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徐六泾黑碳的季节变化及环境意义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

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关联分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黑碳(BC)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气溶胶之一。
黑碳是一种由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纳米级碳颗粒,具有独特的吸收和散射光线的能力,因此它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首先,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黑碳颗粒的吸光性质导致它们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局部和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排放主要源自燃烧过程,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这些活动释放出的黑碳颗粒进入大气层,在大气中存在一定时间后沉降,可能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
其次,黑碳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黑碳作为气溶胶,在大气中吸收光线后,会产生气象学影响,例如降低地表反照率和加强大气垂直稳定性,进而对降水模式和云的形成产生影响。
其次,黑碳通过与其他气溶胶和水蒸气的作用,参与云的过程,改变云的结构和反射效果。
此外,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射能力,进一步加速冰雪融化的过程。
然而,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黑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组成会对其吸光能力和环境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黑碳的寿命和垂直分布也会对其气候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观测数据的支持。
为了减轻黑碳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例如,通过改善燃料清洁度和燃烧技术,可以减少黑碳的排放。
此外,加强森林火灾的控制和管理,也可以降低黑碳排放量。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还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黑碳微观特性与气候变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黑碳的吸光特性导致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黑碳的微观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气象学、云的形成和冰雪融化等方面。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韩永明;曹军骥【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5(25)1【摘要】黑碳是生物物质或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难熔物质的连续统一体,从焦化植物残体、木炭到烟炱,以及石墨态黑碳,组成了黑碳的3种主要类型。
它们的理化性质变化很大,焦化植物残体和木炭主要在低温下形成;烟炱是高温气态物质浓缩形成;而石墨态黑碳可能是岩石成因的。
黑碳的分解主要是光化学分解和微生物降解。
黑碳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每年燃烧可产生50~270 Tg黑碳,其中约10%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细小的黑碳在大气中被搬运到远离燃烧地的土壤或海洋中沉积下来,在沉积物有机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它对于大气圈中CO2、O2的含量演化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黑碳的分析测量方法归纳为 5 类:显微镜法、光学法、热氧化法、化学方法和分子标志物法。
同时指出当今黑碳研究中需要一种标准参考物,黑碳的测量应进一步细化到分子水平,并加强不同类型黑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
【总页数】8页(P125-132)【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地质历史;大气圈;全球碳循环;形成;海洋;微生物降解;烟炱;化石燃料【作者】韩永明;曹军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X701.3【相关文献】1.谁是“全球变暖”的主因——碳的自然排放源与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主因研究评述 [J], 张景廉;杜乐天;范天来;李相博2.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 [J], 李思亮;刘丛强;陶发祥;郎赟超;韩贵琳3.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Ⅳ:有机碳的垂直迁移与转化 [J], 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刘小涯4.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J], 曹军骥;占长林5.