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

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过程主要种生态位梯度变化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摘要】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广西平果喀斯特山地主要植物种群在植被恢复过程的4个群落中的生态位梯度变化。
结果表明:(1)各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了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效果;(2)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岩石裸露率与4个群落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资源位上表现不一;(3)各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群间资源利用差异显著、利用性竞争不强,群落处于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不稳定。
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与种群生态位宽度间不呈明显相关性。
%Based on field survey in the karst mountains in Pingguo county, southwest Guangxi province, by using niche breadth, niche overlap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ecological gradient changes of 25 ma in species’ niche in four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niche breadth of main populations varied with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which reflected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mountains in the study area;(2) the findings of CCA indicate that the bare rock ratio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sorting axe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the main populations’ niche breadth at different resource states were different respectively;(3) the niche overlaps of 25 main populations in the four communities were all not higher,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difference, and the resources utilizing competition was not strong. The secondary communities stayed in the stages of succession, 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not stable. The intra-population niche overlap was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niche breadth.【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7页(P96-101,116)【关键词】山地植被恢复;喀斯特山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典范对应分析;广西平果县【作者】欧芷阳;庞世龙;何琴飞;黄小荣;彭玉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生态位( Niche)是生态学理论中一个应用广泛且定义繁多的重要概念,首先由Grinnell[1] 引入生态学领域,用于描述一种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至2002年Shea和Chesson[2]重新将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对每个生态位空间点的反应和效应。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任海REN Hai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刊名:热带地理ISTIC PKU英文刊名:TROPICAL GEOGRAPHY 年,卷(期):2005 25(3) 分类号:X171.4 P931.5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 ~26.61%,>30 cm土层20.36 ~32.11%)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 ~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1.14 ~52.67 g kg-1,> 30 cm土层11.15 ~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 ~ 10 cm土层1.91 ~4.03 kg m-2,> 30 cm土层0.39~1.96 kgm-2)、有机碳储量(900 m2样地0 ~ 10 cm土层0.538 ~0.883 t,>30 cm土层0.039 ~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 ~33.25 g kg-1,> 30 cm土层5.98 ~ 14.13 g kg-1)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 ~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3(050)002【总页数】9页(P306-314)【关键词】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土壤容积;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作者】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贵阳550018;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当前土壤有机碳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1]。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_1

土 壤(Soils), 2010, 42 (2): 230~23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①魏 媛1,3, 张金池2, 俞元春2, 喻理飞3*(1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 550004;2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3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 550025)摘 要: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
