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寄生虫病防控现状和挑战_邓卓晖

合集下载

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的难点

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的难点

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的难点传染病寄生虫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为各种传染病寄生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据相关统计,我国已知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有数百种,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这些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肠道、肝脏、血液等,导致各种疾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疟疾等。

还有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子、蜱虫等,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传染病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复杂。

由于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各异,防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例如,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等途径传播,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感染风险。

另外,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人员流动的加剧,寄生虫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这使得防控工作难以做到全面、精准、及时。

再次,传染病寄生虫的防控资源分布不均。

在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防控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成为传染病寄生虫的高发区域。

而这些地区往往缺乏专业的防控知识和技能,导致疫情难以控制。

与此同时,大城市虽然具备一定的防控能力,但在应对大规模疫情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传染病寄生虫的防控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民众对传染病寄生虫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在一些地区,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生食、饮用未处理的水等,极大地增加了感染风险。

另外,部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传染病寄生虫的防控意识也亟待提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传染病寄生虫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为寄生虫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使得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

这些因素使得传染病寄生虫的防控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的传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难点,加大防控力度,提高防控水平,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寄生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与效果评价

寄生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与效果评价

寄生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与效果评价寄生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密集化,寄生虫病的传播范围愈发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研究和效果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发的一类传染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或食用带有寄生虫卵囊的水果蔬菜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有效防控寄生虫病的传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首先,加强对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针对性的防疫措施。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再次,加大对疫区的卫生和环境改善力度,切断疫源传播途径。

最后,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和治疗,降低疫情扩散的可能性。

在实施寄生虫病防控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疫情的控制情况、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环境卫生改善的成效以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不断提高防控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针对疟疾等病症,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对疫区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抗感染的药物供应,提高当地卫生条件。

同时,对于血吸虫病等病症,应加强对水源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寄生虫的进一步传播。

此外,还应加大对疫区的医疗援助,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遏制寄生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寄生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和效果评价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并对其进行及时评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许隆祺;陈颖丹;孙凤华;蔡黎;方悦怡;王丽萍;刘新;李莉莎;冯宇;李辉【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年(卷),期】2005(23)B10【摘要】目的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方法按照对总体率进行估计的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确定全国调查的样本量及各省(区、市)调查的样本量,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这两个特征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三步抽样,分别到县(市)、乡(镇)和点。

在已知有华支睾吸虫流行的27省(区)同时另行抽样作“流行区调查”,样本量为217 829。

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等采用病原学检查,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囊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以血清学检查为主。

结果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 629人,查出感染蠕虫26种,其中福建发现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埃及棘口吸虫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广西发现的扇棘单睾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

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包括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约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感染人数分别约为3 930万、8 593万、2 909万);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约为55万;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流行区(27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1 249万。

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28%。

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2.04%(4 796/39 826)、0.58%(553/96 008)、1.71%(1 163/68 209)、3.38%(3 149/93239)和7.88%(3 737/47 444)。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对寄生虫病诊断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寄生虫病诊断市场概况近年来,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诊断需求的增加。

寄生虫病的诊断市场主要由两类产品组成:实验室诊断试剂和影像学设备。

实验室诊断试剂包括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的试剂盒,用于检测患者体内的寄生虫感染。

影像学设备主要是用于诊断疟疾和丝虫病等疾病。

3. 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使得寄生虫感染的检测更加快速和方便。

此外,基于免疫学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特异性抗原和抗体进行快速诊断。

3.2 市场竞争激烈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和品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大多数企业都致力于研发更准确、更简便的诊断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性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3 市场机遇与挑战寄生虫病诊断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但同时也要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

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研发和投资,同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批程序。

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来说,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研发和注册能力。

4. 市场前景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寄生虫病诊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5. 结论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浅谈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浅谈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浅谈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寄生虫是一种生物,此种生物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需要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被寄生的生物被称为宿主。

寄生虫在寄生的过程中会对宿主生物造成极大的损害。

寄生虫最大的特点就是寄生,需要依靠宿主获取维持其生存发展、繁殖所需要的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寄生虫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寄生虫能够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病院引起的寄生虫病和疾病传播媒介两个方面。

