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第4期——浅思国外城镇化模式的借鉴意义
城镇化的国际模式及其启示

2013年第4期《》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城镇化的三类模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外国知名学者把我国的城镇化喻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城镇化主要有三类模式。
1.依靠市场机制主导的城镇化。
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范式,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奉行市场至上原则,认为城镇兴起主要是市场机制自然选择的结果,把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看作地方性事务,自由放任。
但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美国联邦政府对纯粹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反思,逐渐介入并加大了对城镇化发展的干预。
2.注重政府调控引导的城镇化。
这类模式的典型范式是欧洲的英德法和亚洲的日韩。
它们虽然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十分重视促进城镇化有序发展,特别是在规划城市布局、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3.受到殖民历史制约的城镇化。
拉美地区和非洲的许多城市,是西方国家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舶来品”,城镇化既没有工业化作支撑,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节。
这些地区的不少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仍未能摆脱历史阴影,城镇建设主要是围绕殖民时期的城市展开,城镇化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本土化;同时,政府对农业人口爆炸性进入城市调控不力,对进城农民的就业、安居、社保等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城镇化率畸高,“过度城镇化”弊端丛生,“城市病”严重。
这三种模式为全球范围的城镇化发展,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城镇化具有经济发展的自然属性,但针对特定阶段、各国国情,积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有益的经验。
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徐君;张娜;王育红【摘要】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countries to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ach country'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This pape analyze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Eu-rope , the United States , Japan and In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 and the en-lightenment was given by foreig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各具特色,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经验和教训,并找出国外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137-142)【关键词】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经验借鉴【作者】徐君;张娜;王育红【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引言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也是21世纪里我国最重大的变革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蓬蓬勃勃地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权利不均等以及城市病问题,这就需要借鉴其它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然资源条件和区域特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建设之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张玉;李蓓蓓【摘要】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走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在总结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和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助益.【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0【总页数】3页(P12178-12180)【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启示【作者】张玉;李蓓蓓【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借鉴已经基本完成城镇化建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城镇化弯路。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低不一,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受自身条件限制的畸形发展的城镇化[1]。
笔者分析了这3种城镇化模式各自的特点,结合我国发展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旨在走一条“中国模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1.1 市场主导的放任型城镇化美国是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主张以市场调节经济。
这就决定了美国政府基本上不插手城市的管理及规划,而这些繁琐的事务都归由地方完成。
美国自17世纪20~30年代开启城镇化,用将近100年的时间快速完成了其城镇化的发展。
1812~1814年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近代工业获得真正独立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
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其周围聚集,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城市相继建立,所以早期的城市化集中于美国的东北部,随着后来的“西进运动”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城市化在全美范围内加速进行。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引言
国外城镇化是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及其相关政策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外城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国外城镇化的定义与背景
1、国外城镇化的定义
2、国外城镇化的背景
三、国外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政策因素
4、环境因素
四、国外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1、城镇规划和土地管理
2、住房供应与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5、城市治理与管理
6、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实践
2、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
4、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法
5、环境保护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六、我国城镇化的借鉴与改进
1、借鉴国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2、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七、附件
1、国外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
2、国外城镇化案例分析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
高的过程。
2、城镇化政策:指为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 国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1、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其特点是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例如,英国在 18 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美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迅速实现了城市化,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2、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特点是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导致城市贫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严重。
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等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需求,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困境。
3、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化模式亚洲新兴经济体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较为成功。
其特点是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同时,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二、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化作为重要支撑。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市化提供持续的动力。
同时,要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2、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
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一)英国城市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
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
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城市化发展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2、形成合理城镇体系3、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4、城市治理的法制化和透明化三、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教训1、自然资源与环境代价惨重(城市蔓延)2、社会环境危机重重(疾病流行、房地产泡沫危机)3、人群互动关系问题丛生(贫民窟、城市危机与社会骚乱)4、美国案例四、国外城镇化道路对中国的启示1、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2、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3、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4、制定系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政策5、政府的适度引导必不可少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城市又是交通拥挤堵塞、环境污染恶化、社会分崩瓦解的渊薮。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不同,各国城镇化的速度、特点与动力机制等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汲取和借鉴所有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01年6月底,近500个中国城市的市长参加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达成一个共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按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估计,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
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化现象。
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发展阶段: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城镇化进程。
国外城镇化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国外城镇化政策、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国外城镇化的经验进行和分析,并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一些建议。