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3个恢复阶段不同。
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
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关键词: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序列;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Q938.1;S154.37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境内多为碳酸岩山地。
因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形成“石漠化”,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民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
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凋落物的降解、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土壤微生物也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可以作为灵敏的反映指标,较早地预测土壤有机物的变化,表征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又可细分为酶多样性[3]及基于Biolog方法对碳源的利用性[4]等。
土壤微生物与地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一方面,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制约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5];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竞争、协调、驱动养分循环等作用影响着植物多样性[6]。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Fe组成及其发生学意义

间,铁游离度在 44.1%~73.4%之间,铁活度在 7.2%~11.4%之间。 ②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游离氧化铁和铁游离度呈增加的
趋势,而铁活度呈降低的趋势。 ③在土体分布上,自然土壤剖面随深度的增加,土壤铁游离度和铁活度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农
田 土 壤 铁 游 离 度 呈 增 加 的 趋 势 。④喀 斯 特 地 区 的 土 壤 是 石 灰 岩 溶 蚀 风 化 的 产 物 ,人 为 活 动 干 扰 下 的 自 然 土 壤 石 漠 化 过 程 是 在 水
第 29 卷第 5 期 2010 年 5 月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Vol.29,No.5 May,201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Fe组成及其发生学意义
李孝良 1,2,陈效民 1,周炼川 1,焦存来 2,程寿芝 2
LI Xiao-liang1,2, CHEN Xiao-min1, ZHOU Lian-chuan1, JIAO Cun-lai2, CHENG Shou-zhi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土样采集情况 试验点选择在贵州省普定县陈旗村和荔波县
茂兰自然保护区。 普定县陈旗村位于贵州普定后 寨河流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地形,年均 温 15.1℃,年降雨量为 1378.2mm,年平均相对湿度 为 8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母岩为三叠纪 灰岩。 荔波县茂兰保护区是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 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年平均温度为 18.3℃,年 降水量为 132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3%,属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采样点母岩 为 石 炭 纪 灰 岩 。 [9-10] 按梅再美等[11]提 出 的 石 漠 化 划 分 标 准 ,在 研 究 区 典 型地段选择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表 1),按发生 层取样,每个样点重复 3 次。 样品取回后风干磨细, 分别过 1mm 和 0.149mm 筛备用。 1.2 分析测试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度不 同, 其 治 理 与恢 复过 程 也 不 同 。 2 . 3 环 境 利 弊 兼 容 性 从总体上看 , 南方 喀斯 特 地 区温 暖 湿 润 , 雨量充沛 , 主要 集 中在 每 年 的 5 ~ 8月 , 虽 水 热 同季 , 但 分 配不均 , 常 出现 蒸 发 量 大 于 降水 量 的干 燥 期 ; 地 下 水 丰 富 但 埋 藏 深, 不 能 直 接 补 给 土壤 , 植 物 难 以利 用 ; 土壤 有 机 质 含 量 高、 但土层浅薄 , 石 砾含 量 高 , 土体不连续 , 保水力差 , 极 易造 成 土 壤 干 旱 ; 虽然树种资源丰富 , 植 被类型多样 , 但 是 人 类 不 合 理 的 干 扰 活 动 导致 植 被 破 坏严 重 , 群 落 逆 向演 替 形 成 的草 坡 、 藤刺灌 丛较 多 , 甚 至 发 展 不 同 程 度
研 究所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 )
摘要 : 指 出 了林草 植被 恢 复 是 治 理石 漠化 的根 本 和 有 效 途 径 , 需 要 建 立针 对 喀 斯 特 石 漠化 区独 特 生 态 系统
的研 究方 法 。针 对 小 区域 尺 度 或 不 同流 域 生 态 系统 类 型 , 研 究 了其 植 物 群 落 配 置 、 生 物 多样 性 恢 复 与 保 护
类型, 即湿 润 区石 质 荒 漠 化 。在 中 国 主 要 分 布 在 贵 州 、 云南 和 广西 3 省区, 是 全 球 三 大 喀 斯 特 集 中 分 布 区 中 连 片 裸 露碳 酸盐 岩 面积 最 大 , 也 是 青 藏 高 原 隆 起 在 南 亚 大 陆 亚热 带 气 候 区 形 成 的 一 个 海 拔 梯 度 大 、 地 势 格 局 复 杂、 生 态 脆 弱 的 独 特环 境 单 元 ] 。喀 斯 特 地 区脆 弱 的