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寄生虫的危害仍然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标签: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现状;发展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还巩固了防治的结果,推动了寄生虫防治工作的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所得对寄生虫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做出论述,希望能够给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参照。

1寄生虫健康教育相关论述寄生虫疾病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的健康,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我国对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将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雷伟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

时至今日,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虽然我国的寄生虫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在未来的防治过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

从目前我国对寄生虫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寄生虫流行的省、市、自治区有12个,其中5个已经达到了寄生虫疾病传播阻断的相关标准,3个达到了传播控制的相关标准,剩余的省、市、自治区均达到了疫情控制的标准。

上述情况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彻底消除丝虫疾病的国家。

在我国农村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而且的还在城乡民众卫生方面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寄生虫疾病的形势较为严峻,因此我国全面开展了“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國家不仅给予了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还动员社会全体成员投入到寄生虫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动群众参与寄生虫疾病的预防,促进了人们健康行为和健康理念的提升,在控制疾病传染,减低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浅谈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现状与现代生物技术

浅谈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现状与现代生物技术

浅谈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现状与现代生物技术关键词: 寄生虫病防治现状现代生物技术新疆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好机遇,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

要保证我区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畜禽疫病的防治水平。

新疆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土地面积大,某些偏僻的地区缺乏防病意识,因此,畜、禽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流行严重、防治难度大,严重制约我区畜牧业的发展。

分析我区畜禽寄生虫病防治现状,明确新世纪努力地目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提高我区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水平将有积极的意义。

1 寄生虫病防治现状近年来,我区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一系列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些重要的畜禽寄生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保障人、畜健康,推动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寄生虫病的诊断方面1.1.1 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诊断在基层广大兽医工作者一般根据某种寄生虫病特有的临床症状,如脑包虫病的“回旋运动”、疥癣病的“剧痒”、球虫病的“球虫性腹泻”或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寄生虫性特意症状来初诊;或调查了解某种寄生虫病的大体分布、流行现状、流行的有关环节和因素来综合分析,做出综合诊断。

大多数寄生虫病,如消化道蠕虫病或绦虫蚴病,一般具有慢性消耗性、不显症状等特点;在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畜、禽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在变化;生物源性的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病等将会减少直至获得控制,而土源性寄生虫病,如球虫病、蛔虫病、鞭虫病等和一些通过接触性传播的寄生虫病,如螨虫病等将会有所增加。

故上述诊断的弊病是当某些寄生虫病缺少特征性的症状或流行因素、条件变异时难以做出诊断。

1.1.2 实验室内病原检查直到现在,室内病原检查法在我区农、牧区的畜、禽寄生虫病的诊断上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某些寄生虫病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蠕虫类寄生于宿主消化道或呼吸系统,虫体的某一个发育阶段即卵、幼虫、孕节等常随粪便排出。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邓卓晖;张启明;林荣幸;黄少玉;张贤昌;吕山;刘和香;胡铃;裴福全;崔惠儿;王金龙【期刊名称】《华南预防医学》【年(卷),期】2008(34)4【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粤东、粤西、粤北、珠江三角洲共17个县(市),每县(市)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区)作为调查点。

在野外现场采集不同品种的淡水螺和陆生螺,用匀浆法和肺检查法解剖调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捕捉老鼠,解剖心肺组织检查其成虫;以及采集新鲜鼠粪用清水沉淀法进行病原学检查。

结果17个调查县(市)中,各地均有福寿螺分布,且数量众多;广宁县没有开展褐云玛瑙螺的调查,除河源和平县和韶关曲江区没有采集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余地方都有褐云玛瑙螺分布。

17个点共采集福寿螺、褐云玛瑙螺3329只,除徐闻县外罗镇未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螺外,其余16个点采集的螺中均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6.64%(221/3329)。

福寿螺感染率南澳县最高,为17.58%(29/165),褐云玛瑙螺感染率花都区最高,为43.75%(7/16);梅县受检螺平均感染率最高,为17.45%(41/235)。