微生物在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J], 郑天凌;王海黎;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黑碳在全球气候和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曹军骥;占长林【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摘要】Black carbon(BC) particles emit into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combustion process, which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radiation balance,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BC that deposited in the rivers, lakes, oceans and soi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It became a hot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emissions, deposition 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of BC were reviewe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and past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system were summarized. BC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inert carbon pool and it was involved in the global slow carbon cycle. Due to its strong adsorption properties, BC exerts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gional climate warming. Since it is difficult to degrade, BC can be stored for millions of years, which provides clue for the reconstructions of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BC records from marine sediments indicated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 fire over the past few million years. BC records from the Late Quaternary loess sections also showed the variation of natural fire. BC records from lacustrines and ice cores over the recent thousand years not only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natural fire, but also implied the signals of human activities. Future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to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hen the function of black carbon could be truly understood i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ystems.%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了其在现在及过去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研究意义.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环中发挥潜在作用.因其具有很强的吸光特性,它在区域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黑碳难以降解,可以保存几百万年,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海洋沉积物过去数百万年的黑碳记录指示了天然火的演化信息,晚第四纪黄土剖面黑碳也指示了天然火的变化信息,最近千年的湖泊和冰芯黑碳记录既反映了天然火的信息,也指示人类活动的信号.未来黑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标准测量方法,以真正理解黑碳在全球气候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总页数】8页(P177-184)【作者】曹军骥;占长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欧盟——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一[J], 蒋琛娴;武艺2.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美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二[J], 蒋琛娴;武艺3.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中美欧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行为研究之三[J], 蒋琛娴;武艺4.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J], 秦世广;汤洁;温玉璞5.CAM3.0模式中黑碳及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亚春季气候的影响研究 [J], 胡海波;刘超;张媛;蒋益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背景区冬、夏季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

第50卷 第1期Vol.50, No.1, 67–742021年1月GEOCHIMICAJan., 2021收稿日期(Received): 2020-02-22; 改回日期(Revised): 2020-04-13; 接受日期(Accepted): 2020-05-0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3003);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20171BCD40010); 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S2018CQKJ0755) 作者简介: 毛东阳(1995–), 男, 硕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XIAOHong-wei,E-mail:**************;Tel:+86-791-83890190Geochimica ▌ Vol. 50 ▌ No. 1 ▌ pp. 67–74▌ Jan., 2021西南背景区冬、夏季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毛东阳1,2, 肖红伟1,3,4*, 肖化云1,3, 曾梓琪1,3, 黄莉磊1,3(1. 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3. 东华理工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4. 迈阿密大学 罗森斯蒂尔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 美国 佛罗里达州 33149)摘 要: 为确定中国西南背景区不同季节细颗粒物中黑碳的浓度水平和来源特征, 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采集细颗粒物样品, 测定其水溶性离子成分、黑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BC ), 结合贝叶斯模型探讨黑碳来源贡献。
