陀在《 果园城记》 以一个始终 流淌着乡下人血 中
液 的都 市知 识 者 的双 重 眼光 重新 打 量故 土 , 留恋 ” “ 着农 业文 明 的“ 有牧 歌 风 味 的 幽 闲” 同时 又 “ 恨 ” “ 具 , 憎 它 流 播 着 封建 式 的罪 孽 ”1 L( 。在讲 述 小 城 里小 人 小 事 时 , 绎 小 城 的衰 落 , 伤 地 浅 吟 出一 曲 现代 知 识 分 子 精 】 演 忧 神返 乡 时难 以掩饰 的挽 歌 , 而 为 我们 理 解 乡村 , 新 审视 农业 文 明 , 解 知识 分 子 矛 盾 复 杂 的 乡愁 情 结 提 供 从 重 理
惫 已久的现代人 的乡愁理念。费孝通在《 乡土 中国》 中对古老 的农业文 明曾经作过如下描述 :人们 生活在同 “
一
的小 天地 里 , 这小 天 地 多少 是 孤立 的 , 和别 群 人没 有 重要 的接 触 。在 时 间上 , 一 代 的人 在 同一 的 周 期 中 生 每
.
老病死, 一个公式。 川“ ” 小国寡 民” 式的安 宁固然美丽 , 但对在民族存亡危机面前一直有着强烈的现代性宿
溢出京派叙事的现代说书人——试析师陀《果园城记》的叙述特点

的 日常起 居 来 反 映历 史 这 正 是现 实 的真 实 与 审 美 的
一
、
引言 : 京派与叙事的“ 有效 性 ” 时 隔几 十年 之 后 . 京 派文 学 又 重 新 进 入 我 们 的 审
真 实 的不 同 。 汪 曾祺 更 从 审 美感 情 上 加 以总 结 京 派 小
说: “ 我 以为 小 说 是 回 忆 必 须把 热 腾 腾 的生 活 熟 悉得 美视野 。 人 们 开 始 欣 赏 这 么一 种 文学 . 它既是“ 美” 的。 像 童 年 往 事 一 样 .生 活 和 作 者 的感 情 都 经 过 反 复 沉 又是有 “ 思想” 的, 尽 管 时代 变 迁 、 沧海桑 田。 字里 行 间 淀 . 除 净火 气 。 特 别 是 除 净 感 伤 主义 。 这 样 才 能 形成 小 反 而 更 留存 有 除 尽 火 气 、 韵 味 悠 长 的美 感 也 正 是 很 说 。” ⑤ 多学者都 注意到 的. 京 派 延 续 了 由鲁 迅 开 创 的 “ 现 代 师陀 . 原名王常 简 . 现 代 文 学 史 长 长 一 列 名 单 中 抒情小说” 这 一 线 索 王 德 威 认 为 这 是 : “ 历 史 的暴 虐 的一 个 并 不 起 眼 的 名 字 。 大 概 始 终 不是 一个 能异 军 突 每 以 自噬 起 其 身 为 代 价 . 在毁 灭的威胁下 . 人 所 能 做 起 、 一举 成 为文 学 界 的宠 儿 的 人 。 他孤 独 、 热 忱 而 又忧 的是以情辞 、 以抽 象 保 存 文 明于 劫 毁 之 万 一 ” ① 在 笔 伤 地 讲 着 这 世 上 的 各 色故 事 . 讲述 着 世 人 的狂 欢 和荒 者看来 . 京 派 文 学 的持 久 魅 力 与 其 独 特 叙 事 方 式 有 着 凉 , 时 而 意 气 飞扬 地 讴 歌 革 命 . 宛 如 少 不 更 事 的 热 血 隐秘 的联 系 . 早在 1 9 6 7年 《 < 怀 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青年 . 时而淡泊 悠然地思索人生宇宙 . 宛 如睿智豁达 先声》 中就 有 人 指 出 情 节 结 构 与 叙 事 的重 要 性 . 甚 至 的老 者 。 在他的《 果园城记》 里, 近 乎 回忆 , 并 展现 了 回 认 定 这 传 统 文 学 与 现代 文 学 的 实 质性 区别 正在 于 此 忆 的线 索 。 它也 除去了感伤主义 . 但 是 汪 曾 祺 所 说 的 或 许 京 派 所 讲 述 的 故 事 情 节似 乎 并 不 比 其 他 作 品 更 “ 火气 ” 并 未 消 除尽 净 . 他 在文 中设 置 的叙 事 结 构 和 风 加 曲 折 离 奇 .却尤 为 吸 引人 进 入 一 个 奇 特 的世 界 . 无 格 都 是 “ 火气” 未 曾 除净 的明 证 然 而这 也是 师 陀 与 其 论是田园牧歌、 古 典 遗 风 还 是 都 市 嘲讽 , 嬉笑怒 骂 。 无 他 京 派 作 家 的 区 别 所 在 。尽 管 有 沉 寂 . 有 回忆 . 有 安 不 酣 畅淋 Z墨I 漓 J H 霉 . 纵 Z 横 腾挪 . 尽文字之能事 。 京 派 文 学 家 似 详 . 可 在 这 平 静 大 彻 大 悟 的语 调 中却 时 而 逸 出几 声 低 乎更 懂 得 讲 故 事 的技 巧 . 换言之 . 是更具有 “ 叙 事 的 有 低 的 抽 泣 . 时 而 爆 出一 两 句 怒 吼 . 时 而 发 出悲 伤 忧 郁 效性 ” , 这个特点在查振科《 对 话 时代 的叙 事 话 语— — 的 慨 叹 . 掩 藏 在 作 者 平 静 的笔 调下 的是 一 个 故 作 洒 脱 论 京 派文 学 》 中有 更 为 具 体 的 表 述 。 而 白五 四 以来 。 现 却 时 刻 放 不下 也割 不 断 的躁 动 的 灵 魂 他 在 创 作 中总 当 代 文 学 家 似 乎 更 加 关 心 的是 文 学 以何 种 方 式 与 现 是 有 意 无 意 地溢 出单 一 的表 达 模 式 . 着 力 在 微 缩 的空
小城的常与变——论师陀《果园城记》

小城的常与变——论师陀《果园城记》签名: 王倩导师签名:姚丹日期: 2009 年 5 月 4 日4摘要师陀是三四十年代比较独特的作家,抗战期间于上海创作的小说集《果园城记》为其代表作。
师陀自称“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小城”凝聚了他对社会变迁中乡土中国的社会文化思考。
近年来有研究者把现代文学史上小城镇题裁的作品称为“小城文学”。
