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6《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精品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6《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导学案

(预时15分钟)
两首诗写景的词语:
1.
2.
探究两首曲作的主旨。
1.
2.
我的创读:
等级评定:☆
当堂反馈
当堂熟读这两首曲作( 5分钟)
学习主题:反复诵读这两首曲,并注意《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叠词和反复的使用。
2.各小组抽签明确任务。
3.各小组围绕展示的内容,设计展示方案,进行组内预演。
(预时10分钟)
展示一:
诵读:能多形式的朗读:
或两组竞读,或展示自我风采。(其他组作出评价)(7分钟)
展示二:
品读:通过浅斟低吟,展示作品的主旨或探究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其中两组展示,其他组可作出评价)(4分钟)
展示三:创读
内容:1.仔细读两首曲作,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情感)。
2.说说它们分别运用了艺术手法?
内容;
结合第二首曲作和自身的经历写一段与亲朋好友分别后的心理感受。
(预时12分钟)
两人对学:
检查自研成果,相互解决疑难的问题。(约3分钟)
小组内交流:
1.找出曲中写景的词语,然后讨论一下这些景与所表达情感的关系。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导学案
[自研课导学]
目标:准确无误地朗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把握曲作的情感。
检测:两人对学,互相听读进行纠错;最后10分钟全班诵读展示。
预习课晚自习:自读自悟,完成以下任务:资料准备:作者介绍,元曲文学常识,创作背景自主积累:诵读并积累曲中的优美句子。
[展示课导学]
课堂Hale Waihona Puke 元素导学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南吕四块玉别情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南吕四块玉别情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南吕四块玉别情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1南吕四块玉别情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吕曲的历史背景和曲种特点;2.理解南吕曲中“四块玉”的象征意义;3.感受南吕曲的音乐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南吕曲的历史背景和曲种特点;2.《南吕四块玉别情》的故事情节;3. “四块玉”的象征意义;4.音乐赏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PowerPoint,介绍南吕曲的历史背景和曲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南吕曲的演变过程和音乐特性。
2.情境体验法:通过讲述《南吕四块玉别情》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文化内涵。
3.讨论法:通过讨论“四块玉”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南吕曲文化内涵。
4.听力法: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了解学生对南吕曲的了解程度,并引发他们对南吕曲的兴趣。
2.讲述南吕曲的历史背景及曲种特点(10分钟)通过PowerPoint,介绍南吕曲的演变过程、音乐特性以及流派。
3.讲述《南吕四块玉别情》故事情节(20分钟)通过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文化内涵。
4.讨论“四块玉”的象征意义(15分钟)通过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南吕曲的文化内涵,以及“四块玉”的象征意义。
5.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美感(20分钟)通过听力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6.总结(5分钟)总结南吕曲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以及《南吕四块玉别情》的故事情节和“四块玉”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评价通过听力赏析、讨论以及课堂问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建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南吕曲的文化内涵,可以在学科与艺术交叉的角度,从历史、语文等角度进行讲授。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选择一些风格不同的南吕曲来做欣赏,增加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3.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或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南吕曲的音乐魅力,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南吕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流派,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_《中吕 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阅读练习1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阅读练习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1.开头两句“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中,写“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片中多用叠字,使用叠字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拓展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_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一、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土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二、下面一首词,答复后面问题。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2、上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这首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词作,主旨是什么?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物来渲染作者的万般愁苦?〔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此时提到“雁过〞,有什么含义?〔3〕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四、阅读下面文字,答复以下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表达作用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上片最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2.7元曲五首

《元曲五首》学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2二、能力训练点1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12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时(生卒年、时代背景)、地(籍贯、主要生活地区)、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6课元曲五首学案语文版必修3word格式