各地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远高于福寿螺。

在5个调查点的农贸市场购买圆田螺89只和石螺252只中,仅有罗定县的1只石螺检测到阳性,阳性率为1.43%(1/70)。

在6个调查点捕捉到褐家鼠(27只)、韵黯(5只)、小家鼠(2只)、黄胸鼠(3只)和田鼠(3只)共40只,其中和平县、雷州市和中山市捕捉到的褐家鼠中各有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阳性率为11.11%(3/27)。

在7个调查点采集到新鲜鼠粪34份,阳性率为44.12%(15/34)。

结论广东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除粤北部分山区未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分布以外,其余地区均有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分布,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有不同程度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寄生虫病防控现状和挑战邓卓晖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 511430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控,广东省已经消除了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降至较低水平。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人口流动的日渐加快,我省报告的境外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逐渐增多。

另外,随着饮食文化的交融和汇合,食源性寄生虫病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这些新形势下,我省的寄生虫病防控工作面临新的特点与挑战。

现就广东省四种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控状况作一简要描述。

1.疟疾疟疾是人体经按蚊叮咬后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有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广东曾是中国疟疾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积极努力,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疟疾防治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从 2010 年以后,广东省没有再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我国有大量的劳务人员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务工,导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增加趋势。

2011-2017年全省共报告病例共800例,死亡10例(均为恶性疟),均为输入性病例。

流行虫种主要为恶性疟(71%)、间日疟(18.37%)。

近5来恶性疟感染病例数逐年上升,5年发病数占近10年恶性疟总病例数77.13% 。

2014年发现了一例输入性诺氏(猴疟)疟原虫感染病例,卵形疟逐年增多;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没有明显季节性。

疟疾病例报告主要集中流动人员较多的深圳、广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病年龄组主要为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病例感染地是在非洲和东南亚,主要为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金),莫桑比克、缅甸等。

从全球疫情显示,由于流行国家国内和国际资金不足,导致不能充分提供药浸蚊帐、临床治疗药物和其它救命工具,2016年疟疾病例数比2015年多500万,疟疾死亡数量约为44.5万。

虽然疟疾新发病例率总体上已经下降,但自2014年以来下降趋势趋缓,且在某些地区有所逆转。

非洲区域仍占全世界疟疾病例和死亡总数约90%。

15个国家(除一国外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占全球疟疾负担的80%。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疟疾监测能力不足,人员队伍不全,疟疾监测工作开展困难,监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医疗机构对疟疾病例的诊断水平不高,治疗不够规范,一些医疗机构由于延诊、误诊、用药不规范造成疟疾死亡病例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存在疫点处置不规范情况。

因此,随着疾病输入风险日益增加的外在因素影响,我省维持消除疟疾状态的压力依然艰巨。

2.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包括有日本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湄公血吸虫病、间插血吸虫病和马来血吸虫病等,流行于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自1979年至2013年文献报道,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病365例,绝大多数为国人自境外感染而输入的病例占88.49%。

主要是埃及血吸虫病,其次是曼氏血吸虫病,波及非洲15个国家和地区。

曼氏血吸虫病流行于非洲、南美、西南亚等地区,中间宿主为双脐螺。

中国内陆以往未见有曼氏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相关报道。

1981年1月,华南农学院内部报告在深圳市某公社一塘采集到一种与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极为相似的螺蛳,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鉴定为藁杆双脐螺。

藁杆双脐螺对曼氏血吸虫易感,并且目前仅局限在广东省有分布。

80年代初调查,该螺种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深圳市与香港新界交界的范围较小的水域,其他地区调查尚未发现。

30多年后,2012-2017年在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市调查的结果显示,藁杆双脐螺已在深圳全市范围扩散,且已向周边地区如东莞市、惠阳区等地扩散蔓延,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

随着我国劳务输出上述国家地区的人员增多,回国后发现感染曼氏血吸虫的输入性病例也逐渐增加,但由于曼氏血吸虫病人症状一般较轻微,过半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故就诊率不高,因而临床报告病例数与体检发现的实际感染数相差甚远。

已有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在非洲国家务工人员已超过100万人。

因此在赴非归国人员中,作为输入性传染源的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人或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不可低估。

广东省特别深圳等市当前已是非洲等地区劳务主要输出地,存在曼氏血吸虫病病例输入的风险较高,而目前该病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在深圳市广泛分布,且已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如有传染源输入,极易造成该病的传播流行。

