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引言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美丽的地貌类型之一,形成于溶蚀作用的强烈作用下。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可以改善环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石膏等溶解性岩石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具有以下特点:2.1 地下溶洞系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是地下溶洞系统的形成。
在溶蚀作用下,地下水侵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和地下湖泊等。
2.2 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还包括岩溶峰林、喀斯特平原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岩溶峰林由于石灰岩在地表上升起形成的尖峰,喀斯特平原则是由溶蚀后的地表沉降形成的平坦地带。
2.3 地下水资源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在喀斯特地貌中形成了广泛的地下水系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饮用水和经济用水。
三、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
3.1 旅游开发喀斯特地貌因其独特的景观而成为了旅游胜地。
旅游开发带来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民俗的传承。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对喀斯特地貌造成破坏,并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2 矿产开采喀斯特地区常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铁矿石等。
矿产开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
合理开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水资源利用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水资源被广泛利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人民生活质量,但不当的开采和污染可能导致地下水表面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3.4 生态保护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活动中的森林砍伐、野生动物捕杀等行为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
四、喀斯特地貌中的人类活动案例研究4.1 案例一:中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中国著名的喀斯特地形景观之一。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摘要:贵州省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喀斯特地区以其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使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对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脆弱自然环境人为因素贵州省是在开发中的省份,具有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以及较宜人的气候,植被的覆盖率较高,生物物种较齐全。
近几年贵州经济的发展得到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就必然会破坏环境。
而“两欠地区”的贵州,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导致的生态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度修复。
工业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随意樵采、过度放牧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已经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要面临大自然对人类的责罚。
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将得不偿失。
由此,西南的喀斯特生态现状就显得异常的严峻,生态重建势在必行!造成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的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图所示:图7.1.2-1 影响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示意图一、自然因素第一,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自然地理地貌表现为以土壤承载力弱为特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成了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西南地区常年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均降水量较大,降水频繁,自古就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是植被覆盖率不高,从而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土层中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产率低,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这也是造成喀斯特地区人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环境因素既不利于人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既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部分贫困人口在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
探索神奇的地理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奇特地形!

探索神奇的地理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奇特地形!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
从壮丽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宜人的海滩到险峻的峭壁,地球上的地形变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无数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一些世界上奇特的地形,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神奇的地理世界吧!1. 壮丽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们通常由石灰石、熔岩等易溶性岩石组成。
位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
在桂林,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喀斯特山脉、奇特的喀斯特洞穴和迷人的喀斯特溪流。
在这里,大自然的力量创造出了壮观的山峰和惊人的洞穴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2. 奇妙的盐场盐场是指利用地表水蒸发使盐类沉积形成的地表地貌。
世界上最著名的盐场之一是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
乌尤尼盐沼位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高原上,是一个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的巨大盐湖。
在冬天,盐湖表面覆盖着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镜子,反射着美丽的天空。
而在夏天,水分蒸发后,盐湖表面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盐矿,形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白色沙漠。
3. 神秘的岩画岩画是人类在史前时期绘制在岩石表面的艺术作品。
这些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令人着迷的岩画,其中最著名的之一位于法国的拉斯科岩画洞穴。
这个岩画洞穴位于法国波尔多以东约200公里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岩画遗址之一。
这些岩画描绘了大象、犀牛等史前动物,以及古代狩猎活动的场景,为我们重塑史前时代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见证。
4. 庞大的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及冰块形成的大型冰体,是地球表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理特征之一。
冰川通常位于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其中最著名的冰川之一是格陵兰岛上的亚库图特冰川。
亚库图特冰川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川之一,延伸至内陆约70公里,宽度超过20公里。
它的雄伟壮丽、厚度巨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学家。
喀斯特地貌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 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 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 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 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 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 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 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重庆武隆:峡谷立体喀斯特世界独 有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 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 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 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 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 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 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 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 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 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 在1.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 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 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 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形态之 完美,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 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 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 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 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按规划开发 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 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
贵州荔波: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 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 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 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 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 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 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相关推荐喀斯特地貌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喀斯特主要分布于广西、淇东,贵州、湘西、鄂西、山西等省区,此地处于我国第二地貌阶梯的东部,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所以自古以来喀斯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五一四世纪就出现有关喀斯特的记录,),为世界上喀斯特记载最早的国家。
明代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道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
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幻。
18世纪末J9世纪初近代科学兴起,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喀…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
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
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石林景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
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
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喀斯特地貌长期在流水、风沙作用的溶蚀和侵蚀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小,容易发生旱灾等,土地当中的营养物质的流失,加上地貌本身就是高原山地地区,所以土层薄,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除此之外,土地石漠化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第一大产业农业的发展,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奠定基础,所以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是不利的。
喀斯特的特点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以上内容参考。
高一地理2.3.1喀斯特地貌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4.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调查、观测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宣传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内涵。
2. 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方向。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详细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和主要类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身边的地质现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2. 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喀斯特地貌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我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我所在地区一处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魅力。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流水侵蚀、化学溶解等,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理解这些地质作用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建筑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建筑-------解读贵州民居生态建筑摘要: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耕作、聚落、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生态与绿色建筑研究的兴起,使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生态建筑理念和技术经验。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贵州民居、吊脚楼、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生态学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生态学的思想源流和基本概念》人类与自然景观之间,并非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一唯生态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对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我国较为著名的区域分别是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
喀斯特地形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居住在该区域的人们创造出了适合这种地形的建筑,从现在的生态理念上看,他们很好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
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一、中国传统民居总括中国的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东北、华北、中原、西北、西南、江南、东南沿海、以及其他较为特殊的地区。
不过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温婉江南,还是大漠孤烟的偏远塞外,或者是层叠陡峭的秀丽西南;无论这些乡土建筑景观的任何一处,最大的特点都是其与当地自然景观相传一脉的文化氛围和建筑特色,其重点都在于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规划设计能做什么?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
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
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
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
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
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
类型之一。
在马斯洛需求原理的基层,是人类的生
存需求,我国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人对土地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情感,归根
结底是土地是粮食的来源。
喀斯特石漠化的无水、无土、无林的特征,从根本上为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造成了生存问题。
喀斯特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土地丧失;干旱缺水;植被物种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
面对这样的问题,规划设计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人类聚居区,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减缓喀斯特石漠化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方针路线。
1)在可建设用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应高效集约,防止随意、零散、无规则建筑,减少闲置土地以及土地浪费。
将原有低效的土地利用进行性质更换,增加城市绿地比重,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由于不可建设利用土地的阻隔,可借鉴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即TOD模式来进行城市建设,将城市划分为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组团片区,但又互相联系,保持城市整体运行。
[2]
3)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生态治理。
合理开发景观旅游项目,在进行保护自然水土植被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4)划定禁止建设地区、合理利用土地。
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空间管制对策,形成合理的生态格局和环境友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