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课件

科学的世界观 , 1、唯 (1)唯物辩证法既是 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 物辩证 (2)联系的观点 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 法的总 征和基本观点。 特征
思维拓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分歧的三个方面
根本分歧
唯物 辩证 法
(3)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提示】 (1)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状况的,它回答的是世 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两个总特征正是对世界状况的回答,即世界 是联系的、发展的。 • (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具体说来: • 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双方的联系,正是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这三个观 点中,联系和发展是表层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矛盾观点深层地 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点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考点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系统优化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孤立的观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静止的观点
只见眼前、 不见过去和将来
片面的观点
Hale Waihona Puke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点,反映了( )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课件

考点整合
【案例一】(2010·全国新课标卷)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 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 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 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 鲟的成功说明( )
考点整合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点。①观点错误,自然事 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自然事物的联 系为基础来实现。④说法是正确的,但题意是:在尊重 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 和题意明显不符。 【答案】B
考点整合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什么样 的人交往会受什么样的人的影响。B、D两项说的是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C项说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A项说 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答案】A
考点整合
2.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 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 映了( )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整合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一个男人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 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在家庭是父与子的联系,在学校 是师与生的联系,在单位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联系, 这充分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依据一定的条件呈现出多样 性的特点,可见,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D两项 不符合要求。 【答案】C
哲学(联系观)PPT课件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联系(自然界的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联系是人为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 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相互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 到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 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 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寂寞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但如
果你能够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你就可以建立一
个丰富的人际网络。这说明
()
①人与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随意性,不是客观的
C ②人与事物的联系离不开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
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多种多样的
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联系(自然界的联系) 人为事物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联系是人为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 性。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 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相互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 到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 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 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寂寞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但如
果你能够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你就可以建立一
个丰富的人际网络。这说明
()
①人与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随意性,不是客观的
C ②人与事物的联系离不开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
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多种多样的
④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共66张PPT)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也相 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
事物的联系是在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起作用的,它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考虑 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变量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以
得出准确的结论。
理论构建中的联系
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构建需要基于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从而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和相互支持 的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联系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 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 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 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 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 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实践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观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观对于人 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的基本原理和观 点;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 界、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中的应用;
06
CHAPTER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
事物的联系是在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起作用的,它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考虑 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变量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以
得出准确的结论。
理论构建中的联系
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构建需要基于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从而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和相互支持 的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联系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 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 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 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 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 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实践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观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观对于人 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的基本原理和观 点;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 界、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中的应用;
06
CHAPTER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26张PPT)

联系 的客 观性
联系 的多 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
志为转移。
是无能为力的,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原理+方法论+材料
25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立片面的看问题。人口问题与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党 和国家根据国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观(第七课) 发展观(第八课)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观点)
(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辩证否定观 (第十课)
联系观的主要知识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或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方法论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实践上)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7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 了唯物论思想。 了唯物论思想。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 这种错误的做法, 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 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②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 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 . (D) ) C.①②④ D.②④ . .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 偶尔扇动几下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 引起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 可能两周后在美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 “ 蝴蝶效应 ” 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 )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

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 系着,处于一个普遍联系 的链条中。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 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 认识和把握事物。
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 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发和浪费。同时,要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方式,促进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其他问题的产生。要解 决社会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协调利益关系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注重公平和效 率的平衡,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相互依存
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整 体的性能和功能受到部分的影响, 而部分的性能和功能也受到整体的 制约。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分析问题
在处理问题时,应先对问 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 问题的各个方面和细节,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综合思考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应 将各个方面的信息和细节 综合起来,形成对问题的 全面认识和理解。
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普遍性和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揭示了事物的真实面貌。普遍 性是客观性的表现,客观性是普遍性的基础。
02
CHAPTER
联系的种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指事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没有中间环节或中介。例如,太 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关系,没有其他天体或物质的介入。
间接联系
3.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课件(人教版必修四)

例2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①本身不 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②③④正确且 符合题意,应选D项。
【答案】 D
小试牛刀2 有资料显示,有86%的公众认 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 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上述材料反 映了(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C.一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 系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 (1)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 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 联系 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 (2)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是一致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普遍联 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温馨提示】 联系的观点认为每个事物都 与它周围的事物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之 中,这些对它发生影响和制约的事物就是它 存在和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 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只有坚持“一切以时 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才能做到一切从 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避免唯心主义和 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目标定位 一、课标要求 1.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重点知识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 一 框 世 界 是 普 遍 联 系 的
自主预习学案 合作探究学习
解析:选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 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A项错 误;B项说法太绝对;联系的条件变了,事 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化,D项错误。一事物 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 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然联系等。事物的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 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 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总 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2.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 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坚持联系的客 观性,就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 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 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 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考点二 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
部分
(1)部分是事物的局 (1)整体是事物的全 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区 (2)部分在事物的存 (2)整体在事物的存 别 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 被支配的地位 主导地位 (3)部分服从和服务 (3)整体统率部分 于整体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案例一】(2010· 全国新课标卷)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 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2009 年 10 月 4 日,我国某 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 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 鲟的成功说明( )
考点整合
考点一 正确认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 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 孤立存在的事物。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 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 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点。①观点错误,自然事 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自然事物的联 系为基础来实现。④说法是正确的,但题意是:在尊重 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 和题意明显不符。 【答案】B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即时巩固一】1. 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环境里,互相 帮助,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混迹于狐朋狗友之中,尔虞我诈,会沾染许多恶习,久 入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最后自己也一同堕落。这体现 的哲理是( )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知识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 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 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____________ 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 _ 部 _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 和________ 向 _。 (2)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优化的方法论的要求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 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来认识事物。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必修4·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知识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普遍性的含义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________ 联系 __。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知识梳理
2.联系的客观性 人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_ 的意志 ___为转移。 (2)联系的分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 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 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主观随意性 切忌 。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2.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 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 映了( )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一个男人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 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在家庭是父与子的联系,在学校 是师与生的联系,在单位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联系, 这充分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依据一定的条件呈现出多样 性的特点,可见,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D两项 不符合要求。 【答案】C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立体设计· 走进新课堂
考点整合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什么样 的人交往会受什么样的人的影响。B、D两项说的是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C项说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A项说 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