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今年以来,有关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热门话题频出。“华东理工研究生死在导师工厂”,“一条帖子扳倒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南邮教授张代远逼死穷学生”等新闻令人震惊。

有人说,导师不再是师傅,而成了老板,学生也不再是徒弟,变成了员工。难道当下的大学里,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这样吗?为此,本刊记者与国内多位高校导师及研究生展开交流,说一说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既是老师,也是老板

汤芸――四川大学化学专业硕士

导师带我们做项目,他就是我们的“大老板”。我们导师是行业内西南地区学科领头人,最开始被老师如王力宏般帅气的颜值吸引,加入他的课题组。但是他手上学生很多,平时工作忙,我们直接跟他接触比较少,一般是由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小老板团队指导学习。

作为硕士,我一直以为在导师心中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他可能只是知道我的名字。直到今年找工作,才发现他把每一个人的前程都放在心上。

当时有一个对口的工作在招人,导师说,凭他3年来对我的观察和了解,觉得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问我中午愿不

愿意跟他去和那边面试的人见个面。我当时内心一阵狂喜,老师居然对我们这么用心。接下来的整个面试过程,导师给了我很多建议。他还说,希望我能在专业领域沉淀几年,学好本事再转行,给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为很高很遥远的导师,突然这样关心自己,心里太温暖了,觉得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汪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跟学生的相处中,我始终坚持兼顾双方利益。老师手里有项目,学生跟着做,一是增强自身的分析和实践能力,论文有课题可写;二是增加收入,获得项目补贴。补贴的数额要与学生沟通,提前说好一个比例。如果学生不做老师的课题,他怎么发文章、怎么毕业呢?当然,他们可以自己找项目来做,但经费要学生自己承担。我就跟学生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对老师的项目不感兴趣,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做得不好,是没法毕业的。

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会跟学生定下规矩,比如在实验室的时间。因为按照个人意愿来,分配的任务就无法保证完成的日期和质量,也不可能有成果。所以,规范也是为了避免纠纷。

至于导师把学生当员工,纠纷不断的说法,我并不完全同意。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双方都有原因。我觉得大学老师的情商一般比较低,当他们处在某个科研阶段,心理压力很

大,甚至出现强迫症,导致他们处世方式和情绪有时不可控。同样,工科学生接触面很窄,跨年级、跨专业认识的人较少,不太会为人处世,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跟老师交流,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多一些理解和沟通,事情也许就会变得简单。

既像长辈,又像朋友

王一坤――辽宁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

导师对我恩重如山,读研3年,得到他太多照顾了。这事要从我们导师夫妻俩说起,他们跟我们的父母年龄相仿,他家儿子又跟我们差不多大,一直在国外上学。他们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对待,衣食住行都很关心。记得有一次,导师邀请我们4个学生去他家吃饭,师母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全是大鱼大肉,说要给我们改善生活。饭菜端上桌后,师母就到房间里看电视了。导师笑着跟我们说,她这是不想耽误我们聊天。

每隔一会儿,师母会出来给我们添菜加饭,然后再回屋里。后来听到导师劝我们喝酒,就赶忙跑过来“教训”导师:“别总让孩子喝酒,让他们多吃点饭。”“你别管,我们师徒几个开心呢。”那画面一直存在我脑海里,一个像父亲,偏让我们喝酒,一个像母亲,就让我们多吃饭,很有意思,也挺让我们几个学生感动的。

陈晓绪――华东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硕士

我跟老师之间的共同话题比较多,她又很年轻,我们非常聊得来。毕业论文开题时,我们经常约在图书馆喝咖啡,她每次都抢着买单。有一天,我还记得下着毛毛雨,天气很潮湿。我们大概聊了2、3个小时,然后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很精致的Q版香水,喷了几下。我闻了闻,很喜欢那个味道,老师顺势给我也喷了喷。回寝室后,我越闻越喜欢,想上网买一瓶,就问她是什么牌子。结果她豪放地说,“不用买!我家有好几瓶,给你一个新的。”第二天她就拿来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么小小的一瓶香水市面价超过500元。一般来说,都是学生给老师买礼物,我没想到老师居然主动给我送。虽然她可能不在乎,但这份情意让我终生难忘。

任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学生的相处,我并没有刻意谋求达到何种关系。一直就那么处着,逐渐成了亦师亦友。比起本科生,研究生的阅历多了些,更加成熟,自主性也更强。所以我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而是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有心里话跟老师说,我都很愿意倾听和解答,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上。

要说我对学生的帮助,我倒觉得他们更让我感动,每年毕业的学生都会给我写卡片,回忆一些共同经历的过往。我们有一个小传统,新生入学时,我会召集所有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吃吃饭、喝喝下午茶,能来的都来。一是希望他们相互认识,学长学姐分享失败的弯路或成功的捷径。二是彼此

相熟后,可以互相帮忙,给予论文和工作的建议等等。到毕业时,应届生又会请老师和学弟学妹吃饭,作为答谢和告别。

在我看来,学生的成熟和稚嫩都很正常,也很可爱。虽然不是每个同学离开以后,都会跟我保持联系。但无论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只要知道他们一切顺利,我就感到欣慰。因为这种与他们相遇的缘分和情分是抹不掉的。

修炼品性,学会做人

王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

我的导师是一位90多岁的院士,一言一行都让人敬重。每年教师节,他明令禁止不准给他送东西。连每月一次的组会,他也要坚持掏钱请我们吃饭。有一次聚餐,我们来到万年不变的餐馆,因为都知道老院士喜欢吃那一家的烤鸭。实验室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他让我坐他旁边。我们点了一个冰淇淋蜂蜜面包,上面有一个冰淇淋球用来蘸着面包吃。没想到,他对所有男生说,“你们都别吃了,把那个球留给王媛。”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老院士一脸不解。

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十分有趣,但有时又很心疼。虽然身体硬朗,但毕竟是90多岁的人,每天上午10点到实验室,风雨不误。看一下大家有没有事,然后回办公室。每次看到他骑自行车飞快的身影,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态度,让我们敬畏。

张聪――中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