结果表明, 采样期间黑碳冬季平均浓度为(1.2±0.6) μg/m 3, 夏季为(1.9±0.6) μg/m 3, 接近于其他区域背景点浓度水平。
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

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季节分布特征
首先,在不同季节的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的含量存在季节变化。
研究表明,武汉市夏季的溶解态黑碳含量较高,冬季相对较低。
夏季
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大气中的活性物质较多,有利于黑碳的形成和氧化,从而导致夏季溶解态黑碳含量高。
而冬季气温低、相对湿度高,黑碳的形
成和氧化作用相对较弱,导致冬季溶解态黑碳含量较低。
同时,影响武汉市大气干湿沉降中溶解态黑碳季节分布特征的因素还
包括气象条件、大气环流和降水等。
气象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黑碳的形
成和氧化过程,如夏季高温和湿度促进黑碳的形成,而冬季低温和相对湿
度高导致黑碳含量较低。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影响黑碳的输送和扩散,从而
影响其分布。
降水作为一种清洗剂,会降低黑碳的浓度,夏季和秋季降水
较多,有利于减少溶解态黑碳的含量。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摘要】:本研究在实验室建立了海洋中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长江下游徐六泾、长江口和毗邻东海北部海区悬浮颗粒物以及现场有机物降解培养实验中的颗粒物色素浓度,同时还测定了长江口E4柱状沉积物中的色素含量;分析了1999至2003年共计5个航次的长江口、东海颗粒有机碳样品并进行了相关的动力学探讨。
在此基础上,以2005至2007年共计5次长江口现场观测为依托,同时充分考虑颗粒有机碳、营养盐等其他生物地化参数,结合历史资料和文献报道,针对长江口和毗邻海区夏季出现的底层水低氧现象,对其历史趋势、严重程度、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对长江口和毗邻东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显示,长江口、陆架区域和黑潮为主的外海POC平均含量分别为26.5,7.7和3.3μM。
断面分布上,底层较高的TSM值(117mg/L)有时甚至达到表层的13倍之高。
在E4站位,连续站观测说明POC含量分布呈现周期变化:正弦函数拟合显示,长江口POC日变化周期约为13h,和长江口半日潮周期相吻合;结合文献资料估算E4站位POC在真光层的停留时间在10天左右,且向外海呈现增加的趋势。
在从长江口到冲绳海槽的整个东海陆架上,我们观测到底层存在一个高悬浮颗粒物浓度的雾状层。
配合文献中的流场数据,估算出通过该雾状层向冲绳海槽输运的POC通量为0.22×10~(12)g/yr,占长江输入东海POC 通量的约2%。
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在长江下游徐六泾的月际观测表明,长江口徐六泾色素以叶绿素a(Chla)含量最高(平均值0.9μg /L),2006年Chla含量比2005年增加了0.2μg/L,其余色素含量平均值从0.02μg/L到0.32μg/L不等。
其中岩藻黄素(Fuco)是次于Chla的最高浓度色素(平均值0.3μg/L),再次是多甲藻素(Perid,平均值0.1μg/L)。
浅谈黑碳的影响及其减排措施

有 组织 燃烧 的排放 是黑 碳排 放 削减 的主要 策略 。 我 国是世 界
黑碳 ,英 文名 称 为 Black Carbon,也 称 为 黑碳 气溶 胶 ,是 由 上 重要 的黑碳 排 放大 国 ,随着 社会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黑碳 排放 量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 的一种无定型碳质 ,是大气气溶胶中 在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 ,我国黑碳排放具有季节性特点 ,峰值
黑碳 具有 较特 殊 的物理 化学 性质 ,具 有 多孔 性 ,粒 径约 在 对 气候 变化 和人体 健康 均具 有影 响 。
0.O1—1微 米 。黑碳 对 可见 光和 部分 红外光 谱 有很 强 的吸收 能力 , 黑碳 是 一种 具有 潜 在气 候强 迫 能力 的气 溶胶 ,与大 多数 气
是推 动 全球 气 候变 化 的仅 次 于 二氧 化碳 的第 二大 物 质 ,对 人 体 燃 烧分 为有组 织燃 烧 和无组 织燃 烧 ,有 组织 燃烧 主要包 括化 石
健康 也带 来 较大 的影 响 。有 必要 对黑碳 的来源 及其 作用 机理 进 燃 料燃 烧 、工 业 排放 、柴油 发 动机 和 居 民生 活 的排 放等 ,无组 织
最主要的光学吸收成分 ,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Ill生活中因 在 每 年 12月 份 至第 二 年 1月 ,谷 值 在每 年 7月 到 8月 ,表 明 了
燃烧 产 生 的黑 碳 随处 可见 ,如 工 厂 的烟 囱 、汽 车尾 气 排放 、点燃 供 暖和 秸秆燃 烧对 大气 中黑 碳浓 度增 加 的贡献 度 ;另外 ,我 国东
氧化 反应 ,主要是 碳元 素 和氧元 素发 生 的不完 全反 应 。黑碳具 同。
有 类石 墨结 构 ,在 大气 中近 乎 惰 性 ,在普 通温 度 下 不 发 生 氧 化 2.2黑 碳 的影 响
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正构烷烃的月变化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_魏星

第6期
魏 星 等 :长 江 口 徐 六 泾 颗 粒 态 正 构 烷 烃 的 月 变 化 组 成 特 征 及 来 源 解 析
607
图 2 输 沙 量 、径 流 量 、总 悬 浮 颗 粒 物 含 量 与 颗 粒 态 有 机 碳 相 对 含 量 的 月 度 变 化 Fig.2 Monthly record of sediment runoff,sediment discharge,TSM and POC in Xuliujing from 2003to 2005
将分离收集 到 的 正 构 烷 烃 样 品 浓 缩 至 100μL 进行测定分析。
仪器参数设 置 如 下:色 谱 柱 型 号 为 J&WDB-1 毛细柱(d=30m ×0.32 mm ),分 流 比 为 1∶50, 进样量为1μL,进样口温度为 270℃,FID 检测器温 度为300℃。色谱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为 120℃, 保持1min,然后以6.0 ℃·min- 1的速率程序升温 至300 ℃,并保持10min.