师陀自己说:“中国的县城本来都是大农村”;费孝通认为“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既与农村相区别,又保持着联系;列?伏尔则指出城邑是“农村秩序”与“社会总体秩序”之间的一个中介。
本文借用费孝通和列?伏尔的“小城”概念。
“小城”既有城市的因素,又有乡村的因素,两种因素所代表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激烈,它们在不同地区共存的状况也更加复杂。
本文受“小城文学”研究成果的启发,将师陀笔下的“小城”作为一个社会文化载体进行研究。
“论文第一章首先概括出师陀笔下的小城“活在昨天”的状态,进而将作者的创作置于三四十年代社会文化思潮的背景下,对文本呈现的小城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同时将小城置于列?伏尔所说的“近端秩序”与“远端秩序”之中,探究其没落的时代原因。
第二章分析了小城中的知识分子、女性和没落地主三类人物系列。
从城与人的关系角度论证了“城”对“人”的命运的掌控、“人”对“城”的反抗与妥协,落脚到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小城之子的悲剧是小城的悲剧,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造就的悲剧。
第三章回到小城的两个重要主角:时间和果园。
时间意识的觉醒使师陀对小城的社会文化思考深入到生命和历史的维度。
果园在空间上处在小城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在时间上与小城有同样的生命律动,标志着小城脱离了农业却与土地血肉相连的独特身份,哺育了小城的心灵。
结语部分将师陀对小城图景的描写归结为一次精神还乡之旅。
“地之子”离开小城成为无家可归的跋涉者,家园已成荒原,小城儿女走在寻家的路上,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

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06,9(3):462—465 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7—06,9(3):462—465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蔡艳秋,黄国龙(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1946年其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用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围绕果园城讲述了~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作者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和卑微坚忍的小人物,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人物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07)03—0462—04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在创作之初他就规定自己决不就正于前辈,即使自己极尊敬的前辈,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其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师陀是一位徘徊于乡土抒情和都市心理写照之间的作家,他"与京派衣装相近而神髓互异,这一点愈到后来愈为明显"_lJ.师陀曾在1937年与何其芳,曹禺一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而真正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是1946年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有的评论者认为"《果园城记》的创作标志着师陀的小说创作走向成熟"J.《果园城记》是作者从1938年开始断断续续历时八年写成于抗战期间的一部佳作,作品通过还乡知识分子"我"(马叔敖)离乡七年后回到故乡小城,并通过对小城的审视与打量,写出了小城物是人非的衰落境况.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意蕴和生命体验,"它是一首首朴素而纯情的乡土抒情诗,一首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_l.在师陀诗意般的叙事下,果园城有它美好的一面,这座小城宁静平和,风景很美,令人神往."假使你恰好在秋天来到这座城里,你很远很远就闻到那种香气.累累的果实映了肥厚的绿油油的叶子,耀眼的像无数小小的粉脸,向阳的一部分看起来比搽了胭脂还要娇艳"这些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闲描写与果园城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对比映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围绕这个风景美丽的果园城讲述了一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在时光缓慢流逝中的浮与沉.