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案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案

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二) 出血:HFRS患者出血的因素较为复杂.有时是多种因素参与。一般认为发热期皮肤、黏膜
第 1 页
长 沙 市 卫 生 学 校 教 案 纸
的小出血点是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前期.
此期死亡原因:尿毒症、高钾血症、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
⒋多尿期
⑴尿量自然增加尿毒症表现无缓解。
⑵多尿成人24小时尿量>2000mL为多尿。
⑶水和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⑷出血(颅内出血)。
⑸低血容量休克(排尿过多)。
此期死亡原因: 尿毒症、低钾血症、颅内出血。
⒌恢复期:
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
②物理降温:冷敷.忌用乙醇擦浴加重皮肤出血
③忌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出汗过多使血容量减少
④改善中毒症状: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滴
⑤卧床休息至多尿期
2.体液不足的护理
①监测脉搏、血压、心率、四肢冷暖、尿量及神志
②评估体液不足的原因及程度.严格记录出入水量
③发热期及时补充液体.以口服补液为主.不能口服者静脉补充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
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
第2页
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
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⒋流行特征:
⑴地区性
⑵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高峰。黑线姬鼠疫区为双高峰.即冬季高峰.5-6
肾综合征出血热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肾综合征出血热医学知识讲座
7
对汉坦病毒进行的抗原分析表明,汉坦病毒 至少有6种抗原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
Hantaan(汉坦)病毒型(I型) Seoul(汉城)病毒型(Ⅱ型) puumala(普马拉)病毒型(Ⅲ型) prospect Hill(PHV,期望山)病毒型(Ⅳ) Maaji病毒(V型) Leakey病毒型(Ⅵ型)
2
第一节 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形态学特征 汉坦病毒与其他布尼亚病毒形态相似,
但又有所不同。汉坦病毒颗粒平均直径约 为122nm(78-210 nm),较典型的布尼亚病 毒(90-110nm)为大。病毒颗粒为圆形 或卵圆形,具有相对多形性(如蝌蚪、哑 铃状等),而在其他布尼亚病毒少见。
肾综合征出血热医学知识讲座
2.中国国内的分布及趋势
截止1995年,中国除青海、新疆,未发现病 例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过出血热病例 报告,为出血热的疫区。
出血热流行的总趋势是,疫区不断扩大,发病 率逐年升高。新发现的疫区多为家鼠型疫区,即 家鼠型疫区不断扩大,而野鼠型疫区范围相对稳 定。
肾综合征出血热医学知识讲座
20
野鼠型的发病季节高峰在秋冬季,也即从当年的 10月至次年的1月份,在南方较北方推迟1个月, 通常把这个季节性高峰称为秋冬峰。在个别疫区, 除秋冬峰外,在春夏之间(4-6月份)还可出现一 个小高峰,称为春峰。凡在一个流行年度中存在 秋冬峰与春峰两个高峰者称为双峰型。
肾综合征出血热医学知识讲座
22
家鼠型出血热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夏之间(3-6 月),一般称为单峰型。
3
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可见多个特征 性的包涵体,在其他布尼亚病毒是少见的。
包涵体含病毒核壳蛋白及病毒核酸, 其周围常见成熟或不成熟的病毒颗粒,与 病毒的形态形成有密切关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演示课件

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其他症状
头痛、腰痛、眼眶痛(俗称“ 三痛”),以及恶心、呕吐、
胸闷、腹痛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 通常升高,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
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 、红细胞或白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
血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 可升高。
中医辨证施治
发热期
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主,方用清瘟败 毒饮加减。
少尿期
治以滋阴清热,利尿通淋为主,方用知柏地 黄丸加减。
低血压休克期
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为主,方用生脉散 合四逆汤加减。
多尿期
治以益气养阴,固肾缩尿为主,方用生脉散 合缩泉丸加减。
预防措施及疫苗接种控制传染源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并隔 离治疗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 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个体化精准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技术,未来可实现肾综合征出血 热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跨学科合作研究
肾综合征出血热作为一种复杂的 传染性疾病,需要多学科领域的 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开展跨学科 研究,以推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
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病的流行范围和传播风险可能进一步扩大 。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 效措施。我国已研制出肾综合征出血 热疫苗,对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可有效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加强防鼠灭鼠工作,改善环境卫生, 消除鼠类栖息场所。加强食品卫生监 督和管理,防止食品被鼠类污染。
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治课件