现场采集 表 层 水 样 后,迅 速 返 回 实 验 室,当 日 内用直径142 mm 、孔径 0.70μm 的 GF/F 玻 璃 纤 维 滤 膜 (预 先 在 500℃ 下 灼 烧 5h)进 行 过 滤 ,保 存 2
收 稿 日 期 :2012-12-26;改 回 日 期 :2013-06-02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2011CB409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076052;41276081)。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魏 星 (1986— ),女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海 洋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E-mail:bnuwx@163.com. * 通 讯 作 者 :吴 莹 ,女 ,教 授 ,从 事 海 洋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E-mail:wuying@sklec.ecnu.edu.c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大桶,经自然沉降后,取其底部颗粒物。
图 1 长江徐六泾站位位置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Xuliuj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1.2 分析方法
BC 测量方法采用 CTO-375 法(Gustafsson et al., 2001; Elmquist et al., 2004) ,具体步骤 如下:取 5-10mg 样品置入银舟(6×9mm,山西新大技术有限公司)中,放入马弗炉中在 充足空气及 375℃下加热 24h 后, 冷却, 加入少许 1M HCl 去除无机碳, 烘干, 包好测定 BC。 另取少量样品,加入少许 1M HCl 去除无机碳后用于测定颗粒有机碳。POC 和 BC 含量测定 均在 Finnigan 生产的 Delta Plus XP 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计上进行。质量控制采用 vertisol 土 壤标准品(Hammes et al. 2007) ,测定结果与推荐值接近。
[6]
,另外有研究认为在古老岩石的风化过程中也会产生石墨型黑碳[7]。由于 BC 具有在环境
中难以降解, 可能作为长期的碳库在全球慢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因此研究其 在不同介质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比如通过河流向海洋输运, 其在如密西西比河 中的输运等因而受到研究人员广泛的重视[8-10]。 作为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的长江每年向海输送的淡水量和沉积物通量分别 900×109t 和 0.25~0.5×109t[11, 12],随之输出的有机碳通量达到 2~5×106t[12, 13]。其中每年所蕴含的黑碳的 数量及来源还不十分清楚, 由于黑碳的难以降解的特性, 可能会显著改变该区域碳循环的过 程,因此准确计算长江的黑碳输送通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Fig.4 TSM, BC/POC ratio in Xuliujing`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图 5 徐六泾水体中 POC 与 TSM 之间的关系 Fig.5 Relation between POC and TSM in Xuliujing`water
A X i Yi
i 1
n
F A YM
%) ,Yi为输沙量。由于观测期间有部分月份数据缺失,分别采用 枯季或者洪季的BC含量的平均值代替。由于无法获得徐六泾处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在计 算通量时只能采用相应时间段大通站的检测数据代替。 大通站和南京站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可 相差6-31%和20%[20],因此地域的差异可能对通量的估算造成20%以上的误差。计算结果见 图6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期间,徐六泾输送的输送的颗粒POC约有2.14×106t,这与林晶
图 2 观测期内长江大通站的径流量及泥沙通量 (数据来自长江泥沙公报,2009,2010) Fig.2 Water discharge, sediment load in Datong s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采样站位如图 1 所示。自 2009 年 8、10 月和 2010 年 1、3-7 月在长江口南北支分流点 徐六径(31°46′N 121°2′E)处采集表层水样。采样器具为潜水泵,容器为 100L 的聚乙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0850,41076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40721004) 作者简介: 黄亮 (1978-) , 男, 江西九江人, 讲师,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E-mail: huangliang2002@
[13]
等人在2003年及2004年的观测结果和王敏等[15]在2006年6月至2007年的观测结果相近,分
