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口技教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口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口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口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奇妙。

【教学评价】诵读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句读,检查朗读。

疏通文意评价:通过当堂检测考察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考查学生感受文意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基础及情感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测等方式评价。

【教学方法】主要践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类型。

朗读法,讨论法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延伸阅读法。

可让学生通过类似文言文章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展示视频《洛桑学艺》,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口技。

二、了解作家作品。

【自主学习】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老师补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教师补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口技的定义和分类;2.能够朗读并理解学生所选的口技文章;3.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基本的口技表演技巧;4.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提升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口技的分类和基础技巧;2.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基本的口技表演技巧;2.如何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中提升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和热身(5分钟)教师出示一段口技表演视频,并问同学们是否有过口技表演的经验。

对于没有接触过口技的同学,老师可以简要介绍口技的概念和分类,并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和动作进行示范。

2. 学习口技文本(15分钟)老师向同学们展示4-5篇口技文章,并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篇进行朗读和分享。

在学习口技文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文章主题是什么?•文章内容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有哪些变化?3. 练习口技表演技巧(30分钟)在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口技文章后,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和指导,如:•声音的控制和变化•姿势和动作的协调•眼神和面部表情的运用•情感和节奏的把握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同学们的个性和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引导。

4. 设计口技小组合作(30分钟)在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口技表演技巧后,老师可以将同学们组成2-3人的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设计和排练自己的口技表演节目。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组织和指导:•按照小组成员个性和表演水平,分配角色和任务;•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节目内容;•给予同学们足够的排练时间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必要时,给予同学们一些指导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口技表演展示(20分钟)最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和展示,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在评价和点评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评价:•表演的整体协调性和生动性;•各个同学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和突出点;•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的能力和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口技》(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口技》(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 《口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协作方法.3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提问法.课前预习;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满坐宾客……以为妙绝。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于是宾客……几欲先走。

合作探究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⑵会宾客大宴(会:正赶上)⑶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⑷众宾团坐(团:围绕)⑸妇拍而呜之(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⑹奋袖出臂(奋:扬起,举起)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善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C)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C、毕:众妙毕备群响毕绝D、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口技》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口技》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教案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

2.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结合注释基本梳通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化简后移到课文相关文字处,划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善:擅长,善于。

会:适逢,正赶上。

施:设置,安放。

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

但:只。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惊觉(jué):惊醒。

呓(yì)语:说梦话。

乳:作动词用,喂奶。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毕:全、都。

备:具备。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

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久。

少(shao):同“稍”,稍微。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20《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20《口技》教案 新人教版

《口技》(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注意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且掌握其用法;体会和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熟读和课堂诵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言简意赅、层次分明的记叙手法;基本的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会口技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妙,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精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难点:学习和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声到生活中的说话声、笑声、汽车鸣笛声、歌声等,声音无处不在。

可是这些声音都是不同的主体或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所发出来的,可是,有一种民间表演技艺的表演者却能在同一时间模仿不同的声音,让听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同学们知道这种表演的名称是什么吗?(待同学回答后)对,它就是“口技”,今天,我们来体验一下关于这一优秀传统技艺的绝妙,走进林嗣环的《口技》。

2.听文入境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让学生能初步地熟悉文本,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诵读过程中的语气和字句停顿,标记出疑难字词,感知课文的主要情节。

⑴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呓(yì)语齁(hōu)中间(jiàn)曳(yè)许许(hǔhǔ)声几(jī)欲⑵指导学生整理积累文言词汇现象。