本文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一,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女性命运是现代作家一直探讨的话题,从五四时期开始作家们就开始关注这一命题,对l生个性解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师陀在《果园城记》中刻画了一个个悲苦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自甘顺从,或是有意识地追求爱情,自由而不得,或是愚蠢麻木地充当封建礼教扞卫者的角色,可是不管哪一类女性,在果园城这个愚昧不开化的小城中最终都走向了毁灭.《桃红》中的素姑是一位温柔娴静的小姐,她伴着自己的寡母,怀着对爱情的无限憧憬,从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为自己缝绣满了两大箱衣物,现在正给自己绣满第三口箱子,而她已经二十九岁,为自己缝的衣服足足够用三十年.时间几乎是摧毁一切的力量,它无声无息,"正像素姑无声的过去,它在一个小城里是多长并且走的是多慢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一颗泪珠从她的脸上滚下来,接收稿日期:2007一o4—17作者简介:蔡艳秋(1980一),女,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第3期蔡艳秋等: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463?着又是一颗".作者用一种沉静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处在深闺中的老姑娘的悲剧命运.《一吻》中的十七岁的大刘姐被锡匠店的徒弟虎头鱼亲吻的镜头则是最具青春气息的一幕,然而就是这样朦胧纯真的爱情被大刘姐的母亲扼杀于萌芽状态.她被刘大妈臭骂一顿,此后不再上十字街摆摊,半年后嫁给了衙门里一位师爷做姨太太.没人知道她当初是否甘心,但她却接受了别人替她安排的一切,过上了穿金戴银的生活,成了满身肥肉的阔太太,但安逸的享乐消磨掉了生命的激情.然而在封建礼教顽固统治下的果园城,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像素姑和大刘姐那样屈服,也有反抗传统伦理道德,勇敢追寻爱情的女性.《鬼爷》中魁爷的第四个太太背叛了魁爷与年轻车夫住到一起了,她追求爱情而不得的悲剧是封建夫权统治在她身上的残酷倾轧的结果.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果园城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是那些充满生命活力,有知识,聪明善良和美丽的女性,她们有梦有追求,可是命运并不厚待她们,等待她们的是毁灭与堕落.《颜料盒》中三个有知识有追求的女性经历虽不一样,结局却都令人深思.上过学堂的娴静多愁的尤蔼梅被嫁到乡下一个地主人家,虽步人婚姻但在无爱的婚姻中只能增添她的哀愁;而果园城的小学教员,活泼善良的油三妹,被当校长的国民党特务强奸之后决然地吞藤黄而死.即使不发生那件事,她也不会被果园城的人容纳,因为在她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和果园城保守落后的封建父权意识的抗衡中,她终究处于弱势,其生机勃勃的动力将会被压制;而第三个有追求的女性马瑶英,却因为参加政治运动被判处五年徒刑,美好的青春时光将在监狱中度过.《三个小人物》中接受新式教育,追求自由恋爱的胡凤英,单纯美丽,学业也很好,她崇拜的"英雄"是一位借给他张资平,叶灵凤小说看的"好老师",一位唤起了她对美好爱情幻想的纨绔子弟.经不住他花言巧语的诱骗以及自己青春的躁动,他们"勇敢"地私奔了,结果可想而知.鲁迅认为,娜拉出走之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她的"英雄"满足了欲望之后把她遗弃,她又回到了家庭,但又不被家庭所容纳,最后沦落为妓女.果园城中美丽善良而又天真无邪的女性,她们或反抗,或静静地等待命运的安排,然而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强权统治之下,一个个都被摧残,粉碎了,她们是可悲可叹的一个群体,她们的人生是一个悲剧,这些美好女性被毁灭被摧残的命运令人深思.师陀笔下果园城中的女性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透过她们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受封建宗法制社会压制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然而造成这种悲剧的除了封建宗法制社会之外,还有它的帮手——一群麻木陈腐,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母亲形象.《桃红》中的孟太太自从被孟林先生遗弃后,也害怕女儿素姑遭遇同样的命运,让她独守空闺二十九年,或许还要一直守下去.《一吻》中的刘大妈扼杀了女儿大刘姐朦胧的爱情,她把大刘姐当成最后的财产,"张上网专心等待一个老浪子,有钱,好色,肯为她女儿补偿她先前失去的老本."