因此,必须在有螺区尤其是深圳等市开展曼氏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同时加强对周边地区螺情扩散情况的监测。

3. 肝吸虫病肝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系统,引起胆结石、胆囊炎和胆管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并可致胆管癌。

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人群感染率较高,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肝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感染率为16.42%,估计全省感染肝吸虫人数超过600万。

2006-2010年我省在7个流行县区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开展了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工作。

人群肝吸虫感染率从干预前的33.52%下降到18.24%,平均下降了45.60%。

肝吸虫病防控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一是缺乏长效防控机制,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实践证明,肝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

一旦政府投入不足,而人们的行为方式无改变,鱼的养殖卫生无法保证的话,人群肝吸虫感染率就可能出现反弹。

二是缺乏快速诊断检测方法。

目前,用于检测肝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中囊蚴的常用方法为酶消化法和直接压片法。

酶消化法操作较为繁琐,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现场大规模的检测;而直接压片法漏检率高,只能用于初筛。

用于人体肝吸虫感染的确诊检测一般采用粪便加藤氏法检查,但该法的依从性不高,且对检验人员镜检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感染度低的情况下,漏检率较高。

三是医疗机构人员对肝吸虫病防治工作积极性不高。

寄生虫病诊疗以往多由疾控中心承担,但疾控机构改革后,大部分疾控中心不再设立门诊。

医院粪便检测寄生虫卵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收费标准很低;同时,由于日常病人不多,寄生虫病治疗药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成本低,很多医院没有购买这些药物。

因此,出现群众就诊无门的局面。

四是群众对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在肝吸虫病流行区,吃鱼生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和习俗,要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同时,由于人感染肝吸虫后至病症出现,是一个慢性过程,且早期多以轻症为主、症状不典型,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主动就医的意识不强。

广东省是我国发现肝吸虫病最早和最严重省份,且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

肝吸虫病流行环节复杂,影响因素繁多,要有效切断其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等,除卫生部门重视外,还需海洋渔业、食药和工商等多部门协调配合。

短期内难以有显效,还需加强研究,探索长效防控机制。

4.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褐家鼠肺动脉内发现而命名的。

1945年,全球首例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病例在我国的台湾发现。

之后,在我国多省报道有该病的发生,且有多次暴发流行。

特别在2006年,北京发生的“福寿螺事件”,有160余人感染而患病,引起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号召警惕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严防该病的感染与暴发流行。

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幼虫和童虫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的生态特点复杂,不仅有众多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还有多种转续宿主如淡水鱼、虾等。

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是因食用生或半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螺类、鱼、虾以及被此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和饮水所致。

可以说,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扩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间宿主的多样性。

近年在中国大陆的多次暴发,均为食用福寿螺和东风螺所致。

另外,2018年在《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杂志》上报告了两例生食野生蜈蚣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患者可能有慢性脑炎和残疾等后遗症,甚至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我省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可能群体感染并暴发。

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广州管圆线虫各类宿主的生长和繁殖。

福寿螺和东风螺在市郊、农村田间、池塘,甚至市区公园、小区里随处可见,外省人口有生食或半生食这些螺的习惯,因此,流动人口采集这些螺来吃的可能性非常大。

2007年我省广宁县发生了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局部暴发。

通过监测发现在农贸市场中有活的东风螺售卖,并且有出售这些螺肉;餐馆中也存在以福寿螺或东风螺肉冒充海螺肉出售的情况。

在我省的调查中,石螺发现有感染,而田螺早有报道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宿主,田螺和石螺都是我们本地人口喜欢进食的,在酒楼食肆、大拍档里随处可见售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并且喜欢吃生、吃鲜,因此,本地人口吃到未熟透的螺肉的可能性很大。

基于我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特点和饮食习惯,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的风险,而且,本病属于非法定报告传染病,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和漏诊较多,无法较准确地掌握病例的分布情况。

因此,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诊疗培训,加强该病的传播风险监测。

针对输入性寄生虫病,我们应加强对赴境外旅游、务工等人员相关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应当加强对流行区入境归国人员的检验检疫。

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不要生吃或是半生吃淡水鱼、虾,螺肉、蛙肉等,防止病从口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