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研究胡向红;俞筱押【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次生林和原生乔木林)的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结果表明:枯落物总储量在4.31~5.38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8.84~15.22 t/hm2之间,有效拦蓄能力在4.25~8.28 t/hm2之间;枯落物总储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能力均随演替进程逐渐增大.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各演替阶段枯落物不同分解层持水作用较强;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也随演替进程而增大,变化范围为1.07~1.22g/cm3;各演替阶段内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土壤饱和持水量随演替进程呈增大趋势,然而灌木土壤的有效持水量高于其他两个演替阶段,表明灌木在持水性能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23【总页数】5页(P150-154)【关键词】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枯落物层;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作者】胡向红;俞筱押【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7森林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通过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截留和贮存大气降水,发挥着森林生态系统所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1-2]。
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作为涵养水源的主体,在截持降水、防止土壤侵蚀、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大兴安岭北部的天然次生林[2],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类型[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5]等。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类型多样、发育强烈。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作者:周玮高渐飞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
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林草植被;恢复;研究收稿日期:20130527作者简介:周玮(1986—),女,贵州铜仁人,土家族,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喀斯特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04041 引言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也是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1~4]。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最终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46.3×104km2,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人[5~6]。
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了加快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是国家专项资金综合治理石漠化的第一大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4): 669-67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4)作者简介:刘雯雯(1994年生),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
E-mail: 719602115@*通信作者:喻理飞(1963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
E-mail: gdyulifei@收稿日期:2018-12-27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刘雯雯1,喻理飞1, 2*,严令斌1,刘娜1,赵庆11.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为阐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关键类群,采集乔林、灌木林、灌草和草本群落4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不同小生境中(石面、石沟、石缝)的表层土壤,提取其DNA ,利用 Illumina HiSeq 平台对真菌ITS 区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后注释鉴定,开展植被恢复不同阶段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36个土壤样品中共获得2437541条有效序列,每个样品获得35911条有效序列,OTU 数目为5437,包含5个门、626个属。
乔林、灌木林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相近,由未分类真菌、Geminibasidium 、被孢霉属Mortierella 、蜡壳耳属Sebacina 、青霉属Penicill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未定属等组成,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 (LDA=4.11)、青霉属(LDA=4.35)、小蔓毛壳科Herpotrichiellaceae (LDA=4.00)、革菌科Thelephoraceae (LDA=4.10)、未分类真菌(LDA=4.86)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灌草过渡阶段与草本群落阶段各成一种类型,灌草过渡阶段包括蜡壳耳属、Geminibasidium 、被孢霉属等,其中,蜡壳耳属(LDA=5.30)、Geminibasidium (LDA=4.77)、煤炱目Capnodiales (LDA=4.15)、格孢菌目Pleosporales 未定属(LDA=4.28)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草本群落阶段由未分类真菌、镰刀菌属Fusarium 、子囊菌门、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 等组成,镰刀菌属(LDA=4.78)、Archeaorhizomyces (LDA=4.48)、支顶孢属(LDA=4.22)、肉座菌科(LDA=4.54)、子囊菌门未定属(LDA=4.63)为该类型的关键优势真菌类群。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真菌;组成结构;高通量分析 DOI: 10.16258/ki.1674-5906.2019.04.004中图分类号:Q948; 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9)04-0669-07引用格式:刘雯雯, 喻理飞, 严令斌, 刘娜, 赵庆, 2019.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8(4): 669-675.LIU Wenwen, YU Lifei, YAN Lingbin, LIU Na, ZHAO Qing, 2019. Composition of soil fungi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8(4): 669-675.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喀斯特连续分布最典型的区域(盛茂银等,2013),具有高度异质性和脆弱性,易发生石漠化。