《三个小人物》中的马夫人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并且还在烟榻上做着梦:纵然胡凤英做妓女,她仍为自己女儿是个出色的妓女骄傲;希望将来有个阔嫖客,不管他是谁,只要能恢复她的威风就行.这些不知觉醒的母亲们,都是以女儿的青春与自由换取自己的享乐与地位,母女之问也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毫无一点亲情可言.二,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是现代作家描写的主要角色,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并着力描写了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闷苦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觉醒之后又从前进的道路上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果园城中的知识分子,都是进学堂读过书,立志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进行过抗争,然而果园城排斥那些独立独行,抗命不尊的年轻人,那几位热心改革的知识者的凄凉境况让人萌生一种沉痛之感.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磨练之后,残存在他们性格中的志气还有多少呢?贺文龙,一位细长,苍白,浓眉,寡言笑的年轻人,是果园城的小学教师.师陀用一种近乎讽刺,调侃的口吻,讲述了贺文龙的远大志向,以及志向不能实现的原因,笔法熟练老到,娓娓道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他曾抱过大志,却不得志地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委屈于这个职务下,他希望自己将来做个作家.可是宏大计划被琐碎的工作消磨掉,后来孩子一个个出生,生活的负担已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再也没时间顾及未完的文稿和辉煌事业了.几年之后当他再一次看到包含着宏大抱负的文稿的时候,已麻木而不能十分理解了,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9卷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这个空有抱负而没有实际行动的年轻人,被彻底淹没在庸俗的生活中,没有了棱角,就像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一样,无力为过去的理想奋斗,只能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或许是庸俗的家庭生活与沉重负担淹没了贺文龙的志气,可是那些没有被家庭生活所困绕,比贺文龙更有抱负和志气的另一位年轻人《傲骨》中的"傲骨",他的命运与贺文龙又差多远呢?这位考进师范学校的青年被他的父亲整天夸奖着:"我们果园城的人没有第二个考上这个师范学校".他读了很多书,用更多先进的知识和理论来加强自己.毕业之后应聘到县立中学,在不与那些无知又无赖的同事的同流合污中,他更傲了.当然,那个社会也不容他这样的人存在,接着就被以宣传共产的罪名,在监狱里关了半年.之后,他更加愤世嫉俗,去上海寻找共产党而不得,又落寞地回到了果园城,并用自己所受的洋教育来整理产业,可穷苦的乡下人并不理解他,甚至把他的树带根拔掉,用锯截断用斧头劈开,送到灶里去了.这位果园城的"改革家"在受到一系列打击之后,终于被折磨成一个"牢骚,没有完的牢骚"的愤世家了.《葛天民》中的葛天民也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者,他毕业于本省农业学校,虽学得不好,但仍有"奉献精神"地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果园城,在一片荒地上创立了农业实验场.他的生活有规律并且悠闲自得,下午习惯性地到农场各种苗区做一些可有可无的检查,除了替绅士们培养一些希奇的树苗外,别的毫无成就.后来在强权的压制下,他主动辞去了农场场主的职位,然后子承父业,成了一个好庸医,果园城的老爷和绅士们爱请他看病,而他也乐得其所,随请随到.最终成了一个毫无志向,附庸生活的一个庸俗者,或许几年之后,他连哀叹口气也没了.果园城中的知识者,理想的翅膀都在中途被折断,这或许有知识者自身的原因,他们软弱,盲目,缺乏彻底的革新精神,但更多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压制,特别是果园城这个愚昧不开化的封建卫道的小城,一切新事物都要在这里受到打击和排挤,它容不得有革新精神,有自我价值意识,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存在."傲骨"被县立中学开除,并被关进监狱;"为人淡泊而又与世无争"的葛天民也逃不过强权的控制;贺文龙则被生存的压力所挤垮,无力于"伟大"的创作;连《期待》中参加革命运动的徐立刚,这位真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最后也被残酷地杀害.这个社会容不得有抱负的青年生存,即使能够活下去,棱角也会磨平,而且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即使"我"这个回乡者(马叔熬),除了做一个看者和昕者,对小城中人的悲惨命运和境况发出几声哀叹,掉几滴il~THJ'b,又能做些什么呢?