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通“座”,座位。

一词多义:①坐:众宾团坐(动词,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②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③绝: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④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明)古今异义:①会宾客大宴(会古义:恰逢、正赶上,今义:会议)②但闻(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③稍稍正坐(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④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善口技者(善古义:擅长,今义:善良)几欲先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词类活用:①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看,名词活用为动词)③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活用为动词)⑶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要情节有大致的了解。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口技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口技教案(新人教版).doc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教学后记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通案
个案
一、自主学习。
(一)搜集作者及其相关资料,准确填写下题:
1.《口技》选自《》,它是清代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福建晋江人。
2.《虞初新志》是一部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共20卷,所收多为 人的文章。其中的故事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实际上是一部集。.
(3)曳屋许许声()A.hǔB.xǔ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中/有善口技者B.口技人坐/屏障中
C.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D、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五、课后练习,分层作业
(一)必做题:掌握实词虚词
(二)选做题:背诵全文
武威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20口技林嗣环
授课时数
总2课时
学期总
课时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知识
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2、训练学生能自渎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4、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过程
方法
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突出的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情感
态度
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1)京中有善口技者,用作,义为。
(2)妇抚儿乳,用作,义为。
(3)妇手拍儿声,用作,义为。
(4)不能名其一处也, 用作,义为。
2.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口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口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口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5)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3、教学方法: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两课时(三课时)。

备课准备:一、课文导入:方法一:视频引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

方法二: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方法三:直接介绍口技技术。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

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

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

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口技》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口技》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口技》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3、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学习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梳理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

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

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2、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屏.障()絮絮..()2、文学常识积累《口技》的作者是___ 朝的____ ,这篇文章节选自______ 朝______ 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 。

3、解释下列重点实词(1)会宾客大宴会:()宴:()(2)施八尺屏障施:()(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哗:()(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6)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乳:()(7)妇拍而呜之呜:()(8)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毕:()(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稍:()(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11)曳屋许许声曳:()许许:()(12)虽人有百手虽:()(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14)变色离席,奋袖出臂色:()奋:()(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走:()(16)群响毕绝绝:()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口技教学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重点)2.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

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初进土。

2.背景资料《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3.字音字形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叱.大儿(chì)齁.声(hōu)意少.舒(shāo)中间.(jiàn)曳.屋(yè)许许..(hǔ)声三.自主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1.写出句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坐”通“座”,座位。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中心、里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古义:在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股:古义:名词。

大腿。

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闻: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嗅)会.宾客大宴(古:适逢,正赶上。

今:会见、会议)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古:稍微今:数量小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古义:夹杂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京中有善.口技者(古义:擅长今义:善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此。

)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①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座位)②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②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④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⑤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明)⑥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③会宾客大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④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⑤妇抚儿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⑥妇手.拍儿声(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⑦众妙.毕备(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5.找出文中表时间的量词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同时发生:一时表示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6.找出文中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

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7.齐读课文。

8.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9. 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10.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百张嘴,嘴上有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四.作业设计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

(教学难点)3.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到口技者借助简单道具,能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那么林嗣环是如何妙笔生花,再现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呢?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善赞叹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2.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3. 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明确: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4.作者通过描绘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艺术,表达了什么主题呢?明确:本文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的高超,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二)深层探究1. 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3.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4.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明确:不是。

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

5.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

“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6.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7.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

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三)写法探究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明确: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2.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意少舒,稍稍正坐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

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课堂小结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板书设计五、作业设计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100字以上。

示例:村里的小芳姑娘长得特别美,开着拖拉机的小伙子因为看到了小芳居然熄了火,小芳走到哪里,村里的小伙子们就跟到哪里。

小芳去锄地,邻居小伙儿二刚家的地已经锄完了,也要跟着去再锄一遍。

长得不如小芳的姑娘都不愿意和小芳在一起,因为她们怕给小芳当陪衬。

六、教后反思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播放口技录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的绝妙。

本文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的环节,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些场景。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0《口技》复习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口技》复习复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生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复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学生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百花齐放。

今天我们对本课进行复习,再次领略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注音。

呓.语()夫叱.大儿声()齁.声()意少.舒()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二)解释加粗的词语。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众宾团坐(围绕而坐)5妇抚儿乳(喂奶)6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8虽人有百手(即使)9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10变色离席(色,脸色。

座,座位)11奋袖出臂(扬起、举起)12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13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三)翻译句子①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