第6课元曲五首学习重点 1.熟读这五首曲,体会它们不同的风格。
2.理解口语化的比喻、曲中对比、曲中用典等写作技巧,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生活,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名句1.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
——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2.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3.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中吕·塞鸿秋》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二、文本名句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越调·天净沙秋》2.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4.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5.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6.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渔樵.( ) ②巢鸠.( )③蛩.吟( ) ④密匝.匝( )⑤攘.攘( ) ⑥命窘.( )⑦馄饨..( ) (2)多音字①囤⎩⎪⎨⎪⎧ 囤积居奇 粮囤 ②斗⎩⎪⎨⎪⎧ 斗篷 斗争2.辨形组词(1)⎩⎪⎨⎪⎧ 蛩 跫 (2)⎩⎪⎨⎪⎧ 熏 薰醺3.选词填空(1)抱怨·报怨①一位消费者________说,这些包装好的食品购买时不可能打开看个究竟,可买回家后发现“上当”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②中国政府不念旧恶,以德________,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
(2)分辨·分辩①我们刚一进去,保安就立刻上前罚款,且不容________,让人感觉好像是他们故意设下的“陷阱”。
《中吕 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优质课件1

字词正音
醺醺(xūn) 水粼粼( lín ) 那堪(kān)
整体感知 说说前曲、后曲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1)前曲(前六句):
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 (2)后曲(后七句):
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 。
研读课文
【十二月】 写景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
自别后——开篇点明题旨 对“遥山”,遥山层峦叠嶂遮望眼;看“远 水”,远水波光粼粼动离情。这两句不仅点明离人相 隔之远,更渲染出一种气氛。人是有情的,于是青山 绿水似乎也随之变得有情有义,而且促使主人公的思 念之情达到不堪忍受的痛苦境地。 这两句景中含情,寄托深沉婉转。
大都(今北京)人,祖籍在今河北保
定的定兴县。元戏曲作家,主要创作
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
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
主要作品:《西厢记》。
解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这是一首“带过曲”,由同属中吕的“十二月” 与“尧民歌”两支曲子组成。带过曲往往标明“某曲 过某曲”,可以看做是小令的变体。 关于男女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可以说是 老而又老的题材了,那么,王实甫怎样把传统的题目 写得别有情趣呢?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场景由外而内。 香风、暮雨更增添愁绪。
【十二月】这支曲子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支曲子写“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杨柳飞 棉滚滚”“桃花醉脸醺醺”“香风阵阵”“暮雨纷 纷”,作者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在春意撩人 的季节里,主人公只能面对“遥山”“远水”,面对 “飞棉”“桃花”,面对“香风”“暮雨”,内心涌出 无限的寂寞和悲愁。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6 元曲五首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通过诵读,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理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他写的《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他就是王实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他创作的元曲《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二、作者介绍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在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
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三、词句分析
1、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提示】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
香风、暮雨足以增其愁绪。
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2、怕黄昏忽的又黄昏,不消魂怎的不消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提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
“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
“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主题内容:
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
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
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
四、课文研读
1.解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全曲大意是什么?
【提示】自从别离后,相隔着重重的山峰,更哪能忍受粼粼的远水。
看见杨柳绵延飞舞,对着桃花脸上显出陶醉的神情。
透过闺阁散发出一阵阵的香气,将傍晚纷纷的细雨关在门外。
害怕黄昏过后又是黄昏,不想失魂落魄似的思念心上人,但怎么能做得到呢!新的叫声压着旧的叫声,断肠人思念着断肠人。
今年春天,面容又消瘦了几分,束腰的带子又宽了几寸。
2.本曲作的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叠词和连环句,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妙处。
【提示】作者别具匠心,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
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的运用,成功地营造出了悱恻幽怨的艺术氛围,含情脉脉、如泣如诉。
连环句的使用,字面颠倒反复,格调和谐优美,有一叹三唱之妙。
鞭辟入里的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公柔肠寸断的孤独伤感之情。
3.谈谈《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此曲在构思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提示】以景寄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可谓珠联璧合。
曲子的上片作者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在春意撩人的季节里,主人公内心涌动出无限的寂寞和悲愁。
下片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直接抒写了相思之深之苦。
可以说,上片以景寄情,景中寓情;下片直抒胸臆,情中带景,如此珠联璧合,可谓妙极。
五、小结
以《西厢记》著称于世的王实甫,散曲流传下来的不多,这一首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关于男女别情,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可谓是老题材,但王实甫这一首《别情》却写得别有情致。
叠字的运用,句式的连环,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郁的情感。
六、作业:
1.背诵这首元曲。
2.预习下一首元曲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