三,卑微坚忍的小人物然而更让我们无法忘怀的是果园城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是在传统生活方式下卑微而坚忍地生存着的人,像铁匠,锡匠,说书人,卖灯油者等.他们没有富家子弟的显赫,也没有英雄人物的伟大,他们只是一群无声无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微的一群人,他们的欢乐,悲哀与梦想或许更具有悲剧性.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的,师陀一方面留恋着传统农业文明"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闲",同时又憎恨它"流播着封建式的罪孽"[6].师陀在小说《一吻》中用留恋与怀旧的笔调抒写着这个小镇的画面:"那是个什么时代啊!十字街上有多么美好声音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失,他笔下的果园城世界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十字街跟当年的又多么不同啊!小车夫,驴夫,脚驴,褡裢,制钱的时代过去了,和那个时代的各种好声音一同消灭了".而小人物的命运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变化.《一吻》中的锡匠成了一个要饭的,又老又脏,眼睛也瞎了,满身腻垢地跪在十字街转角处,面前放着一口破钵,听到有人来,就极响地磕下头去,额颅撞在地上,用一种悲苦声调向人哭着乞讨.而他的徒弟虎头鱼则由一个意气勃发,勇敢追求爱情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终日马不停蹄地奔跑着的车夫,老婆给他生了一大堆孩子,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他也要不停奔波.而那个在十字街头被他吻过的大刘姐,他早已忘记,即使不忘,也没有闲暇去追念了.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十几年之后,他拉着被他吻过,而他已经辨认不出来的大刘姐在十字街闲逛,这种物是人非的境况更增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与情调.在时光悄悄流逝的过程中,《说书人》中的说书人比以前更黄瘦,吼声衰弱,嗓子也暗哑了,收到的钱越来越少,并且经常因生病而在中间歇停好几天,最后孤独落寞地死去,灵柩则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这个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最终没能在病痛和生活的重压下生存下来.或许过不了多长时间,锡匠也会步他第3期蔡艳秋等: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465?的后尘而离去.他们努力抗争着命运,抗争着生活,期望生存下去,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虽最终失败,但这样一种坚韧的毅力却让人佩服.《三个小人物》中布政家的佣人老张,在主人家做牛做马辛苦了半辈子,由于儿子小张参与暴乱,他受到主人的惩罚,最后只得到了一块钱被赶了出来,没多久就凄惨地死在街头.《期待》中两位孤苦可怜的老人徐大爷和徐大妈,他们的儿子徐立刚早已死在异乡,徐大爷在绝望中隐忍地对老伴保守着儿子死去的消息,而不知情的徐大娘则每天都在期待着儿子归来,逢人来就把儿子写的那两封让人读过无数遍的信再给她读一次,或许信的内容她早已记熟,但仍不厌其烦地认真听着,埋怨儿子不回家,更担心他的胖瘦以及有没有受苦,即使每天吃饭的时候,还要在餐桌上为儿子摆一副碗筷,让人无不为之感叹落泪.果园城中还有两位悠闲地享受生活的小人物,在师陀富有诗意的笔下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悲凉的气息.《灯》中的卖油人用从来不变的声音敲击着木鱼沿街叫卖,这个小镇上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待他熟悉的各家小灯都亮起来,才收起生意朝自己的家走去,这样的生活十几年来不曾改变.《邮差先生》中的邮差先生每天从容地走到街上去给人送信,完成任务之后再悠闲地沿着街道回来,并在心里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他兼任邮务员和售票员,但仍有很多剩余时间,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只是在岁月的侵蚀中他的脊背变驼了.师陀在对小人物自在自为生命状态的深情凝视中,流露出一种焦灼与忧伤.在这群命运不济而又自甘忍从的小人物身上,凝结着作家对农业文明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诸多反思,隐现着作家内心深处历史,道德和审美之间的乡土悖论.师陀以一种独特的带有诗意的叙事方式,写出了果园城人物的悲剧命运,不管是男性,女性,有文化,没文化的,即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卑微的小人物,也终究逃不出悲惨的结局,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作者笔下的果园城,是古老中国文化积淀和历史品格的缩影,是中国社会中由封建权势统治的未开化的千千万万个小城中的一个,通过这座普通又独特的小城我们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气氛和性格.