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一般有六个恢复阶段,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群落阶段(喻理飞等,2002),不同植被下小生境土壤分布及其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存在差异(廖洪凯等,2013;廖洪凯等,2012;刘方等,2008),且与植被特征相关(Sayer et al.,2017)。
高通量测序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Bengtsson-Palme et al.,2013)。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扩增子测序是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差异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分类鉴定中(Bachy et al.,2013;Magoč et al.,2011)。
喀斯特区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胡芳等,2018;梁月明等,2010;宋敏等,2013;谭秋锦等,2014)等已有报道。
真菌群落被正式描述的群落不到10%,未确定的分类信息高。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小生境土壤真菌进行种类鉴定与分析,阐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关键类群,对深入认识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镇670 生态环境学报第28卷第4期(2019年4月)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之间(东经105°35′-106°1′,北纬25°25′-26°11′)。
海拔356-1678 m,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面积60%以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2 h,年平均降水量1277 mm。
研究区森林于1958-1960年被采伐后,植被逐渐恢复,因存在不同干扰,研究区内出现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林阶段和乔林阶段群落,植被下发育有典型的石面、石沟、石缝等小生境。
乔林阶段以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海金子(Pittosporum illicioides)、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优势种,灌木林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针齿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灌草过渡阶段主要有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草本群落阶段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地果(Ficus tikou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区域内岩石裸露率为10%-60%,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土壤为石灰土,土壤pH 介于6.9-7.9之间。
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在典型的乔林阶段(F)、灌木林阶段(S)、灌草过渡阶段(B)、草本群落阶段(G)4个不同恢复阶段分别设置样地,在乔林阶段设置20 m×20 m样地,灌木林阶段样地、灌草过渡阶段设置4 m×10 m样地,草本群落阶段样地为2 m×5 m,每个阶段设置3个样地,共12个。
每个样地内分别在石面(U)、石沟(D)、石缝(C)3种小生境内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样品,共36个。
每个土样除去石块和动植物残体,混合均匀后,装于密封袋中并编号,立刻放入液氮罐中速冻,带回实验室放入−70 ℃冰箱中保存,用于DNA提取。
样品保存在干冰中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
1.2.2 DNA抽提和PCR扩增根据土壤DNA提取试剂盒(Omega Bio-tek,Norcross,GA,U.S.)说明书进行总DNA抽提,DNA浓度和纯度利用NanoDrop 2000进行检测,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提取质量;选用引物ITS1F:CTTGGTCATTTAGAGGAAGTAA;ITS2R:GCTGCGTTCTTCATCGATGC进行PCR 扩增。
使用ABI GeneAmp® 9700型的PCR仪,扩增体系为20 μL,2 μL 10×FastPfu缓冲液,2 μL 2.5 mmol∙L−1 dNTPs,0.8 μL引物(5 μM),0.2 μL rTaq聚合酶;10 ng DNA模板。
扩增程序为:95 ℃预变性3 min,35个循环(95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30 s),最后72 ℃延伸10 min。
PCR产物利用IlluminaMiseq PE 300平台进行测序。
1.2.3 OTU聚类和注释根据Barcode序列和PCR扩增引物序列从下机数据中拆分出各样品数据,截去Barcode和引物序列后使用FLASH(Su et al.,2012)对每个样品的Reads进行拼接,得到原始Tags数据;参照QIIME 的Tags质量控制流程,经过Tags截取、过滤及嵌合体去除等处理后得到高质量的有效Tags数据。
利用UPARSE软件,按照97%的相似度将序列聚类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使用UCHIME 软件剔除嵌合体。
利用RDP classifier对每条序列进行物种分类注释。
1.2.4 统计分析利用R语言vegan包根据丰度排名前50的类群绘制热图,从物种和样品两个层面进行聚类,分析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真菌类群。
通过LEfSe (LDA Effect Size)系统分析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
2 结果与分析2.1 测序结果样本的物种多样性随测序量的变化情况可由Shanon-Winner指数曲线反映,如图1所示,曲线趋向平坦且文库覆盖率高于0.99,说明测序数据量足够大,足以全面反映样本中的微生物信息。
36个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及分析共获得2437541条有效序列(表1),每个样品获得35911条有效序列,OTU数目为5437,分属于6个门、31个纲、106个目、244个科及626个属。
图1Shanon-Winner指数曲线Fig. 1 Shannon-Winner index curvesF: Forest; S: Shrubland; B: Brushwood; G: Grassland刘雯雯等: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671 2.2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2.2.1 门分类水平上组成喀斯特植被下土壤真菌群落在门分类水平上主要由4类真菌组成,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未分类真菌(Others/Unclassified fungi),占比分别为53.39%、25.08%、6.91%、14.20%,其中子囊菌门高于30%,为优势菌群,担子菌门与接合菌门占比不高但在所有样品中均有出现,为常见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