播。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防控 工作,提高防控意识和
能力。
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 解病毒特性,为防控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 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知水平。
培训医务人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出血热的诊 断和治疗能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
谢谢观看
药物等。
避免接触病毒
避免接触老鼠、鼠类粪便、尿 液等,避免在野外露宿,尽量
减少与老鼠接触的机会。
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注意个人 卫生,勤洗手、戴口罩等。
疫苗接种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农业工作 者、野外露营者等,建议接种
出血热疫苗。
控制策略
疫情监测
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系 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
情。
隔离治疗
饮食指导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鼓励 患者多饮水,适量补充营 养,避免刺激性食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 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增强治疗信心。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免疫调节治疗
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 强剂,调节免疫功能,预防并发症。
对症支持治疗
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治课件
目录
• 肾综合症出血热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护理 • 预防与控制
01
肾综合症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肾综合症出血热,也称为HFRS, 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医学课件)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概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01概述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定义典型的表现包括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原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分为姬鼠型和家鼠型两种。
病理生理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传播并在全身多器官广泛复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病原学和病理生理流行病学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我国是疫情高发区之一。
地区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通过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等途径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男性发病率较高。
02临床表现疾病阶段低血压休克期发热后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症状,如烦躁、谵妄、神志恍惚等。
发热期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
少尿期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
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
多尿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增多。
主要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有发热,常为39℃左右。
发热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等。
出血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
肾脏损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
其他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肺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表现为神志不清、抽搐等。
脑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表现为黄疸、厌食、乏力等。
肝衰竭少尿期可出现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尿毒症、高钾血症等。
急性肾衰竭并发症03诊断1临床诊断23多数患者有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达39~40℃。
发热皮肤充血、出血点及瘀斑,咽充血,眼结膜充血。
毛细血管损伤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出现低血压。
蛋白尿和低血压白细胞总数增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实验室诊断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
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案

⒋多尿期
⑴尿量自然增加尿毒症表现无缓解。
⑵多尿成人24小时尿量>2000mL为多尿。
⑶水和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⑷出血(颅内出血)。
⑸低血容量休克(排尿过多)。
此期死亡原因: 尿毒症、低钾血症、颅内出血。
⒌恢复期:
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
1000mL左右
④发热后期遵嘱给予20%甘露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⑤低血压休克期,患者取平卧位,保暖,输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护好血管,遵循早期、
快速、适量的补液原则,快速静脉输入液体,以平衡盐液为主,晶胶结合,力争4小时内血
压稳定
⑥依病情决定5%碳酸氢钠的输入量,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及
⑥多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给予含钾丰富的水果及蔬菜,鼓
励多患者进饮料、多饮水,注意钾盐的补充
3.皮肤及粘膜的护理:①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衣服应宽松、柔软
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
②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
③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④做好口腔护理。
⑤保持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管者应注意无菌操作,定时做膀胱冲洗。
第 8页
③减少循环血量:a.利尿:应用速尿、利尿酸等
b.导泻:选用甘露醇 、硫酸镁、大黄与硭硝、番泻叶(消化道出血者
禁用)
c.放血:量为400~800mL
d.应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等
e.血液透析:
(注:①血液透析的指征:高血容量综合征、尿毒症、高钾血症
②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
肾综合征出血热学习课件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抗病毒 利巴韦林 艾替班特
减轻外渗 改善中毒症状 预防DIC
早期用(四病日内) 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扩容 一早二快三适量 纠酸 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不宜用全血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肺水肿:ARDS和心源性肺水肿 其它:心肌损害等
临床分型
分型
体温
轻型 中型
<39℃ 39~40℃
重型
≥40℃
中毒症状 渗出征 轻
出血 出血点
休克 无
较重 球结膜水肿
神经精神症状
明显出血
淤斑及腔道 出血
低血压 有
肾损害
尿蛋白+~++
少尿 倾向 尿蛋白++~+++ 少尿≤5天,无尿<2天 尿蛋白++++
急性肾衰竭
➢外在因素:肾血流不足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内在因素:肾小球 基底膜的免疫损伤、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间质 水肿和出血 肾小管 基底膜的免疫损伤、管腔阻塞
四、临床特点
三大主征
➢发热 ➢充血、出血和渗出 ➢肾损害
五期经过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早期诊断指标
➢异淋 ➢蛋白尿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提示病情严重的指标
➢类白血病样反应(wbc≥50×109/L) ➢异淋(≥15%) ➢血小板明显下降(≤20×109/L) ➢尿膜状物 ➢血BUN明显上升(>28. 56~35.7mmol/L)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案

