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辩证法
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我们一直在学哲学,在哲学中有个很重要的局部就是辩证法,我们一直学的也都是西方的辩证法。
对于我们自己国家所具备的辩证法思想或许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事实上,我们这个拥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几千年前便有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我找了两篇对于我们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相关知识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更好、更正确的去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辩证法。
—、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消极的辩证法矛盾观、开展观是辩证法思想的根本容,也是鉴别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具有辩证法涵的重要标志。
但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有一个与西方辩证法史不同的突出特点,即中国哲学家们几乎都普遍地成认矛盾和运动的存在,因此辩证法观点与非辩证法观点的分歧和争论主要不是"承不成认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而是"如何认识矛盾和运动的性质〞,对矛盾和运动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还是暂时的,可以取消的" 矛盾以同一性为主还是以斗争性为主"运动变化是开展还是循环"应该是尚变还是防变惧变"中国古代辩证法在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总的观念取向是表现为一种"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从而具有消极的辩证法的特征。
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低、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西周以前的原始五行说、周初的"易经"以及"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晏婴、蠡、史伯等人的论述都已对矛盾思想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到了老子那里,他已能较系统地提醒事物的相互对立依存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一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矛盾普遍存在,"老子"五千言中就列举了六七十对矛盾概念。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如下:
古代朴素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最初形态。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印度古代的“四大”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二种形态。
例如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霍布斯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法的高级形态。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
它包含
了多个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统一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结合: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强调将统一思维与辩证思
维相结合。
统一思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而辩证思维则强调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发展变化。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是统一的,又包含着对立的因素。
2. 观察世界的整体性: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注重从整体的角度观察世界,而不
仅仅关注于事物的细节。
它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3. 矛盾统一的思维模式: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对立,
事物之间的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它倡导人们以矛盾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事物。
在分析问题时,人们需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看待。
4. 发展变化的观念: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坚信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它
认为事物具有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潜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促进事物的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具备观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和引领变化。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它通过整体观察、矛盾统一和发展变化等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
尽管时代变迁,但这些思想与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探讨客观事实的原理,它的范畴涵盖了生
活实践和科学研究,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思想特点于其“辩证”这一基本思想,既要求用质疑手段来审视周围动摇不定的对错观念,又要客观而全面地审慎思考,不固守某一定论,而是要有两种以上观点,通过分析和评价彼此关联从而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更适合现实的观念和知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本身亦拥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辩证法思想很好的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而且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经典的哲学经典中,除了探讨抽象的哲学概念外,“实践”和“情操”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还拥有很好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
这
种思想不但能够帮助普通老百姓更准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而且可以在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上有所帮助。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结果,理解事物的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关联,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现实社会得到更大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社会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对古代时期的思想有重要的意义,而且
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很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它强调实践,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客观事物,并从中得出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已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辩证法思想中,唯物史观和唯心论被深刻地提出,影响着许多后代思想家和学者。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事物本质上是复杂而有机的,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互作用和相联系的,他们还彼此变化,直至形成一个事物。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现象是矛盾普遍存在的事实,即矛盾是自然发展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古代哲学中的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一种思维力量,也是人活动背后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推进力和整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个体的意识。
因此,唯心论认为意识对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提出了自然世界的发展思想,强调了矛盾的作用,提倡了客观主义科学和社会研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强调了个体意识的重要性,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步,也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思想家、学者,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入手,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阐述了辩证法思想在当代的应用,指出其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探讨,本文旨在强调这些古代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呼吁人们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现实意义、正文、引言、结论、应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当代、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概述中国古代哲学自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丰富,应用广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辩证法思想强调平衡、和谐、包容、变化等方面的原则,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出发,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旨在展现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价值。
2. 正文2.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辩证法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思想,这种对立统一、因果关系的观念被后来的哲学家们不断发扬光大。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即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取和,则可以达到至善至美。
这种辩证思想强调平衡、和谐的原则,指导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追求立见之美。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中国古代辩证法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演进丰富多彩。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等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
一、起源阶段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各种学派纷纷兴起。
其中,阴阳家、名家、墨家等学派对辩证法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阴阳家提出了阴阳五行的观念,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所致,这种观念为后来的辩证法奠定了基础。
名家强调“名实同源”,注重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名实辩证”的思想,对后世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和谐共存、相互尊重,这种思想也为后来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发展阶段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辩证法进入了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各自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实践,提出了“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反对人为的强制和干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一种辩证的观念。
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出了“法治”、“重刑轻赏”等理念,强调对立统一、权变辩证的原则,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演进阶段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辩证法进入了演进阶段。
在这一时期,朱熹、王阳明、李时中等思想家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理念,强调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统一,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主张心性与天理的统一,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观念,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时中注重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辩证法
摘要: 中国古代辩证法, 思想源远流长,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内容有什么意义,以及有什么样的鲜明的特色呢?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辩证法/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哲学
辩证法在我们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我们一直在学习哲学,那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又了解多少呢?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说得通,那下面我就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来浅谈一下我对它的一些认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这种学说认为,天文气象、时令变化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开。
“万经之祖”:《易经》中讲的"八卦" 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
这些著作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特别是仅有5000余字的《老子》,完美而简练的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其历史影响意义深远。
在西方哲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仍然不朽而璀璨。
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
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猜测。
虽然说,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已经普遍地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提出了“一两”、“对待”等辩证原则,并据此逐渐推衍出了有无、阴阳、本末、道器、形神、体用、一多、同异、动静、常变等哲学本体论层次上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是不彻底的。
它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甚至也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即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①这个根本的矛盾观,而把矛盾实际上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因而是不应该有的,可以取消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上,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矛盾的斗争性,把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及其统一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极力采取种种方法去限制矛盾,消解矛盾。
这样,古代辩证法从承认矛盾出发,最终还是取消了矛盾。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不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些鲜明特色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辩证法不同于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辩证法传统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其中,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基本特征就是其人文主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倾向。
但是,这种人文主义极大地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中建立在强调人权、人道基础上的人文主义,而主要表现为一种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
从哲学上来说,它以注重道德实践和经世致用的探讨,只关心人事和社会,轻视对客观自然和纯粹理性的求知兴趣为自己的基本特色。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就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特色。
如果说西方哲学主要是一种思辨型哲学,那么中国哲学的确可以被认为主要是一种实践型哲学。
中国哲学独特的实践品格,无疑直接规定了其中所包含
的辩证法思想。
也必定具有独特的实践品格,使古代辩证法成为具有鲜明的致用性质的“实践的辩证法”。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作为一种“实践的辩证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特点:第一,从辩证法的理论功能上看,它主要是一种探求如何避免矛盾转化、维护某种理想状态的政治辩证法和生存艺术,是一种教人如何经世致用的“智慧术”。
第二,从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表现为注重概念辨析和逻辑演绎的纯理论形态,而主要是各种具体实用的辩证法的应用形态。
总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得明白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
如它对毛泽东一生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既然说到辩证法,我们看等事物就得一分为二,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②杜维明教授曾把这种本体论称为可以用相互交融、奔流不息的宇宙巨流来譬喻的“存有的连续”的本体观,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基调。
见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的三个基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l期,第19—20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陈鼓应:《<易传·系辞>所
老于思想的影响》,《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