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三字经》全文完整版,希望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
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三字经》全文及其注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完整版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完整版《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以三字格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文化、历史、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完整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灯。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曲矩,曰规矩,此四术,不可废。
曰圆方,曰准绳,此四象,不可易。
天地地,象和训。
曰政事,武官军。
此八本,此八元,双瞻忽,后可准。
黻冕服,燕及玉。
建侯伯,宴尔新。
左右手,资尔成。
笄弁簪,众尔庸。
学如贵,比如党,孝弟辅,以成王。
臣工巧,商店敏,贾市易,以成良。
△成功在望,请继续加油!。
《三字经》的全文

《三sān字zì经jīnɡ》的de全quán文wén人rén之zhī初chū,性xìnɡ本běn善shàn。
性xìnɡ相xiānɡ近jìn,习xí相xiānɡ远yuǎn。
苟ɡǒu不bù教jiào,性xìnɡ乃nǎi迁qiān。
教jiào之zhī道dào,贵ɡuì以yǐ专zhuān。
昔xī孟mènɡ母mǔ,择zé邻lín处chù。
子zǐ不bù学xué,断duàn机jī杼zhù。
窦dòu燕yàn山shān,有yǒu义yì方fānɡ。
教jiào五wǔ子zǐ,名mínɡ俱jù扬yánɡ。
养yǎnɡ不bù教jiào,父fù之zhī过ɡuò。
教jiào不bù严yán,师shī之zhī惰duò。
子zǐ不bù学xué,非fēi 所suǒ宜yí。
幼yòu不bù学xué,老lǎo何hé为wéi。
玉yù不bù琢zhuó,不bù成chénɡ器qì。
人rén不bù学xué,不bù知zhī义yì。
为wéi人rén子zǐ,方fānɡ少shǎo时shí。
亲qīn师shī友yǒu,习xí礼lǐ仪yí。
香xiānɡ九jiǔ龄línɡ,能nénɡ温wēn席xí。
孝xiào于yú亲qīn,所suǒ当dānɡ执zhí。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请教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相似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性格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进行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式要以专注为贵。
孟母是孟子之母,选择了优秀的邻居来居住。
她的儿子不学习就断织机。
窦燕山是有行义之人。
教育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
没有教育的结果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散。
儿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就会后悔。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做为人子,虽然年幼,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九岁的时候,就能为长辈暖床。
对亲人要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的时候就能让果子给别人吃。
对待兄长要尊重和顺从,应该提前知道这些。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学习知识和见多闻多。
要知道某个数字,识别某种文字。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君臣、父子和义务。
国学三字经 全文

国学三字经全文《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全都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散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我国采纳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句] 人生下来时,本性都是良善的,只是后天成长的过程与学习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好与坏的差别。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句] 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那么教育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
[译句] 只是抚养子女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做父母的过错;只是对学生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怠慢失职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句] 玉不经过雕刻加工,就不能成为精致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知书达礼、通理晓义。
[原文] 融四岁,能让梨,弟子长,宜先知。
[译句] 汉代人孔融丝岁时,就知道让哥哥吃大的梨。
这种尊敬谦让、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应当从小就知道的。
[原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句] 一到十是基本数字,十个十为一百,十个百为一千,十个千为万……一直延伸下来。
[原文]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句]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遵守三个行为准则: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也应和顺相处。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句] 说到“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五种常见的东西,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各种事物对应的抽象概念,这五行组合变化而产生各种事物。
[原文]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译句]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做“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做“地支”,是古代用来计时的符号。
[原文]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译句] 父所谓黄道,即地球轨道面与天球的相交线,太阳每年在恒星之间的视轨迹。
所谓赤道,是天球赤道,地球赤道面和天球香蕉而形成的大圆。
[原文]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译句]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降低。
我们国家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原文] 日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译句] 中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称为“五岳”,这五座山是中国名山之代表。
[原文]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译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文]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译句] 地球上,除了人类,还有花草树木,这些都是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原文] 有虫草,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译句]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翔,有的能在陆地上爬行,有的能在水里游动。
[原文] 稻粱菽,麦黍稯,此六谷,人所食。
[译句] 中国古代耕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米、大豆、小麦、黄米、高粱,这六种都是人类生存之粮食。
[原文]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句] 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种动物是家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成为人类饲养的动物。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译句] 人类具有七种情绪: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憎恶以及欲望。
[原文]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译句] 蓝色、黄色、红色、黑色和白色,这是组成色彩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原文]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句] 平时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来的有酸、苦、甜、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原文]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译句]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原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句]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原文]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句]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有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原文]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句] 年幼者和年长者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相处应该以诚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对君王也要忠诚。
[原文]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译句] 如果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的海洋实在浩瀚繁杂,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还是能晓得许多基本的道理的。
[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句] 凡是教导刚入学孩子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奖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让学生读书时知道怎么断句。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句]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也叫“易经”,用“卦”的形式来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变化的道理。
[原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句] 《尚书》的内容有六个部分:典是立国的章法原则;膜记录治国谋略计划;训即大臣劝诫的言辞;诰即国君的政令通告;誓为起兵的出师文告;命为国君的命令,文字深奥难懂。
[原文] 我周公,作周礼,六官,存治体。
[译句] 周公著作《周礼》,书中记载当时六宫的官制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
[译句]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榖梁赤所著的《榖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书。
[原文]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句] 经传读懂之后可以读诸子百家。
选择归纳知识要旨,并且熟记事件的本末因果。
[原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句]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选贤禅让王位,在两位帝王的治理下,史称太平盛世。
[原文]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句]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成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
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主被后人称为“三王”。
[原文]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句] 东周分两个时期,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后期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
战国时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原文] 蜀魏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译句] 东汉末年,蜀国、魏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相争的混战局面。
魏灭了蜀吴两国,但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原文]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译句] 北朝先有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代位建北周;东魏被高洋代位另立北齐。
[原文]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译句]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兴起仁义之师,清除隋朝各路之乱,取得天下,开创大唐基业。
[原文]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译句] 中国历史书纷繁复杂,读的时候讲究次序:先读《史记》,再读《汉书》。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译句] 读历史的人应当翻阅历史资料,以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勤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译句] 读书要有恒心,一边口里朗读,一边用心思考。
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句] 汉朝孙敬常常刻苦读书,唯恐晚上打磕睡,就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
战国苏秦用功读书,要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大腿来痛醒自己。
[原文] 如囊萤,如萤雪,家虽贫,学不缀。
[译句]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亮读书,孙康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困,在艰苦条件下能继续求学。
[原文] 苏劳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到二十七岁时,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
[原文]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句] 苏老泉年老虽有成就,还是后悔当初年轻时没有早早学习,你们年纪轻轻,更应当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以自立。
[原文] 亲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句] 父北魏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
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就能以“下棋”为题作诗赋。
[原文]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句]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好学,人们都赞赏称奇,现在我们年幼求学,应当向他们看齐,用功读书。
[原文]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句] 春蚕吐丝,蜜蜂酿蜜,供人以用。
人要是不懂得学习,真不如这些动物。
[原文]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句] 既能声名远扬,也给父母添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能惠及他人和后代。
[原文]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之。
[译句] 凡是勤奋进取的人定有收获,贪玩除了浪费大好时光,没什么益处,以此为戒,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