正像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象一个活的人."参考文献[1]杨义[2]刘增杰[3]鲁迅[4]鲁迅[5]师陀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14,426.师陀小说漫评[C].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23.再论雷锋塔的倒掉[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娜拉走后怎样[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7.《果园城记》序[C].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96. ontheCharacterImagesinShiTuoSCellectionofShortStoriesTheOrchardTownCAIYan—qiu,HUANGGuo—long(LiteratureShool,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Province,China) Abstract:ShiTuoisanuniquewriter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whobecamev erypopularforhiscollectionofshortstories--TheOrchardTown,whichwaspublishedin1946.Inthiscollection henarratedaseries ofmiserablestorieswhichwerecenteredaroundTheOrchardTowninapoeticnarrativeway. Thispaperisaimedat analyzingthecharacterinimagesofTheOrchardTownandthereasonsfortheirtragicfates,an dinquiringintotheu—niquenarrativestyleaswel1.Keywords:ShiTuo;TheOrchardTown;thecharacterimage;tragicfates[责任编辑赵书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陀和他的乡土抒情小说《果园城记》
师陀,1910年3月10日生于河南杞县,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曾用笔名君西等。
在开封读中学,喜爱评话,爱好文学。
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作救亡宣传。
翌年以芦焚为笔名(英文“暴徒”的音译)在《北斗》《文学月报》杂志发表小说《请愿正篇》,《情愿外篇》。
1932年与汪金丁、徐盈创办文学杂志《尖锐》。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1937年短篇小说集《谷》因艺术风格独特获《大公报》文艺奖。
抗战期间蛰居上海,和巴金、卞之琳结谊。
写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长篇《结婚》和散文集《上海手札》。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1946年发现有人冒用芦焚笔名,改以师陀为笔名,发表《果园城记》。
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员、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电影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1957年后为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历史话剧《西门豹》、独幕喜剧《伐竹记》等,颇得好评。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无名氏》,《果园城记》,《石匠》。
中长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结婚》,《马兰》,《历史无情》。
散文集;《黄花苔》,《上海手札》,《保加利亚行记》,《山川﹑历史、人物》。
果园城记
以一系列描写人物的短篇, 勾勒了上世纪初到抗战前期日益凋敝的中原乡城的图景,基调滞重隐痛,沉郁感怀,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
看似和谐宁静。
实则衰落逝去的小城人生。
一、果园城
二、“鬼爷”(城主)
三、葛天民
四、桃红
五、贺文龙的文稿
六、颜料盒 (油三妹)
七、傲骨
八、阿嚏
九、塔
十、期待
十一、说书人
十二、灯
十三、邮差先生
十四、狩猎
十五、一吻
十六、三个小人物
十七、北门街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