别为2.69×106t/y、1.63×106t/y和1.88×106t/y。另洪季的输送通量占到总量的82.5%,这与长 江流域内水文动力条件密不可分,洪季降水强度大,易形成大面积的流域侵蚀,枯水期蓄积 在河床和冲积平原内的大量可搬运有机质在地表径流的携带下进入河流, 形成有机碳的输送 高峰期[21]。 同期经徐六泾长江输送的颗粒BC通量约有2.77×105t,且BC通量占到总有机碳通量的 12.9%。尽管洪季黑碳的含量较低,但是由于其流量较大,TSM含量较高,因而洪季的输 送通量要明显高于枯季,占到全年总量的80.4%。 2.3 长江黑碳输出的环境意义 对黑碳从陆地向海洋输运过程的了解有助我们认识全球的碳循环过程。有研究表明, 在全球尺度上,通过河流输送到陆架沉积物中的黑碳通量是大气输送的2-3倍[22]。我们的结 果表明,长江输送的颗粒BC通量约为2.77×105t/yr,要低于密西西比河年黑碳输送量(5.0 ×105t/yr)[23],而高于7条北冰洋附近的河流的黑碳通量(为2.0×105t/yr)[24],以及经切萨 皮克湾流入大西洋西北部的河流通量(为0.24×105t/yr )[25](表1) 。而在全球尺度上河流 黑碳的年输出通量,不同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的结论各不相同,Druffel认为有0.2×107t/y[26], Suman等人(1997)认为有1.26×107 t/y,而Elmquist等人(2008)的计算结果高达2.60×107 t/y,这是由于这些结果均是通过采用一条或几条河流颗粒物中黑碳含量外推所得,因而具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便于比较,取三个结果的平均值(1.03×107 t/y)作为参考,长江 作为全球最长的河流之一,每年输送的黑碳通量约占全球河流输送总量的2.69%。 据估计,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总有机碳通量约为10.65×106t/y[27],假设其中颗粒态黑碳 的含量平均为10%, 则中国河流每年入海颗粒态黑碳通量约为1.07×106t/y; 而每年通过燃烧 活动进入大气的黑碳通量约为1.5×106t/y[28],二者数值接近,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月径流量、月输沙量、POC及BC的变化 如图2所示,采样期间的大通站月平均径流量在(280-1130)×108m3之间,平均值为 (786±438)×108m3,并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枯季(10月到来年的4月)的流量明显低于 低于洪季(5月-9月)的流量;观测期间的大通站月平均输沙量在(254-3814)×104t之间, 平均值为(1492±1240)×108m3,且与月平均径流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2=0.97,P<0.01) 。 如图 3 所示,观测期间,徐六径水体中 POC 含量在 0.34-0.92mg/l 之间,其中最高值 出现在 2010 年 5 月,最低值出现在 2010 年 6 月,平均值为 0.57±0.22mg/l,要低于林晶等 于 2003 年 6 月至 2005 年 6 月间在该站位的观测值(0.91±0.42mg/l)[13]。另观测期间水体 中 TSM 在 25.0-64.9mg/l 之间,并且与 POC 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70,P<0.05) (图
5) ,说明悬浮物作为河水中 POC 的主要载体,对 POC 的时空分布有重要作用[14, 15]。POC% (POC 在 TSM 中的质量百分含量,POC%=POC/TSM)在 1.03-1.74%之间变动,洪季小枯 季大,均值为 1.41±0.26%,与长江主流中悬浮颗粒物的 POC%(1.15±0.45%)水稻土的 POC% (1.25±1.43)%的结果相当[16],这表明流域内的土壤可能是 POC 的主要来源;另 POC%随颗粒物的浓度增大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 在其他河流如亚马逊河[17]、 西江[18]等也发 现了类似的趋势,林晶(2007)等人认为这是由于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使长江呈现明显的洪 枯变化,洪季径流量大,冲刷能力强,大量矿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长江,导致水体混浊度增 加,降低了现场生产,也稀释了 POC。
(1)长江输送的黑碳除来源于各种燃料的燃烧活动外,还包括土壤中的古老黑碳,部分来 源于岩石风化的石墨型黑碳[7]; (2)对来自森林燃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黑碳通量的 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9]。此外,水体中溶解态的BC作为BC降解的中间产物,其在水体 中的含量亦不可忽视,在一些区域溶解态BC最高可占到水体DOC中的50%[30, 31],因此有必 要加强这方面在该长江区域的研究,以加深我们对长江流域碳输送过程的认识。 表1 世界河流输送的黑碳通量 Tab.1 Black carbon fluxes of the world`s rivers 位 置 BC通量(t/yr) 5.0×105 2.0×105 0.24×105 1.26×108 2.60×108 0.2×108 [10] [24] [25] [22] [24] [26]
图 3 观测期内长江徐六泾水体中 POC 及 BC 的含量变化 Fig.3 POC, BC contents in Xuliujing`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图 4 研究期内长江徐六泾水体中 TSM 及 BC/POC 中的含量变化
长江徐六泾黑碳的季节变化及环境意义
黄亮 1,2,张国森 3,吴莹 3,张经 3
(1.九江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062;3.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
摘要: 2009 年 8、10 月和 2010 年 1、3-7 月在长江口徐六泾悬浮颗粒物进行了采样,系统分析了悬浮颗 粒物中有机碳及黑碳含量, 研究了季节变化特征,并计算了相应的输送通量。结果显示,水体中 POC 含 量在 0.34-0.92mg/l 之间,BC 含量在 0.035-0.096mg/l 之间;POC 含量与水体中的 TSM 含量有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但 POC%随着 TSM 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水体中 BC 含量与人类的燃烧活动密切相关。观测 期间长江的 POC 通量为 2.14×106t,BC 通量为 2.77×105t,且 BC 通量占到颗粒有机碳通量的 12.9%。 关键词:长江,黑碳,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