教案首页第 5、6 次课讲课时间:第 4 周课程名称传得病学讲课专业班级11临本 9班学时4第二章病毒性传得病讲课题目(章、节)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教课目标及要求:1、认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色及流行病学特色。
2、熟习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体制。
3、掌握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疗重点、各期的治疗原则。
教课重点及难点:1、教课重点: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疗重点、各期的治疗原则。
2、教课难点: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体制。
大概内容与时间安排:肾综合征出血热200 分钟教课手段与教课方法:理论教课、多媒体参照资料:《传得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批阅建议:教研室主任署名:郝彩玲2015年 1月 12日协助手段和基本内容时间分派复习 5 分钟肾综合征出血热共 180 分钟一、病原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属汉坦病毒,为RNA病毒, 5 分钟在我国流行的主假如 I 型和 II型。
二、流行病学:15 分钟(一)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二)流传门路:1、接触流传:宿主动物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2、呼吸道流传:污染的灰尘3、消化道流传:进食污染的食品4、垂直流传5、虫媒流传(三)人群易感性:广泛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较高(四)流行种类和特色:1、姬鼠型:主要在乡村和林区2、家鼠型:主要在城市3、混淆型三、发病体制与病理解剖:15 分钟(一)发病体制(二)病理生理(三)病理解剖四、临床表现:75 分钟(一)发热期:1、发热:体温 39~40℃连续 3~7 日2、浑身中毒症状:“三痛”,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3、毛细血管伤害征:充血、出血及外渗水肿(二)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三)少尿期: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均衡杂乱为特色,是本病的极期。
(四)多尿期:肾功能渐渐恢复1、移行期:日尿量< 1000ml2、多尿初期日尿量 1000~2000ml3 、多尿后期日尿量> 2000ml(五)恢复期( 六 ) 临床分类: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五、并发症:内脏出血;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余10 分钟七、实验室检查:20 分钟(一)血惯例检查(二)尿惯例检查(三)血液生化检查(四)凝血功能检查(五)免疫学检查(六)分子生物检测(七)病毒分别(八)其余检查八、诊疗和鉴识诊疗:10 分钟(一)诊疗依照: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发热及浑身中毒症状、“三红征”“三痛征”、皮肤搔抓样或条痕样出血、肾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热期1.抗病毒治疗2.减轻外渗3.改善中毒症状4.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1、补充血容量2、调整酸碱平衡3、强心剂的应用4、血管活性药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少尿期1、稳定机体内环境2、促进利尿3、导泻和放血疗法4、透析疗法
(四)多尿期的治疗: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治疗:补充营养
(六)并发症的治疗
10、预防:
(一)灭鼠防鼠:预防最为关键的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皮肤伤口及时包扎,搞好环境卫生,灭螨
(三)保护易感人群
小结
5分钟
共180分钟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7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25分钟
5分钟
5分钟
教案首页
第5、6次课授课时间:第4周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授课专业班级
11临本9班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第八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3、掌握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
2、多尿早期日尿量1000~2000ml
3、多尿后期日尿量>2000ml
(五)恢复期
(六)临床分类: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5、并发症:内脏出血;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他
七、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尿常规检查
(三)血液生化检查
(四)凝血功能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分子生物检测
2、呼吸道传播:污染的尘埃
3、消化道传播:进食污染的食物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较高
(四)流行类型和特点:
1、姬鼠型:主要在农村和林区
2、家鼠型:主要在城市
3、混合型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生理
(三)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复习
肾综合征出血热
1、病原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属汉坦病毒,为RNA病毒,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I型和II型。
二、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宿主动物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
2、教学难点: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肾综合征出血热2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ຫໍສະໝຸດ :郝彩玲2015年1月12日
(七)病毒分离
(八)其他检查
8、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三红征”“三痛征”、皮肤搔抓样或条痕样出血、肾损害。
3、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二)鉴别诊断: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热:体温39~40℃持续3~7日
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3、毛细血管损害征:充血、出血及外渗水肿
(二)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
(三)少尿期: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是本病的极期。
(四)多尿期:肾功能逐渐恢复
1、移行期:日尿量<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