2. 国外城镇化政策的经验2.1 灵活的政策制定国外城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灵活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城镇化政策。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着重解决基础设施和住房问题。
2.2 多部门协同合作国外城镇化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合作。
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民间企业等需要形成合作共识,并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城镇化进程。
3.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3.1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注重人的需求,即人本主义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优质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例如,一些国外城市重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开发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
3.2 可持续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国外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师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和垃圾产生。
例如,一些国外城市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4. 国外城镇化对中国的启示4.1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适合的城镇化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适合的城镇化政策。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4.2 注重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念中国的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念。
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思国外城镇化模式的借鉴意义内容提要走城镇化道路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多已达 70 %-80 %,在这些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轨迹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主导、自由放任、经济制约等模式,也得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国情的路径,从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国外城镇化特点与模式思考与启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 , 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目前 , 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 , 在不同的水平上 , 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 , 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 , 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 , 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 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6.88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城镇化率也从17.92%上升到53.73%。
国家进入全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存在许多方面的含义和定义。
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
当代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工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英国帕乔内将城市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
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
”在1801年~1911年的110年间,英国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
20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到1923年人均GDP跃过6000美元。
也就在20年以后,美国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生产要素集聚逐步转向城市之间,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
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市化曲线。
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它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
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
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
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被西方学者概括为“推拉理论”。
首先,由于非正规部门经济的存在,尽管它的规模小且分散,但对城市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其次,由于城市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吸引并拉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尽管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
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了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
三、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一)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并且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城镇化水平在 30 % 以下为初期阶段,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30 % - 70 % 为中期阶段,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城镇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向内涵的发展。
70 % 以上为后期阶段,该阶段是城镇化发展进入的高级阶段。
这时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镇化进入平稳阶段,城镇的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成为该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商贸中心等。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美国就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
1790 年美国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仅为 5 %,处于初级阶段,而到了19 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美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20 年,美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其中超过半数 (51.2 %) 的居民住在城镇,这时城镇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
1920 年以后,人口城镇化比例上升速度有所趋缓。
进入 70 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从 70 年代到20 世纪末的 30 年时间里城镇化水平稳定在74 %- 77 % 之间。
这充分表现出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城镇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从各国的城镇建设的过程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每前进一步,往往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
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在工业革命中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
从发展的速度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一般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即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同步城市化”。
工业化及所带来的资本扩张成为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动力,可以说整个城镇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的体现。
(三)小城镇与大都市的发展要同步进行在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史上,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
从这一思路延伸下去,城镇化基本经历了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都市区、大都市区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1800年世界著名城市中,多数城市人口规模都比较小。
但到2000年,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迅速增加到162座。
但由于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问题,小城镇的建设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于是人们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50-70年代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
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 12 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 1950 - 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5万增加到1714.7万。
实际上,逆城镇化不是城镇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对小城镇重新审视的结果。
这说明小城镇与大城市需要同步发展,若偏离轨道,只重视大城市发展则会危害无穷。
四、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城镇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
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等三种模式。
不同国家、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吸取和借鉴。
(一)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
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城市化总体上来说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近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工,城市发展格局显现出新的态势,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加密不可分。
其次,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二战后,伦敦向外围的迅速扩展对农业用地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1935 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郡政府收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中央政府成立城乡规划部,规划成为地方政府的法定义务。
在西欧、日本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城镇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配臵,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
同时,各国政府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和实施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公共政策,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正确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
在此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政府政策,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